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何以可能

来源 :云梦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uh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学”思想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构建的基石。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辨”的角度赋予了“学”的价值以“学以成人”的存在论肯认,从而为人皆有“好学”之心提供了人性论支撑;孔子从“为己之学”的角度来“劝学”,并从“知者利仁”的价值判断出发,赋予了“好学”思想以“好君子之学”和“好知人之知”的内涵,具有其历史合理性和局限性。
其他文献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茶文化产生于中国,而后在全球范围的传播流行主要经历了唐宋地缘政治时代、欧洲地理大发现时代、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时代这三个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侧重的物质文化面相。茶文化共同体的建构主要是经由茶叶的药食属性以及由此作为一种可交换商品的经济全球化过程来实现的。茶文化从东方向西方的交融传播是被认知熟悉、接纳认同、创新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作为一种异文化实现由“一”到“多”的全球在地化过程。
依照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对“精神”展开的三个阶段的分析理路,中华茶道形成的历史可分为三个时期:“主观精神”时期对应的是中华茶道佛门茶礼;“客观精神”时期对应的是唐代陆羽开创的茶道;“绝对精神”时期对应的是宋明时期的茶道。经过正—反—合三个阶段的递进发展,中华茶道在得到精致发展的同时也完成了向大众世界、民间生活的推广。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赢得青年,与卓有成效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分不开的。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注重用马克思主义的“三观”武装青年,用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引领青年,用“两个结合”教育青年,用整风学习改造青年,用宣传文艺动员青年,用自由全面的人生追求感召青年,进而帮助青年确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青年的政治信仰。
突发性公共事件考验着一个国家的治理与应急能力。对中国而言,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发生,为西方社会误读、曲解、丑化中国形象带来了可乘之机。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常态化趋势,中国应着力加强应急国际话语能力建构与提升。当前,中国应急国际话语能力的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与实际需求对比存在滞后性、国际舆论环境塑造的被动性、对外发声能力及作用的欠佳性三个方面。中国应从建构多样的国际话语内容、创新应急国际话语的传播方式和传播路径、提升国际话语的应急准备能力水平等方面,不断提高其应急国际话语能力,为世界更地好了解中国、体会中国、
目前的“现代汉语”课程存在思政育人体系不健全,思政内容挖掘不够,任课教师育人能力不足,思政融入方式尚不成熟等问题。要充分挖掘“现代汉语”课程的思想政治元素,把爱国主义情怀、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科学精神等思政教育元素有机地融进“现代汉语”专业教育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和同频共振,形成与原有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育人新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环境是社会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和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发展的影响至关重要,是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法治环境能够促进和帮助人们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明确的政治态度、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如果没有良好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法治环境而仅仅依靠理论教化,其效果将大打折扣。良好的法治环境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条件,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制度保证。
延安时期,陈云在干部培养与使用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推动当时干部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成为延安时期党的建设思想的重要瑰宝。陈云关于干部培养的思想主要体现在:确立了干部培养与使用的基本准则,即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因材施教的方法、循序渐进的思路和团结斗争的策略等;同时,对于干部培养与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即不了解人、气量不大、不会用人、不爱护人等进行了分析与指正。当前,党的干部队伍建设面临的环境与任务发生了重要的改变,但陈云关于干部培养与使用的思想对于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重要的借鉴及启示意义。
图像史料逐渐进入中国文学研究著作,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引人关注的现象.中国文学图文互文研究著作已出版了不少,但对于如何使用图像史料还存在着一些认识偏差:一些著作仍
奥斯卡·王尔德跌宕起伏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吸引了众多传记作家为其著书立传,其中,美国传记作家理查德·艾尔曼所著的《奥斯卡·王尔德传》被誉为“传记艺术之华”,并荣获1989年普利策传记文学奖。这与艾尔曼在传记中体现出的深邃的人道主义精神密不可分。一方面,他能够洞见并展现王尔德在日常生活、文艺创作等方面所具有的人性光辉;另一方面,他对王尔德所遭受的不幸给予了深切的同情与理解,并通过批判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对王尔德过度的道德审判,对王尔德作出更为公正的评价。
孙宏亮教授的著作《黄土高原上的荷马:陕北盲说书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版),是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民俗文艺学视野下的陕北盲说书人研究”(12BZW125)的结项文本,鉴定等级为优秀。该书在追溯盲说书人口头传统起源、梳理陕北盲说书人传承脉络和门派谱系的基础上,借助丰富、翔实的田野材料和当代民俗学理论视角,全面呈现了陕北盲说书人拜师、学艺、行艺的过程和真实生活图景,颇具民族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