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书大“坐家”夏云峰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ulong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42岁的夏云峰“高调”地自称为“茶书大作家”。其实,与其说是作家,不如说是“坐家”,他的工作室就是他家。除了晚上要到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去教书营生之外,每个白天都在重复着这些事情:看书、喝茶、研究、写作。
  他家真不好找。虽处闹市区,小区却是依山而建,要走过一段挺长的斜坡才算真正到了他家楼下。这位美籍印第安人还挺细心,怕我们找不到路,还特意下楼给我们引路,一张嘴就是满口流利的中文。
  他梳着大背头,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有着和中国人相近的发色与肤色,一袭宽松的唐装,颇显几分儒雅。他情有独钟的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茶,且不说他对中国茶有多么深入的了解,单是从家中的装潢与摆设就可嗅到一阵浓酽的“茶味”:窗户卷帘是喷绘的紫砂杯壶图;紫檀色的茶盘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紫砂壶、盖碗和品茗杯;书架上,一半是茶书,一半是茶;还有窗台上的潮汕风炉、羽扇……这个约60平米的房子中目之所及皆有茶的影子。夏云峰之爱茶可见一斑,甚至超过了他的母语:“我不喜欢教英语,那非常无聊,我就只对茶感兴趣!”
  北美“飘云翔鹰”
  这是夏云峰在中国的第五个年头,前几天他刚从福鼎回来。
  他默默地从茶礼盒中抽出一泡白茶,倒进茶荷,递给我们欣赏。接着,他把茶轻轻地倒入盖碗,并将沸水先倒进一只公道杯降温,然后依次洗茶、烫洗茗杯,继而再泡茶、斟茶,动作娴熟得很。整道茶泡下来他都全神贯注,默不作声,直到奉茶时他才打破了沉默:“这些天我喝了好几款白茶,你们也喝喝看。”他泡的茶不愠不火,把白茶的“天真味”泡出来了,看得出他是有练过的。
  他原名叫华伦·珀耳帖(Warren Peltier),在芝加哥出生,却自幼定居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马尼图林岛。早在他来中国前,对茶这种东方饮料就有所关注,并通过互联网以及与茶友聊天等方式作进一步的了解。“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中国茶,在国外的餐馆里用的都是这种,它比“立顿”的茶好喝,网上、唐人街都有卖。”他走进书房拿出一只黄盒子放在茶桌上,这是厦门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的外销“海堤茶”(乌龙茶),而且还是早期产品。“我都放了好几年了。”他有些得意地说。
  他正是为茶而来,并因爱茶而把自己尽可能地中国化,除了有“夏云峰”这个闲云野鹤般的中文名之外,他还有中国传统文人的字号——字翔鹰,号飘云居士,在“三醉斋”茶论坛上则叫“飘云翔鹰”。“从前在加拿大看到的中国景色,如武夷山都只是在明信片上,那时就想到中国实地看看,后来到了中国,看到茶山的风景很美,山峰上云雾缭绕,富有诗意,尤其是在夏天,所以就叫夏云峰。虽然云峰这个名字在中国很普遍。”他一边斟茶,一边说文解字,‘飘云’不仅是指流云,而且泡茶时烧水的蒸汽也像云,我又是India(印第安人),和‘鹰’谐音,就是‘飘云翔鹰’了。”
  2006年,这只北美的“鹰”循着茶香飞到了中国,第一站便是广西。但是,他才呆了2个月,朋友就介绍他去福建龙岩教英语。“龙岩属古汀州,那里的喝茶习惯与泉州、漳州、潮州一样,喝的都是传统功夫茶。”他说。在那里,他慢饮细酌着功夫茶,邂逅了第一本古茶书——宋代陶谷的《茗荈录》,被其中优美的文字所深深吸引,也悄悄地在心中埋下了译书的念头。不仅如此,他还收获了爱情。“我老婆是福州人,我和她来福州以后,她就不让我回龙岩了。”他的语气听似无奈,却洋溢着幸福。
