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年纪(组章)

来源 :星星·散文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yi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寒冷的生长


  有一些故事的核,寄居在冬季,藏在荒芜的表皮下。偶然被路过的时间亲吻成杂草、花朵或果实。
  有些盛放,成为风雨飘摇的人生里的一团火,点燃长巷深处的老旧灯光。
  有些化成了暖冬里可有可无的一场雪。当灯火熄灭,蒸发成一万米高空的一声叹息。
  其余不愿被人们再次提及的,深埋地壳之下,终于在另一场大雪到来之时,再度安眠于冰凉雪被下的温热大地。
  我相信万物皆会逢其冬,正如我相信人之一生自有其意义。神农划破脚腕的地方,所有的药草、庄稼开始生长。
  或许,这洁白而萧瑟的,恰是某些真理的旁观与佐证。
  走吧——即便途中总不免寒凉,与铺天盖地的孤独。

人间的烟火


  我被留在村子里,继承了父亲的童年。
  我穿上他的旧衣,已不再忍受他彼时的饥饿。
  村口铺上了柏油马路,车来人往。儿童追逐着猫猫狗狗,路过的学生咕嘟咕嘟灌下一瓶清凉,摇椅上光脚的老妇,和她的花狸猫卧在一起睡了。
  这里的时光,像是不曾流动的沙画。似乎那阵风永远不会将我卷起后吹散。
  我的离开是在一场饭局后。迎面而来的陌生目光让我畏缩。
  我听到他们说着些语意不明的句子,我看了眼父亲,那个向来沉默寡言的男人,在一群喧闹的人们中间,带着不自然的笑。他们的话语里充满了暗示和隐喻,而他只是沉默。
  离开的时候,我把头埋进他的心里,只看见些空泛而乏味的比喻。
  祖母晚上总是舍不得开灯。那晚的灯一直亮到了很晚很晚。
  后来闲聊,父亲笑着说为了给我入学,那顿饭花了他半个月的积蓄。
  我想说些什么。
  我看着这个平日里总是无趣且木讷的男人,法令纹已经深刻地陷入了他的脸颊,像黄土高原上塌陷出的沟壑。
  我笑了笑,没有说出一个字。
  布鞋陷入尘土,原来蹲下身子,只为了掬起脚下一汪雨水,承接漂浮在半空中的月光。
  这许多恼人的世俗气,原来都只是委身于无法言说的爱。
  他鼻梁上的镜片,透出远处低矮平房里的暗淡光亮,流浪千万里,被淹没在了城市的漫天灯火之中。

记忆的遗迹


  在一个有些温暖的冬日里,祖母突然说,好久没有闻到过槐花香了。
  我看向她,她侧着身子正望着窗外。祖父在门外独自抽着烟,阳光下袅袅升起的烟气,凭空消失在高楼巨大的阴影之中。
  我将永远记着那个村庄,那是我的全部童年。
  ——即使它已经化为乌有。
  在我离开的那个冬天,它连同我的十年一起被夷为平地,成为楼盘的坚实地基。
  当我终于出走,去到很远的地方。一转身,背后是废墟,是旧址,是遗迹。
  踩着残砖瓦砾,我感到亲切,我可以通过碎片的雕刻与颜色认出那之前是谁家的房檐。
  一起消失的,还有一片不起眼的农田。没有了麦捆,也就没有了摇摇晃晃的稻草人,只有风声依旧,依旧带着昨天的寂寞。
  当一个人离开,总会有人去告别。
  而他们一起被迁徙,再无归期,也就无可挽留。
  他们曾是同一棵树长成的森林,连同根系一同拔起,又被重新立在某个陌生的“故乡”。
  ——仅仅作为一根木头。
  恍惚之间,我心里陡然生出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夜空没有一颗星辰,只有硕大的月亮高高地悬在头顶。我欲乘风归去,却再也抓不住那缕烟气。

