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思想的剪影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GQI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术争鸣或理论建构中,“定义”不可或缺,但任何时候都不应成为古希腊神话中的“魔床”。
  如果用传播学的“定义”来比对,城市雕塑是一种传播媒介无人会提出质疑,但如果有人说它是一种大众传播媒介,恐怕有人闻之会做思忖状。如果不把传播学中的“大众传播”的定义作为“魔床”的话,城市雕塑就是一种地地道道的大众传播媒介,其要旨不在于传播机构是否是“职业化”的,也不在于其传播手段的是否“机械化、电子化”,而在于其“向不特定多数人传送信息”这一根本点上。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空间的存在物,其存在的价值并不专为圈子人士所独享,理应成为大众的文化消费品,这是艺术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信息社会“消费专制”的必然要求。
  城市雕塑可近看可远观,亦可“零距离”接触,无论你喜欢也好,讨厌也罢,只要你睁眼看世界,它总会进入你的视野,潜入你的心怀,这种持续的视觉刺激正是城市雕塑发挥传播功能的优势所在。
  我们关注城市雕塑的大众传播效果。
  仅仅把雕塑视为城市绿地的装扮、道路的美化,无疑是对这一艺术的亵渎,是对艺术家心灵的一种谋杀。在大学课堂上老师饱含真情的告诉学生:雕塑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意识,是静态的、偏重于再现的艺术。与此同时,老师还常常以古希腊的雕塑作品为例,阐释其艺术精神,试图带领学生体会其“有意味的形式”。或许出于教师传播者角色的信任,或许是对雕塑知名度的认可,或许群体压力的影响,或许是“沉默的螺旋”理论的效用,听者违心地点头称是。其实,能真正悟其艺术真谛者没有几人。中华民族的基因中似乎先天缺少雕塑作品的欣赏力。这话可能有些绝对,却是不争的事实。
  在我所观及到的雕塑中,有一些是应景、应时之作,紧跟时局变幻,成为一种名副其实的宣传衍生品,让人一看顿生逆反,美感荡然无存;有一些是因其太过抽象,让大多数人看了丈二和尚摸不到头无法解读,成为一小部分人审美观照的对象。这样的作品常常只是作为某一地点的建筑标志,不时在大街上听到有人说:你知道那个地方吗?那儿有一个什么什么样的塑像。可以想象,这样的作品纵然与大众保持“接触”,但其与观者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心理距离,难于为大众所分享消费,传播的效果无从谈起。
  雕塑艺术的韵味在于其暖昧性,表现为内容宽泛、寓意深长而崇高。城市雕塑作为大众公共空间的艺术,它不应是纯写实的艺术,只是“包孕性的顷刻”,难于叙事;它不应是为大众所不能解读的后现代艺术品,应在“似与不似”之间徘徊。
  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雕塑理应在体现时代精神,浓缩思想精华方面倾注心血。新闻媒体的最高境界是成为历史的纪录者,城市雕塑的最高境界是成为思想的剪影。在北京大学有一个雕塑——石质的树墩,名为《民主与科学》,昭示了民主与科学的根基意义,自然让观者遐想和冥思。这样的雕塑,不会像书籍那样以“写真”的形式直接向人们诉说,但是它能把某种思想或理念作为表现的主题,“编辑”成某一思想的剪影,从其恰当的形式中让人隐约感受到历史的厚重、理性的力量,从而萌发一种积极向上的浩然之气。
  优秀的雕塑不仅能装点自然景观,也能美化人们的内心世界,其传播的内涵更能融入人们的血液之中,成为人的精神力量的不竭源泉。这样的作品对于社会的“涵养”作用将是持久和有效的。唯其如此,城市雕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应有功能。
