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近20年的教学实践,我谈谈自己的一点感悟。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在教学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刺激学生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之前,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初设悬念),如:在与朋友闹矛盾后,知道自己错了,但又不敢向朋友道歉,怕丢面子,该怎么办?我不懂得向朋友表达自己的真诚,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也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利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利用眼神传达自己的歉意,既能通过小组合作化解与同学的小小误会,又能心情愉悦地歌唱,学生何乐而不为?通过学习,全班同学产生了共鸣,集体观念和同学间的友谊在此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学生的“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整个班出现了兴趣浓烈、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學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张扬,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记得2003年那一届学生有几个全校公认的“刺头儿”,老师们看见就头疼,打架上网逃课是家常便饭,可唯一不逃课的学科就是我的音乐课,因为我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发现他们身上任何一个闪光点我都不放过且一再强化,一旦你的良苦用心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时,学生的自信心也就相应地树立起来。2004年我曾经带着我们学校几名学生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参与了“戒除网瘾”的录制,那几个学生心理触动非常大,后来在我和诸位老师的引导帮助下,一个个步入了大学的校门。因此,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关爱,及时表扬和鼓励,特别是要学会宽容,以增强其自信心,他们有时的调皮捣蛋其实不过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罢了。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激励、鼓舞就会产生肯定、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巨大的被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时,我选用了一个材料: 从飞,深圳著名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300余万元,是178名贫困学生的代理爸爸,自己却无钱治病。像丛飞这样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志愿行为,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她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在当今这个日渐冷漠的年代,这种崇高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善举是我们需要的,也在不断感动我们,感动每一个人等。通过创设这样的触动学生灵魂的情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给予学生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行为的正确引导。同时,在教法上一改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起课来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进而喜欢某位教师的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本身具有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机智的支撑,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教育机智的。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优势,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力量,教师只有创建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才可能成就一个完美的课堂,才可能营造出学生喜欢的课堂,才可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
一、创造性使用教材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许多教师都认识到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之一。教师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广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在教学中如鱼得水,左右逢源,才能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质,了解学生的实际,展示个人的教学能力,才能将课堂实施成为真正的有效课堂。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讲究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只有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游刃有余,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
二、刺激学生求知欲望
例如在教学生学习“友谊地久天长”这首歌曲之前,引导学生谈一谈自己在交往中遇到的困惑,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初设悬念),如:在与朋友闹矛盾后,知道自己错了,但又不敢向朋友道歉,怕丢面子,该怎么办?我不懂得向朋友表达自己的真诚,该怎么办?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与同学交往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也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上课时,引导学生利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利用眼神传达自己的歉意,既能通过小组合作化解与同学的小小误会,又能心情愉悦地歌唱,学生何乐而不为?通过学习,全班同学产生了共鸣,集体观念和同学间的友谊在此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同时通过学生的“无需举手,自由发言”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整个班出现了兴趣浓烈、融洽开放的学习氛围,學生的思维得到了启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地张扬,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学习信心
记得2003年那一届学生有几个全校公认的“刺头儿”,老师们看见就头疼,打架上网逃课是家常便饭,可唯一不逃课的学科就是我的音乐课,因为我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发现他们身上任何一个闪光点我都不放过且一再强化,一旦你的良苦用心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时,学生的自信心也就相应地树立起来。2004年我曾经带着我们学校几名学生做客中央电视台新闻会客厅,参与了“戒除网瘾”的录制,那几个学生心理触动非常大,后来在我和诸位老师的引导帮助下,一个个步入了大学的校门。因此,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关爱,及时表扬和鼓励,特别是要学会宽容,以增强其自信心,他们有时的调皮捣蛋其实不过是为了引起我们的关注罢了。学生如果经常受到激励、鼓舞就会产生肯定、愉悦的心理体验,有巨大的被认同感和成就感,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学习“让世界充满爱”时,我选用了一个材料: 从飞,深圳著名歌手,在他37岁的短暂人生中,先后参加了400多场义演,捐赠钱物300余万元,是178名贫困学生的代理爸爸,自己却无钱治病。像丛飞这样不求回报,默默付出的志愿行为,是一种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这种精神是一种奉献精神,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她既承担着社会责任,又在帮助他人,在当今这个日渐冷漠的年代,这种崇高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善举是我们需要的,也在不断感动我们,感动每一个人等。通过创设这样的触动学生灵魂的情境,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激发学生,给予学生思想认识、责任意识和行为的正确引导。同时,在教法上一改过去单一的“满堂灌”的注入式教法,将讨论式、对话式、辩论式、演讲式等教法引入课堂教学,把学生带入探求新知的乐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听到学生议论,他们喜欢某位老师,听起课来兴致高;不喜欢某位教师,听课时老是昏昏欲睡。事实上,能否赢得学生尊重和爱戴,进而喜欢某位教师的课,主要取决于教师的人格魅力,这是一名老师吸引学生的主要力量源泉。在学校里,教师是学生最亲近、最尊重的人,学生本身具有的“向师性”,教师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所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东西都取代不了的,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所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是巨大的,影响是深远的,甚至教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个人修养及综合教育素质的外在表现,同时教师的人格魅力又是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是教师教育机智的支撑,没有人格魅力的教师是不可能具有这样的教育机智的。
作为音乐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优势,运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建立起相互信任、尊重、帮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总之,素质教育下的新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更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素质教育成功实施的决定性力量,教师只有创建和谐的课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才可能成就一个完美的课堂,才可能营造出学生喜欢的课堂,才可能实现课堂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