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生态批评视角对约翰·罗斯金的短篇小说《金河王》进行解读,探讨在其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品读罗斯金前瞻性的生态忧患意识以及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
关键词:约翰·罗斯金 《金河王》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一生著述浩繁。在半个多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创作了《金河王》、《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亚眠的圣经》、《野橄榄之冠》、《芝麻与百合》等作品,内容涉及绘画、建筑、雕塑、伦理、神话、文学以及宗教等众多领域。其作品因语言优美和内容深刻,而对王尔德、托尔斯泰等人产生过较大影响。
1842年左右,罗斯金创作了短篇小说《金河王》(《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1851年小说出版后,当年即被连印3次,并被译为德、意等多国语言。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析《金河王》,探讨在其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品读罗斯金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
一 环境危机与生态批评
众所周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已经或正在造成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全球多处出现的水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生态失调现象,使人类的安全与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环境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何在?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何在?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它生物的关系:是依照“自然的主宰者”的欲求征服、改造自然,还是作为自然中的普通一员遵从自然的规律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
在生态危机的语境下,生态批评于20世纪70年代崛起于欧美。1978年,“生态批评”由威廉·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首次提出。他倡导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要具有生态视野。90年代,生态批评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潮流。生态批评学家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作为生态批评的主导思想之一的生态主义,则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意图转变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批评要求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态伦理,这种伦理要求对自然厚重的内在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将凌驾于地球其他生物种群之上的人重新放归大地,通过建构和倡导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使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求得生机与发展。
二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金河王》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1 自然生态价值的昭示
在小说的开篇,罗斯金生动地描绘了“宝谷”(Treasure Valley)的生态美景:
“云朵不断聚于雪山,轻柔缭绕着环形山谷。即使在周围村子饱受干旱和骄阳烘烤的时节,小山谷仍有雨水滋润。丰收的作物,高耸的干草,通红的苹果,青紫的葡萄,浓郁的果酒,甘甜的蜂蜜,其景致令人吃惊。”
在罗斯金的笔下,“宝谷”中的山峰、阳光、水流等构成了人类生存和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宝谷”是故事情节展开的舞台和背景,是主人公三兄弟赖以生存的家园。
另一方面,“宝谷”也是受自然哺育而成的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立体:崇山峻岭、苍松翠柏、江河瀑布、飞鸟走兽。“宝谷”可以激发人类心灵的美感和愉悦,为人类提供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庇护所,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当善良的格拉克因为受到兄长的欺侮而悲不自胜时,他将目光投向窗外,他看见:
“夕阳西下,岩石变得又红又紫;火一样的云舌,又红又亮,在岩石周围燃烧着、颤动着;这条比周围任何东西都亮的金河,像一个波浪形流动的金水柱,自上而下流过一道又一道的峭壁悬崖,金水柱上空,横跨一道宽宽的双层紫色彩虹,深紫和淡紫相互衬托着。金河飞流急泻,水花飞溅。”
