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格局的形成,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社会阶层处于分化和重组的过程之中。社会各阶层在充分显示其角色功能的同时,也凸现出亟待解决的问题,协调和谐的社会关系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对此,学术理论界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涌现出一批有价值、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本文拟就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历史背景、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和特点、社会阶层的划分及其标准、社会阶层分化的作用和凸现的社会问题以及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做一综述。
一、关于社会阶层、社会分化与重组
一般认为,社会阶层是指利益分化过程基本完成,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集团。或者说,社会阶层是一个由诸多共同利益和强烈集团意识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和核心部分,它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和利益,它涉及社会各种资源的分配以及在分配中存在的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1]。也有学者在对阶级和阶层的概念进行比较后提出,阶级是一个大的社会集团,阶层是按地位和身份划分的社会分层。阶级阶层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阶层一般没有阶级那样长的历史持久性、大的集团性[2]。关于社会阶层分化、重组,陈安存认为,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是指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变化。曲伟、赵瑞政认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社会阶层的变化,二是新社会阶层的产生,三是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变化[2]。王春光进一步提出,社会阶层研究的最基本预设是社会存在不平等,因为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不平等为前提的[6]。
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的原因
秋石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取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具体包括:(1)经济结构的转变决定了社会阶层的变化;(2)收入分配政策及方式的调整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3)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就社会生产力这一动因,闫志民系统地提出:第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变化。第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是阶层划分的直接依据,即根据每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阶层。与此同时,在所有制方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来改革现有的生产关系,逐步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与特点
一些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的过程就是社会资源重新进行配置的过程。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从体制、制度上对这一问题作了基本判断:(1)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表现为职业的分化;(2)当代中国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仍对阶层分化有显著性影响;(3)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是导致当代阶层分化的重要原因,但它在中国的作用要弱于它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4)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对阶层分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1]。
四、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及阶层结构
关近期中国进行社会分层研究时主要的分层标准有如下几种:一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陆学艺提出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根据这种分层原则,把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成10个社会阶层和5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二是从经济角度(收入和财产)来界定。李春玲强调“多数人几乎本能地以经济收入差异来进行划分,10个受访者中大约有8个基本上按照收入水平进行社会群体划分,这一点印证了李强的观点,当今社会主要是经济分层”。
三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来界定。景跃军、张景荣认为,由于社会性资源的不平均分配造成社会地位的差别,因此社会性资源的构成要素也被用来作为社会地位的特征,或者作为地位分层的指标或标准。
四是从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来界定。在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消费分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李春玲、李培林等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生活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消费也成为人们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纬度。
五、关于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问题
首先,学者们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阶层分化的积极影响。张世良、吕庆春综合研究后指出:(1)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我国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2)推动着我国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3)对社会成员的有机构成发挥着有益的改善和调整作用,本身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更多地关注社会阶层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应对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所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利益关系不协调、权力关系没理顺、价值整合功能相当不足;从深层次看则是社会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科学,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从权力关系来看,阶层间利益差距扩大的背后往往是权力关系的不协调,社会上层权力过强,下层权力过弱;前者缺乏必要的权力约束,后者缺乏必要的权力保障,二者之间权力结构失衡。
针对阶层分化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学者们开始了和谐的阶层关系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和谐的阶层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有的学者在和谐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对和谐的阶层关系的内涵与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吴忠民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提出了良性的阶层互动关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而又恰如其份的回报;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21]。也有研究者提出,公共決策的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因此,应优化公共决策所具有的利益协调机制。此外,建立全社会的预警机制和前馈控制机制、消除现在的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建立与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制等,也是近年来协调机制研究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王春光.关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初步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4,(2).
[2]秋石.如何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J].求是, 2002,
[3]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层阶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李春玲.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J].社会学,2001,(6).
