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见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xiaodo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
  请以“忽见”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叙事合理;有故事,有细节;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写在答题纸上。

写作指导


  一精准审题
  这是一篇以瞬时性动词“忽见”为题的记叙文。阅读导语,我们首先要分析出不同诗句中“忽见”的对象及其蕴含的独特情感。“举头忽见衡阳雁,千声万字情何限”,此句以思妇的口吻述说,秋雁从作客北地的丈夫那边飞来,因此见雁思人。但人不如雁,雁有千声万字,丈夫却一个字也不托飞雁捎来,嗔怒中越发表明思念之深。“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写江边的青山“缭绕”,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方仍有路,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忽见严冬尽,方知列宿春”,写诗人于孤独忧郁之中忽然发觉,寒冷的冬天行将结束,春天已指日可待。“忽见”与“方知”两相对照,细致传神地表达出诗人心灵的触动、希望的萌生。
  三句关于“忽见”的诗句,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的写作思维。导语中的省略号,又提示我们可以创作其他有关“忽见”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最后一句“生活中,‘忽见’往往能触动我们的心灵,引发我们的思考”提示我们,故事内容要或感情真挚,或富有哲理。所以,我们要理解导语的提示性与启发性,即题目的限定性。
  “忽见”的主体和对象可个体可群体,可人可物,可真实描写,可想象虚构,体现出极大的开放性。“忽見”,即忽然看见。“忽然”,指行为的发生或情况的变化来得迅速又出乎意料。“忽见”这一偏正关系动词,题眼在修饰语“忽”。因此,在故事构思上要充分考虑“见”之情境的突然性、“见”之感受的新鲜与陌生感,避免有“见”无“忽”,把题目模糊为“初见”“偶见”“终于见”。在此基础上再确立写作重心,做到详略适宜,突出“忽见”。同时,应注意题目“忽见”所关涉的重要情节在文章中出现的位置。如果安排得当,故事的展开会更从容,文章的切题性会更强。
  题目要求“有故事,有细节”,这是写好记叙文的基础。故事完整体现在情节链条要清晰,可利用起承转合彰显波澜。“忽见”这一动作便是情节发展的拐弯处,“见”之感受是思想认识的升华处。“忽见”的内容和感受,可以通过一两处细节描写刻画得深入一些,起到表现文章主题的辅助作用。要写好记叙文,文章既要情节曲折,又应细节闪光。
  二立意角度
  立意思想健康、积极向上即可。
  “忽见”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一个日常的举动、一个微小的物件等,都能引发我们对人生、社会、时代的思考或体悟。文章要以“忽见”之对象,引发“忽见”之所感。如果能够贴合时代,又能体现出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如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人道关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正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以及诚信、正义等民族品格,文章的立意会更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恰当的选材,写出一篇在人与物、人与人、人与家、人与国、人与环境、人与时代等方面具有较高格局的文章。

素材运用


  适用素材
  彭士禄:为了核事业奋斗一生
  彭士禄,我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参与并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引领我国核电事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他曾因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胃被切掉了四分之三。可是术后仅一个月,他又开始了工作。他曾在自述中写道:“也许因为是属牛的吧,非常敬仰‘孺子牛’的犟劲精神,不做则已,一做到底。活着能热爱祖国,忠于祖国,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足矣!”
