浅析北魏至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鹿纹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chy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鹿在中国古代一直被视为祥瑞的动物,其形象具有文化内涵。远古时期以来,鹿一直是与人们相生相伴的动物。本文以北魏到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鹿纹造型为例,浅析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对现代的影响。
  一、北魏敦煌壁画中的鹿纹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新疆、甘肃和青海三省的交界处,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敦煌壁画丰富多彩,展现了当时艺术家丰富的想象力和伟大的创造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战乱纷扰,但文化大融合的时代,统治者比较注重实践,对佛教非常重视,以造窟、塑像、绘画等艺术手段大力宣扬佛教。佛教与传统的书画艺术相结合,书法用于写经,绘画用于佛画,这不仅宣扬了佛教,还提升了书画的艺术内涵,使书画艺术得到大力发展。
  (一)《鹿王本生图》中的鹿
  《鹿王本生图》是北魏时期的敦煌壁画作品,有浓郁的西域风格。这幅作品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鹿的形象为焦点,宣扬善恶报应思想,教人向善。
  自古以来,鹿是有灵性的动物,是和平的使者;鹿角是繁荣、胜利的象征;鹿骨被用来占卜。《鹿王本生图》中的鹿线条流畅,整体造型矫健有力,脖子和身体相连且较粗,鹿角刻画生动,有流动感。有学者认为,九色鹿实际上是梅花鹿。北魏文化大融合时期,由西域传入中原,所以梅花鹿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物种。
  (二)艺术价值
  北魏时期战乱不断,人们生活痛苦不堪,心理上的诉求也得不到满足,所以对佛教的需求更为强烈。除了讲经说法外,佛教还通过壁画展现其思想,使人们找到心灵的慰藉,引导人们向善。《鹿王本生图》中的九色鹿是人们心中的道德标杆和精神寄托,启发人们积德行善、无私奉献,不要为自己的私利而去伤害他人,否则最后只能自食恶果。
  二、西魏敦煌壁画中的鹿紋
  西魏跨入了一个融会中西的新时代,此时的敦煌艺术在内容题材和艺术风格方面展现了丰富多彩、清新雅致的风貌。
  (一)第285窟狩猎图中的鹿
  此窟为覆斗顶的厅堂式布局,四周画有山灵、杂物、海兽等图案,颜色明快、醒目。在第285窟的狩猎图中,人物清瘦,做拉弓状,与鹿的身形进行对比。鹿的整体动势较大,做奔跑状,身体矫健,与北魏的九色鹿在身形上有相同之处,但是鹿角的区别很大,这种鹿角在战国时期的鹿纹青铜饰牌上出现过。
  (二)第285窟中的奔鹿
  第285窟中有奔跑的鹿。鹿在山林间奔跑,身体矫健,姿态轻盈,四肢比较纤细,呈现非常灵巧的体态,鹿角与狩猎图中的鹿角完全不同,像树枝一样向上延伸。因为古人对鹿角十分崇拜,所以将鹿角刻画得较大,希望从中获得力量。
  (三)艺术价值
  秦汉时期,鹿的寓意和象征发生了变化。在这之前,人们十分崇拜鹿角,鹿角有着驱邪的吉祥寓意。秦朝时期,统治者寻求长生不老药,在人们对升仙术的构建中,鹿成了连接人间与仙界的工具,出现了乘鹿升仙的方式,鹿纹的寓意也就发生了变化。魏晋时期,道家与佛教相互融合,壁画逐渐向本土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绘画者通过壁画表达真实情感,重点刻画人与人、人与神、人与物之间的情感,并非局限在技巧上。
  三、隋唐时期敦煌壁画中的鹿纹
  隋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唐代以前的壁画一直带有西域色彩,到了唐代,佛教完成了本土化的转变,吉祥观念开始形成,吉祥纹样多以植物鸟类纹样为主,鹿纹逐渐淡出主流纹样。
  (一)第17窟中的双鹿
  第17窟中有一公一母两只鹿,呈坐卧状,嘴里各衔着一朵莲花,抬头向上仰望,公鹿的鹿角似火焰。这两只鹿绘制在第17窟藏经阁洪辩像的底座上,仿佛在听佛经,十分乖巧、虔诚。 唐代的鹿多为坐卧状,并且以母鹿和小鹿居多,而角似火焰的鹿多出现在唐代的联珠鹿纹锦中,因为唐代与外来文化交流十分频繁,并且唐代织锦多出现在新疆地区,所以这些鹿纹具有外来文化的特征。
  (二)第144窟中的鹿
  第144窟中,鹿的形象刻画不是很精美,身体强壮,四肢细长,没有鹿角,多为在林间悠闲觅食或是安静地待在修禅人身边。第144窟中的鹿没有魏晋时期壁画中的鹿传神,但是颜色丰富,多为白肚棕皮,并刻画了些许毛流。
  (三)第138窟百兽听法
  第138窟中有一幅百兽听法图,其中的鹿是一只幼年梅花鹿,坐卧在佛前,头部向前,呈现温顺的姿态。 唐代以来,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再加上佛教的广泛传播,人们对于鹿角的崇拜已经慢慢消退,更多的是对于鹿的长寿以及起死回生寓意的向往,所以在这一时期,人们多刻画母鹿和小鹿的温顺乖巧,不再刻意突出鹿角。
  (四)艺术价值
  唐代石窟壁画中,人和物的造型十分写实。唐代的壁画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对现实的描绘,尤其是晚唐时期,世俗化更加突显。唐代对外开放程度高、文化包容性强,所以壁画多采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内容更具时代性,风格多元化。例如,第17窟中,鹿与佛的形象刻画精细、手法写实,充分展现鹿的乖巧与佛的慈悲。因为鹿是长寿、吉祥的代表,所以壁画中对鹿的刻画大多伴随着佛的活动,寄托了人们对长寿的美好期望。
  四、结语
  鹿的谐音为“禄”,这说明鹿是美好、福禄的象征。从北魏到隋唐,鹿的形象和寓意都是积极向上的,引导人们树立向上向善的价值观。绘画者对鹿的描绘也是时代政治、文化与自身境遇的直接反映。北魏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鹿纹的世俗化描绘不仅有惩恶扬善的教化作用,还对社会和谐安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盛唐时期的鹿十分乖巧、温顺,不断慰藉人们的精神世界。敦煌壁画中的鹿被人们视为神兽,拥有人们得不到的神力,是人与天地之间沟通的使者。
  (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张颢(1996-),女,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学(视觉传达和媒体设计)。
其他文献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朝,距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古筝又名汉筝、秦筝、瑶筝、鸾筝,属于弹拨乐器。古筝发展到今天,演奏名家数不胜数,曲目更是丰富多彩,它的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强的表现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是许多孩子学习乐器的首选。  一、古筝的传承  古筝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乐器,外形优美,演奏时,声音动听悦耳,形式多种多样。随着时间的发展,古筝的