一、关于社会阶层、社会分化与重组
一般认为,社会阶层是指利益分化过程基本完成,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相对稳定的集团。或者说,社会阶层是一个由诸多共同利益和强烈集团意识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群体,是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和核心部分,它代表着不同层次的经济、政治、文化需求和利益,它涉及社会各种资源的分配以及在分配中存在的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1]。也有学者在对阶级和阶层的概念进行比较后提出,阶级是一个大的社会集团,阶层是按地位和身份划分的社会分层。阶级阶层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但阶层一般没有阶级那样长的历史持久性、大的集团性[2]。关于社会阶层分化、重组,陈安存认为,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是指社会阶层结构的动态变化。曲伟、赵瑞政认为,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原有社会阶层的变化,二是新社会阶层的产生,三是社会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变化[2]。王春光进一步提出,社会阶层研究的最基本预设是社会存在不平等,因为社会阶层的产生和存在是以社会不平等为前提的[6]。
二、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的原因
秋石指出,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取向的改革的不断深化是我国社会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具体包括:(1)经济结构的转变决定了社会阶层的变化;(2)收入分配政策及方式的调整对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产生重要影响;(3)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就社会生产力这一动因,闫志民系统地提出:第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变化。第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的调整和优化。生产关系是阶层划分的直接依据,即根据每个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阶层。与此同时,在所有制方面,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来改革现有的生产关系,逐步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结构,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三、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的过程与特点
一些学者认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与重组的过程就是社会资源重新进行配置的过程。陆学艺在《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中从体制、制度上对这一问题作了基本判断:(1)阶层的分化越来越表现为职业的分化;(2)当代中国一些特殊的制度性安排仍对阶层分化有显著性影响;(3)生产资料所有权仍然是导致当代阶层分化的重要原因,但它在中国的作用要弱于它在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4)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期对阶层分化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11]。
四、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的划分标准及阶层结构
关近期中国进行社会分层研究时主要的分层标准有如下几种:一是从社会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界定。陆学艺提出要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作为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根据这种分层原则,把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成10个社会阶层和5种社会经济地位等级二是从经济角度(收入和财产)来界定。李春玲强调“多数人几乎本能地以经济收入差异来进行划分,10个受访者中大约有8个基本上按照收入水平进行社会群体划分,这一点印证了李强的观点,当今社会主要是经济分层”。
三是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来界定。景跃军、张景荣认为,由于社会性资源的不平均分配造成社会地位的差别,因此社会性资源的构成要素也被用来作为社会地位的特征,或者作为地位分层的指标或标准。
四是从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来界定。在当今的社会分层研究领域,越来越多的学者把消费分层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李春玲、李培林等指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花费在休闲娱乐方面的时间和精力也越来越多,消费实践和消费方式在人们生活领域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消费也成为人们社会分层的一个重要纬度。
五、关于协调社会阶层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问题
首先,学者们以大量的事实描述了阶层分化的积极影响。张世良、吕庆春综合研究后指出:(1)社会阶层分化有利于我国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2)推动着我国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3)对社会成员的有机构成发挥着有益的改善和调整作用,本身构成了社会进步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学者们也更多地关注社会阶层变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以应对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各种挑战。一些学者认为,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关系所出现的问题反映了利益关系不协调、权力关系没理顺、价值整合功能相当不足;从深层次看则是社会结构不合理、制度不健全、机制不科学,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从权力关系来看,阶层间利益差距扩大的背后往往是权力关系的不协调,社会上层权力过强,下层权力过弱;前者缺乏必要的权力约束,后者缺乏必要的权力保障,二者之间权力结构失衡。
针对阶层分化出现的社会问题,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学者们开始了和谐的阶层关系研究,大家一致认为,和谐的阶层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近年来,有的学者在和谐社会研究的基础上,对和谐的阶层关系的内涵与特征作了较为细致的探讨。吴忠民从社会公正的角度,提出了良性的阶层互动关系具有三大特征:一是社会阶层之间的相互开放和平等进入;二是各个阶层应当得到有所差别而又恰如其份的回报;三是社会各个阶层之间应当保持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21]。也有研究者提出,公共決策的实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权威性配置。因此,应优化公共决策所具有的利益协调机制。此外,建立全社会的预警机制和前馈控制机制、消除现在的各种不良社会心理、建立与完善对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制等,也是近年来协调机制研究关注的焦点。
参考文献:
[1]王春光.关于当前中国社会阶层变迁的初步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4,(2).
[2]秋石.如何认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J].求是, 2002,
[3]阎志民.中国现阶段阶层阶级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4]李春玲.建构社会阶层分类体系的几个问题[J].社会学,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