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银川

来源 :宁夏画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ink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地方的名字,往往像密码一样,包含着一些深层的意思。
  川,本意指河流。中间一竖代表水流,两边代表河岸,很象形。后来引申出平原、大道的意思,所谓百川归海、一马平川。
  银,就很好理解了,钱的代名词,跟银字沾边的,一般都是好东西。但还有比它更高级的金,不过在世俗的社会里,金被一些人贴上了俗气的标签,相较之下,银似乎显得雅致、含蓄了许多。这个美学概念多少有点可笑,但也透出人性的难以捉摸。然而,金川这名字早被用掉,铜川也被用掉了。
  银川,直译就是银色的平原。很多人说,因为银川平原冬天退水之后现一片盐碱,白花花地像铺了一层银子,故名银川。总觉得这种说法是闹着玩的,谁会把缺点顶在脑袋上呢?所以“银川”二字,必有更深的含义。
  宁夏地方文献中出现“银川”一词,约在明末清初。一些文人墨客在咏赞宁夏平原时,用“银川”来形容。
  连山似浪奔,
  黄河一带宽。
  城郭渺如舫,
  银川亦寥廓。
  还有“或是天吴聊小试,暂移鳅穴到银川。”“俯凭驼铃临河套,遥带银川挹贺兰。”“银川亦寥廓,微茫但一望。”之类。这些诗词中的“银川”,是形容词,并非地名,意思是银色之川,或者是银子一样值钱的地方,形象地表现出了这片土地的珍贵美好。
  银川地名确立不早,历史却不短。
  早在3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戎狄、匈奴等少数民族次第在这里游牧。
  秦朝就开始设了个北地郡进行行政管理,到汉武帝直接设置为廉县,是银川地区最早的县级建制。
  汉成帝在今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建北典农城,是银川建城之始,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这就是银川典农河的出处。
  公元5世纪十六国的大夏国时,赫连勃勃在今日银川市东约8公里的地方兴建了王家园林,叫丽子园,是一处游乐之地。这个名字银川老百姓听起来会觉得耳熟,因为今天它还在被商家们不断使用。
  唐高宗时建怀远新城,即今银川市兴庆区所在地,距今1300多年历史。
  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此建国称帝,史称“西夏国”,定都兴庆府(今银川),与宋、辽及后来的金鼎立近200年。
  此后的元明清都在银川有建制。
  直到1944年,宁夏省筹建,设立建制市,“银川”才从“朔方”“兴庆”“兴州”“中兴”“怀远”中脱颖而出,被确定为宁夏省城的地名。
  银川,作为地名,开始熠熠生辉。
  一个城市的核心要素,就是人。自公元三四世纪起,就不断有人口向宁夏迁徙,1000多年来未曾间断的移民,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宁夏最后一次大规模移民,大批知青和五湖四海的干部、科技人员、工人来到了银川。
  移民带来先进生产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交融,有力地促进了银川的繁荣发展。不同民族、地域人口的杂居,使得银川形成了具有宽容度和包容性的文化特点,也使得银川具有了大都市的气质。
  银川平均海拔1100米,属中温带大陆气候。四季分明,很适合人类居住。科学家说,分明的四季对人的生理及心智的成长很有好处,加上移民带来的基因差异,就解释了为什么银川多俊男美女。
  银川的春天有冬的味道,春寒料峭,羽绒服和大衣依然是主流。尤其是刚停暖那几天,让人怀疑冬天去而复返了。有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这样的邻居,西风强劲时,偶有沙尘暴会“光临”,很多“蒙面大侠”便出现在街头巷尾,“塞外”的景象赫然显现。但这样的日子基本已成回忆了,随着环保力度加大,近些年已经很难再见沙尘暴了。当绿芽从树枝上冒出,银川布满新绿时,杨花便四处飘荡,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天就热起来了。“一川烟柳,满城飞絮”,李清照这是照着银川的样子写的吗?