落日余晖下,“宝谷”美丽静谧的景色使格拉克忘却了自己的忧郁,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在《金河王》中,除了上述经济性资源价值和情感价值外,自然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也得以昭示。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一个由万物组合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于它的稳定、有序都有着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有序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各种自然物的生态价值也显示出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从而给人类起一种警示作用。
罗斯金笔下的“黑兄弟”斯瓦茨和汉斯自私贪婪、对自然掠夺无度。他们杀害那些大凡张嘴吃东西、不付任何报酬的生灵:枪杀乌鸫,因为乌鸫啄食他们的水果;捕杀刺猬,因为刺猬吮吸他们乳牛的奶汁;毒死蟋蟀,因为蟋蟀吃了厨房里的食品;闷死知了,由于它们整个夏天都在菩提树上不停地唱歌。此外,他们为富不仁,残酷铲除掉任何不利于他们聚敛财富的人和事:雇工从来不给工钱,等到雇工干不动了,就找个碴儿,分文不给,把他们赶出大门;当别的地方遭受灾害时,尽管家中金银成堆,他们从没周济过穷人,还总是囤积居奇以双倍的高价抛售粮食。“黑兄弟”的行为终于触怒了象征自然的“西南风先生”。一夜之间,洪水冲走了树木、庄稼、牲畜,只留下赭色沙砾和灰色泥浆,“宝谷”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通过欣欣向荣的“宝谷”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描绘,罗斯金形象地隐喻了人类因自身的贪婪和无度地掠夺自然而导致的生态危机。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把握应该是全面的,尤其要看重它对于人类的生态价值。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经济性资源价值是有限的,它们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再生性资源是有限的,再生性资源的再生性也是受特定条件限制的,而恒定资源能被人类利用也是需要条件的,如果受到破坏它将会变成人类最大的杀手。
2 生态伦理本质的凸显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而且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危机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不如说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是人性的危机,是恶性竞争的结果。协调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因此,生态伦理主张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生态伦理一方面关照自然,另一方面也关照社会和人生,成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台天平。
在《金河王》中,“黑兄弟”斯瓦茨和汉斯将自己的财富视为第一,对周遭的飞禽走兽斩尽杀绝,毫无同情心可言;对待亲兄弟吝啬凶狠,毫无亲情可言。当他们得知金河能变金子的秘密后,为争夺财宝,他们用偷盗、贿赂的恶劣手段获取圣水,朝着金河源头进发。在路上,他们对即将渴死的老人和孩子置之不理,表现得狠心而绝情。最后,他们自食恶果,被变成了黑石。但是,故事的主人公格拉克却诚实无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与他的两个兄弟截然不同。在去往金河源头寻宝的路上,他自己忍受饥渴,不惜用珍贵的圣水救活了快要渴死的老人、孩子和小狗。如果说,格拉克将圣水送给老人和孩子喝是出于对同类的同情,那么,他将圣水毫不吝惜地送给一条小狗喝,就凸显了他平等对待自然中一切生物的生态伦理意识,即人与动物、植物都有平等的生存的权利。根据生态整体主义的“生物圈整体原则”,任何生命形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物种、其他生命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之间应该平等相处。正是因为有这种平等意识,格拉克最终通过了金河王的考验,将金河水引进了“宝谷”:
“他走进宝谷,真是出乎意料啊,他恍惚听到山岩上新绽开了一道裂罅,好似金河一样的水从那儿一泻而下,化做无数细流,涌进堆堆干旱的赭色沙土。格拉克定神望去,只见条条新出现的溪水畔,芳草吐绿,藤蔓丛生,匍匐在滋润的土地上。沿河两岸,顷刻间,朵朵花蕾竞相开放,犹如夜间天空中繁星闪烁出现。一簇簇桃金娘和葡萄藤茁壮成长,在漫山满谷撒下大片的阴凉。宝谷重新成了美丽的花园。”
通过这个荒凉的不毛之地最终恢复了生机的隐喻,罗斯金向读者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黄金遍地,而是没有遭到破坏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人类道德的自我完善,需要人类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有了这样的环境,人类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3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
约翰·罗斯金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渐走向成熟。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产生巨大变迁,人类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使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作为一名具有前瞻意识的环境保护论者,罗斯金极力反对由于追求利润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在《十九世纪的暴风云》中,他曾将过度追求工业化发展的英国称为“道德阴暗的国家”,指出推崇利益至上的“道德阴暗”将使大英帝国成为“日不升之国”,因为即使伸长了脖子也无法透过工厂释放的重重黑烟窥见太阳的脸。他认为,人应该驱走内心的阴暗,“重新走上正直和虔诚的道路”,才能重获蓝天白云。