期刊
阮是“阮咸”“阮咸琵琶”的简称。阮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起源于秦汉时期,唐代是阮发展的鼎盛时期,白居易的诗中写道“掩抑复凄清,非琴不是筝。还弹乐府曲,别占阮家名”。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這种乐器曾被称为“汉琵琶”,因为西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擅长此乐器,而逐渐得名“阮咸”,后来逐渐简化为“阮”,这个称谓一直延续至今。  中阮独奏曲《丝路驼铃》是传统阮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一首旋律优美
期刊
合唱与独唱均为常见的声乐演唱形式,它们在呈现歌唱音色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互通性,例如气息支撑、腔体共鸣、歌唱神态以及对美妙音色的追求等,这些是影响歌唱音色的因素。但是,合唱与独唱在音色的种类、层次以及對作品的表达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合唱具有多个声部,音色种类多样化,声音的层次也较独唱要丰富多彩,其音色随着作品的情绪变化而不断调整;独唱则是单一的、较为固定的歌唱音色,其种类比较具体,实际歌唱
期刊
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通过所塑造的听觉形象来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人类思想、艺术以及审美的综合性体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并且有着丰富的民族特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以及沉淀,逐渐形成了底蕴丰厚、有特色的音乐文化,在现代音乐文化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音乐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文化底蕴、精神内涵与音乐水平。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音乐造诣也较高,在长时间的历史积淀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文化。因此,
期刊
综合材料绘画是中国的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其建立在诸多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因此可以将其定义为多种艺术的融合体。作为近年来刚刚兴起的艺术形式,综合材料绘画有着时代前沿性,颇受诸多艺术爱好者的青睐。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表现形式,其将多种材料融合到现代绘画中,充分发挥各种材料的优势及性能,打破各种材料的使用屏障,从而让绘画的表现效果更加协调、逼真,带给受众视觉及触觉上的新体验。它的存在彻底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绘画创
期刊
豫剧有着悠久的歷史,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从现有的戏曲剧种来看,豫剧是分布区域最广、剧团数量最多、从业人数最多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2006年,豫剧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豫剧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针对豫剧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全媒体环境下的豫剧发展策略,为豫剧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豫剧面临的问题  (一)演出剧
期刊
刘东瀛先后毕业于东北美专附属中学和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受过系统、严格的美术训练,有扎实的绘画功底。日本留学的经历使得她在绘画创作时将中国传统绘画的含蓄与日本绘画的装饰性进行巧妙糅合,她的工笔花鸟画透露出纯真的情感、清新的色彩、流动的韵律,以及那净化了的东方情调。  一、“意趣”的再生  刘东瀛的工笔花鸟画作品将多种艺术元素相融合,体现了“海纳百川”之后“为我所用”的“浑然天成”,以东西方艺术元素
期刊
历代画论家对于顾恺之的画作褒贬不一,颇有争论。六朝时南齐的绘画理论家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批判顾恺之的画作:“除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此话在后世饱受质疑。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绘画批评家姚最在《续画品》中盛赞顾恺之的画作:“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唐朝时,李嗣真、张怀谨等人对顾恺之的画作给予了两极化的评价。零碎评语往往难见全貌,故笔者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得出一个较
期刊
油画这一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在中国生根发芽的画种,有着与其他画种不同的艺术语言与特征。它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丰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本文以油画的本体语言为切入点,分析与探究油画艺术的内在规律与奥秘,为人们打开通向油画艺术世界的神秘之门。  一、油画概述  油画是在亚麻布、纸板或木板上用油画颜料调和快干植物油(如亚麻仁油、罂粟油、核桃油等)绘制而成的
期刊
本文通过解析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以及其流派,使人们对19世纪现实主义绘画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以提高人们对艺术的洞察力和理解力。  一、现实主义绘画的产生  在文艺复兴后的17世纪,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强调艺术的真实,他没有采用文艺复兴时期把耶稣、圣徒神化的绘画手法,而是将耶稣置入世俗生活中,并且把目光转向了世俗的、生活化的、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描绘亲眼所见的真实场景,是现实主义的先驱代表。  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