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鼓掌,不要理由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ka888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暮色沉沉,行道树已模糊了身形。华灯初上,还眯着昏睡似的眼。我与妻子散步正往回走。
  一曲黄梅调从远去渺茫地传来,不绝如缕。随着我们一点点靠近,那高亢的曲子也渐渐完整起来。声音是从我前面走路的一对老夫妻发出的。那男的身材高大,满头白发,敞着怀,一步一步往前迈着,步幅不大,但也算稳健。他旁若无人地唱着《天仙配》中的“路遇”那段。女的身材娇小,面庞清秀,穿着熨帖的紫红衫,走在男的左侧,边望着他,边鼓着掌。
  见到这样的场景我有些激动,我向两位老人颔首搭讪:“老人家中气十足,唱得好哇。”男老人见我夸他,点了一下头,声音似乎更洪亮了些。女老人向我笑了笑,又转过头去,对男老人说:“你是真唱得好,接着唱,我再给你鼓掌。”说完,啪嗒啪嗒地又拍起了手。
  说真话,男老人虽中气足,但黄梅戏唱得不咋地,先不说节奏不太准,就是吐字也不算清晰,还带着外地口音。相比之下,女老人的鼓掌让人觉得是那么的优雅动人。
  妻子说这是真正的夫唱妇随。他们活出一大把年龄,又如此的琴瑟和谐,我想这一生肯定有一些故事的。
  我想询问,但又怕打破了他们营造的温情之境。于是悄悄地加快步伐,将幸福的黄梅曲留在身后。
  走了一会儿,我回首张望,期待在以后散步的时候还能遇见他们,遇到他们相依相偎的背影,遇到他们你唱我和的情景。
  不想别后竟两年,今天才遇见。而且没有见到那唱戏的男老人。
  我问老人,“老爷子哪儿去了?”老人叹了一口气,淡淡地说:“回老家了。”回老家?哦,他是外地人。“走罗——”老人怆然道。我一惊,心想男老人气息那么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
  老人见我疑惑,这才给我讲起他家老头子的事来。
  原来老爷子是一个退休老干部,北方人,五十年代到南方小城工作,二十多岁的他,因替打成右派的朋友说了一句公道话,他这个非知识分子也被打成了右派。当一些人见到他像见到瘟神一样避之不及时,她这个十八九岁的女子走到了他的身边。她认为他正直善良,说的是真话,没有错。
  在那样恶劣的政治环境中,许多被划成右派的精神备受压抑,有了甚至崩溃了,但他家的老头子在她的宽慰与肯定下,对生活没有绝望,日子过得也相对平静。
  听到这儿,我对老人肃然起敬了。人生的绝望,大多始于家庭这最后一根情感支柱力量的丧失。
  老人说:“男人承压力有时还不如女人。老爺子的右派日子算熬过来了,可退休时却缓不过气来。”
  老人说,老爷子平反后在局里当了一把手,总算过了十多年开心如意的日子。可老爷子退居二线的时候,心里竟排解不开。整天无所事事,吃不香,睡不甜,像一个闷驴似的。女老人担心忧郁的日子,晴天也过成了阴天,于是就鼓励老爷子参加了“老年戏曲票友会”,总算为老人找了一个打发退休时光的事。
  老爷子嗓音虽好,可五音不全,女老人每天就像哄小孩子似的,一边替他叫好,一边给他鼓掌,慢慢地,老爷子在戏曲票友会里唱得有模有样,精神也倍爽了。
  “老人家,您真了不起。您总在老爷子最困难的时候去帮他,去为他喝彩。”
  “谁说不是?十年前老爷子中风,手脚偏瘫,语言也含糊不清了,我天天帮他做康复运动,不让他丧失生活的信心,结果恢复得相当好。”
  我这才想起两年前老爷子那浑厚的声音,有些含糊不清的原因了。
  “您为老爷子鼓掌,实际就是帮老爷子语言康复?”我恍然大悟道。
  “那也不全是。他是我家的老头子,我为他鼓掌,不需要理由。”老人说得异常平静。
  可这句话在我心里泛起了一圈圈涟漪,让我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人一直为你鼓掌,你不枉活着;一生中,那一直在为你鼓掌的人,你必须珍惜。
其他文献
人活一世,活出幸福给自己,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交代。  每个人的活法,都是自己给的,活法不一样,得到的就不一样。人活一世,不仅仅是来过、活过,而是要没白来、没白活。选择适合自己的活法,就是最好的活法。活得真、活得久、活得好、活得美、活得有滋有味、活得有聲有色、活得无怨无悔,生命的光泽就会芬芳而至,人生的旅途就会四季花香。  没有华丽的大房子,没有高档的轿车,没有名牌的衣饰,没有LV包,没有更多的票子,
期刊
