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小说的孤独意识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zc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是一个十分关注人情感缺失的作家,她将孤独当作一种普遍而根本的生存困境加以表现,从而追寻生命的意义。本文从亲情的疏离、友情的沙漠、爱情的不可得三个角度,深入考察蕴含在作品中的作者对人生孤独处境的体验和挣扎,感知作者因深谙人生的痛苦和悲凉而对人类产生的悲悯情怀。
  关键词:王安忆 情感 孤独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孤独是人的一种心理状态,丹麦神秘主义者克尔凯郭尔曾说:“孤独这件事对我——不是我私人,而是作为一个思想家立场的我——是一件决定性的事。”每一个体自脱离母体,就开始了自我的成长过程。而在这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会感到和世界、和人群是那么疏离,就像一个弃儿,被放置在空旷的荒原之上,没有人理解自己的思想,没有人关心自己的需要,没有人可以交流,只有一种无根、无家园、无所依附的感觉。这时,我们便开始审视自我,思考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王安忆是“对之进行持续真诚关注和全程深度表达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她的孤独是对普遍生态的感悟、发现与描述,其中饱含着理解与悲悯”。在《乌托邦诗篇》中,王安忆引用了《圣经》中变乱口音的故事:人类本来可以自由地沟通,于是人类有着巨大的力量。可是上帝却害怕人类联合起来太强大了,会威胁到自己,于是就使人类的语言彼此不同,沟通有了障碍。在《伤心太平洋》中,她将新加坡这个岛屿比喻成没有爹妈的孤儿,在结尾她还提示:“从地图上看,大陆也是漂浮的岛屿,地球上的所有陆地,全是海洋中的礁石,供人类栖身。人类其实是一个飘流的群体,飘浮是永恒的命运。”王安忆告诉了我们人类的生存状态:人类在本质上是孤独的,就像无家可归、四处流浪的孤儿,漂来漂去,但是永远到不了自己的目的地。
  一 亲情的疏离
  健全、幸福的家庭和父母温暖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可是这样幸福的孩子在王安忆的小说中我们几乎是找不到的。她笔下的孩子有的虽然家庭在形式上是完整的,但他们却没有享受到正常的家庭温暖,有的父母离异,家庭破碎,这种种亲情的疏离让他们从小就饱尝了孤独的滋味。
  《流水十三章》中的张达玲因为父母多子,所以还在襁褓之中就被父母送到了处于穷乡僻壤的娘姨家,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八年的寄养生活,从未感受过父母之爱,使她小小年纪就养成了孤僻少话的性格。回到父母身边后,因为她的严肃、聪明和早熟,父母几乎不把她当成一个孩子,还有些惧怕她,因此“她的在场使父母觉得压迫,他们不知不觉有些躲她。她的无言而又无形的审视终于离间了她和父母的接近,她成了个没父又没母的孤儿”,享受不到基本的亲情和关爱。这个家庭中,好像只存在爱情,而不存在亲情。父亲仿佛只对自己的娇妻有情感;母亲像孩子般享受着父亲的宠爱,没有精力来爱自己的孩子。父母只管在亭子间卿卿我我,而忽视了家里的一切。自己同胞的兄弟姐妹对于她的到来也不欢迎,而是嘲弄她的老气横秋、一本正经。就像艾青刚回到自己家的时候,她也成了自己家里的客人了。不管是父母之爱,还是手足之情,这个家庭都没有给予她,张达玲的孤独就可想而知了。
  《长恨歌》中王琦瑶的父母在她的人生轨迹上基本是处于缺席状态的,她在人生路上每向前走一步,都是由个人力量来完成的,好像她的生活中不存在父母的任何痕迹。王琦瑶的父亲是一个只知道上班赚钱的男人,他对家里的一切都不管不问,对女儿的人生似乎没有产生过任何的影响。而母亲虽然在王琦瑶和李主任交往后注意过女儿,但是作为母亲她是不称职的,因为她被虚荣冲昏了头脑。已是中年的母亲,凭她的阅历和经验,是能够看到这种事情的最后结局的,但她却不制止女儿的冒险行为,而是在一旁谨小慎微、察言观色地尽心伺候,好像生怕因自己的过失耽误了女儿的美满婚姻似的,甚至以女儿能攀上这么一个大人物为荣。在王琦瑶失意落魄之时,母亲不是为女儿处于如此境地而伤心难过,给予温暖的抚慰,而是像一个陌路人一样对女儿冷嘲热讽。尤其是在王琦瑶未婚生下女儿薇薇时,母亲不但不照顾刚刚生产的女儿,反而是指桑骂槐、恶语相向。
  《纪实与虚构》中“我”是孤独的,“孤独是我从小就体验至深、惧怕至深的心情”。因为父亲既不亲近我,也不管教我,而母亲则非常严厉地干涉我的言行举止,这使这个家庭对“我”没有任何温情可言。当他们都去上班,留下“我”一人时,“我”分外孤独。在这只有名义上的父母的孤独之外,“我”还有一个挥之不去的且一直在折磨我的遗憾,那就是没有家族历史和祖先的神话传说。这使“我”处于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的无可依靠的孤独痛苦中。这其实是一种没有“根”的孤独,亲情疏离的孤独。