在《金河王》中,自私贪婪的“黑兄弟”的形象就是资本积累时期资本家的缩影。他们用金钱来衡量动物及人存在的价值,肆意伤害自然界的生灵,斩断了人与生态自然的纽带;他们蔑视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自身的毁灭。而格拉克从不鄙视任何有生命的万物,他以其纯真朴实和高尚的道德力量实现了与自然的情感交融。在《金河王》的结尾,格拉克通过了重重考验,在道德达到完善之时,使“宝谷”恢复了昔日的繁荣。可以说,格拉克寻找圣水的过程就是道德朝圣的过程。这里所指的道德,不仅仅是善良和爱心,同时也是人类放下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的心态,以一种与万物平等的身份与之相处的态度。人只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与万物,在这个同一的生态场、“生态圈”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说人类是其中进化得最好的生物,人类就应当自我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巩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亲情”,主动地向自然万物奉献自己的爱心,而道德可以帮助人类这个最有可能打乱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自我节制。罗斯金通过《金河王》为人类指出了一条通过道德完善来建构和实现生态完善的道路。
三 结语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凭借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物质生活。然而,由于忽视自然的承受力,人类的行为造成了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被改变,单纯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生态的盲目性、短视性和极端功利性的行径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通过政治的、法律的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确立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意识,使人们真正自觉地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注:本文系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第一批)“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研究”,项目编号201001A441。
参考文献:
[1] 赵晓凤:《人与自然的情感相遇——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四首自然诗》,《名作欣赏》,2010年第9期。
[2] 殷企平、陈姗姗:《〈金河王〉的生态批评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3] 约翰·罗斯金,李翠亭译:《金河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 张玉荣:《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 王岑、郭育丰:《从生态伦理观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1期。
[6]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赵晓凤,女,1976—,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关键词:约翰·罗斯金 《金河王》 生态伦理
中图分类号:I106.4文献标识码:A
英国19世纪著名散文作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一生著述浩繁。在半个多世纪的笔墨生涯中,他创作了《金河王》、《建筑的七盏明灯》、《威尼斯的石头》、《亚眠的圣经》、《野橄榄之冠》、《芝麻与百合》等作品,内容涉及绘画、建筑、雕塑、伦理、神话、文学以及宗教等众多领域。其作品因语言优美和内容深刻,而对王尔德、托尔斯泰等人产生过较大影响。
1842年左右,罗斯金创作了短篇小说《金河王》(《The King of the Golden River》)。1851年小说出版后,当年即被连印3次,并被译为德、意等多国语言。本文拟从生态批评的视角解析《金河王》,探讨在其浅显易懂的故事背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而品读罗斯金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独到见解。
一 环境危机与生态批评
众所周知,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已经或正在造成对环境的毁灭性破坏。全球多处出现的水源枯竭、环境污染、气候异常等生态失调现象,使人类的安全与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环境生态危机迫使人们重新审视、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的价值何在?人在生物圈中的位置何在?该如何处理人与自然及其它生物的关系:是依照“自然的主宰者”的欲求征服、改造自然,还是作为自然中的普通一员遵从自然的规律与其他物种和谐相处?
