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顺应理论角度看科幻小说对话翻译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cha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三体》是中国知名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经刘宇昆翻译,获得第73届“雨果奖”最佳小说奖。《三体》英译本的成功颇具研究价值。而以往的研究多是从目的论、功能翻译、接受美学等视角展开。本文从顺应理论角度出发,从语境关系顺应和语言结构顺应两个方面探讨了顺应理论对科幻小说《三体》对话翻译的解释力度,分析顺应理论在对话翻译的作用。
  【关键词】 顺应理论;语境关系;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108-03
  一、顺应理论
  1987年,比利时语用学家Jef Verschueren首次提出顺应理论这个概念。在其著作《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 Pragmatics) 中,他从人类社会与语言文化的关系出发,指出语用学是对语言的一种“综观”。他的顺应理论以“综观”为主导,研商了人类语言交际的社交机制、心理机制以及社会、语言文化的作用,以此来揭露语言运用的实质。(李琎,2009:32)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其实就是语言的选择,这个过程是连续性的,其中包括对语音语调、词汇语篇、语言用法策略等各个方面的选择。(Verschueren, 2000)用这个观点来看翻译活动,可以说翻译不只是普通的语言选择,它更是一种双语间多维度的语言转换选择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科学恰当地选择语言,究其根本,是因为语言有其变异性、协同性与顺应性。语言变异性是指“语言是可供选择的”;协同性则指“语言选择需要多变的语用原则指导才能实现”;而顺应性即指“语言使用者灵活选择合适的表达,顺应交际需求”。 (Verschueren, 2000)需要注意的是,语言的这三种特性互相联系、密不可分。以变异性、协同性为基础,顺应性才能用恰当方式作出语言选择,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动态顺应理论是Verschueren顺应理论的核心。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顺应。不同时间背景下的读者对译文的理解也会有所区别,需要译者适时地调整语言选择,顺应译文读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二是语境顺应,语境包括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译者需根据双语语境的社交环境,读者认知、心理状态,灵活进行语言选择;三是语言结构顺应,可以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环境和对象运用不同翻译方法,选择不同的语言结构。
  动态顺应作为顺应理论的核心,有如Nida的“功能对等”,即谋求形象恰当的译文,但是Nida对于“动态”的解释并非是系统化的,很多人会更注重其理论中的“对等”。语言的使用是一个连续多维度选择语言的过程,顺应是动态相互的。因此,译者在翻译时不仅需考虑语境及语言结构因素的差异,还要考虑到不同语用策略之间的区别,使用多样的翻译方法,进行合乎语境的语言选择。(宋志平,2004:21)
  二、 顺应理论角度下的科幻小说对话翻译
  《三体》是刘慈欣创作的长篇科幻小说,描写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冲突,以及这两个文明的盛衰荣枯,其中第一部在经过刘宇昆翻译后成功在欧美国家出版,收获大量欧美忠实读者,最终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雨果奖可以说是世界科幻文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刘慈欣能获此殊荣,可见《三体》这部作品的高质量。当然,译者刘宇昆的功劳不可忽视。著名科幻小说家金·斯坦利·罗宾逊曾称赞道:“刘宇昆的译本完美传达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提高了西方读者的阅读兴趣,《三体》从此踏进世界优秀科幻小说行列。”
  《三体》中包含大量的人物对话。而人物之间的对话,作为《三体》第一部的重要构成成分,不仅能揭示不同人物性格,还可以交代故事背景,体现不同文明不同派别之间的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小说对话翻译的优劣,直接影响到《三体》故事的完整性与可读性。