其他文献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白花花的太阳把大街上和小巷子里的人,几乎都给清干净了的当儿,老人急匆匆地从农贸市场里走出来。  老人推着车,车筐里放着一只装满了菜的帆布提兜。老人眯起眼睛来抬头看了一下火一样的太阳,之后使劲儿把提兜的口紧了紧。但还是有一节藕露在了外面。老人便把已经踏上了车蹬的脚放了下来,摘下自己头顶上的帽子,把那只小孩子胳膊一样胖嫩的藕给遮盖上。  车是老人的拐杖。以往老人出行,就推上它。它不倒,老人就不会倒。 
期刊
我厂于76年试制成功了 TSWj-1型调节式数字温度计。它是数码管显示温度的数字仪表,可用于集中遥测温度。如:大型设备的轴承、冷却系统、化工行业的反应罐等部分的温度检查,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各工业部门对自动化仪表提出更加广泛的更高的要求,仪表工业也相应的发展,自动化技术手段形式更加多样。如我们所熟悉的基地式调节仪表、单元组合仪表、
我不是我,我是自我的闯入者。我坚信这一点,至今未变。我来到这里,同往常一样,我发生了一些变化,但又感觉未曾变过。这实在是个奇迹,我居然还活着。  我坐在这里,想象若干年前坐在这里。这里是一个令人难耐的场所。缺少收拾,杂乱不堪。但是,它的好处是空无一人,没有人能找到这里,适合一个人独自发呆。你能听到,仅仅能听到一些小型生物的声音:蜜蜂的嗡嗡,虫鸣,蚂蚁搬家的声音。或许要来一场雨。风的声音。有一丝风。
期刊
一个名字几个意思  我有几个名字,最重要的是身份证上那个。那是我要背负一辈子的名字。一想起“背负”两字,就让我觉得这名字真的分外沉重。实际上讲这三个字背负沉重也没委屈了它们:上学、工作、买车票、住宿、就医、交电费、为子、为父、升职、领工资、挨骂……哪一样,不跟它连在一起?我还有几个笔名,常用的是庞白和云渡。有时为了方便,还用过四五个临时起的乱七八糟的名字,虽然不至于转眼就忘记,但也不好意思提起。 
期刊
我在无数往事中穿行、停顿  并被其中一件绊倒  不知觉中  天光已经微亮——  大海宁静,而人世汹涌  ——李南  一  七月初一,秋已立了,但夏的气势仍壮,天气一日多变。黄昏时分,我们的车子飞驰于从沅江往益阳方向的一级公路上。路面十分宽阔,车子很少,视野空旷,太阳已经落下,西天一抹红霞,捎走夏日残存的炎热,前方天空湛蓝深沉,预示一个同样清澈广阔而深沉的秋天的到来。  忽然,一道闪电从天幕中划过,
期刊
雕塑艺术是一种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材料如泥土、金属、石块、木头等作为媒介或载体,以占有三度空间的构成方式,用凝练的艺术语言来塑造实体性的艺术形象,借以表达人类带有普遍意义的深刻情感的一种造型艺术。一切优秀的雕塑都具有精神性和跨民族性的特点。当我们赞叹秦代兵马俑的造型艺术的同时,也被《掷铁饼者》的严谨造型所感动。由于雕塑所使用材料的坚固性特点,使其更具有永久性的价值。  雕塑是一种对人类自身生存价值
1976年,英国钢公司电工钢研究部研制出一种“数字式铁损测量仪”,用于该公司硅钢产品的磁性检验,并移交英汀斯莱(Tinsley)公司作为商品仪器生产。以后,该部又用了两年时间,
2006年,我第三次回故乡,爷爷于这年1月23号凌晨过世,一路上,我几乎没怎么说话,心里反复响着五个字:奔故乡的丧。  出殡那天是初二。我们一行人,穿麻戴孝浩浩荡荡迤旎于山腰,脚下的庄稼地,漫进一片茫茫白水,那是嘉陵江,冬季的嘉陵江,终日被浓雾纠缠不得清爽,仿佛所有江水都化作了雾,漫天白雾啊,模糊了人与物,如浓稠的鼻涕堵塞人窍物隙。法师撒纸开道,我们抬着爷爷,曲过菜地水稻田,绕过他挑水的井,来到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