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三招

来源 :交际与口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xx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迅先生说:“以己律人,天下就多事。”喜欢用自己的尺子去衡量别人的人自然是不受欢迎的人。然而,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希望别人认同自己,因为认同中体现了一种自我价值或者社会价值。认同包括认同别人的志趣、信仰以及情感等方面。如果在人际交往中能有认同别人的心理,别人也会投桃报李。在谈话中如果能够认同别人,就容易获得对方的好感。
  
  一、顺向求同法
  
  谈话中的顺向求同法,就是对方主动展示他的优势和特长,或者诉说他的峥嵘的历史或惨淡的现实,那么我们顺着对方的话题说下去就可。
  李明在一所普通大学毕业后顺利考上了复旦大学的金融学硕士,可他性格内向为人孤高,不擅交际,不主动结交朋友,但他却把和自己说话不多的王封视为平生知己,只要是王封开口的事都不摇头。原来四年前,一贯成绩优秀的李明高考严重失利,由于家境困难,不能复读再考,只好进普通大学。李明的内心苦闷失落,情郁于中乃需发之于外,于是他常常向同学们倾诉自己过去多么优秀,命运多么无情。开始大家对他既同情又钦佩,后来就厌烦了,甚至有人还将他比作祥林嫂。但王封总是静静听他诉说,在其大倒苦水后还鼓励他:“你过去很优秀,现在也不错。你基础好,可以考复旦的研究生,这样你既可以圆梦又可以发展自己。相信风雨之后必是彩虹!”李明说他永远记得这句话,并不时用它鞭策自己。当李明过多地谈论往昔峥嵘时,王封没有像其他人一样讽刺挖苦,而是静静听其诉说,担当其苦楚,认同其优秀,并顺势鼓励。李明的郁结得到了有效疏导,人生有了目标,引王封为知己就不足为怪了。
  
  二、逆向求同法
  
  逆向求同法就是当对方的观点其实并不是他心灵深处的真正想法或者他心中不希望是这样时,我们逆着他的话题,貌似反驳,实则是在更高的心理层次上认可对方。
  张三大学毕业十年后,参加同学聚会,昔日同学相见,今朝谈兴必浓。说到自己的家庭和孩子时,当年的一位女同学表现出了忧虑。原来她硕士毕业后一直在沿海教书,与高中时的青梅竹马喜结连理,丈夫是一名军官,小孩今年三岁了还不会说话。“听说夫妻两人出生地越相近,孩子就越不聪明一些。”女同学自己说。
  大家纷纷反对,但是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话反驳。张三大声说:“亏你还是地理系的硕士呢,同乡结婚孩子笨没有科学依据的。我们那儿的人大多数还是和本地的人结婚,孩子考上北大清华的大有人在,工程师、作家一竿子下去能砸中一大把。小孩子说话晚一点,才是更聪明的表现呢。找个青梅竹马的丈夫实在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我们那儿的女孩子找朋友非要熟悉祖宗三代不可,否则担心受骗上当呢。”
  女同学又说到丈夫部队在兰州,两地分居不好。
  张三说:“距离产生美,免得天天见面要拌嘴。小别胜新婚,又激情又浪漫。”聚会气氛又重新回到了欢快的调子上来。
  孩子三岁了还不会说话,父母必定担忧,又加上一些老话、俗话的干扰,使这位女同学在重聚的气氛中高兴不起来。所以张三反其道而行之,看似批评同学不讲科学,实则通过否定老话,来肯定孩子的智力,赞美青梅竹马的难得,正是扑捉到女士想要别人认可的心理。这样的话说到人的心坎里,怎么不让人喜欢呢?另外,张三又从美学角度向女同学分析了分居的好处,认同了她的婚姻状态,不仅扭转了她的心情,更重要的是扭转了聚会的气氛。
  当对方从劣势来看待自己,信心不足时,我们不如替他换位思考,帮助发掘一下事物的另一面。你理解体谅基础上的反驳,意味着你和对方有相同的人生认识,就像是对方的“志同道合者”,你的劝导也更有作用。
  