  好的小说对话翻译,就要能完整传达原文的交际意义和语用意义。简单说来,成功的对话翻译需要让译文读者在阅读译文时接收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信息,读后拥有近乎相同的理解与情感表达。上节提到语言选择的动态顺应包括时间、语境和语言结构顺应,因为时间顺应主要是指不同时期译文会有所不同,而此文只分析刘宇昆一个译本,所以接下来我主要从语境和语言结构顺应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语境关系顺应
  狭义的语境是指语言语境,而广义的语境则是指与语言选择相关的所有因素,就如影响语意的语言语境和制约语义的交际语境。语言方面主要包含词汇和语篇语境,而语境则包括社交、认知和心理语境。语境对话语的制约是各种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而语境关系顺应是指在翻译时语言选择要与语境顺应。
  1.语言语境的顺应
  语言语境就是指上下文里词语、短语、语段或篇章的前后关系。中西方语言差异导致中西方译者在翻译时对同一词汇、语篇的处理有很大的差别,所以在处理语言语境时要进行相应地顺应。有些时候,字典并不能收录多义词的全部意思,更不会给出符合语境的对等译文,需要译者根据语境做出推测。
  例1:“知识分子毛病就是多。”(刘慈欣,2008:34)
  译文:“Intellectuals always make a fuss about nothing.” He muttered. (刘慈欣,2014:95)
  分析:这句话的背景是兵团的先进马钢向前来采访的记者炫耀自己砍树有多快,想要记者在《大生产报》上报道自己,可是记者只是惋惜上百年的老树被砍,对他毫无兴趣,马钢就说了这么一句话。
  “毛病”在中文里有多种意思,可以指机器发生损伤或故障,来比喻工作上的失误,也有缺点、坏习惯或者生病的意思。很显然,马钢说得这句话里“毛病”并没有以上意思,不能忽略其内在含义而直译成problem, illness, fault等。而刘宇昆的译文将之译成 “make a fuss about nothing” (大驚小怪),顺应原文的词汇语境,另外还补充了 “he muttered” 来解释马钢对记者不理睬自己的怨念,进一步丰富了语境,原文中马钢的形象在译文中更加立体化。   2. 交际语境的顺应
  交际语境,也就是非语言语境,主要指那些对语义有制约作用的、语言之外的因素,包括使用语言的具体情境,例如话题、时间、场合、对象;话语使用者的主观因素,如心理、情感和意图;还有宏观的社会背景,比如时代、文化、经济社会背景。语境因素复杂多样,需要译者依据动态的语境进行推理。
  不仅是要解决翻译中的语言问题,还要重视翻译的语境问题。力求使译文真实表达原作者的用意。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交际关系主要包含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和小说对话的双方。(陈吉荣、都媛,2014:11)因此,在进行对话翻译时,译者需要仔细揣摩上述四者的心理意图,找出作者隐藏在对话里的本意,对话是否“话中有话”,顺应原作者、小说对话人物之间的心理,成功传递交际信息。
  例2:“武器都丢桌子上!谁再炸刺,穿了丫的!”……“知道各位都是不要命的,我们也是冲不要命来的!”(刘慈欣,2008:207)
  译文:“Drop all your weapons onto the table! I swear I'm going to kill the next son of a bitch who tries anything.” … “I know that none of you is afraid to die, but we're not afraid either.” (刘慈欣,2014:278-79)
  分析:社交语境主要指在社交对话时影响语言选择的相干因素,例如对话发生的背景、对话双方的身份地位以及双方的交际关系。译者在翻译小说对话时,需要对相关的社交因素进行顺应。这句的背景是史强带领正规军冲进三体叛军里,向叛军们宣战。
  译文顺应原文的社交因素,俚语“炸刺”“穿了丫的”在翻译时选择了语用意义相等的英文俚语。译者还用祈使句进行警告,明确主观的情态表现,使对话的口吻肯定而权威,以此震慑叛军。
  例3:“人类是什么?多么丑恶的東西,我上半生一直在用文学这把解剖刀来揭露这种丑恶,现在连这种揭露都厌倦了。”(刘慈欣,2008:171)
  译文:“The human race is hideous. I've spent the first half of my life unveiling this ugliness with the scalpel of literature, but now I'm even sick of the work of dissection. (刘慈欣,2014:253)
  分析:要想顺利表达交际信息,译者不仅得顺应社交语境,还需竭力还原原文作者和对话双方的心理语境。心理语境主要指角色的情感、性格等。例4是《三体》游戏网友聚会时,一位女作家玩家发表的意见,或者可以说是情感发泄,她很激动,从原文整体看,似乎是终于找到了发泄某种东西的机会。表达对人类社会现状的厌恶,并且期盼着三体世界进入人类世界,以此来改善人类世界。译文连用 “hideous”“ugliness”“sick of”等多个贬义色彩浓重的词语,顺应了原文中该玩家的情感心理因素,让译文读者也能感受到原对话人物的心理世界。