  王安忆笔下有如此多感受不到亲情的孤独的孩子,这与王安忆自己的童年经验有很大的关系。王安忆在上海就是“外来户”的身份,得不到忙碌工作的父母的关心,亲情的缺失使她格外孤独。当她成为一名作家时,自己儿时的体验就给了她写作的素材,再加上她对人的各种生存处境的关注,所以就有了那些弥漫着孤独感的作品。
  二 友情的沙漠
  《流水十三章》中张达玲不但在家里感受不到温暖,因为她超出年龄的眼光和神态,在学校里同学们也没有人愿意和她接近。当郭秀菊因为天生喜欢搬弄是非和她讲话时,她以为自己找到了友情。“从来不曾有过一个人,与她亲爱到可以任性的地步,她与每一个人都保持了隔阂,而约束自己的性格,她是非常渴望与人接近并且亲爱的。”所以她和郭秀菊亲近了起来。可是她选错了人,友情转瞬即逝。在张达玲插队的农村,一个集体户里仅有她和齐晓兰两个女生,作为仅有的同性,他们本应该亲如姐妹、互相照顾,可是她们之间却没有友情。齐小兰本来就是一个刻薄的女孩,对张达玲她始终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在一段时期内两人能够做到相安无事。但是当这个集体户竞争的前沿阵地只剩她们俩时,她们除却先天的敌对外,又多了一种后天的敌对,这是何等的悲哀!
  在《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中,这种人与人群的隔离已演变成人与强势的传统语境之间的对峙,形成了一种张力。好姆妈因为失去了生育能力,无法正常地融入群体的生活中,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使她总是显得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尽管她总是笑容满面、与人为善,可是人们对她却不是理解的,而是歧视的,因为不能生育对一个女人来说是最大的罪恶。尽管她想努力融入到这个环境中去,可是她的愿望却是无可实现的。文中有一段好姆妈被宁波阿娘嘲讽不能生养后的场景描写:
  好姆妈坐在前面的客堂间结绒线,脚搁在紫红的平绒拖鞋上,拖鞋搁在发亮的打蜡板上,淡青色的绒线团从皮沙发上滚落,她从不去拾,听凭它滚进墨绿色的床里,床罩边上的流苏被绒线团碰得摇动起来。她一针一针织着,很有节奏。听到上面一阵阵疯笑,并不知道笑的是什么。她却想起刚才宁波阿娘的恭维话,心里颇不自在。她虽看不见她们的表情,可她们的目光却使她的背脊感到压迫。在这些目光的逼射下,她觉得自己不是完整的女人似的。
  屋子里的冷清、孤寂正如好姆妈此时的心情,王安忆看似平淡地写出了好姆妈在与陈旧的生育观念对峙的僵局中,那种无可奈何却又无能为力、无处倾诉的伤悲之情。为了能够行使女人的权利,好姆妈收养妮妮,想通过成为一个母亲获得与排斥自己的人群的对话权,融入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和日常生活中。可是邻里和保姆们知道妮妮是收养的孩子,好姆妈是一个假母亲,没有人认可她,她始终是处于被窥视、被控制的位置。所以,好姆妈要搬离这个环境,希望新的环境能够接纳她,能够在新环境中融入人群中。可是她的愿望仍然以失败而告终,因为在空间上虽然她脱离了旧环境,可是在精神上的联系却无法割断。保姆小妹阿姨就是旧环境的阴影笼罩在好姆妈的新生活中。为了摆脱过去的生活,她反对小妹阿姨称呼她为“好姆妈”,可是小妹阿姨却一直沿用旧时的称谓;不愿见到原来的邻居,可是邻居小红又找上门来。这两个事件彻底打消了好姆妈开始新的生活并与新环境对话的愿望,内心的创伤仍然得不到修复,也无法走出自卑的阴影。妮妮没能作为她和环境的桥梁,没能给予她社会的认可,好姆妈对妮妮也越来越冷淡了。好姆妈没有朋友,没有理解与认可,在一次次挣扎和努力失败后又心灰意冷退回到原先的起点,从此她不再努力,只能永远与孤独为伴。
  三 爱情不可得
  洪峰这样说过:“我惟一对这个世界充满爱情的,就是生命这东西。”“文学的主题和生活相同,和生命相联系的,就是爱情,接下去就是死亡,接下去就是生命,接下去就是爱情……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三种主题又永远是交织在一起的。”从洪峰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到爱情和生命的联系之紧密,可是现实中的爱情却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得的。人类渴望爱情却不可得是王安忆小说中最常表现的一个主题,也是它最能打动并引发读者共鸣的情境。本来,人类出于本能的需要创造了情爱世界,希望能够通过两个灵魂的相伴来抵抗生命中亘古长存的孤独感,这是在人类的悲剧人生之中的一座天堂。只有在两性的情爱中取得一丝照暖孤独生命的火光,生命才会理所当然地生生不息。然而,为了这人生中的一点点温暖,我们往往需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在世界上,最具悲剧性格的是爱。爱是幻象的产物,也是醒悟的根源。”生命总是在追索与失败的往返中显示着它悲壮的一面。在“三恋”、《米妮》、《香港的情与爱》、《我爱比尔》等故事中,爱情的不可得成了关键词,是叙事的内在推动力。
