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对有些人来说,可穿戴智能设备简直是“魔兽入侵”,因为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这些设备的“监控”,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一系列繁冗的新政策和新规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穿戴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好似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如今,眼镜不仅仅用来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楚,也用来进行网上冲浪和拍照。手表也不再只用来看时间,还用来跟踪监测步伐、心跳、血压等等。像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这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能够监测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数据,而且也能够用来进行会议记录、扫描文件、提供导航以及拍摄业务照片等等。问题是,在工作场所使用这些设备,雇主和员工们都做好准备了吗?
可穿戴智能设备,穿还是不穿?
克罗诺思公司劳动力研究所委托哈里斯民意测验调查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世界各地的职场人准备在工作场所接受可穿戴智能设备。在9000名在线的成年人中,有近四分之三(73%)的人感到,可穿戴技术至少存在一个潜在的益处。根据基石人才管理公司2014年《职场生产力状况报告》,如果可穿戴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得更好,66%的美国职场人乐意使用这些设备。这一比例比前一年高出了7%。
罗伯特—哈夫技术公司2015年4月的调查显示,在2400名美国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当中,有81%的人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终会使用在工作场所,还有100名甚至更多的员工也这么认为;37%的人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在未来3-5年的时间内被广泛应用到工作场所;24%的人则认为,要实现可穿戴智能设备在职场上的普及至少还需要5年;另外,许多雇主表示,自己还没打算去追赶可穿戴技术的潮流。
事实上,在对此进行调查时,多数公司表示,他们目前要么受员工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所限而没有使用可穿戴技术,要么就是不想使用该技术,因为这项技术会涉及数据安全、隐私和其他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还有少数公司表示,对于是否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他们采取“观望”态度。
那么,企业到底是否应该支持可穿戴技术?罗伯特—哈夫技术公司给出了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1.使用该技术能否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生产力?除了追赶新潮流之外,还要考虑新技术是否对公司有益,新技术如何为公司增加价值,当然还要测评新增设备的长期益处,以及这些设备可能为工作场所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2.我们是否意识到安全隐患?公司有能力处理这些隐患吗?新技术有可能会产生安全漏洞。相对于个人设备来说,企业提供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安全漏洞等级上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负责技术的领导人必须要了解这一点,必须要向其他业务部门的领导传达此事,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
3.是否准备了可靠的政策、通讯计划和培训策略?拥有一个先进的通讯方法是极为关键的,有了这样的方法才能及时传达新政策,便于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想成功地在工作场所推广可穿戴技术,做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工作场所中用还是不用?每个企业给出的回答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时尚,像智能手表、智能身份徽章以及健康监视器等设备,可以为企业提供未知的数据采集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安全性、生产力、协作水平和整体工作效率。
利弊兼具的智能设备
