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品选题与材料运用的一点体会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b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材与材料对于一件雕塑作品来说就是生命,没人会忽视作品的题材和材料的运用与把握。在我最近几年的作品中,自行车系列是我一直的主题,而钢板和机械零件则是我一直主要运用的材料。
  我作品的题材比较单一,一直以自行车为主题,这是因为我认为它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紧密。(图1)而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人来说,普通人的生活是最能打动我的,同时也使我对“潮流”麻木不仁。平淡的人、平淡的题材使我选择了钢板和机械零件作为我作品的材料,冰冷、锈迹斑斑的废旧钢铁似乎只有回炉才能摆脱风吹雨淋的煎熬;被遗弃的废旧零件满身油腻和泥土,堆在那里,看起来一钱不值。
  


  


  当初,我是在老师的建议下才去尝试一下的,没想到第一件作品就使我喜欢上了这些东西(图2)。因为我发现它们和我的一些想法很贴切,似乎有着某种因素使这些材料与我的创作主题之间产生了共鸣,或者说是与我产生了共鸣。兴奋之余,第二件作品又诞生了(图3)。随后的一段日子里,我的脑子里有了一大堆的作品,但大都没有付诸实践。冷静下来后,觉得自己好像有一些问题没有搞懂。于是我重新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每当我置身在城市的街道和马路上,总是下意识地在观察那些骑车的人。渐渐的,当初印象中骑车人的姿态逐渐模糊了,我好像丢失了原来想要表达的东西。
  我失落了好一段时间,可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似乎总是在我不自觉地去观察那些骑车的人。为了一个展览,我用废旧电机制作了一件作品,那是我脑子里曾经有的一大堆作品中最想表现的一件东西(图4)。没有想到的是,这件作品似乎使我恢复了记忆,我渐渐理清了自己的感受,好像也明白了一些这些材料在我作品中所表达出的情感。我意识到,那些骑车人姿态并不是真正打动我的东西,而这些看似冰冷、锈迹斑斑的东西不仅赋予我作品以外在面貌与内在灵魂,更重要的是它们开启了我审视自身和周围事物价值的一扇窗。虽不见得宽敞,但毕竟眼界开阔了一些。
  


  我长期困惑的一些东西渐渐有了一些轮廓,那一辆辆自行车和骑车的人们构成了一个群体的形象。个体的印象模糊了,群体的感受却越发地强烈了,似乎给了我某种震撼。这是一群默默无闻、极少被关注、极少被谈论的群体。他们是中性的人群,既不太富有,又不太贫穷。这个群体给了我一种从没有过的强烈印象,透过平常、普通而又熟悉的身影,那种群体的强大感受让我激动。这好像就是真实的生活,没有华丽的外表,没有修饰与虚伪,没有冠冕堂皇的理由,没有无病呻吟的描述,没有矫揉造作提炼,没有故作高尚的情感,有的只是真实。真实的那么平淡,那么自然,那么朴素,那么亲近。那是我心中寻求已久的一种震撼力,朴实无华而又充满活力。他们是会发展的真正动力,是真正的劳动者,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是我们社会的基石。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平凡中的伟大,平静中的震撼,平淡中的可贵。我发自内心的渴望和冲动,想去表现他们,表现他们带给我的那种强烈的感受。这次我选择了钢板,那种锈迹斑斑,饱经风雨摧残的钢板。或许是下意识的感觉让我选择了这种材料,当初没有太考虑这种材料会带来什么样的结果。只是考虑旧钢板是一种普通的材料,而表面的肌理又极富沧桑感,用它来表现这个题材比较符合我的初衷(图5)。作品完成后,达到了我预期的一些效果,但更多的是一些意想不到的东西。那种强烈的视觉感受和丰富的层次语言让我感受到了这种焊接办法反映出的材料特性,坚硬的边缘给了形象以特殊的视觉特征,自然的切割痕迹丰富了整个轮廓的线条;表面自然的肌理似乎不受控制,斑驳的感觉随心所欲,而这一切构成了一种奔放不羁、坚硬又不失丰富的视觉感受。这里没有人的明确形象特征,有的只是整体的印象,自然、轻松、坚定、稳重而又充满朝气。然而过于凌乱的形状使整体显得失控,跳跃的感觉充斥着整个形体,对材料的控制显得无力,整体效果的把握明显缺乏思考。这是一次惊喜与痛苦各半的尝试,它为我的下一件作品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是我熟悉钢板焊接的一个起点。