  以前老说,银川的夏天,就热几天。然而,不知是地球整体变暖还是其他原因,总之,逐年变热,并且也开始让人难耐。从前,找个树荫立刻就有清凉的感觉,但现在不行了,是无处可逃的热。女孩子们却喜欢,可以穿最节约布料的衣衫、吃最热的火锅、发出最响亮的尖叫,背上印着“生活不止是眼前的枸杞,还有啤酒烤串花生米”,一点都不宁静。但总的说来,银川的热,比起那些“火炉”城市,算是毛毛雨了。
  一入秋,银川就显出天堂般的模样。多晴日,少阴霾,田野是传说中的金色,天空是梦幻般的深蓝。酷热散尽,城市和人一下子都温和了。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散漫,人与自然,奇妙地有着相同频率。大街小巷的树叶都黄了,颜色饱满明艳,像一幅幅油画,颇有点欧洲的味道。若有风,黄色的叶子便开始飘飞,如怀旧的老电影。人生最好的样子,大概就是银川秋天那样吧。
  冬天漫长乏味,一切都慢了下来,似乎到了休养的季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银川是特别容易激起喝酒欲望的地方,晴天阴天下雨天,雾天雪天刮风天,都是喝酒天,也都是喝酒的理由。但冬天更适合,一到冬天,进哪个馆子都温暖得跟回到家一样。若是天逢大雪,整一碗热腾腾的铁锅羊肉,抿一口烧刀子,瞬间就没追求了。遗憾的是,近几年,雪也少了,但总觉得,这只是暂时的,雪一定还会多起来的。
  解放街是值得一说的。
  在老银川人的心里,解放街就是银川。解放街是银川的中轴,鼓楼和玉皇阁在这条街上“站”了1000多年,目睹着这座城市的变化。还有西门,虽然城门早就消失无踪,但名字保留了下来。
  传说一只凤凰落在银川,人们就在这里开始建城,所以银川又有“凤城”之誉。这明显是个传说,但执著的银川人还偏偏在西门立了一个“凤凰碑”,来佐证这个传说。n字型的底座就像一个长腿的人站在那里,顶上是一只修长的凤凰,朝着东方,展翅欲飞,成了银川地标性雕塑。
  岁月悠悠去,夕阳几度红。解放街早就告别了“一条街,两座楼,一个警察看两头”的时代,成为银川的商業街。随着机动车辆的增多,解放街上已经不能漫步了,其商业性也大不如从前了。虽然以鼓楼为中心的传统商业区还在,但已经式微。随着时代发展,银川的商业圈逐步转移了,以正源街为轴的新商业圈正在形成。   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地方是唐徕渠。据载,唐徕渠始修于汉,复建于唐,故名唐徕渠,也称唐渠。全渠300多公里,流经银川市区13公里。记得上大学时坐1路公交车,出了西门,就是唐徕渠。当时正值灌溉季节,渠面宽阔,水满流急,一个人出声叹道:“黄河的水好大啊!”顿时引来一车厢的笑声。当年渠边有好多沙枣树,春天花香飘荡,沁人心脾。秋天则结满了果实,繁密无比,经常落了一地,随时可以捡食。唐徕渠渠摆当时还没有硬化,是学生们闲余的好去处。现在已经被政府整治为唐徕公园,早晚锻炼的人,密如沙枣。宁夏数花里的“沙枣子花儿开哎嗨呦”,我一直认为唱的就是唐徕渠的沙枣树。唐徕渠灌溉了银川的良田,是银川的生命之渠,也是银川的休闲之渠,完全可以和中山公园媲美了。
  除了唐来渠,银川还有典农河。虽然是人造河,但水面宽阔,连接阅海,可以行船。阅海则是在银川老西湖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目前是银川市区最大的湖,风光迷人。
  银川素有“湖城”之称,旧有72连湖之说。一个塞外边远之地,竟然叫“湖城”,有点辣耳朵,要不说银川是“天选之地”呢。追根溯源,还是要归功于黄河。可惜银川曾有过填湖造地的运动,一些湖泊已经消失,但“湖滨街”这样的地名却保留了下来。
  银川是个很新的城市,二三十年前还保留着大农村的模样。老城区很小,任何一个方向走快点就出城了。
  银川市的三个区原来叫老城、新城、新市区。老城就是老银川城,出了西门,就到了郊区。经过罗家庄、三一支沟、满城,才是新城。再过了火车站、西花园等,就到了新市区。一老一新再一新,从地名就可窥见银川拓展壮大的轨迹。后来这三个乳名被换成大号,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登上了历史舞台,但银川人还像喊孩子的小名一样老城新城新市区地叫。20多年前三个区还没有连成一片,中间地带全都是稻田,从老城到新市区就算是去了趟外地。现在三个区已经浑然一体、难以分割了。
  那时的银川,就是一种把城市盖到农村里的感觉。马路不宽也不拥挤,红绿灯很少。路边有高大的白杨,田埂上黑黢黢疯长着灌木的枝条,郊区真的在郊区,罗家庄是真的村庄,三一支沟也是真的水沟。
  沧海桑田似乎在一夜之间,银川如今已有大城市的模样了。辖三区两县一市,人口近230万。城市基础建设更是日新月异,商业圈也在不断增多增大。和中国许多地方一样,银川近20多年的变化是巨大的。楼不厌其高,路不厌其宽,银川在快速地都市化。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一系列殊荣,还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
  不觉中,银川已经变成人类宜居城市了。
  市内的大街小巷,各种小店、各色小吃,都各具特色,是消磨时光的好去处。还有古塔“承天寺塔”“海宝塔”,可以怀古追今,与时空对话。
  沿贺兰山一线,有一溜子景点。贺兰山岩画、苏峪口、滚钟口、西夏王陵、镇北堡影视城,都好看、好玩,令人留恋。
  银川市区周边也不乏景点,水洞沟、鸣翠湖、华夏河图、黄河外滩,也燕瘦环肥,各领风骚。
  最让人想不到的是,西夏区的“怀远夜市”,无意间竟然成了网红的打卡之地。黄昏时分开始,便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小吃的世界总是最吸引人的,何况品种这么多,价格这么便宜呢。
  银川的美丽三言两语是說不完的,不如亲自来体验一下吧,银川欢迎你哦!