跟大多数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事物一样,可穿戴技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缺点主要是存在数据外泄的隐患。巴斯法律事务公司培训与发展部经理安德鲁·霍斯金斯指出:“像巴斯法律事务公司等涉及非公开信息处理的企业,会因为可穿戴技术的提高而受到不利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必须处理潜在的安全问题,而在20年前,这些问题都是闻所未闻的。任何具有存储数据能力的设备,如iPod、MP3、平板电脑等,都可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因此也产生了数据被盗的潜在可能性。处理私人信息的公司在对待这些数据时需要格外警惕。巴斯法律事务公司明文规定,在工作区域要关闭所有具有存储能力的便携设备,并将其放在一边。”
联合全球商务服务公司也有类似的规定。该公司负责创新的副总裁乔尔·麦克查尔斯称:“在我们的办公楼里,敏感数据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我们不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员工进入办公楼之前必须关闭手机,这是一个惯例。”
此外,公司一旦掌握了员工的健康数据,就会涉及侵犯员工隐私的问题,一篇题为《我们为职场可穿戴技术做好准备了吗?》的博客文章提出,随着员工利用个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很多公司陷入了是否允许员工“自带设备(BYOD)”的争论之中。应该允许员工使用自己的设备吗?还是由雇主提供设备?如果员工使用自己的设备,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数据是公共的还是个人的?公司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或者进行共享呢?如果员工将他们的设备进行同步设置,有可能将公司的敏感信息从一台设备转移到另一台设备,那又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这一连串问题都需要公司在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前解决。
除了令人担忧的信息安全问题,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诸多优点也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科学企业公司执行总裁克里斯·杜根认为,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可穿戴智能设备除了能提高生产力和员工的健康水平,如果将其与适当的应用软件和程序配备起来,还可以用来量化工作,雇主和员工都能从中受益。这些好处主要包括:
量化工作。杜根说:“量化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能够鼓励创新,并且加强员工之间的信任。”
将数据转化为反馈。目前,Jawbone公司正在开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睡眠研究。去年,该公司通过Jawbone智能手环进行了1.5亿多个晚间睡眠模式跟踪。杜根说:“在企业中,同样可以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对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行跟踪。对于员工来说,数据变得具有个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都该归功于可穿戴智能设备。”
为雇主和员工提供开放性和社会强化功能。如果将目标写在纸面上而非暗下决心,人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会高出40%;当人们每周都跟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进步情况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高出78%。可以说,可穿戴智能设备就具有这种强化功能。在工作场所,可穿戴智能设备为员工和雇主都提供了平台:一是通过问责制让员工受益,二是当上一级组织清楚地了解员工的目标时,雇主们可以受益。
对有些人来说,可穿戴智能设备简直是“魔兽入侵”,因为人们不得不被迫接受这些设备的“监控”,以及随之而来的安全隐患、一系列繁冗的新政策和新规程;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穿戴设备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好似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如今,眼镜不仅仅用来帮助人们看得更清楚,也用来进行网上冲浪和拍照。手表也不再只用来看时间,还用来跟踪监测步伐、心跳、血压等等。像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这样的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能够监测人们的健康和保健数据,而且也能够用来进行会议记录、扫描文件、提供导航以及拍摄业务照片等等。问题是,在工作场所使用这些设备,雇主和员工们都做好准备了吗?
可穿戴智能设备,穿还是不穿?
克罗诺思公司劳动力研究所委托哈里斯民意测验调查所进行的一次调查发现,世界各地的职场人准备在工作场所接受可穿戴智能设备。在9000名在线的成年人中,有近四分之三(73%)的人感到,可穿戴技术至少存在一个潜在的益处。根据基石人才管理公司2014年《职场生产力状况报告》,如果可穿戴技术能够帮助人们把工作做得更好,66%的美国职场人乐意使用这些设备。这一比例比前一年高出了7%。