  我更加喜欢钢板这种材料了,我认为它与我所要表现的题材和情感吻合,而且我有信心驾驭它的个性。我似乎是无意中选择了钢板这种材料,可作品完成后的感受真得很奇妙。这是一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材料,废弃的钢板是工业社会中最常见的垃圾,人们在利用完了之后会毫不犹豫地把它们卖掉或丢弃,要不是为了省钱买来凑合着用或回炉重炼,只能放在那烂掉。谁都不会去关心它们,它们也默默无闻,然而它们有过辉煌,并且还能为我们创造价值,只是不知道好好利用罢了。对于我上一件作品的遗憾,加上对钢板焊接方法的重新认识,使我比较满意地完成了我的一件十分重要的作品——《自行车——人群2》(图5)。承蒙各位雕塑界前辈和评委的厚爱,这件作品获得了十届美展的铜奖。
  说来可笑,我的创作和摸索的过程和符合自然发展的规律——在曲折中前进。自认为深刻认识的题材、对材料把握的自信,在之后的一些作品(图6)中又停滞不前,这与我九届美展后的境遇惊人地相似!我又走入了一个周期性的低谷,这个过程很折磨人,但我的创作态度没有改变,表现的对象没有改变,对我利用的材料的能力充满自信,并相信我能走出这个低谷。
  我依然钟爱着我一直运用的材料表现手段,并在其中玩味着,快乐着。
  我一直认为,离开了梁和柱的支撑,就不会有宏伟的建筑。为之震撼和感叹的时候,不要忘了,是那一砖一瓦在为我们遮风挡雨并度过严寒酷暑。普通的人,平淡的生活,总能使我激动而产生表现的欲望,通过自行车这个题材去表现这种欲望,可能是我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所无法放弃的追求。
  这是我真实的体会和感受,写这些东西不是为了总结,更不是为了说教,只是想得到大家的批评和帮助,那将使我受益终生。
  
  
  李东江
  1970出生。汉族。
  1992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雕塑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0年结业于“库巴索夫雕塑高级研修班”。
  2003年结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研究生课程班
  现为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 副主任
  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雕塑专业委员会会员
  《自行车》入选九届美展。
  《先驱者》入选“讲话80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获黑龙江展区优秀奖。
  《自行车·2》参加首届“北方青年雕塑家年度展”暨研讨会。
  《自行车·3》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长春”。
  《梦境》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汉城”
  《铁饼》参加“中·韩雕塑交流展·上海”
  《自行车·4》参加2003中国长春国际雕塑大会
  《自行车·人群》参加吉林省第三届青年美展银奖
  作品《自行车·人群2》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 获铜奖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其他文献
雕塑艺术是一种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材料如泥土、金属、石块、木头等作为媒介或载体,以占有三度空间的构成方式,用凝练的艺术语言来塑造实体性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深刻情感的一种造型艺术。一切优秀的雕塑都具有精神性和跨民族性的特点。当我们赞叹秦代兵马俑的造型艺术的同时,也被《掷铁饼者》的严谨造型所感动。由于雕塑所使用材料的坚固性特点,使其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  雕塑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