  (部分图片源自宁夏画报影像中心图片库)
其他文献
职业变化是社会需求的“晴雨表”。  现代职业的体量远远超出了三百六十行,相比那些传统职业,它变化的速度频率更快,在不断地淘汰、更迭、新生中发展。这样的变也恰恰折射出社会的变、城市的变、生活的变、人的变。  代驾、宠物美容师、私教、调酒师……与现代生活有着高密度的契合,是我们熟悉又陌生的职业,这些普通的从业者在各自的职业中体会冷暖甘苦,也同样收获着满足、自信与成就。  夜幕降临,城市点亮万家灯火,餐
期刊
西吉县是宁夏人口大县,贫困面广,贫困人口最多。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有的村因为地域限制,基础条件薄弱;有的村因为产业缺乏“筋骨”,群众致富信心不足;有的村因为没有好“当家”,发展没劲头,邻里矛盾多……这些村,一度成为困难重重的“后进村”,在脱贫路上慢了步子。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的指引下,这些村依托政策扶持树起了发展致富的信心,奋力投身脱贫攻坚,强基础变村貌、谋产业奔光景
期刊
银川市西夏区文昌南路东侧,一片占地50多亩的院子被绿树环抱,显得格外安静。这里是中国石油西气东输银川管理处银川作业区银川压气站的所在地。  20世纪末,这里还是贺兰山下的一片荒滩。1997年3月23日,陕甘宁气田至银川的天然气管道开工建设,1998年10月建成长宁线银川末站,并通气点火,投入試运行。银川末站成为宁夏最早的天然气站场。  天然气属于国家重要的能源资源,也是能源多样化中的一种重要能源。
期刊
“你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吗?”一次采访中,记者问到科比为何如此强大时,科比笑着这样反问。每当华灯霓虹闪烁之时,很多人开始胡吃海喝;而总有一群人,选择在健身房挥洒汗水,强健体魄的同时塑造完美的身形。  走进灵武市西平街的一家健身房,浓浓的荷尔蒙气息弥漫其间,随处可见“大块头”的健身教练在指导会员们进行锻炼。90后张冬超是有着7年从业经验的私人健身教练,他是这家健身俱乐部的创始人,也是银川市健美协会副
期刊
我的家乡隆德的老巷子就是一个典型。那里保留着村落民居的原型原貌原汁原味,村庄的规模布局完整如初,勾画出百年农村自然景致,展示着千年的历史,演绎着质朴的风土人情。  “土坯瓦房石头路,老井蜂窑高戏台,古树槽头卧老牛,砖雕脸谱秦悠扬”,这是游客对老巷子的评价。  位于六盘山东麓的隆德县有千年建制的历史,该县的老巷子是一个依山而建的古老村庄,离县城不远。走进老巷子,会看到老院落房屋、照壁、蜂窑、老树、老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在自治区残联的领导部署下,把残疾人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训练有素的行动,全面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康复服务对象“零感染”的成果,为助力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了残疾人工作者应有的贡献。  坚持组织领航,吹响疫情防控“集结号”。1月21日,中心第一时间成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了专家小组、消杀隔离组、物资保障组等工作小组
期刊
近年来,在自治区残联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在机关党委的精心指导下,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党支部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残疾人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按照“党建引领、创新开路、实干兴业”的思路,秉承“以初心暖人心,以人文聚人气”理念,积极创建“在党的阳光下——阳光助残、康复筑梦”党建服务品牌,全体党员干部职工不懈努力,形成了党建和业务齐头并进、共促双赢的可喜局面。2019年中心党支部被评为五星级党支部,被
期刊
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是我区康复事业的一块高地。它成立于1996年,是隶属于自治区残联管理的正处级一类事业单位,现挂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宁夏残疾人辅助器具中心、宁夏康复医院三块牌子。主要开展医疗康复、教育康复、心理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辅助器具研发适配、技术推广等业务,同时承担全区各级残疾人康复机构的业务指导、人才培养、技术实践、重点课题攻关等任务,是一所覆盖全生命周期、多样化、精准化、综合性康复
期刊
谷雨至,春风暖。4月20日上午,吴忠监狱第四批封闭执勤警察与第三批封闭执勤警察完成交接,继续奋战在狱内疫情防控第一线。  狱内交接现场,党旗飘扬,战旗舒卷。监狱长刘建军将抗疫旗帜郑重交予政委詹福成。疫情防控工作开展以来,吴忠监狱一批批警察舍小我、大担当,在党旗引领下挺身在前,争当先锋,抓防控、促安全、保稳定,为实现监狱疫情“零输入”“零输出”“零感染”的阶段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涌现出了以郑爱军、杨
期刊
4月19日,阵风5级,青铜峡市邵刚镇玉西村附近供港蔬菜种植基地的务工者们正在撤除蔬菜的小拱棚及覆膜。这些来自贵州等地的务工者顶着大风、背着孩子,肩负生活重担与希望,劳作在田间地头。  这些务工者走出“七分山、三分地”的貴州大山,来到宁夏平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下苦力淌汗水靠双手谋求生计,他们是最底层的劳动者。这片大地上同样留下他们努力生活的痕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