罗伯特—哈夫技术公司2015年4月的调查显示,在2400名美国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当中,有81%的人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最终会使用在工作场所,还有100名甚至更多的员工也这么认为;37%的人认为,可穿戴智能设备将会在未来3-5年的时间内被广泛应用到工作场所;24%的人则认为,要实现可穿戴智能设备在职场上的普及至少还需要5年;另外,许多雇主表示,自己还没打算去追赶可穿戴技术的潮流。
事实上,在对此进行调查时,多数公司表示,他们目前要么受员工健康状况和工作效率所限而没有使用可穿戴技术,要么就是不想使用该技术,因为这项技术会涉及数据安全、隐私和其他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还有少数公司表示,对于是否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他们采取“观望”态度。
那么,企业到底是否应该支持可穿戴技术?罗伯特—哈夫技术公司给出了三个需要考虑的问题:
1.使用该技术能否提高我们的业务水平和生产力?除了追赶新潮流之外,还要考虑新技术是否对公司有益,新技术如何为公司增加价值,当然还要测评新增设备的长期益处,以及这些设备可能为工作场所带来怎样的积极影响。
2.我们是否意识到安全隐患?公司有能力处理这些隐患吗?新技术有可能会产生安全漏洞。相对于个人设备来说,企业提供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安全漏洞等级上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负责技术的领导人必须要了解这一点,必须要向其他业务部门的领导传达此事,并且制定相应的政策。
3.是否准备了可靠的政策、通讯计划和培训策略?拥有一个先进的通讯方法是极为关键的,有了这样的方法才能及时传达新政策,便于进行必要的培训。要想成功地在工作场所推广可穿戴技术,做好准备是十分必要的。
可穿戴智能设备在工作场所中用还是不用?每个企业给出的回答是不同的。但有一点毋庸置疑,那就是可穿戴智能设备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时尚,像智能手表、智能身份徽章以及健康监视器等设备,可以为企业提供未知的数据采集点,可以极大地提高生产安全性、生产力、协作水平和整体工作效率。
利弊兼具的智能设备
跟大多数刚刚崭露头角的新事物一样,可穿戴技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其缺点主要是存在数据外泄的隐患。巴斯法律事务公司培训与发展部经理安德鲁·霍斯金斯指出:“像巴斯法律事务公司等涉及非公开信息处理的企业,会因为可穿戴技术的提高而受到不利的影响。从根本上说,我们这个行业现在必须处理潜在的安全问题,而在20年前,这些问题都是闻所未闻的。任何具有存储数据能力的设备,如iPod、MP3、平板电脑等,都可以连接到一台计算机,因此也产生了数据被盗的潜在可能性。处理私人信息的公司在对待这些数据时需要格外警惕。巴斯法律事务公司明文规定,在工作区域要关闭所有具有存储能力的便携设备,并将其放在一边。”
联合全球商务服务公司也有类似的规定。该公司负责创新的副总裁乔尔·麦克查尔斯称:“在我们的办公楼里,敏感数据的数量非常庞大,因此我们不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员工进入办公楼之前必须关闭手机,这是一个惯例。”
此外,公司一旦掌握了员工的健康数据,就会涉及侵犯员工隐私的问题,一篇题为《我们为职场可穿戴技术做好准备了吗?》的博客文章提出,随着员工利用个人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进行移动学习,很多公司陷入了是否允许员工“自带设备(BYOD)”的争论之中。应该允许员工使用自己的设备吗?还是由雇主提供设备?如果员工使用自己的设备,那么他们所获得的数据是公共的还是个人的?公司应该如何利用这些数据或者进行共享呢?如果员工将他们的设备进行同步设置,有可能将公司的敏感信息从一台设备转移到另一台设备,那又会导致怎样的后果呢?这一连串问题都需要公司在使用可穿戴智能设备前解决。
除了令人担忧的信息安全问题,可穿戴智能设备的诸多优点也是极具吸引力的。目标科学企业公司执行总裁克里斯·杜根认为,从积极的一面来看,可穿戴智能设备除了能提高生产力和员工的健康水平,如果将其与适当的应用软件和程序配备起来,还可以用来量化工作,雇主和员工都能从中受益。这些好处主要包括:
量化工作。杜根说:“量化工作能够帮助企业对商业环境的变化做出快速反应,能够鼓励创新,并且加强员工之间的信任。”
将数据转化为反馈。目前,Jawbone公司正在开展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睡眠研究。去年,该公司通过Jawbone智能手环进行了1.5亿多个晚间睡眠模式跟踪。杜根说:“在企业中,同样可以通过可穿戴智能设备对员工的工作习惯进行跟踪。对于员工来说,数据变得具有个性和可操作性,这些都该归功于可穿戴智能设备。”
为雇主和员工提供开放性和社会强化功能。如果将目标写在纸面上而非暗下决心,人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会高出40%;当人们每周都跟朋友们分享自己的进步情况时,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就会高出78%。可以说,可穿戴智能设备就具有这种强化功能。在工作场所,可穿戴智能设备为员工和雇主都提供了平台:一是通过问责制让员工受益,二是当上一级组织清楚地了解员工的目标时,雇主们可以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