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来源 :化学教与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kfdft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学生的主题地位未能充分显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够等诟病,从课堂提问的设计和实施两个方面探讨了新课程背景下优化课堂教学效率的对策。
  关键词:化学新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提问设计;提问实施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4-0027-03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doi:10319/j.issn.1008-0546.2010.04.011
  
  2004年秋季,广东、海南、山东和宁夏四省(区)实施了高中化学新课程,2005年起我省也已全面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这是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对21世纪的化学教师极具挑战性的一项任务。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对近1000名高中学生就化学学习方式、学习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情况作了调查,得出了如下一些结论: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普遍缺乏、教师不能选择恰当的教学情景、学生的主体地位未能充分显示、学生学习化学的主动性不够等。
  有鉴于此,化学教师在实践新课程理念时应重视教学情景的创设,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调查咨询、查阅资料、交流讨论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结合有关的线索做出假设和猜想,自主设计实验和其他实践活动方案,借助模型、图表、化学方程式和定量方法等描述化学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探究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而新课程给化学教师安排的课时却并不充裕,因此,如何在规定时间内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是化学教师实施新课程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没有问题的教学”正是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所以笔者认为,要真正贯彻实施新课程的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以问题为载体,克服单向灌输的陋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思维,自主学习。
  
  一、课堂提问的设计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化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问题对于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意义的建构、知识的生成和创新以及应用技能的培养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特别重视掌握问题设计技术,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设计或引导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化学学习和探究的问题。
  具体而言,教学中设计的问题的内容应该适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为起点;问题应该与一项或多项学习目标相对应,包含着几条线索,能够激励学生沿着这些线索展开研究;问题最好与学生的职业发展相联系;问题的设计要能支持学习过程,如在问题情境中要提供相关的基本概念,鼓励学生加以整合;问题能引发学生讨论、探询、查阅文献、引发新的学习问题,能激发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设计的问题要像现实生活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不能只有一个现成的正确答案,要具有开放性,能激励学生的探究欲望,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迁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例如在“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教学中就可以作这样的设计:
  首先利用伏打电池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引入新课的学习。
  问题1伽伐尼和伏打对“动物电”见解有何本质区别?
  问题2两种不同的金属用导线连接,在一定条件下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问题3“伏打电池”的发明给你什么启示?
  然后通过原电池实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电池的感性认识,认识化学能可以通过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引导学生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分析实验现象,了解原电池反应的基本原理,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机理。
  问题1实验1(锌片和铜片分别插入稀硫酸中)或实验2(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稀硫酸中)和实验3(用导线把锌片和铜片连接起来,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发生的现象有何不同?
  问题2为什么当锌片和铜片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在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各发生了什么反应?
  问题3灵敏电流计显示有电流通过,电流是如何产生的?
  最后,教师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实践证明,通过自主思考和激烈讨论,学生对原电池原理的记忆特别深刻。这样的提问设计非但能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更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提问的实施
  
