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起承转合”法开展语文教学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kay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承转合”是古人常用_的行文方法:其实,教学也需要“起承转合”。下面,笔者就以《祝福》为例,谈谈“起承转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起”:创设教学情境
  “起”,是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前导入。在这一环节,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为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作准备。我们可以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导人新课,将他们引人相应的情境之中。
  以鲁迅的《祝福》为例。我们在教学的起始阶段可以创设有一个充满悬疑色彩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这样创设情境:“辛亥革命结束后,在浙江绍兴鲁镇的大街上,人们突然发现了一具尸体,死者是一名老妇人。她为何死在了充满祝福声的新年里?为何没有人来认领她的尸体?经过一番调查,侦探发现了一个人的手稿(课文),这个人的手稿详细记录了这桩命案的来龙去脉。那么,死者到底是谁呢?整个案件又是如何发生、发展的呢?凶手是谁?”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教师瞬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阅读课文。
  二、“承”:开展探究活动
  “承”是课堂教学的第二个环节。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解决相应的问题,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深入文本。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犹如一个个小侦探积极投入到梳理“案情”的过程中。之后,教师可以开展探究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成立自己的警察分局,了解“案情”,并指派一名“警探”来展示小组的调查成果。“警探一”:通过分析手稿,我们发现死者的名字为祥林嫂,是一个年轻的“老妇人”,她死于对生活的无望。“警探二”: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祥林嫂经历了“丧夫——出逃——被迫改嫁——再次丧夫——丧子——沦为乞丐”的过程,她的一生非常悲惨。“警探三”:在这起案件中,我们没有查出具体的凶手,但每一个人和她相关的人都有嫌疑。他们冷酷、无情,在祥林嫂遇到困难时,没有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落井下石。祥林嫂慢慢对生活失去了希望,最后冻死在鲁镇的大街上。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对文本也有了二个大致的了解。
  三、“转”:带领学生突破难点
  “转”是课堂教学的第三个环节。教师需要在“承”的基础上带领学生突破难点,解决他们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
  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他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祥林嫂不是一个恶人,为什么她遇到困难时没有一个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呢?教师可以播放一个短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了解到: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被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仍然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着人民的精神枷锁。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鲁迅先生创作了这篇小说。了解了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很快便找到了问题的答案:祥林嫂先后失去了两任丈夫,在封建思想的影响下,她被人们视为不祥之人。因此,在她遇到困難的时候,人们不仅没有帮助她,甚至歧视她、欺负她。所以,封建思想才是导致祥林嫂死亡的根本原因。
  四、“合”:适时总结
  “合”是课堂教学的收尾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总结,指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脉络,整理学到的知识点,然后布置课后作业。
  例如,讲完《祝福》一课后,教师可以这样总结:《祝福》通过记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罪恶。可以说,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了。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请大家在课后根据文章内容为祥林嫂写一篇小传,记叙她的一生,字数不限。
  总之,将“起承转合”之法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语文课散发出不一样的魅力,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新余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与焦点三角形有关的离心率问题一直是各类试题中的常见题型,此类问题的解法较为灵活,需要同学们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运算能力。解答此类型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a、b、c之间的关系式,通过代数运算,求出离心率e=c/a的值或者取值范围。本文以一道题目为例,来探讨一下解答与焦点三角形有关的离心率问题的两种方法。  从上述求解思路中不难发现,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仅用到了数形结合思想,还用到了转化思想。因此,同学
期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一些学生在阅读小说时只关注小说的故事情节,忽略了其他要素,导致无法深入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下面,笔者就以鲁迅的《祝福》为例,谈谈如何在小说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一、从肖像描写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  肖像描写,即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外部特征进行描写。肖像描写的目的是以“形”传“神”,
期刊
校本课程要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核心,以民俗文化为载体,以民间艺术为突破口,让学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我校的校本课程收录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南乡田歌”的部分作品。这类作品具有俚俗直白、朗朗上口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丹徒地方文化的特色。下面,笔者就以丹徒民歌为例,谈谈如何依托校本课程,传承优秀的地方文化。  一、联系旧知识。引导学生感受“重章叠唱”之美  “重章叠唱”是指作品中,相同或相近的语
期刊
情境教学法是高中语文教师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丰富教学内容,使高中生更加轻松愉悦地学习语文。下面,笔者就谈谈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在教学中融入音乐  不同风格的音乐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教学氛围,给高中生不同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播放音乐,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学生在音乐的感染和熏陶下会快速走进课文,感受文本的
期刊
“项目教学法”注重实践与探究,能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互帮互助的能力。教师采用这种方法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面以《雷雨》教学为例进行讲解。  一、项目实施前的准备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首先要确定项目内容及任务;其次,要安排学生在课外阅读作品、观看戏剧,让他们积极搜集与作品相关的资料,重点把握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另外,在项目开始前,教师要向学生发放项目评价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情境教学法日益受到语文老师的重视。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学经验。  一、利用微课创设问题情境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常会直接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听和记,不能自己思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微课已经被很多教师运用到了教学之中,其鲜明逼真、生动有趣的视频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
期刊
当前,为了防止“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国各大中小學延期开学。在此期间,各中小学开展了“线上教学”活动。可以说,一些教师从未接触过“线上教学”,在技术上和管理上都有所欠缺。下面,笔者就分享一下自己进行“线上教学”的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一、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线上资源,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过程中完成任务,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
期刊
2020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指出:“测评体系的深层内核可以解读为核心价值‘金线’与思维‘银线’的融通汇合,其中核心价值‘金线’贯穿始终;能力素养取向的‘银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探索,常做常新;情境作为考查载体,是‘金线’和‘银线’的穿连线。”  这一评价体系非常重视对高中生的情境感知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情境,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下面,笔
期刊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之花的种子播种在语文课堂上,使语文课堂“芳香四溢”……  一、钻研语文教材。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  语文教材是文学作品和优秀文化的集合体。高中语文教材中收录的作品不仅展现了文学艺术的魅力,还展现了中华文化的魅力。在教学中,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钻研语文教材,寻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素材,使学生时时刻刻受到
期刊
当前,教师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为目标。笔者建议广大语文教师使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下面,笔者就谈谈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和方法。  一、运用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1.能再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更是理解信息、加工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可以使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