  在《香港的情与爱》中,老魏是一个生意场上的成功男人,他为了摆脱妻子控制,四处寻找情爱。老魏每年不管有多忙,都会由美国回到香港。他之所以不辞劳苦地来回奔波,其实就是为了能在这个世俗的城市中找寻到一段能够温暖自己生命的情爱。已过中年的老魏寻找的是浮在功利之外的一点真情,所以他选定了离婚女人逢佳。逢佳虽然并不高雅漂亮,但却真诚、坦荡,她对自己和老魏在一起的目的毫不掩饰,而这正是让老魏在这个无可归依的城市惟一有信心把握的东西。可是老魏一年才能回香港一次,更多的时候两个人是咫尺天涯,这种生活是无法长久的,到两人最后终于被生活磨出点真情,希望能长相厮守之时,却也是缘分已尽之时。这偷来的一点情爱最终只能享受一时,不能享受一世。逢佳如愿实现了出国梦,可远离了爱情,她如何能在异国他乡快乐地生活?老魏本来是想逃离那个没有情爱的地方,可是现在又回到了那里,继续品味着孤独。
  爱情的不可得不仅存在于恋爱和婚外恋之中,同样也存在于婚姻家庭中。婚姻中的女人总想家庭稳固,能够管住丈夫。可是往往越是这样,婚姻中越是缺少爱的成分。《逐鹿中街》中的陈传青就是这样一个女人,整天把目光放在丈夫身上。丈夫古子铭人老心不老,不但打扮时髦,而且经常和漂亮的女孩子一起出去,于是,陈传青便整天跟踪他。当古子铭知道妻子在跟踪自己后,不但不收敛,反而变本加厉。一个四处逃避,一个穷追不舍,一个看似弱,一个似乎强。这对夫妻的感情变化,已不是“男人的情爱反复无常而女人的魅力则是昙花一现”这么简单的道德评价,在一切虚表下的本质是孤独。因为找不到爱的感觉,因为孤独,古子铭要逃避,也是因为孤独,陈传青要追逐,两个人在进行着没有硝烟的战争。
  
   参考文献:
   [1] 克尔凯郭尔:《那孤独的个人》,《克尔凯郭尔的人生哲学》,香港出版社,1963年版。
   [2] 王向东:《孤独城堡的构建与冲突——论王安忆小说的孤独主题》,《王安忆研究资料》,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3] 王安忆:《伤心太平洋》,《王安忆自选集之三》,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4] 王安忆:《好姆妈、谢伯伯、小妹阿姨和妮妮》,《苦果》,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版。
   [5] 洪峰:《我的生活方式》,《文艺争鸣》,1987年第2期。
   [6]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北岳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7] 沈红芳:《女性叙事的共性与个性:王安忆、铁凝小说创作比较谈》,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简介:董敏,女,1980—,河北唐山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学,工作单位:唐山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 哈德逊河画派是美国本土第一个风景画派,反映了美国人对自然的感情和信仰。本文从生态主义视角来研究哈德逊河画派。该画派讴歌自然,提倡以自然为画布,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人要敬畏自然。并且批判了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入侵,倡导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美好生活。  关键词:哈德逊河画派 生态美学 和谐  中图分类号:J2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在19世
期刊
刊登在《作家》2010年9月秋季号上的《杀牛坪》,是壮族作家黄佩华继《生生长流》、《公务员》之后,推出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这部独具民族特点和地域特色的作品,通过讲述红河岸边牛轭寨人与水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桂西北原生态的风土人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在努力把人性表现放在比牛性表现优先的位置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忧虑:人和动物的情感正被践踏甚至亵渎。甚至有一天,牛这种富有顽强生命力的动物,将
