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中学生物教学实际,提出了在减负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想法,以达到减负而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 减负 增效
【中图分类号】 G63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106-01
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是现在被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某些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了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为此,各地区教育系统相继出台了“减负令”,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对学生的减负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效,不再容许我们“死揪”,课内知识课外辅,应真正立足课堂,向45分钟要效率,做到减负而增效。为此,笔者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
一 把握标准,善用教材,解读学生,是增效的基础
标准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标准,并将“具体内容标准”较详细地列在每一“二级主题”的表格当中,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育价值。据此来确定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编排或更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对知识内容的讲授集中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突出主干知识,突出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或是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即可明白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掌握。因此,教学中要以标准为依据,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做或不做无用功。例如,必修一中关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问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明确碳原子与其他原子能形成4个化学键,可以形成长的碳链,进而能形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有机化合物即可,授课时不必补充大量的化学知识加以说明。再如,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只要让学生能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结构,以及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即可,在授课时如过多补充核酸分子结构等方面内容,将会导致本末倒置。
把握标准,善用教材固然重要,同时解读学生同样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解读并剖析学生,把握其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积累等,尤其是他们的学习心理、品质、认知风格,只有对学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作为教师应主动地走近学生,与其做一些非教学性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可以设置预学案让学生课前完成并做抽查,以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哪些该教,哪些该怎么教,少走弯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增强目标意识,注重分层把握,是增效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到位,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之而实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也是本节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虽然标准中并未明确指出本节要讲述基因工程的内容,但考虑到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达成上述的目标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本节教学时我们还应将“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但在群体中,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分层把握。如在目标制订时应“整”“个”有度,服从标准、教材内容,研究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整体与个体,结合学生的文化、心理、能力和自我要求等科學地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再如设疑时应“难”“易”有度,“立足中间,兼顾两头”,以中等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为主要对象,各层次学生都能回答为出发点,问题的设计具有梯次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思考、启迪与锻炼,同时感受到成功和愉悦。
三 教学活动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增效的保障
布朗等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巩固。因此,课堂增效就需教学活动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情感。例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其提供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施,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从而促使自主构建知识,培养科学的方法和技能。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除了教学活动情境化外,还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往往使学生非常被动,蹑手蹑脚,思想僵化、能力低下,为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效率。如“减数分裂”,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挂图、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再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更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单凭教师讲解是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为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主动地学习并理解这部分知识。
总之,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堂时间用在“刀口”上,讲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同时教师多钻研、多实践、多反思,必将会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减负而增效的目的。
关键词:生物教学 减负 增效
【中图分类号】 G630【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106-01
学生在校时间长,课业负担重是现在被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某些学生因学习压力过大而导致了一些极端行为的发生。为此,各地区教育系统相继出台了“减负令”,目的就是减轻学生负担,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对学生的减负就意味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增效,不再容许我们“死揪”,课内知识课外辅,应真正立足课堂,向45分钟要效率,做到减负而增效。为此,笔者结合生物课堂教学实际谈几点想法。
一 把握标准,善用教材,解读学生,是增效的基础
标准和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标准中明确规定了课程的内容标准,并将“具体内容标准”较详细地列在每一“二级主题”的表格当中, 教师应当认真研究课标的要求,分析不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和教育价值。据此来确定每一堂课具体的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大胆地对教材内容进行取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编排或更改,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对知识内容的讲授集中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上,突出主干知识,突出核心的概念和原理。对于一些细枝末节的知识或是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即可明白的知识,可以略讲或不讲,让学生自学掌握。因此,教学中要以标准为依据,做到“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这样,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少做或不做无用功。例如,必修一中关于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的问题,要求学生重点理解C元素对于生命的重要意义,明确碳原子与其他原子能形成4个化学键,可以形成长的碳链,进而能形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的有机化合物即可,授课时不必补充大量的化学知识加以说明。再如,核酸的结构和功能,只要让学生能说出核酸的元素组成、基本结构,以及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即可,在授课时如过多补充核酸分子结构等方面内容,将会导致本末倒置。
把握标准,善用教材固然重要,同时解读学生同样也不容忽视。学生的学习不是知识的简单地、被动地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以及知识基础主动建构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解读并剖析学生,把握其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积累等,尤其是他们的学习心理、品质、认知风格,只有对学生有了全方位的了解,才能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为此,作为教师应主动地走近学生,与其做一些非教学性对话,加强师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可以设置预学案让学生课前完成并做抽查,以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从而使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课堂上哪些该教,哪些该怎么教,少走弯路,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 增强目标意识,注重分层把握,是增效的关键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目标意识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到位,并能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之而实施,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如“基因工程及其应用”一节,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是“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这也是本节所要达成的主要目标。虽然标准中并未明确指出本节要讲述基因工程的内容,但考虑到教材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及学生达成上述的目标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本节教学时我们还应将“简述基因工程的原理”和“举例说出基因工程在农业、医药等领域的应用”作为教学目标,使教学更具有可操作性。
目标的达成与否是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之一,但在群体中,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是普遍存在的,要真正做到面向全体,使每位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分层把握。如在目标制订时应“整”“个”有度,服从标准、教材内容,研究学生实际,包括学生的整体与个体,结合学生的文化、心理、能力和自我要求等科學地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再如设疑时应“难”“易”有度,“立足中间,兼顾两头”,以中等学生知识能力水平为主要对象,各层次学生都能回答为出发点,问题的设计具有梯次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从而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思考、启迪与锻炼,同时感受到成功和愉悦。
三 教学活动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是增效的保障
布朗等人认为知识是具有情境性的,知识是在情境中通过活动与合作而产生的,当学习发生在有意义的情境中,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巩固。因此,课堂增效就需教学活动情境化,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取新知识,学习新方法,培养新技能,发展新情感。例如学习“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为其提供有关光合作用的实验设施,让学生亲历科学家研究光合作用的历程,从而促使自主构建知识,培养科学的方法和技能。
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除了教学活动情境化外,还与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有密切联系。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往往使学生非常被动,蹑手蹑脚,思想僵化、能力低下,为克服这一弊端,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对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效率。如“减数分裂”,该知识点比较抽象,学生对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的认识存在着一定的难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借助挂图、多媒体动画等手段进行教学。再如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一更为抽象和难以理解的深层次问题,单凭教师讲解是很难使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为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资料分析、实验现象分析等讨论活动,主动地学习并理解这部分知识。
总之,只有关注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将课堂时间用在“刀口”上,讲学生之所需,解学生之所惑,同时教师多钻研、多实践、多反思,必将会有利于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减负而增效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