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说:“罗马的奴隶是由锁链,大工厂时代的雇佣工人则是由机器的链条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里。”
卓别林说:“但,还是要充满希望。”
——题记
(一)科学管理的诞生
所谓的“摩登时代”,实际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达到顶峰的时期。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工作条件、劳动分工等方面也随之改变。资本家需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工人要求更多的报酬,劳资双方都要求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传统的经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机器生产的进度和资本家的要求,计时工资制导致工人“磨洋工”、一对一的学徒制导致培养合格工人的时间过长……一些有天赋的“科学家”脱颖而出,在工厂车间进行科学实验,并将其用于生产和管理过程,正如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到的:科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员和雇主都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对于雇主来讲,能够获得最大地增加盈余数量;对于雇员来讲则是比同级的人拿到更高的工资,还有就是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1]。
科学管理集中进行定额研究以及人与劳动手段的匹配:强调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此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实行生产的定额标准;与此同时,采取计件工资制作为对工人的激励手段。科学管理的一些要素包括“分析工具、时间-动作分析”如在《摩登时代》电影中,一条流水线上的动作被分解为3步,分别由查理和他的两个工友完成;“工作和工具标准化”如查理的工作就是用两个板子拧紧螺丝,工友大比尔的工作就是用锤子敲打,他们只需要用一个工具重复这一个动作;还有“职能或分工领班制”如查理的流水线归一个领班,他负责监视工人们是否偷懒。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于1913 年开创了世界第一条流水线,降低了成本和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从而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伴随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生产线的出现,科学管理的各种实验和思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为了适应流水线生产的方式,科学管理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必须。
(二)科学管理误入歧途
当工人被紧密地结合在机器周围,高度熟练地进行单调乏味的简单劳动时,管理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了极致,機器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人仅仅作为机器的附属而存在。因此列宁称评价科学管理尽管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却又是资产阶级剥削巧妙的残酷手段[1]。
在钢铁公司的最顶层,经理百无聊赖地坐在他宽敞又安静的办公室里。只是偶尔见他从报纸或拼图中抬头瞥一眼墙上的大屏幕,从屏幕中可以监视工厂各个角落正在为他忙碌的工人,片刻的休息也不被允许。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命令总是简短、有力,例如:“加速!”随着他的命令,装配线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意味着工厂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影片中隆隆作响的发动机、超大型号的转换开关、巨大的仪表盘和不停运转的装配线都是美国工业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卓别林所饰演的男主人公是影片塑造的典型形象,他是机器大生产中工人的缩影。我们观众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工人其实是机器的奴隶。然而,身在其中的工人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影片中的工人接受了对于技术以及大生产的狂热。他们从清晨开始工作,当经理下令提高装配线的转速之后工人们也都加快速度以跟上装配线的节奏。查理也在装配线旁不停地工作着,甚至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一路追到机器里,成了装配线的一部分。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很多人被卷入了机器中(包括查理、他的工友以及后来第二家工厂的工头),每当被卷进其中,人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齿轮的转动,犹如流水线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这是科学管理被资本家无限夸张用于剥削的必然结果。