吴昌硕,有“中国的文人画,起自王维,终于吴昌硕(浙江作家何鑫业语)”之誉。他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九月十二日(农历八月初一)出生于浙江省安吉县鄣吴村(当时隶属孝丰县),原名俊、俊卿,字昌硕,又字仓石,别号缶卢、苦铁、大龙等。他本为浙江人,却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在56岁时破格当了淮安府安东县(今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的县令,与淮安有了一段奇缘。但上任一月,便就辞官,又是一奇。最后以
期刊
定情物在我国自古有之,在很多诗词歌赋中都有男女恋人赠送定情物的描述。不过与西方人大多以戒指、玫瑰为定情物不同,中国人在定情物上反而显得更浪漫随性。中国人的定情物讲究“情”而不讲究“物”,一块玉佩、一个香囊、一束秀发,甚至一枚瓜果,都可以作为定情物,都可以表达自己对“情”的诉求。  正妻范儿簪  簪又称搔头,是古代女子常用的定情物。也有象征“正室”尊严的意味。《鼓吹曲词有所思》写一个女子为远方的情人
期刊
导读:几年前,凄情谍战大剧《旗袍》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该剧根据我党多位潜伏在汪伪特工总部或是国民党内部的红色女谍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一度被誉为美女版的《潜伏》。  该剧女主角关萍露的原型之一张露萍的传奇故事也被揭开,张露萍18岁打入戴笠军统局内部工作,传递出了大量情报,因“军统电台案”暴露被捕,牺牲时年仅24岁。其实,张露萍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她的丈夫李清曾任交通部部长,因为革命
期刊
一位法国女诗人说,有一种爱情,就像花朵,美丽不在绽放的时候,而是在凋落的时刻。  可是,几乎所有的人,都特别喜欢爱的枝头繁花锦簇,却很少意识到,当爱开始飘坠的那一瞬,另一种美丽已开始启程。  一个男子,爱上了一个女子。他和她从小青梅竹马,中学时便开始恋爱了,为了能够在同一座城市读大学,男子放弃了进京的机会,选择了省城的一所很普通的高校,只因她考得不理想,勉强进了省城的一所高职院校。大学里,他年年拿
期刊
一  我和老公都是省城的高中老师,唯一区别的就是他是普通中学的老师,我是职业中学的老师。近些年来,由于观念一直没有转变,很多家长和学生一直认为读大学才是正道,根本瞧不上职业中学,因此,他们都往重点中学以及普通中学里跑,就是为了高中毕业后能顺利考入大学。所以,我们这职业中学是越来越难招生,我像学校里的很多老师一样处于没课带的状态,只有微薄的基本工资,没有任何奖金。后来我牙一咬脚一跺,干脆辞职进入省城
期刊
李丹回到家时,已是凌晨1点了。这一天是中秋节。她原本答应和老公、女儿一起过,结果,还是陪客户喝酒吃月饼。李丹在沙發上坐下来,这时卧室的门开了,老公赵勇从里面走出来。  他倒了杯温开水,放了片柠檬,递给她。李丹捧着杯子,说:“对不起,今天没能赶回来。这个客户是湖南人,一个人在广州过节……”赵勇皱起眉头说:“你自己算算,你有多少个中秋节没和我们过了。你想过我们的感受吗?我有老婆和没老婆有什么区别?” 
期刊
儿时,在我家里,吃苦瓜是一件很欢喜的事。只要那天晚饭有苦瓜,妈妈和爸爸两个人便会双眼放光,兴奋地吃得滋滋有味。  這苦瓜,好像比任何珍馐百味更让人垂涎,我却怎也不肯吃一口。这么苦的东西,哪里是人吃的?  我从来没想过,一直拒绝苦瓜的我,在长大后的某一天,竟也爱上了苦瓜的味道。  有人说,苦瓜又名"半生瓜",当你爱上了苦瓜的味道,你也许已经不年轻了,至少也走了人生一半的路程。关于这一点,我是拒绝承认
期刊
他越来越想喝一碗粥,一碗纯粹的白米粥。粥里,只是米和水,但它们完美地交融在一起;喝一口,香味直入五脏六腑。那是一种来自阳光来自大地的香味,让人为之深深陶醉。  为了喝到那样一碗粥,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餐馆。可每一次,他收获的都是失望。那些白米粥,要么寡淡无味,要么甜得腻人,让他根本无法下咽。  他只好自己动手去做。找出高压锅,淘好米,放好水,放在煤气灶上大火去烧……可最终盛到碗里的粥,却米是米水是水
期刊
黛丽太太的丈夫是普通工人,她自己打些零工赚钱,他们有两个孩子要抚养。尽管日子拮据,每天晚上,黛丽总会在窗前点燃一支蜡烛,长年如此,从不间断。  由于黛丽家的房子紧靠着马路,时间久了,每逢住在附近的人走夜路,只要看到那盏熟悉的灯,就会忍不住从心底欢呼雀跃:“看,黛丽太太的灯,我们到家了!”  修鞋匠卡尔住在黛丽家对面,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他看到黛丽人缘那么好,心里不舒服,就时常故意找茬儿,比如把黛丽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