  爱国奉献,敬业奋斗。
  运用示范
  我现在就恨自己为什么要搞科研,为什么要答应导师的邀请。虽然经过了无数个日夜的奋战,但仍不能攻克最后几个数据。苦恼、无奈,我仰身向后,将身体尽情地陷进大巴车的座椅里。
  车缓缓启动,我正欲拿外套蒙头睡去,忽见车前方电子屏幕上出现一则新闻:2021年3月22日,“拓荒牛”彭士禄院士去世。顿时,我心中涌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情绪,鼻子酸涩得厉害。彭院士为了国家的核潜艇事业一生兢兢业业,边学习边实践,实现了中国核潜艇从无到有的突破,是当之无愧的核动力领域的“拓荒牛”。他曾说自己非常敬仰“孺子牛”精神,愿为祖国的富强而献身,而他这份精神是我远远不能及的。接着,我将身体挪向窗边,清风拂面,我无比清醒。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适用素材
  “敦煌女儿”樊锦诗:热爱与坚守
  1963年,远在甘肃的敦煌文物研究所迎来了一位来自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的女大学生,她就是樊锦诗。樊锦诗曾回忆当时的情景:“初见敦煌,惊艳无比。”樊锦诗对敦煌的文物有深深的爱。正是这份爱,让她放弃了大城市的舒适生活,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开始了四十余年保护敦煌的漫长岁月。2016年,“数字敦煌”正式上线,78岁高龄的樊锦诗向人们展示,只需点击鼠标就可以在网上免费观览莫高窟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全景,就如同置身石窟中游览一样,甚至比石窟中看到的更清晰、更细腻。
  适用主题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与奉献。
  运用示范
  这经历千年岁月风沙打磨的壁画早已斑驳褪色,定不似最初那般鲜活明艳,但光亮起的刹那,人们心中合该只留下敬畏与惊叹。不知有多少人,在忽见敦煌之后,便为之所迷。我从十几岁的少女时代迷恋至今,而多少文化人、艺术家却是献身于敦煌。常先生、樊女士,他们的研究成果让我不到达现场仍能观览敦煌,而我今天终于有机会来到了实地。
  适用素材
  张顺东夫妇:身残志坚,自强脱贫   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乌龙镇坪子村村民张顺东、李国秀夫妇俩都是一级残疾。张顺东右手和双脚先后被截肢。李国秀生下来就没有手,只有两条腿。张顺东说:“我们虽然身体残疾,但我们精神上不残,我们还有脑、还有手去想去做。”他坚信,只要自立自强,残疾人一样能够脱贫奔小康。就这样,凭着一只手、两条腿,夫妇俩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在战贫斗困中奋斗不息,书写了脱贫致富的感人事迹。2020年,张顺东、李国秀夫妇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同年他们一家还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
  适用主题
  坚强不屈,頑强奋斗。
  运用示范
  清早,凉气侵衣。我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万籁俱寂,只听得虫鸣蛙鼓。为了驱散心中的苦恼,我尽情地舒展身体,忽见不远处一对夫妇正在水田里劳作。男人低头弯腰,卷着裤腿站在水田里,同时用一只手在拔草。他身后的女人,娴熟地用下巴与颈部形成的弧度夹起沉重的竹筐。好奇心驱使我走近他们。我惊愕地发现,原来这对夫妇总共才有“一只手、两条腿”,男人装的是假肢。我不禁心生惭愧。眼前的这对夫妇虽然身体残疾,却用行动与不公的命运抗争着,为幸福的生活努力着,而我肢体健全,还有什么理由颓丧,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奋斗呢?

佳作展示


  忽见
  北大附中高三张博程

  太阳西沉,于无声处,摇表器中的一块块腕表如同夜空中的星辰一般永恒地运行着,岑寂中忽见正中央那块斑驳破旧的老上海手表又停针了。我轻轻地将它取出,温柔地擦拭着蓝宝石镜面上时光的痕迹。时间仿佛静止了,我忽然又回到了那段记忆中……
  ①交代行文线索“老上海手表”,并完成点题“忽见”。
  七八年前吧,我姥爷查出小脑萎缩,大夫说他的阿尔茨海默病会越来越严重。“哈哈哈哈哈,真的假的?”我笑成了朵花儿,“那您以后就老糊涂了?”“确实!”姥爷坏坏地一笑,“以后这些家务都是你的了,我说什么也不会再干了。”每天去接我放学的时候,姥爷都会“抱怨”:“你姥姥又让我来接你,大傻带着小傻一起走丢,她就是不想要咱俩了吧。”
  ②为下文作铺垫,与下文姥爷病情加重后的形象形成对比,丰富人物形象。