当独立的人服从于有着理性原则并规律运转的机械体系,人只是此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失落了主体性以及自觉主体意识的人,人成了客体,而这一消极被动的客体,其活动只是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最后只能发疯。因此从大机器中逃生后,查理疯了:他开始将女人衣服上的纽扣等一切圆形的视作螺丝去拧;他开始戏弄工友,打乱他们的工作,他发现只要重新开动装配线,那些想要追上他的工友就会重新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跟随装配线运转,这已经成了工人的一种条件反射……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愈来愈小的圈子中,使他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影片中,另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是在工厂里,查理被挑作喂饭机的实验品,他的身体被固定在机器的手臂之中,双手仍在拧螺丝。机器失灵了,他的嘴唇和牙齿被玉米棒磨得惨痛,脸上被涂满了油腻的白奶油,眼睛都睁不开。这些画面可怕又滑稽。滑稽是因为弱小的人被强大的力量欺负,类似于堂吉诃德似的残酷的幽默; 可怕是因为这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自机器,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物体,它凭借某种与人相异的自发活动成为支配人的东西。
但这为什么是科学管理的歧途呢?直到现在,这种计算化定量化的技术理性时代与追求主体性的个人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大工业时代,资本家将科学管理模式偏离了正轨,完全忽视了科学管理的一些核心原理。泰勒在阐述科学管理原则时明确提到,标准的工作量就是在不损害工人健康的前提下,最优秀的工人一天能够完成的最大工作量;效率分析保证每一个动作都是高效的,排除虚假、无效等因素使普通工人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量;标准的工作条件,就是要给工人干活提供完成工作最省时间和体力的各种物质条件。也就是说,科学管理的人性观本质上可以概括为“经济人”,却被大生产时代的资本家歪曲成了“工具人”;本质上为工人考虑的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规范,却被资本家用来压榨工人;本质上合理分工、人职(选出最优秀的工人)匹配的先进思想,却被资本家完全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科学管理,大工业时代的土壤孕育了科学管理理论但却不适合它的生长。在人性假设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科学管理的思想仍有其一席之地。
(三)写给《摩登时代》的后记
虽然查理因为工厂中的闹剧丢掉了工作,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想方设法开始新的生活。之后,他尝试了不同的工作,其中包括造船厂的工人、百货商店的守夜人、咖啡店的服务生等等。不幸的是,坏运气一直笼罩着他。在造船厂,正在建造的轮船因为他拿走了一块楔子自己驶向大海;在百货店,守夜的第一晚就遇上盗贼;在咖啡店,他根本分不清厨房的入口和出口,为客人上菜的过程更是充满离奇和惊险。被失败打击了一次又一次的流浪汉没有气馁,仍在努力地奋斗着。临近影片的结尾,查理在咖啡馆用滑稽的肢体动作与不知所云的歌词掺杂,他的表演竟获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这种另类表演的成功是对装配线流水作业的一种反抗。作为表演者,流浪汉可以让肢体自由地伸展,再也不用受制于不停运转的机器。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大生产时代个人主义确实被束缚,但其实并没有被抛弃。
参考文献:
[1]于畅海. (2005). 科学管理之父.
[2]电影《摩登时代》
卓别林说:“但,还是要充满希望。”
——题记
(一)科学管理的诞生
所谓的“摩登时代”,实际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经济大萧条时期,更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达到顶峰的时期。继蒸汽机的发明之后,工业社会彻底取代了农业社会,人类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社会化大生产成为生产的主要方式。在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化中,工作条件、劳动分工等方面也随之改变。资本家需要获取更多的利益,工人要求更多的报酬,劳资双方都要求获得更多的生产收益。传统的经验管理已经无法满足机器生产的进度和资本家的要求,计时工资制导致工人“磨洋工”、一对一的学徒制导致培养合格工人的时间过长……一些有天赋的“科学家”脱颖而出,在工厂车间进行科学实验,并将其用于生产和管理过程,正如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提到的:科学管理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雇员和雇主都能实现最大限度的利益。对于雇主来讲,能够获得最大地增加盈余数量;对于雇员来讲则是比同级的人拿到更高的工资,还有就是更能发挥出自己的潜能[1]。