  “茶书大作家”
  他的茶人生活,确切地说,茶书作家的生活开始了。
  通常,只有研究中国茶史、中国茶文化或对此感兴趣的人才会去故纸堆中翻检。古茶书上追唐,下迄清,普通国人理解起来尚有一定的难度,更何况是一个西方人?不过,语言对于夏云峰而言是小菜一碟,他16岁时就开始“平上去入”、“点横撇竖捺”地学起中文了,以至于他现在和中国人进行日常交流几乎是游刃有余。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茶之情可以化为他在中国汗牛充栋的古代茶叶典籍中“寻宝”之原动力。“万事开头难。一开始肯定听不懂,看不懂,我就一直看,一直学习,在许多茶书中找前后对应之处。而且,我从小在农村生活,像古人所说的煮茶火候与烧水候汤,如果和煮饭时生火烧水联系起来,就容易理解了。比如‘活火’,是烧得猛的火,水烧得快,烟少。而‘死火’是没火苗的,烧出的水有烟味。”他随手翻开一本大部头的《中国古代茶书集成》,找到张又新《煎茶水记》那一章,和风细雨地说:“张又新提到‘夫茶烹于所产处,无不佳也,盖水土之宜’,哪里产的茶就用哪里的水来泡,如武夷山的水泡岩茶,虎跑泉泡龙井茶,讲的都是这个道理。水质对茶的影响很大。”他觉得似乎还少了点什么,又沉默了一阵子说:“加拿大有很多枫树,每到3月冰雪融化时,枫叶上就有液体滴下来,这时只要在树上凿个洞,就有枫浆流出,尝起来很甜,用它泡铁观音非常好喝。”这是他所谓的“印第安泡茶方式”。
  就这样,夏云峰尽其所能地甩掉了文化背景之异,克服了古今汉语语言文法的障碍,在中国古代数百部茶书中选取了12部有代表性的著作进行归纳总结,并经他的双重“转码”,诞生了全球首部英文古茶书——《中国古代茶技艺》(《The Ancient Art of Tea》)。为写这本书,他整整花了2年。“中国有着如此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比日本要深得多。很多外国人只是简单地把茶当作咖啡一样理解,是因为并不知道中国有这么好的茶。喝茶本来可以减肥,而西方人喝茶都要加糖加牛奶调饮,这根本起不到减肥的效果。我要做的就是把美丽的中国茶和茶文化介绍给外国人。”
  香茗“漏卮”
  他还把自己比作是一只热爱香茗的海量“漏卮”(古代有漏洞的盛酒器),其中的意味不只是单纯地爱茶,还是对中国茶文化一种无止境的追求。
  中国茶文化学术界习惯把历代茶技艺的嬗变分作几个阶段,即汉魏六朝尚煮茶法,隋唐尚煎茶法,五代两宋尚点茶法,元明清尚泡茶法。夏云峰却不赞同这样机械地看中国古代茶技艺,而是要放到一个更大的背景中去看:“比如宋代,点茶是最高雅的饮茶方式,多是皇帝、贵族和文人会这么做,而且最好的茶如龙团凤饼茶也多在福建。民间则不然,特别是江浙一带,基本还是散茶,以煮、泡为主。”
  他的观点的确很独特,而他下一本要写的茶书正是关于宋代的点茶法及斗茶。这本书挑战性远远大于前一本,因为以他严谨的学术态度来说,翻书远远不够,还要亲身实践后才敢下笔,而点茶、斗茶还有茶百戏的技法几乎没有流传下来。然而,他却一心一意想要做“堂·吉诃德”。为了写好这本书,他很努力地从古茶书的吉光片羽中去深挖,并且根据书中的记载去搜集相类似的古茶器,比如用捣药钵代替小石磨,用竹碗刷代替茶筅,用高足黑碗代替建盏……茶技虽佚,茶器虽陋,他的执着与热情却从未减弱减淡,想尽一切方法来恢复宋代茶技。他不厌其烦地磨茶粉,用不同温度和比例的水冲点,用不同的力度来击沸茶汤,别出心裁地用制泡沫红茶的方法来提高茶汤 泡沫的含量,不断地用茶针在汤面上书写……这些总是徒劳无功,而他不会轻易放弃。
  诚然,他尊古,但不泥古,他欲在传承古茶技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实现“古代茶文化的新生。”在喝茶的问隙,他拿出几份繁简不同的英文茶艺解说词,这是他专门为一家茶企编写的。有趣的是,他把每一道泡茶程序都诗化地再创作,或者就直接写一首五言诗(中英文)作为解说词。这些诗句清丽流畅,雅俗共赏,让泡饮过程充满诗意。
  记者手记