  课堂提问能促使学生利用原有知识对当前问题进行分析、思考和想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思维品质,提高思维能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能大大开阔学生的思路,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在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今天,教师更应讲究提问的艺术,精心设疑,努力优化课堂提问,有效地发挥课堂提问所特有的路标作用。
  1.提问的方式
  提问的方式很多,可正问、反问,也可以曲问。既可明问,也可暗问;既可宽问,也可窄问;既可单问,也可重问;既可追问,也可联问;既可欲正故误地问,也可以虚求实地问;既可对照比较地问,也可铺路搭桥地问。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不同问题,选择恰当的提问形式,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逼向原理,从问题另一侧面,寻找契机发问。
  (3)反问:针对学生对某一问题的糊涂认识和错误症结反问,使学生番然醒悟。
  (4)激问:使用激励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奋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如果将题设条件改为……,又该如何解答”等。
  2.提问的时机
  提问是否适时,对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有很大影响,所以教师要掌握提问的时机,应在学生似懂非懂,急于弄清而又穷于表达之时提问;在教学中遇到重点、难点、疑点之时提问,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比较二氧化硫和次氯酸漂白性时,通过演示实验,提出为什么二氧化硫、次氯酸分别与指示剂作用时有的褪色,有的不褪色?它们起漂白作用的原理是否相同?氯气能否使品红溶液褪色?二氧化硫、氯气同时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现象如何?学生好奇心强,积极思考,然后在学生有所了解,有所领悟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研究,生动深入讲解,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3.提问的深度
  注意提问的适度性是成功提问的决定因素。如果提问太平直浅显,学生回答兴趣不浓,就不能激发思维能力;若问得太难,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努力思考后还是回答不上来,则会影响学习积极性。难易适度的问题,应该是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通过一定程度的思考和讨论就能基本解决的问题。如果问题有一定难度,则应该由浅入深地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免学生望而生畏。这样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4.提问的数量
  提问固然能帮助学生思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但其数量要适宜。如果走向“满堂问”的极端,过多地提问,学生也会产生怯场、厌学的现象。有些教师养成了问“是不是?”“对不对?”的口头禅,非但不能促进学生思考,反而会让学生产生反感,他们往往不是积极思考问题而是统计老师讲了多少个“是不是”、“对不对”。所以,提问的数量及频率的分配,应依据教材内容和教学需要进行适当安排。
  通过科普知识包装后的提问,与单纯让学生写出N2与O2放电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或酸雨形成的原因及有关方程式)的提问,教学效果显然不同。
  5.提问的技巧
  课堂提问还应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掌握一定的技巧。就像包装精美的商品能激发顾客的购买欲一样,在维持提问原意的前提下,创设一种触及学生情感和意志领域的情境,有意识的把学生引入一种答题的最佳心理状态。通过心理上的接受,达到提问情境与学生心理情境的共鸣和最佳融合,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促进学生智力潜能的超常发挥。
  例如,下面的提问就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猛然高涨,从而圆满的解决问题。“在新疆与青海两省区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每当牧民与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皆遭雷击而倒毙,奇怪的是这里的牧草茂盛,四季常青,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魔鬼谷’牧草茂盛,四季常青的原因。”
  6.提问的拓展
  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提问题应有一定的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如在学习电解质、原电池知识时,指导学生以电池为主题,通过查资料、做实验等途径研究电池的发展历史、电池家族的成员、电池与环境等课题,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并撰写个小论文、小调查,还可组织交流或举行展示。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同时,勇于突破和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总之,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划了课程的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提出了课程实施的一系列建议,描绘了一幅高中化学新课程的蓝图,也给广大教师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当勇于接受新的挑战,积极参与,大胆尝试,优化课堂教学,闯出一条适合不同学生不同发展要求的新路。
  
  参考文献
  [1]王祖浩,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5.4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7
  [3]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
其他文献
一个人学习成绩的优劣取决于他的学习能力,学习能力包括三个要素:规范的学习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规范的学习行为才能培养出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形成适合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规范的学习行为是前提,是基础。  实践证明:一个行为持续30天以上,就会形成稳定的行为,超过100天就可以形成习惯。  学习能力的三要素又可分为八大学习环节,即学习管理八环节
摘要:基于生活的问题导学策略就是以学生活动和经历为基础,以问题作为驱动教学过程的核心,将问题贯穿于课堂始末。作者以“氧化还原”复习课为例,介绍了该教学模式的实践过程,并进行了教学反思。  关键词:氧化还原;问题导学;生活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11—005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1
●Free Bird  ○《自由之鸟》  Brother and sister Millicent and John are slaves1 on Simon Plenty’s plantation2. They have suffered3 a lot one after another. Their parents had told them old tales about how their
摘要:分析了近年来徐州市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基本要素和命题架构,指出教师不仅要关注试题的解题方法和考查要求,还要基于学生发展的视角关注命题立意,重视命题理念,探寻命题对化学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中考试题;试题分析;教学启示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2-0077-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
摘要: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越来越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文章从学科教学的角度,阐述了合作学习的组织、实践、评价等方面教学策略,对高中化学教学实施合作学习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合作学习;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教学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2-004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新目标英语七年级(上)期末综合复习题  一、1. friend 2. color  3. cousin 4. meet  5. volleyball 6. late  7. relaxing 8. ice-cream  9. wants 10. everywhere  二、1. favorite 2. Friday  3. first 4. July  5. difficult 6. intere
摘要:以教学案例形式,论述了实验教学素材的挖掘、改进和重组的具体做法。以“注射器”为中心,呈现了教学过程,阐明了教学意图,并从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注射器;实验教学;意图;反思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10-009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10.032  注
摘要:基于“名师课堂”公开课的观摩学习、反思总结和提炼概括,从凸显教学的思想和智慧、凸显学科的特点和价值、凸显学生的主体和思维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基于“生活”的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关键词:名师课堂;课堂实录;回归生活;化学教学;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9-0044-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
摘要:创新设计的化学实验是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设计的实验对于初中生在化学学习中提高科学素养,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尤为重要。作者对初中化学实验创新设计进行积极尝试:实验内容趣味化和生活化、实验器材简约化和微型化、实验过程创新化和探究化、实验设计系列化和绿色化,以期能给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充分展示奇妙的化学世界。  关键词:化学实验;创新设计;奇妙的化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
摘要:广东省深圳市初中化学教师模拟上课大赛有很多教学创新点。本文以《质量守恒定律》为例,从新课导入、实验教学、原因分析、微课运用、归纳和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创新;实验;质量守恒  文章编号:1008-0546(2015)08-0051-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5.08.020  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