科学管理集中进行定额研究以及人与劳动手段的匹配:强调工作制度化、标准化、科学化,以此作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手段;同时对工人进行培训,使其掌握最佳操作方法,实行生产的定额标准;与此同时,采取计件工资制作为对工人的激励手段。科学管理的一些要素包括“分析工具、时间-动作分析”如在《摩登时代》电影中,一条流水线上的动作被分解为3步,分别由查理和他的两个工友完成;“工作和工具标准化”如查理的工作就是用两个板子拧紧螺丝,工友大比尔的工作就是用锤子敲打,他们只需要用一个工具重复这一个动作;还有“职能或分工领班制”如查理的流水线归一个领班,他负责监视工人们是否偷懒。
福特汽车公司创始人亨利·福特于1913 年开创了世界第一条流水线,降低了成本和对工人手工技能的依赖,从而开启了机器化大生产的时代。伴随标准化生产和流水生产线的出现,科学管理的各种实验和思想有了实现的可能;同时,为了适应流水线生产的方式,科学管理的出现也成为一种必须。
(二)科学管理误入歧途
当工人被紧密地结合在机器周围,高度熟练地进行单调乏味的简单劳动时,管理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达到了极致,機器成为整个生产过程的核心,人仅仅作为机器的附属而存在。因此列宁称评价科学管理尽管是一系列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却又是资产阶级剥削巧妙的残酷手段[1]。
在钢铁公司的最顶层,经理百无聊赖地坐在他宽敞又安静的办公室里。只是偶尔见他从报纸或拼图中抬头瞥一眼墙上的大屏幕,从屏幕中可以监视工厂各个角落正在为他忙碌的工人,片刻的休息也不被允许。大多数情况下,他的命令总是简短、有力,例如:“加速!”随着他的命令,装配线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也意味着工厂的生产力不断提高。影片中隆隆作响的发动机、超大型号的转换开关、巨大的仪表盘和不停运转的装配线都是美国工业发展的标志性符号。卓别林所饰演的男主人公是影片塑造的典型形象,他是机器大生产中工人的缩影。我们观众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工人其实是机器的奴隶。然而,身在其中的工人却很难意识到这一点。影片中的工人接受了对于技术以及大生产的狂热。他们从清晨开始工作,当经理下令提高装配线的转速之后工人们也都加快速度以跟上装配线的节奏。查理也在装配线旁不停地工作着,甚至为了完成自己的工作一路追到机器里,成了装配线的一部分。在影片《摩登时代》中,很多人被卷入了机器中(包括查理、他的工友以及后来第二家工厂的工头),每当被卷进其中,人无能为力,只能跟着齿轮的转动,犹如流水线上的零件一般,被控制。这是科学管理被资本家无限夸张用于剥削的必然结果。当独立的人服从于有着理性原则并规律运转的机械体系,人只是此体系中的一个零件和可替换的数字化的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失落了主体性以及自觉主体意识的人,人成了客体,而这一消极被动的客体,其活动只是专门的固定动作的机械重复,最后只能发疯。因此从大机器中逃生后,查理疯了:他开始将女人衣服上的纽扣等一切圆形的视作螺丝去拧;他开始戏弄工友,打乱他们的工作,他发现只要重新开动装配线,那些想要追上他的工友就会重新回到各自的工作岗位,跟随装配线运转,这已经成了工人的一种条件反射……在这一机械化的过程中,劳动者的活动越来越多地失去了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他们的生活也被局限在一个愈来愈小的圈子中,使他们的目光留恋于周围发生的局部的事情上,失去了对整个社会的理解力和批判力。
影片中,另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情节是在工厂里,查理被挑作喂饭机的实验品,他的身体被固定在机器的手臂之中,双手仍在拧螺丝。机器失灵了,他的嘴唇和牙齿被玉米棒磨得惨痛,脸上被涂满了油腻的白奶油,眼睛都睁不开。这些画面可怕又滑稽。滑稽是因为弱小的人被强大的力量欺负,类似于堂吉诃德似的残酷的幽默; 可怕是因为这一个强大的力量来自机器,一种客观的,独立于人的物体,它凭借某种与人相异的自发活动成为支配人的东西。
但这为什么是科学管理的歧途呢?直到现在,这种计算化定量化的技术理性时代与追求主体性的个人的矛盾依然是不可调和的,但是在大工业时代,资本家将科学管理模式偏离了正轨,完全忽视了科学管理的一些核心原理。泰勒在阐述科学管理原则时明确提到,标准的工作量就是在不损害工人健康的前提下,最优秀的工人一天能够完成的最大工作量;效率分析保证每一个动作都是高效的,排除虚假、无效等因素使普通工人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同样的任务量;标准的工作条件,就是要给工人干活提供完成工作最省时间和体力的各种物质条件。也就是说,科学管理的人性观本质上可以概括为“经济人”,却被大生产时代的资本家歪曲成了“工具人”;本质上为工人考虑的标准化的管理制度及规范,却被资本家用来压榨工人;本质上合理分工、人职(选出最优秀的工人)匹配的先进思想,却被资本家完全视而不见。因此,我们不能全盘否定科学管理,大工业时代的土壤孕育了科学管理理论但却不适合它的生长。在人性假设日益丰富的当今社会,科学管理的思想仍有其一席之地。
(三)写给《摩登时代》的后记
虽然查理因为工厂中的闹剧丢掉了工作,他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而是想方设法开始新的生活。之后,他尝试了不同的工作,其中包括造船厂的工人、百货商店的守夜人、咖啡店的服务生等等。不幸的是,坏运气一直笼罩着他。在造船厂,正在建造的轮船因为他拿走了一块楔子自己驶向大海;在百货店,守夜的第一晚就遇上盗贼;在咖啡店,他根本分不清厨房的入口和出口,为客人上菜的过程更是充满离奇和惊险。被失败打击了一次又一次的流浪汉没有气馁,仍在努力地奋斗着。临近影片的结尾,查理在咖啡馆用滑稽的肢体动作与不知所云的歌词掺杂,他的表演竟获得了观众的一片叫好声。在机器大生产的年代,这种另类表演的成功是对装配线流水作业的一种反抗。作为表演者,流浪汉可以让肢体自由地伸展,再也不用受制于不停运转的机器。令我们感动的是,在大生产时代个人主义确实被束缚,但其实并没有被抛弃。
参考文献:
[1]于畅海. (2005). 科学管理之父.
[2]电影《摩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