1976年,英国钢公司电工钢研究部研制出一种“数字式铁损测量仪”,用于该公司硅钢产品的磁性检验,并移交英汀斯莱(Tinsley)公司作为商品仪器生产。以后,该部又用了两年时间,
2006年,我第三次回故乡,爷爷于这年1月23号凌晨过世,一路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心里反复响着五个字:奔故乡的丧。  出殡那天是初二。我们一行人,穿麻戴孝浩浩荡荡迤旎于山腰,脚下的庄稼地,漫进一片茫茫白水,那是嘉陵江,冬季的嘉陵江,终日被浓雾纠缠不得清爽,仿佛所有江水都化作了雾,漫天白雾啊,模糊了人与物,如浓稠的鼻涕堵塞人窍物隙。法师撒纸开道,我们抬着爷爷,曲过菜地水稻田,绕过他挑水的井,来到斜
期刊
在学术争鸣或理论建构中,“定义”不可或缺,但任何时候都不应成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魔床”。  如果用传播学的“定义”来比对,城市雕塑是一种传播媒介无人会提出质疑,但如果有人说它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恐怕有人闻之会做思忖状。如果不把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的定义作为“魔床”的话,城市雕塑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其要旨不在于传播机构是否是“职业化”的,也不在于其传播手段的是否“机械化、电子化”,而在于
一  一反季节的闷热  枫树仍承受绿的煎熬  它们离火红尚远?  岩石冒犯着暑气  在溪水上打漂  草坪间,木椅旁的白人  洁如纤缎,皮肤  在阳光的炙烤下  性感而有力,汗毛  像无数根在弦之箭  等待着桥孔上投来斜睨的目色  二  午后的屋后,针叶和阔叶  从树杈间挤出一点浓荫  暖风吹舞着细枝  大地上,叶子们的缝隙随之涌动  而零星的罅隙之间,青色的碎石子  泛起炫目的银光  像东半球上走
期刊
要下雨了,一群鸟从乌云里飞出来,  也许是飞回来?  腹部洁白如手心。  一只鸟飞过面前,比  一架飞机大。  逆风落下,像一张有待鸟喙拾起的纸。  啊,迷乱的蜻蜓——死者葬仪?  我竟然伸手就抓住一只。  海风也抓住每一只,  和我的手。  海面也黑,真的无路可走。  波浪之路,烂在海中了。  有时候,它是一根根滚动的褐色空心管。  海水填充一个声音的空间,  相互都往外挤。  闪电像鱼叉,在船
期刊
酒鬼  这个酒店的房间很小,但细节精致,可惜没有阳台。我打开黑色提包,取出一堆脏衣物,在卫生间用香皂洗了半个小时,然后从壁柜里取出熨衣板,打开放在落地窗前。我把洗好的衣服摊在熨衣板上。下午四点,阳光很好,透过玻璃射进来,我伸手探了探,一点热量在手背散开。在爱尔兰,这样的太阳很难得。  收拾好衣物,我走楼梯下楼,站在酒店大门前抽烟。马路对面是都柏林的三一学院,我其实没多少兴趣。我和赋格约好在爱尔兰待
期刊
人所遭受的痛苦有两种,一种来自于肉体,一种来自于精神。这个夏天,我是在这两种痛苦的交织中度过的。虽然现在已是秋凉,我躺在被子里写这几行文字的时候,想到前几个月的天气
狮子岩  利爪的太阳,红空气  揪着我们上升。在来到山顶之前,  好心的,难以分辨面孔的尼甘布人——  司机称呼他们为“丛林人士”——轻如  羽毛,  随风粘在半山腰凸起的岩石上。不像我们  中的任何一个,  来自中国、南亚或欧洲,笨重而疲惫,  一群连休息也得供人观赏的土象,杂乱有  序地  被编排在队列之中,头也不敢抬——他们  也微微低下头,  克制着自己的趾高气扬,几乎与岩石融为  一体。
期刊
炮声  清晨  炮声连绵  炮声像石头一样一个一个地砸过来  炮声一分钟砸过来100次  像我急促时的心跳  不一会儿  炮声不再连绵  炮声走远  像扔向远方的石头  越扔越远  扔到了外省的河里  像手持听诊器的大夫  在寻听病人微弱时的心跳  不一会儿  就听不见了  父亲带我骑大象的那天  我的父亲带我去骑大象的那天  他整40岁  我14岁  我们相差26岁  我担心人们会对我们产生误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