  当时,日子总是那么快乐,想象力再丰富的人也无法想象这么一个潇洒干练、生龙活虎的老头儿能和痴呆沾上边儿。而与此同时,姥爷一点一滴地忘却着这个世界,我也忘记了时间摧枯拉朽的力量,它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掩盖事物变迁的痕迹,使我误认为其恒久不变。似乎我们总是很容易忽略当下的生活,忽略美好的时光,只有在忽见世界积满灰尘之后,才猛然发觉所有的美好都早已被辜负、被浪费。我早就忘了是在哪一刻,忽见姥爷再也无法在棋盘上战胜我;忘了是在哪一刻,忽见姥爷死死地盯着电视广告忘记换台;忘了是在哪一刻,忽见他再也无法回忆起与我在一起的点点滴滴……遗忘世界的人,世界似乎也把他遗忘了。
  ③用第一人称自述展现内心世界,叙事清晰。强化点题“忽见”,语言真挚动人。
  一天,我正沉迷在自我世界中,忽见姥爷翻箱倒柜。我试探性地询问了一声,内心深处好像也不在意收到的答案:“姥爷,找什么呢?”“我找我那块手表呢。”姥爷无暇抬头,手上依旧忙活着。我从未记得姥爷戴过什么手表,就去问姥姥。姥姥说,姥爷抗美援朝的战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送了他一块老上海手表,九十年代的时候就丢了,不知怎么又想起来了。
  ④插叙姥爷寻找手表一事,以细节“试探性地询问”和“内心深处好像也不在意收到的答案”来照应上文“遗忘世界的人,世界似乎也把他遗忘了”。
  我回到客厅:“别找了,姥爷!那表我拿回去戴了!下周给您拿回来!”我想着在网上淘一块七十年代的老上海手表给他,省得他惦记。姥爷听完之后特别开心:“你戴着吧,你戴着挺好。你戴着吧,没丢就行。你戴着吧……”我不确定那一刻他认不认得我,但我能确定的是他没有忘记爱我。我或许不在他的大脑里,但我相信我会在他心里。
  ⑤姥爷听到“我”戴着手表后特别开心,自然妥帖地引出姥爷从未忘记爱“我”。
  结果回家之后我就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直到去年六月姥爷去世,我一个人站在追悼会大厅里等来客到场,呆滞地看着大屏上滚动的老照片。一张姥爷和我的合照显示出来,照片上的我虎头虎脑,细细的手腕上挂着一块巨大的成人手表。姥爷把我抱在怀里,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手上还戴着我的柯南手表……我愣住了,为没有实现对姥爷的承诺而愧疚。
  ⑥“我”忘却帮姥爷找手表,姥爷的去世让“我”因未兑现承诺而愧疚,前后呼应,结构更显完整。
  上个月,我去大柳树逛鬼市,见摊位上有一块品相不错的老上海手表,心里一喜,没讲价就把它买下了。斑驳破旧的老上海手表在精美的摇表器中虽有些突兀,却似乎弥补了我对姥爷的愧疚。指针默默运转,时间永恒飞逝,遗憾总在不经意间敲门拜访并永驻下来。有些记忆注定无法抹去,就像有些人,注定无法被代替。但我们不应该因此而过分自责,遗憾让我们知道生活中什么是重要的,让我们更加关注时光,珍惜当下,让未来成长的步伐更加无憾而矫健。
  ⑦使用“手表”意象,一语双关。睹物思人,升华情感———关注时光,珍惜当下,不留遗憾。
  三岁大的弟弟取出这块老上海手表,戴在手上,不停地在我面前显摆,活脱脱一个小大人模样。我欢欣地将他抱起,忽见昔日姥爷同我之场景———满怀遗憾,却无比幸福。
  ⑧构思巧妙,以“我”与弟弟嬉闹场景复现昔日姥爷与“我”共处的时光,重温幸福,意味深长。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47分。
  文中“忽见”迅速且在意料之外,切合题意。“忽见”对象具体明确,细节刻画细腻。“忽见”之感,情感真挚,思考深入,所感与所见密切关联,立意清晰。故事设计精巧,联想与想象独到。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有感染力。(王学凯)   忽见
  北大附中高三李昀泽
  我走出冷寂的饭馆,骑上那辆暗黄色的小摩托。寂静的夜晚已是华灯初上。
  ①环境描写将读者引入具体情境,并有象征意蕴。
  按照我的计划,今天是我工作的最后一天。我轻轻地搓了搓手,从怀中掏出手机。辞职报告两天前便已呈交给了老板,至今却如石沉大海。“横竖也是最后一天了。”我想。
  ②决心辞职,辞职信却如石沉大海,形成反差,同时设置悬念,引发读者阅读兴趣。
  街灯明亮,霓虹闪烁,市中心的广场大屏幕上播放着疫情的最新消息。看着那疯狂滚动的数字,我不禁暗自庆幸———幸好买到了回家的火车票。
  譻訛交代事件背景,补充辞职原因。

  我骑车走在大街上,车后座上装的是即将送往医院的外卖。五光十色的灯光投射在空荡荡的街区上,显得格外刺目。尽管之前已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但进入医院的刹那我还是震惊了。拥挤在发热门诊前的人群,躺在病床上费力咳嗽的老人,快速跑动着的医护人员……我的目光穿过人群,忽见三个身着白大褂的医生正逐一登记着病人的信息,口中还不时说着安慰的话:“不怕,不会有大事的。”仿佛有魔力般,这话也安慰了因为进医院而焦虑的我。我轻轻地走了过去,将打包好的外卖轻轻放到他们手中,刚要离去,身后传来一声“谢谢您”。
  ④明确身份,清晰简洁。场景描写与特色画面相结合,写出疫情下医院的真实情境。
  眼睛竟有一点儿湿润了,我喉头哽住了,快速跑了出去。拿出手机,我又看到了一份新的订单。订单中是一些常用的药品,备注写着:我觉得我可能感冒了,谢谢您了!