在生态危机的语境下,生态批评于20世纪70年代崛起于欧美。1978年,“生态批评”由威廉·鲁克尔特(William Rueckert)首次提出。他倡导将文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强调批评家要具有生态视野。90年代,生态批评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广泛的思想潮流。生态批评学家站在地球生态的立场上来研究文学,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生态文学作品来唤起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从而建构一种更为合理的生态理念。生态批评的研究内容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而作为生态批评的主导思想之一的生态主义,则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意图转变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观念,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生态批评要求建构一种新型的生态伦理,这种伦理要求对自然厚重的内在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将凌驾于地球其他生物种群之上的人重新放归大地,通过建构和倡导新型生态伦理关系,使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中求得生机与发展。
二 从生态批评视角看《金河王》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
1 自然生态价值的昭示
在小说的开篇,罗斯金生动地描绘了“宝谷”(Treasure Valley)的生态美景:
“云朵不断聚于雪山,轻柔缭绕着环形山谷。即使在周围村子饱受干旱和骄阳烘烤的时节,小山谷仍有雨水滋润。丰收的作物,高耸的干草,通红的苹果,青紫的葡萄,浓郁的果酒,甘甜的蜂蜜,其景致令人吃惊。”
在罗斯金的笔下,“宝谷”中的山峰、阳光、水流等构成了人类生存和活动赖以进行的基础,满足了人类衣食住行的生存需要。“宝谷”是故事情节展开的舞台和背景,是主人公三兄弟赖以生存的家园。
另一方面,“宝谷”也是受自然哺育而成的多姿多彩、充满生命活力的独立体:崇山峻岭、苍松翠柏、江河瀑布、飞鸟走兽。“宝谷”可以激发人类心灵的美感和愉悦,为人类提供心灵的栖息地和精神的庇护所,满足人类的情感需要。当善良的格拉克因为受到兄长的欺侮而悲不自胜时,他将目光投向窗外,他看见:
“夕阳西下,岩石变得又红又紫;火一样的云舌,又红又亮,在岩石周围燃烧着、颤动着;这条比周围任何东西都亮的金河,像一个波浪形流动的金水柱,自上而下流过一道又一道的峭壁悬崖,金水柱上空,横跨一道宽宽的双层紫色彩虹,深紫和淡紫相互衬托着。金河飞流急泻,水花飞溅。”
落日余晖下,“宝谷”美丽静谧的景色使格拉克忘却了自己的忧郁,找到了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愉悦。
自然价值是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支点之一。在《金河王》中,除了上述经济性资源价值和情感价值外,自然所具有的生态价值也得以昭示。众所周知,自然界是一个由万物组合交织而成的复杂的有机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对于它的稳定、有序都有着或大或小、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生态系统的稳定与有序则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各种自然物的生态价值也显示出生态系统的变化状况,从而给人类起一种警示作用。
罗斯金笔下的“黑兄弟”斯瓦茨和汉斯自私贪婪、对自然掠夺无度。他们杀害那些大凡张嘴吃东西、不付任何报酬的生灵:枪杀乌鸫,因为乌鸫啄食他们的水果;捕杀刺猬,因为刺猬吮吸他们乳牛的奶汁;毒死蟋蟀,因为蟋蟀吃了厨房里的食品;闷死知了,由于它们整个夏天都在菩提树上不停地唱歌。此外,他们为富不仁,残酷铲除掉任何不利于他们聚敛财富的人和事:雇工从来不给工钱,等到雇工干不动了,就找个碴儿,分文不给,把他们赶出大门;当别的地方遭受灾害时,尽管家中金银成堆,他们从没周济过穷人,还总是囤积居奇以双倍的高价抛售粮食。“黑兄弟”的行为终于触怒了象征自然的“西南风先生”。一夜之间,洪水冲走了树木、庄稼、牲畜,只留下赭色沙砾和灰色泥浆,“宝谷”变成了一片荒凉的废墟。通过欣欣向荣的“宝谷”变成了不毛之地的描绘,罗斯金形象地隐喻了人类因自身的贪婪和无度地掠夺自然而导致的生态危机。
由此可见,我们对自然价值的认识和把握应该是全面的,尤其要看重它对于人类的生态价值。同时,我们还必须充分认识到自然界的经济性资源价值是有限的,它们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非再生性资源是有限的,再生性资源的再生性也是受特定条件限制的,而恒定资源能被人类利用也是需要条件的,如果受到破坏它将会变成人类最大的杀手。
2 生态伦理本质的凸显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一定的生态环境,而且需要一定的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危机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不如说是人与人关系的危机,是人性的危机,是恶性竞争的结果。协调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前提。因此,生态伦理主张人是自然的成员,人与人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关系应是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生态伦理一方面关照自然,另一方面也关照社会和人生,成为调整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进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一台天平。