  夏云峰有些腼腆,他和我们一起泡茶交流,一开始好像有点紧张。随着话题尤其是他感兴趣的话题逐步展开,他才慢慢地放松起来,还时不时地冒出几句让人捧腹的话。他的那股认真劲,并不像他的网名那样洒脱自在,为了更清楚地解释一个问题,他跑进跑出书房好几次,取来书籍、茶、茶具来比划。当然,他还很崇尚明清茶人的“性灵”,提倡“哲学地品味茶”,并提出了一大串使人耳目一新的新概念。其实,他更像个哲学家。
  从他家出来时,我们都走了老长一段路了,只见他边跑边叫我们留步,然后赶上前来递上一小盒茶,笑呵呵地说:“这是我爱喝的茶,分享下。”定睛一看,盒盖上的图案和他的茶书封面一模一样。
  夏云峰的新概念
  世界茶道(World Teaism)历史上,有中、日、韩各有自己的茶道,将来会因茶文化的不断传播与流行及文化差异而出现世界茶道,形成一种广泛受欢迎的茶文化,并创新出新的泡茶方法及享受方式。但在其出现之前,需要东西方之间进行全球性的交流,最后形成形式多样的世界茶艺。
  地球茶村(The Global Tea Village)每个茶人都是世界茶村的村民。茶界从前是一个分离的、区域性的喝茶社会(如中国人喝中国茶,日本人喝日本茶),地球茶村将带给世界茶人丰富的机会,只需上网,爱喝哪种茶网上买,对什么茶具感兴趣,网上亦有,也不管茶人在世界哪个角落,都可以获得。而且,随着地球茶村的推广普及,将有许多国家开始产生新茶,如印度白茶、夏威夷绿茶、新西兰乌龙茶等新茶产品,这代表茶人对某种茶的爱心。
  茶部落(TeaTribes)茶人之间,常在茶活动中,用茶来表达自己的偏爱,集合成茶部落。而在无边的地球茶村,网上茶部落就可一起集合,共同分享,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兴趣爱好,最后形成、认同自己的地球茶部落。
其他文献
一道海峡,万般牵系。茶者,能以一叶之轻,牵众生之口;能以一叶连一业,接古今及未来,系上联通的纽带。闽台茶业有着很深的渊源,两地隔海相望,土壤、气候、制茶工艺、饮茶习惯等都很相似。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闽台茶业界开展了科技、经济、文化等一系列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岸茶叶的发展。茶业这一民族产业,正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深入而越发凸显它的和平使者的角色。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两岸人民饮茶的质量和数量都
期刊
近日,福建省第一个全国性、综合性的茶叶行业中介服务组织——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在福州成立。为庆祝该协会的成立,中国白茶第一品牌——品品香,被授权生产限量版老白茶饼壹万个,作为海峡两岸茶业交流协会成立纪念礼茶。  为此,品品香生产研发出了“天藏地久·1199福鼎白茶”纪念礼茶饼,成为继福鼎白茶文化推广中心的成立和品品香茶业厦门旗舰店开业之后,白茶在世人面前的又一次精彩亮相。此款“天藏地久”纪念礼茶,
期刊
当代中国有没有茶道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只是大家的认识还没有达到一致而已。  我个人始终以为,茶道是要修证的,而非仅仅停留在认知或者研究的层面上,这一点其实和禅宗很接近。  有僧人问赵州从谂禅师: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赵州答:庭前柏树子。又有僧问:如何是道?赵州答:墙外的。  “祖师西来意”是一句禅宗口头语,也就是什么是“道”的意思。在这两则公案里,问话的僧人如果领悟了,他就得到了“道”,俗称开悟;如
期刊