  ⑤展开神态、动作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一家药店仍然亮着灯,我快步走上前,将我的订单需求和老板交代清楚。老板拿了药,反复向我确认药品的名称,生怕拿错,又递给了我几个新口罩,叮嘱我路上一定要小心:“这大冷天的,辛苦您了!”我的眼中又泛起了泪花。
  ⑥心灵被触动后,“我”又重新燃起工作的热情,同时被身边的人感动着。
  走到社区门口,只见一顶墨绿色的帐篷,伴随着星星点点的亮光。我知道那是社区工作者正在奋战。他们仔细地询问了我送的是什么东西,要送到哪里,然后才放我进小区。确实只有这样“查户口”式的询问,才能守好疫情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线。听到“谢谢您的配合”,我轻轻地笑了,因为这已不是第一次听到。
  当城市和时间都被按下了暂停键,总有一批默默无闻的人在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做好抗击疫情的后勤保障。
  ⑦描写疫情中的多种生活细节,真实生动,凸显主旨。
  从医院、商店到社区,在每一个防疫的重点区域,我都有幸亲临,体会到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的强大。而有我这样的外卖员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冲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也能享用到一份热气腾腾的饭菜。
  ⑧作为一名外卖员,“我”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忽见”的意义得到体现。
  抬头忽见片片雪花纷纷扬扬地落在这片土地上。我昂起头,感受着雪花飘落在脸颊,化作清凉透明的水滴,缓缓地滑落……
  ⑨景物描写的语言简练而准确,让人不禁触景生情,情、景自然融合。
  我站在江边,极目远眺。我坚信,疫情终会过去,而我也要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静等春暖花开。于是,我拿出手机,拨通了老板的电话……
  ⑩前后呼应,照应开头,升华主题。
  教师点评
  教师总评:45分。
  文章能够密切联系现实生活,生发出無论何时何地,都应坚守好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家国情怀,尤其是在国家和人民群众需要的时候,立意较高。故事叙事具体翔实,情感饱满。开篇设置悬念,文中有铺垫、照应,细节描写真实、生动,联想合理,语言通顺、流畅,有感染力。故入一类中。可升格之处:结尾忽见雪花飘落,由所见引发的所感不够具体,可以进行调整,让感情的生发更加流畅。(王学凯)
其他文献
人们常喜欢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爱你,因此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你好。”在这样的逻辑中,一切行为都被冠以“爱”的名义。但人们看不见,爱通常与欲望交织在一起——当许多的爱与许多的欲交织在一起,情感便不再纯粹,关系变得错综复杂,由此,热烈的爱便可转成极端的恨,悲剧则乘虚而入。  《雷雨》便具备了这类悲剧的所有元素:阴郁压抑的氛围,不堪回首的前尘往事,燥热的盛夏下着停不下来的雨,一屋子人各有各的秘密。这遥
它发生在你的世界———素材A北极下起了“塑料雪”  2019年8月,据外媒报道,一项发表在美国《科学进展》杂志上的研究数据显示,科学家在被誉为“人类最后一片净土”的北极积雪中发现了大量微塑料。平均而言,来自北极浮冰的样品每升含有1760个微塑料颗粒。这意味着,即使在北极,人们也可能从空气中吸入微塑料。  微塑料不是一种特殊的塑料,而是任何长度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它们通过各种来源进入自然生态系统,