  (二)语言结构顺应
  语言结构的顺应指语言结构与建构准则的选择。译者在选择语言时不但要注意目标语言及源语言所处的大环境,即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思维、传统思想以及政治立场等;还要考虑双语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有如标点符号、词性选择、句子结构等。(张海娟,2012:181)因此,翻译时,译者需要选择适合的词汇词素、分句主句等语言结构,让译文的语言风格、论述重点以及逻辑关系尽量保持一致,忠实流畅地表达原意,从而使译文满足目标语读者的期待。
  例4:“我是个……直肠子……退伍后混了多少年还是这么个熊样儿”(刘慈欣,2008:76)
  译文:“I'm a simple man without a lot of complicated twists and turns. Look down my throat and you can see out my ass… Years after being discharged from the army, my career is going nowhere.” (刘慈欣,2014:132)
  分析:这是第十章中大史借酒劲向汪淼吐露内心,自嘲自己是“直肠子”“熊样儿”。汉语用语经常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抽象的内容,而英文恰恰相反,会大量使用含义抽象笼统的名词,这句话的译文就表现了这点,用抽象词义取代具体名词,使具体意义抽象化,顺应英文的语言特征,符合英文语境,英文读者更好接受。
  例5:“他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动手能力极差……”(刘慈欣,2008:85)
  译文:“Like those proverbial bookish men who could not even tell types of grains apart, they do not labor with their hands, and know nothing practical…” (刘慈欣,2014:142)
  分析:英汉句法间存在很大不同,英语重形合,常用关联词等语言形式手段将分句连接起来,逻辑关系紧密;而汉语重意合,句子间靠隐性逻辑关系来理会。例5就是很典型的中文用法,一个主语后面可跟多个谓语,译者选择用主从句结构来处理。从句解释典故的意思:像谚语中说得书呆子一样,不参加体力劳动,分辨不清农作物种类。主句再重复强调:他们不动手劳动,并且动手能力极差。译者顺应英文的文化与思维方式,将两句话用主从句结构重新组织语序,论述重点分明,获得与原文最贴切的意思,成功传达了语用意义。
  三、小结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活动,译者作为文化沟通的桥梁,必须要顺应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顺应也是动态的、多层次的,但是全面完美的顺应又很难达到。译者想要最大限度接近全方位顺应,在语境层面,就需要顺应语言语境,把握好词汇与语篇的语言选择,顺应交际语境,译文要符合两种文化及小说中对话双方的社交、认知和心理语境,忠实传达原作者用意。不足的是,本文仅从上述两个角度分析了顺应理论对对话翻译的解释力度,顺应理论在对话翻译领域的作用还有很多方面可以分析,就如本文没提到的时间顺应,需要对不同时期不同译本进行对比分析,还需要其他学者们做进一步探讨研究。
  参考文献:
  [1]Cixin Liu. The Three-Body Problem[M].Ken Liu.(trans).New York: Tor Books,2014.
  [2]Verschueren J.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陈吉荣,都媛.顺应理论视域下的小说对话翻译研究——以《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对话英译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6(06):9-13+74.
  [4]刘慈欣.三体[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5]李琎.语言顺应论研究综述[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32(03):32-35.
  [6]宋志平.翻译:选择与顺应——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04,(02):21-25.
  [7]张海娟.顺应理论视角下的比喻翻译[J].海外英语,2012,(24):180-182.