期刊
摘要反思文学的出现是新时期文学中的重要现象。本文从反思小说的反思视角着手,通过对政治、文化、道德等几个角度的探讨,对反思文学进行了梳理,以达到对其进一步深入认识的目的。  关键词:反思 视角 政治 文化 道德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强大的哲学思潮推动下,在探究过去和思考历史的不断鞭策下,用思想解放的态度真实表
期刊
摘要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家族小说对历史的叙述呈现出了演义性的色彩,作家们在反思历史的同时,对历史做了新的阐释并开始重视历史中的偶然性的因素,一改往日正史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兴起了一股家族史的戏说之风。本文以《红高粱家族》和《古船》为例,探究了这一时期叙事的演义性特点,指出演义性的书写方式增加了人物的传奇色彩,并折射出整个时代历史变迁的真相。  关键词:20世纪八九十年代 家族小说 演义性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现代化都市中的人们,承受着各种困境。潘向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光鲜时尚的都市女性形象,通过一个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神地勾勒出她们心灵的暗伤与困惑,深刻揭示了当代都市女性的精神困境。  关键词:潘向黎 主题 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化都市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在物质与欲望之中承受着各种生存压力,面临着各种生存困境。潘向黎在其作品中塑造了一群光鲜时尚的都市女性,她们
期刊
摘要同样作为女性写作,同样是半自传小说,卫慧与春树在《上海宝贝》与《北京娃娃》中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在拥有一致性的同时,又表现出种种的不同。如对于男性的态度,一种是自我意识强烈的消费姿态;另一种则是自我缺失的仰望心理。同样是长辈形象的缺席,一种表现出独立的从容;另一种则是无法彻底脱离的叛逆。这既与作者的年龄相关,同时也折射出一定的时代问题。  关键词:《上海宝贝》 《北京娃娃》 女性书写 比较分析  
期刊
摘要《病相报告》是贾平凹的长篇创作中题材、风格较为独异的一部小说,自2002年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以来,评论界的反响寥寥,甚至还有一些否定的声音,直到2009年才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付梓成书出版。本文欲从文本中林林总总的爱情病相的分析和探讨入手,意在揭示爱情病相背后的一幕幕的历史病相及其现实层面上的爱情启示意义。  关键词:贾平凹 病相报告 爱情 历史真实 异化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期刊
摘要在依照传统的叙事结构创作的小说中,主要事件和次要事件共同构建成一个故事,作者借助事件之间的逻辑因果关系使其叙述成为一个整体。然而在阅读现当代小说的时候,事件发展的可能性永远存在,而不会变成或然性,更无必然性,贯串起来的事件好像只是顺其自然去发展,不再受逻辑的指引和读者预期的约束。美国女性作家奥兹创作的《小山崩》就是这种反叙事结构模式的典型代表。本文试从分析比较《小山崩》与传统小说的叙事结构上的
期刊
摘要史铁生在探寻生命意义的过程中,以一颗宁静的心与个人体验更深层地关注死亡,揭示死亡,并由此关注人类生存困境,关注残疾人生,追问命运,同时又把这种生命意识外化于创作中,再现现实,彰显生存的真实意义。本文以《命若琴弦》与《务虚笔记》为例,解读史铁生的生存意识。  关键词:史铁生 《命若琴弦》 《务虚笔记》 生存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的著名作家,他的创
期刊
摘要 禅学作为从中国流传至日本的文化,在唐代玄奘时期得到大力的发展,并形成了一批颇具特色和影响力的以禅学为设计理念的寺院,这种“禅心之园”深深地影响了后期日本建筑风格的走向,形成了新的建筑流派。本文通过具有代表性的枯山水园林建造手法,结合禅宗文化在园林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对比西方建筑的特点,阐述禅宗文化在日本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学 园林设计 建筑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