春天的麦芽,用它一生的守候,酿成了秋天的酒,让日月沉沦。  ———题记  祖母爱女书,也爱秋天。她喜欢秋蝉沙哑的聒噪,喜欢被纷飞的银杏染黄的秋雨,喜欢老屋檐角垂挂的珠子,那莹润中透着的光亮,泛旧了砖瓦土墙。  秋忙时,母亲总会带我回老家。不论阴晴冷暖,祖母总会端坐在院中织绣织锦。  从栅栏中望去:一人,一椅,一屐,和着五彩素丝,融在秋的温柔中。祖母轻抿的嘴角藏着时光的影子,目光柔和,洒满一地。丝线
用跌跌撞撞形容我生命的前十年一点儿也不夸张,反而很贴切。我儿时的记忆里不是芭蕾舞、钢琴,或者各种粉嫩的小裙子,而是一个活蹦乱跳、古灵精怪的淘气鬼。那时,我总是有用不完的精力和旺盛的好奇心,对什么都充满兴趣。  刚学自行车时,我一个人偷偷推着自行车,暗下决心要学会它。怎么坐上去的,不记得了;怎么控制车把的,不记得了。印象最深刻的是我骑虎难下的心情。因为不知道该怎么下车,我只好不停地踩踏板。为了保持平
汤姆站在那里,盯着白板上的留言。他手里拿着湿抹布,在字迹上方停住了。突然,一种强烈的失落感攫住了他,无法摆脱。一个普通的留言何以变得如此重要?似乎他绝不应该把它擦掉。  汤姆:  别忘了回家时顺道买些鸡蛋和牛奶。  苏珊  这是她写给他的最后一条留言。  今天,汤姆埋葬了苏珊。按照他设想的那样,举行了私密的葬礼。他是一个不喜欢张扬的人。  留言板是苏珊想出的主意,那是1989年他们刚结婚不久,汤姆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费孝通  从传统农业中生长出来的中国社会,无论城乡,都免不了乡土生活的气息。城市里的菜市场是城市与乡村融通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仅进行着城乡物资的交换,还在经常的买卖往来中建构着熟人社会的信任与亲密,延续着礼俗社会的秩序与传统,叙写着记忆里的乡愁。  约定俗成的行为习惯  我家附近的菜市场曾长期处在被拆除的危险中,因为菜市场的尽头是本市一所重点中学,菜市场不仅
西安,千年古都,我要怎样才能读懂你?  入夜,我撑着伞登上了古城墙。城墙上人并不多,偶有几个游人骑着自行车疾驰而过,留下车轮旋转的呼呼声。因为有雷雨,城墙上的灯大部分都熄灭了,隔着很远才有一两盏灯亮着,半明半暗,灯影昏黄。雨水在古朴的灰石砖上汇集成无数条溪流,顺着城墙的斜面蜿蜒地流下去,在生满青苔的墙壁上浸出狭长的水印。  我踏在城墙上的水洼里,发出“啪啪”的声响。规整厚实的城砖,已被无数游人的鞋
“抹灰哥”身处尘埃,心有山川  前段时间,一位“90后”“抹灰哥”成了网红。“抹灰哥”原名石建国,来自河南濮阳,是一名“90后”抹灰工,他此前在温州已干了五年。2018年4月,他在工地练字的视频上传到网上后,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个小伙子。  视频里“抹灰哥”头戴工程帽,正挥毫泼墨,潇洒地写下“落云”两字。画面一转,他站在室内的钢架上,用泥模粉刷墙面。抹灰、练字、晒女儿……他原本枯燥普通的工地生活,
一百年前的中国,曾有一场著名的“问题”与“主义”之争,在当时的国不成国的背景下,主义的选择最终战胜了问题的解决。  然而,在共和国的第二个甲子开始的第一年里,经济建设成果不可否认,但大量问题随之而来的今天,我们越来越发现:民生的实质就是解决一个个生活的实际问题:譬如上涨的菜价是否影响收入不低的白领生活质量?有些人为什么会出卖自己的器官?有钱有势的富豪为什么屡屡动手杀人?平常安静的少年缘何突然成了杀
个性是莫扎特歌剧中的多声对抗,共性是贝多芬《欢乐颂》中的大合唱;个性是山坡上五彩缤纷的野花,共性是城市广场上的井然有序。美是什么?美就是个性在左,共性在右。(开篇巧用比喻,但论点“在左”“在右”没有鲜明地表明“个性”与“共性”的关系。)  整齐划一的共性,缔造了《理想国》中的美好城邦。“最大的正义就是各司其职,美美与共。”柏拉图的智慧在书中流淌。在那里,每个人都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在那里,不再有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