其他文献
【摘要】 民族音乐无论是在音乐的音色音调,还是节奏旋律,都具有其独特性,体现了民族音乐特色和文化特色。本文从民族音乐的音乐特色出发,去分析这种风格背后蕴含的文化特色,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留和加强这种文化特色和气息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民族音乐;音乐特色;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82-02  民族
期刊
【摘要】 书法美感的产生需要审美距离,审美距离的创造意味着需要将文字进行陌生化处理。虚实的运用是文字陌生化的最佳手段。虚实的美感作用通过审美意象进行透射;它同时营造书法的审美意境,促成书法的审美心理空间。  【关键词】 虚实;书法;审美心理空间  【中图分类号】J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88-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科技师范
期刊
【摘要】 吴青峰词作在形式上常具有文学的美感,其词作《你心里最后一个》的遣词造句值得品赏。以俄国形式主义与新批评视角,探讨该作品的语言陌生化、客观对应物与有机整体等特性,为歌词创作分析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吴青峰;俄国形式主义;新批评;陌生化;有机整体论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8-0095-02  20世
期刊
【摘要】 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在社会环境中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很多少数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受到了新文化潮流的显著冲击,导致这些传统音乐文化在当前复杂社会环境中可以实现较好的发展。本文先阐述了新形势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基本現状,接着探索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在当今时代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困境,最后还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优化思路与策略,有利于
期刊
【摘要】 中国武侠文化在20世纪初,借助影像传播媒介迅速在中国萌生、发展,而真正使中國功夫在海外发扬光大的是在李小龙时代。彼时李小龙在美国好莱坞开创了一个新的电影片种——功夫电影,他那头乌黑的头发、小麦色的皮肤、刚健紧实的肌肉、犀利的眼神、上扬微蹙的浓眉以及灵活机动的搏击姿态,与他背后飞舞在天的黄龙总是浑然一体——这几乎是世人怀念起他时最先浮现于脑海中的永久形象。他以自己强健的体魄和精神,形成了“
期刊
【摘要】 16世纪,随着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促成了早期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在这样的文化大背景下,明人物画从中获取了一定的养分,为后世的人物画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一定的灵感和构建基础,本文以明末“西画东渐”这一文化交流现象进行论证,分析在“西画东渐”语境下晚明的人物画造型的特色与转变内因,梳理晚明人物画代表画家,以此考察其影响,以点见面,研究探讨晚明的西画东渐以及画家对西方绘画因素作出的回应。 
期刊
【摘要】 杜米埃是个坚定勇敢的民主战士,他是19世纪最具有鲜明特征的讽刺现实主义画家,他是以勇于揭露社会黑暗和制度腐败而闻名。《三等车厢》是于1862年创作的社会风俗性题材的写实作品,在这幅作品中能看到的是一个去形式化,去教条主义,有感情深度和生活广度的现实主义画家。他所处的复杂的社会,早年生活的艰辛,使其对底层平民的生活有着深刻的感悟,对于人间的辛酸疾苦更是切身体会,这对之后杜米埃绘画作品中的社
期刊
【摘要】 俄罗斯形式主义是在二十世纪初的一个学派,以中欧为主要中心,属于语言学和童话理论化。其中,形式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汉斯立克,他认为美的事物始终是美好的,即使没有人观看它也是同样的美。他的这一观点启发了笔者,站在形式主义的角度,来对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心声观点,对其进行研究,在音乐鉴赏中的心声关系进行反思,并将心从声的制约中释放出来,从而在音乐鉴赏中获得主导地位。嵇康运用自己的观点来对音乐本质
期刊
【摘要】 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是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内容。本文基于纽马克翻译理论视角,以南京申办世界文学之都的英文宣传片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在外宣文本中的应用。译者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合理、有效地使用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法,必要时还可采用将两者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 纽马克翻译理论;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外宣文本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电影创作中会涉及很多元素,其中,色彩是最为常见的元素。通过对色彩合理运用,不仅可促进主题表达,而且可实现客观事物再现,并起到表情达意、渲染情境作用。基于此,本文从影视色彩运用入手,对其应用价值进行阐述,探讨色彩表意功能和象征意义,并对色彩在影视作品中的基调与审美取向进行分析。  【关键词】 影视色彩;运用;影视创作;审美取向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