在《金河王》中,“黑兄弟”斯瓦茨和汉斯将自己的财富视为第一,对周遭的飞禽走兽斩尽杀绝,毫无同情心可言;对待亲兄弟吝啬凶狠,毫无亲情可言。当他们得知金河能变金子的秘密后,为争夺财宝,他们用偷盗、贿赂的恶劣手段获取圣水,朝着金河源头进发。在路上,他们对即将渴死的老人和孩子置之不理,表现得狠心而绝情。最后,他们自食恶果,被变成了黑石。但是,故事的主人公格拉克却诚实无私、尊重生命、善待自然,与他的两个兄弟截然不同。在去往金河源头寻宝的路上,他自己忍受饥渴,不惜用珍贵的圣水救活了快要渴死的老人、孩子和小狗。如果说,格拉克将圣水送给老人和孩子喝是出于对同类的同情,那么,他将圣水毫不吝惜地送给一条小狗喝,就凸显了他平等对待自然中一切生物的生态伦理意识,即人与动物、植物都有平等的生存的权利。根据生态整体主义的“生物圈整体原则”,任何生命形式生存与发展的权利平等。人类只是整个自然界中的一个物种,是地球生命系统中的一个成员,与其他物种、其他生命形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彼此之间应该平等相处。正是因为有这种平等意识,格拉克最终通过了金河王的考验,将金河水引进了“宝谷”:
“他走进宝谷,真是出乎意料啊,他恍惚听到山岩上新绽开了一道裂罅,好似金河一样的水从那儿一泻而下,化做无数细流,涌进堆堆干旱的赭色沙土。格拉克定神望去,只见条条新出现的溪水畔,芳草吐绿,藤蔓丛生,匍匐在滋润的土地上。沿河两岸,顷刻间,朵朵花蕾竞相开放,犹如夜间天空中繁星闪烁出现。一簇簇桃金娘和葡萄藤茁壮成长,在漫山满谷撒下大片的阴凉。宝谷重新成了美丽的花园。”
通过这个荒凉的不毛之地最终恢复了生机的隐喻,罗斯金向读者传递着这样的信息:最珍贵的财富,不是黄金遍地,而是没有遭到破坏的、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而这样的环境需要人类道德的自我完善,需要人类与大自然建立起一种和谐相处的关系。有了这样的环境,人类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3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伦理的建构
约翰·罗斯金生活在维多利亚时代,这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正逐渐走向成熟。由于工业的迅猛发展,社会产生巨大变迁,人类改变了认识世界的方式,使得拜金主义和功利主义泛滥。作为一名具有前瞻意识的环境保护论者,罗斯金极力反对由于追求利润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做法。在《十九世纪的暴风云》中,他曾将过度追求工业化发展的英国称为“道德阴暗的国家”,指出推崇利益至上的“道德阴暗”将使大英帝国成为“日不升之国”,因为即使伸长了脖子也无法透过工厂释放的重重黑烟窥见太阳的脸。他认为,人应该驱走内心的阴暗,“重新走上正直和虔诚的道路”,才能重获蓝天白云。
在《金河王》中,自私贪婪的“黑兄弟”的形象就是资本积累时期资本家的缩影。他们用金钱来衡量动物及人存在的价值,肆意伤害自然界的生灵,斩断了人与生态自然的纽带;他们蔑视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关系,最终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和自身的毁灭。而格拉克从不鄙视任何有生命的万物,他以其纯真朴实和高尚的道德力量实现了与自然的情感交融。在《金河王》的结尾,格拉克通过了重重考验,在道德达到完善之时,使“宝谷”恢复了昔日的繁荣。可以说,格拉克寻找圣水的过程就是道德朝圣的过程。这里所指的道德,不仅仅是善良和爱心,同时也是人类放下自己是天地万物的主宰的心态,以一种与万物平等的身份与之相处的态度。人只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不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人与万物,在这个同一的生态场、“生态圈”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如果说人类是其中进化得最好的生物,人类就应当自我意识到这一点,自觉地巩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亲情”,主动地向自然万物奉献自己的爱心,而道德可以帮助人类这个最有可能打乱生态系统的物种进行自我节制。罗斯金通过《金河王》为人类指出了一条通过道德完善来建构和实现生态完善的道路。
三 结语
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工业化进程中,人类凭借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极大地改善了自身的物质生活。然而,由于忽视自然的承受力,人类的行为造成了对自然的毁灭性破坏,人与自然的亲和关系被改变,单纯为了经济发展而破坏自然生态的盲目性、短视性和极端功利性的行径屡见不鲜。要解决这些问题,仅仅通过政治的、法律的手段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确立新型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伦理意识,使人们真正自觉地从内心深处生发出对自然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注:本文系2010年秦皇岛市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第一批)“生态文明与生态批评视角下的文本研究”,项目编号201001A441。
参考文献:
[1] 赵晓凤:《人与自然的情感相遇——生态批评视角下解读艾米莉·狄金森的四首自然诗》,《名作欣赏》,2010年第9期。
[2] 殷企平、陈姗姗:《〈金河王〉的生态批评解读》,《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10年第1期。
[3] 约翰·罗斯金,李翠亭译:《金河王》,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4] 张玉荣:《从生态伦理视角看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 王岑、郭育丰:《从生态伦理观看人与自然关系的构建》,《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11期。
[6] 鲁枢元:《生态文艺学》,山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赵晓凤,女,1976—,河北秦皇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外语教学,工作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