  三、放大求同法
  
  其实,人与人之间总是有相同点的。可是,不少人在谈话中总是注重相互之间的区别,以致容易造成尴尬,甚至发生大摩擦,造成不和谐、不愉快的气氛。原因就是我们在狭小的标准上谈论彼此。而此时,放大我们的标准,就寻找到共同点,这就是放大求同法。
  王常青是当地唯一的一个大学生,当地人对他赞誉有加,很多人都要小孩学习他。一次,他去拜访李大爷,李大爷就指着在外面打工回来的儿子李伟说:“你看看,读书不发狠,现在就去卖力吧。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啊。”大家也随声附和,皆说王常青家祖坟埋得好,人又聪明,以后定是前途无可限量。要是有的人就会飘飘然了。而王常青不住地摆手说:“大爷,时代不同了。我们读书之后,也还是和李伟一样要工作的,也要赚钱过日子的,反而是我还要多吃父母几年饭才能工作。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才最重要。李伟现在就能挣钱养活自己,能对上老下小负责,我得向他学习才是。”李大爷由衷赞叹说:“还是读书人水平高!读书人就是会说话!”
  王常青在谈话中能够得到别人内心的真正认可,是因为他正确运用了放大求同法。按照一般的社会价值,读书人受到的社会尊重通常会多一些,这无形中就让谈话双方处于不平等的地位,也就产生了差异。起初,李大爷大力颂扬王常青,其实仔细想来他未必是真心的,仅仅是句一般的奉承话罢了。既然没读书的大爷都知道要说好话给别人听,王常青当然更有自知之明,于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寻找共性:李伟工作了,而自己读书后也是工作,这是一致的,而且还提出新的幸福观来阐述李伟家过得幸福。王常青还说自己要学习这种精神,并谦虚说“多读书”是“多吃父母几年饭”而已。因此李大爷由一般性的礼节奉承到由内心彻底发出“读书人会说话”的真诚感叹。
其他文献
丁俊晖,18岁时拿下台球世界大赛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人。4年来,他就在我们的眼皮监视底下长大成人。他的一言一句,鲁莽轻率的有之,坦诚可爱的有之,不自量力的亦有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中的丁俊晖。    第一声道:读书无用论  青涩时:“读书有什么用?将来毕业了还不是要找工作?找不到工作就会待在家里让父母担心。我觉得人活着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现在我打球有钱挣,挺好的。”  ★麻辣点评:就是这
期刊
周末,宿舍里只剩下桃子一人,大家都约会去了,面带桃花,那就再读几节宋词吧,她喜欢在那样忧伤的语境里找到一些旧时的青苔、落英来滋润缺爱干涸的心。来自乡下小镇,容貌平平,可是似乎又心比天高,于是,如月清幽,宁愿寂寞,宁缺勿滥。近午夜,舍友都陆续回来了,“卧谈”甚欢,大家都在用各种叙述方式炫耀自己男朋友如何的好,她基本上插不进话,终于有同学想到了“剩女”桃子,问她心里的偶像是谁,为什么这样“雪藏”自己?
期刊
大二那年夏天,经过大半学期的挥霍,大家的生活早已捉襟见肘,宿舍六姐妹将所有的积蓄聚集到一起也不足200元。为了自食其力,无愧于爹娘,将我们这样六条鲜活可爱的生命继续完好无损地延续下去,室友在外面找了个推销电话卡的兼职工作,按推销金额的总量获取一定比例的提成。一天下来,倒也有几十元钱进账,经济开始复苏,我也蠢蠢欲动。    第一招:就地取“财”    身为女生,我可以畅通无阻地穿行于各个女生宿舍楼推
期刊
“奔奔族”尚未登上职场舞台就遇到资本原始积累的瓶颈:一方面是各种奢侈性消费花样百出,生活成本大幅度升级;另一方面是择业、就业压力加重,职场新人的社会福利被降到低点。开源节流成为“奔奔族”财富增值的必由之路。股市大牛,使一贯远离世俗生活,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的享乐主义“奔奔族”降落尘埃化身为人,一夜暴富的神话忽然离我们很近又离我们很远,但风险投资也非唯一的通途,财富的经营和体现是全方位的。    开
期刊
人在职场走,哪会不辞职?白领们朝九晚五拼命干活,背负巨大精神压力,为的就是能在上司面前好好露脸,可当一系列“优待”与自己失之交臂后,也许换份工作不失为明智之举。但辞职也是一门学问,如果辞职者不了解辞职程序,不能把握好一些辞职技巧,很有可能给自己造成麻烦或损失,要知道“善始善终”绝不仅仅关系道德问题,如果连离职也能漂亮“耍花枪”,再驰骋职场江湖一定具备经验,就甭担心无法充分维护你的合法利益了。   
期刊
天下有免费的午餐?  一个年仅24岁的小伙子凭着突发奇想,筹建了一个白给东西的网站。没想到在开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很多商家奔走相告、争相谈论的热点!  “每个人部有机会获得我们网站的每一样产品和服务。我们这儿已经送出去的和将要送出去的。全部是免费的!”记者进入该网站,发现白给的东西包罗万象:KFC优惠券,时尚的蓝牙耳机,精巧的椰壳工艺品玩偶,个性化的MP4……  究竟是什么支撑
期刊
现代职场,既是张扬独立个性的“平台”更是实力的尖锐较量。它将随时随刻考察你的专业知识和特殊能力,但事情不仅仅界乎于此,在这样的“围城”之中,奥菲斯丽人们有没有良好的人际协调能力甚至成了第一个考题。很多时候,生硬强悍的说话方式不仅不会给你带来权威,反而会让你丧失人缘,平添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所以,对于想让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的你,掌握好几项能润滑人际摩擦,最快达成协调的“甜心”招式,是    甜心
期刊
什么是“奔奔族”?    上世纪75年到85年出生的这代独生子女,被认为是目前面临的社会压力最大、最爱拼命玩乐、最水深火热的族群。他们自称“中国社会最重要的青春力量”,却不得不向“房价高,车价高,医疗费用高”的“三高时代”低下高贵的头颅。现实的压力使他们必须在事业上使出浑身解数,高薪、发展空间成为“奔奔族”最关注的焦点。  自诩观念超前、信息渠道广博的他们,在2006下半年中国股市逐渐回暖之际,奋
期刊
据说,要一个女人开口赞美另一个女人比登天还难,一个女人不开口批评另一个女人。已经表示她们是在友好相处。别以为社会进化到现在的样子,独立自主的女人们越来越惺惺相惜就表示传统已经被打破,吃着五谷杂粮的凡俗人士依然会有一颗凡俗心肠,有时,能将你从云端拉下凡尘的往往就是身边最亲密的朋友,要当好闺蜜,还得经过不少考验。    案例一:我最好朋友的爱情    琳和芒本是大学的同学,毕业后两人部有了不错的工作,
期刊
最近读了一本书,读得我异常艰难。说艰难,是因为每阅读一部分,我的心情就愈加沉重,以至于我必须停一停,先平静一下呼吸,才有勇气继续翻阅。这本书就是《中国农民工生活报告》。它像一组一组蒙太奇镜头,展现出真实的农民工现状。他们造楼、修路、摆摊、卖菜、装修、保洁、做保姆、当保安,追讨薪水……  在这本书里,我读到了我父亲驼背的身影,也看见我弟弟那黯淡的眼睛。三年前,我作为大别山金寨县唯一的免费生,有机会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