中国茶道之说向来争议已久,中国茶道没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位,甚至有人说中国没有最传统意义上的茶道,渐而“中国茶道”越来越少被人提及,取而代之的是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当然,“茶文化”与“茶道”还是有区分的。“茶文化”涵盖面更广,包括了中国源远流长的茶史、种茶制茶的技艺、风靡盛行的饮茶之风。但“茶道”则强调精神层面和内在之物,习茶重在修生养性,这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显得难能可贵。  茶道是烹茶饮茶
期刊
当下,人们每言茶道必说日本,茶道不仅已经成为日本的国粹,而且还得到了国际的普遍认可,以至于人们在介绍或谈及日本时,茶道常常是与花道、剑道、武士道这些富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相提并论的。日本茶道从村田珠光(1422年~1502年)开山,经武野绍鸥(1502年~1555年)的发展到千利休(1522年~1592年)的集大成,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并且日益臻于成熟,近乎完美,茶道已然烙上了大和民族独树一
期刊
石阡苔茶俗称苔子茶,是一种茶树品种名,又是茶叶产品名称。  石阡县产茶始于唐代,茶圣陆羽曾在《茶经·茶之出》中写道:“……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对黔茶给出的评价颇高,石阡茶自然亦在黔茶之列。石阡茶,历历千年,虽几经朝代演替与沿革,却始终是石阡县的主要产业之一。今天的石阡苔茶获得了贵州十大名茶、贵州三大名茶等称号,茶园面积达到了25万亩,涉茶农近4万余户。但是,石阡苔
期刊
日本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近年来,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茶道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给予他们高规模的礼遇。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但却是日本茶道闻名于世界,这让人感到尴尬和无限惋惜。“‘茶道’二字在中文与日文中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但是在中日文化语境中却是不尽相同的两个概念。”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如是说。茶文化研究学者们把中日“茶道”进行对比研究分
期刊
2011春季广州茶业博览会5月26日~30日在广州琶洲中洲中心举行,记者在现场了解到,今年紫砂壶生产订单大增,价格同比增长30%~50%。而在收藏领域,紫砂壶这种“文玩雅器”更是在拍卖会上频频爆出惊人天价:中国嘉德2011春季拍卖会上,顾景舟与韩美林合作的一把“提梁盘壶”竞以1150万元拍出。专家称,具有文化内涵和投资价值的紫砂壶已然跃居主流收藏领域。  无论在河坊街、陶瓷品市场、花鸟市场、收藏品
期刊
炭火明灭,茶在焙笼里透发出迷人的幽香。是火的曼舞,重新定义了茶的生命。无数焙笼慢炖出的茶香,在武夷山村舍的上空盘旋萦绕,古老的茶和万古不变的碧水丹山交织成了永恒。  岩茶不老的生命力来自它独特的魅力。一颗普普通通的茶籽,也许是不经意间落在了烂石沃壤中,很可能就此埋没腐烂乃至化作尘泥。但是,造化并没有选择这种毫无意义的方式来终结一个稚嫩的生命,而是让它在山涧幽谷里萌发生长,直到被人发现,变成优雅的嗜
期刊
有一些茶文化学者、茶人因中国茶道的式微而感到忧虑,怀疑中国茶道是不是真的迷失了?但是,中国茶道的辉煌毕竟早已属于过去,当代的中国茶道是模糊不清的,没有一种标志性的表现形式。因此,茶界中此起彼伏地存在着“复兴中国茶道”的声音,而且许多茶人、学者也纷纷尝试着以不同的方式与渠道去找寻中国茶道“回家的路”。  中国茶道自唐代开始形成,以煮饮法为主,自晚唐入宋发展成以点茶法为主的品饮方式,元亡明兴,明太祖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