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本文总结了前人的经验,结合教学中的体会与认识,通过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的主要方式的论述,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至关重要,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比获得知识本身具有更高的价值,对学习和数学教学尤其重要。此仅作抛砖引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设情境 创新精神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102-01
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中的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具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产生新颖、独特而又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来说,那就是学生个体在一定的知识背景、心理素质、技能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 对未知领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方法,得出新的结果的一种认识迁移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基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综合训练过程。那么怎样实现这一漫长的过程呢?以下是笔者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探索: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创造。思维的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理解什么东西、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精心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1.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明确只有不断的创新、发明,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前进才有动力。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2.引用前人科学发现的创造性过程,或创造成果为人类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3.在课前创设情境进行组织教学,使学生兴趣倍增,从而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制造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思维开拓、茅塞顿开、灵感油然而生。
二 尊重教学民主、创设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新型师生、同学关系,弃除那种师道尊严的气氛,师生、同学之间大胆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并讨论,师生互动、创造“平等、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古怪、离奇”问题要充分肯定,积极探讨,保护其积极性。其次,创造过程是由实践——归纳——猜想——演绎作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所以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般知识和常规方法、常用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最后,教学活动要变传统的教师传授性学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变教为学为主,确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构建教师在“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点拨导思、拓展导创”上起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学生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线,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最后离开教师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教”。
三 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
人类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比如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把课堂讨论引向深入,产生创新意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讨论,思维活跃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状态,为自己的创造感到惊喜,为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而积极努力,畅所欲言。至此,通过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 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比如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中以复习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入手,以求理顺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知识的顺序性,使知识自然迁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并适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承前启后,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应该给学生给学生动脑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也才会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了。
参考文献:
[1]郑宗华.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2年8月.
[2]庄耀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J】.教学研究,2002年3月.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教学 创造性思维 培养 创设情境 创新精神 激励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1-8437(2010)02-0102-01
创造性思维,即创新思维,创新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和不竭的动力,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教育。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那么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指在创造性解决问题中的有创见的思维,通过这种具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产生新颖、独特而又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对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来说,那就是学生个体在一定的知识背景、心理素质、技能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 对未知领域经过自己的探索研究、发现新的规律、方法,得出新的结果的一种认识迁移活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和能力,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维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培养学生具有创造力的基础。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综合训练过程。那么怎样实现这一漫长的过程呢?以下是笔者对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几点探索:
一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成功之路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一个人的创造性成果,無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所取得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数学家华罗庚是这样,阿波莱顿发现电离层也是这样,就连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创设情景,着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用妙趣横生的数学问题吸引学生去思考、探索和创造。思维的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理解什么东西、解决某个问题开始的,实践证明精心创设一些教学情境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
1.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明确只有不断的创新、发明,人类社会才会进步,前进才有动力。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的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2.引用前人科学发现的创造性过程,或创造成果为人类的进步产生巨大推动作用,并对学生产生激励作用。
3.在课前创设情境进行组织教学,使学生兴趣倍增,从而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随着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制造一些生动形象的课件,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让学生思维开拓、茅塞顿开、灵感油然而生。
二 尊重教学民主、创设新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建立新型师生、同学关系,弃除那种师道尊严的气氛,师生、同学之间大胆质疑问难,大胆提出问题并讨论,师生互动、创造“平等、民主、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提出的“古怪、离奇”问题要充分肯定,积极探讨,保护其积极性。其次,创造过程是由实践——归纳——猜想——演绎作螺旋式上升的循环过程,所以要使学生掌握系统知识,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一般知识和常规方法、常用的数学思想,如数形结合思想、转化思想等。最后,教学活动要变传统的教师传授性学习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变教为学为主,确立以“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构建教师在“定向导趣、设问导疑、点拨导思、拓展导创”上起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学生疑、探究质疑、合作释疑、实践创新”的教学模式。课堂的主导活动是学生的活动,教师的活动则作为一种辅助线,融于学生的各项活动之中;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最后离开教师可以自己进行学习,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教”。
三 引而不发,启迪激励,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仅仅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励。”青少年的天性是好奇和求异,凡事喜欢问个究竟和另辟蹊径。
人类科学史表明,思维的求异往往是创造的开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比如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中,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把课堂讨论引向深入,产生创新意识。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通过讨论,思维活跃始终处于主动出击状态,为自己的创造感到惊喜,为寻求不同的解题思路而积极努力,畅所欲言。至此,通过课堂教学训练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了学生思维的辐射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和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四 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池死水,风平浪静,投去一石,碧波涟漪。可谓一石击起千层浪。教师教学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指导学生的创造思维活动。这正如古人所说:“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比如在《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的教学中以复习椭圆、双曲线的几何性质入手,以求理顺学生的思维方向和知识的顺序性,使知识自然迁移,为学生发现新知识进行思维上的引导。并适时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所以教师要学会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温故知新,巧妙设疑,承前启后,去撞击学生思维的火花,进而激发学生创造思维的波澜。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应该给学生给学生动脑的时间和机会,教师也才会真正做到授之以“渔”而非“鱼”了。
参考文献:
[1]郑宗华.谈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学研究,2002年8月.
[2]庄耀华.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J】.教学研究,2002年3月.
[3]张筱玮.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