无言的辩白


  当你想起一个人,想起一个地方,远方就落下一粒沙。
  于是沙丘起伏,在北疆翻滚成一片耀眼的海。
  沙漠中的旅人总是安静的。孤独生长在每个旅人背后。
  寂寞如此。却不止如此。
  如果一場风沙便抹平了行路人的足迹,记忆的图纸是否足够重新誊抄来时的路途?
  不被安葬的走兽是否已足够作为一处沙丘的墓碑?驼蹄印写成的墓志铭,悠久不过一阵驼铃。
  我想,总归还是需要一些灵魂的信物——山巅的雪,寂寞的风,冰天雪地里由饥饿喂养出的希望,烈日下铁锹的奏唱,柔软如水的月光,还有对岸遥远而熟悉的火焰……
  从不言语的意象,将亲口回答我们曾是如何的人,走过了如何的路,又被生活赋予了怎样的意志。
其他文献
一个人在他短暂一生中,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他的经历大概是注定的。我们无论是身处人海车潮钢筋水泥丛林的大都市,还是住在偏僻破落静谧的异乡小镇。我们也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是在体验一种生活历程,乃至生命历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坐在中国唯一不通公路的西藏墨脱县境内原始森林里的一座铁皮房里,外面的风吹得铁皮房啪啪作响,我和护送我的西藏军区某部侦察连两位战士围坐在火堆旁,有滋有味地吃着午餐肉罐头煮稀饭——
期刊
悬 浮  “你得到了吗?”  “是的,我得到了。我得到过……”  人字形散开的人群,再次像落叶一样汇合在一起。得到的和没有得到的,像风中滚动的落叶,混合在一起,犹如拥抱。  但人们不能离开自身,跑到另外一个更高的地方看到自己。  自我总是自我最深的遮蔽。在人群中蔓延;仿佛同一个人的两张面孔,交替出现在每一个周末的假面舞会上。  寒暄。恭维。应酬。奉迎……  像夜一样,模糊了人的边界。  唯一剩下的
期刊
我的孤独,像一头驴  晨曦,初露的阳光,打在灰暗的草地上,遍布在草地上的河流,湖泊,闪着银光。  一望无际的草地,没有尽头;绿皮火车跑起来,是不是很绝望?  藏羚羊在围栏边,痴痴张望。  绿皮火车如一节枯木,它被随意抛在苍黄的大地上,如同一个精疲力尽的老人,吭哧吭哧爬过山冈。  天空下的世界那么大,它既不需要主人,也不需要黄金,它只需要一朵白云,挂在流浪者的头顶上。  白云下,我的孤独,像一头驴。
期刊
大观:味江  雨声已远,只有风夹着河谷的味道,向我们迎面扑来。  躲闪不及的我们,在风中撞个满怀。  味江,一个让舌尖荡漾且诗意的名字。  我听到了石头的情话,正向着大观的方向,步步紧逼。罗城:古戏楼  似乎是一艘远古的商船,穿越神秘的时空隧道,搁浅在罗城这椭圆形的山丘顶上。  当钉子般阳光透过罗城镂空的花格木窗刺进来,坚硬的光块随之在触及古戏楼的瞬间,纷纷柔软倒下。  此时,我的视野里,檀板敲响
期刊
茶馆听书  耳朵渴了,去茶馆。说书人喝一口茶,把嘴巴里的一本书差点淹个半死。茶通过喉咙去灌溉一个造句的世界。将军,战马,刀,江山,一个时代,纷纷从他嘴里跑出来,往听的耳朵里逃。他嘴巴生下千军万马。听的耳朵把千军万马当茶喝。一个时代只能填满耳朵极小角落。骑茶远行记  一座山骑单车一样骑着一杯茶来了。  一杯很长的茶,就像炊烟的脐带那么长。  一杯很短的茶,就像脚印那么短,就像脚印装满道路那么短。脚印
期刊
周世通是四川南充市营山县人,营山是革命老区。从熟悉到相知,原来他当兵是从小的心愿。因为他的父亲是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作为抗美援朝的一员,一位老战士,与穿过军装的世通格外亲切。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周世通在西藏当兵的时候,曾两次被借调到《西藏文学》《西藏日报》从事文学和新闻工作;曾两次徒步翻越终年积雪的多雄拉雪山到全国唯一不通公路的墨脱县采访。有半年时间,周世通常常骑着一辆除铃铛不响外,车子全身都响,似
期刊
可渡:酸菜豆面汤  取桃花溪水三斤,慢火煮沸。以尺余长的豆面一把入锅,让它们行走江湖,练习荡漾的技艺。  从可渡村赶来的五钱三年陈酸菜,掐算时间,刚好五分钟的车程:入汤,色起,有沧浪之水浑浊的干绿。入喉,若明月生于茂盛,星子生于稀疏,如山川之细流,一下子回归江河。  这古朴的醇,如桃花溪水跌落翠屏崖畔,百米落差的撞击,可媲美拔刀相向,心间的回旋,如晚风隐匿苇丛的幽深,让你懂得,可用路程衡量的人生,
期刊
那枝桃花  篱外的那枝桃花,是我久违却又不肯凋逝的忧思。  黎明与黄昏的大幕起起落落。  辰光走过去。  岁月走过去。  歌泪走过去。  荣荣辱辱走过去。  桃花和乡愁和爱意也走过去了吗?  风渐暖又渐寒。  雪与梅的消息还在一百年以远。  湘,你说,有那枝桃花就已经足够了,不是还有苦难和爱意留在我们身边吗?旧事若蝶  欲飞的旧事若蝶。  它的羽翼在时光的打磨中日渐薄了。  曾经飞越一些雾障。  
期刊
写一把斧头  斧头痛啊!  咬牙切齿的斧头,被兄弟锤打成形,遍布内伤。  砍过三根柴火后,斧头总算松了一口氣。  ——它置自己在墙角憩息,却又被石头砺了一遍。内心的热血一晃一晃的,在明月下,呈一种瘆人的白。  能映出人面的斧头,惹火烧身的斧头,其实是被木头的火炭烙的——那桃花一样艳丽的火焰哟,绕过一只手,又一只手,那是山野的树木,撒在风中的余香不绝。  雪夜,千年的树木,合抱的树木,一排一排,一片
期刊
不经意间写到的雪,下在我的故乡,一个叫石板店的小镇。木椽青瓦上,雪白如当年我离开的日子。那时候,屋檐上布局的蜘蛛,每天都算着时辰生活。喜鹊的童年多半与抑郁有关,而芳草是用来打发肚腹的粮草。  那时候,我们有比较简单的童年,以及生活。一个铁环就能滚出欢乐的笑声,一个木牛的旋转,鞭梢就能抽出一串梦想,就能让寒冷走散成云朵。一把豌豆花塞进肚腹,就能唤醒一个春天。  此刻,我在4000公里外写下的故乡,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