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冲突法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创设“问题”、“操作”、“讨论”、“情绪”、“社会”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关键词: 情境认知冲突法 初中历史 教学应用
  2011年版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历史教师要注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生动的史实,创设历史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将学生引入“矛盾”,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历史学习,形成新的思路,从而产生了解历史和探寻历史的愿望,从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认知冲突是一个人已建立的认知结构与当前面临的学习情境之间暂时的矛盾与冲突,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新知识之间存在某种差距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时,就会产生“认知冲突”,学生的心理失去原来的平衡,当学生心理不平衡后,就会本能地通过进一步学习探究建立新的心理平衡。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这样一种“从平衡到不平衡再到平衡”的循环往复的过程。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各种方式创设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地产生认知冲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努力构建高效历史课堂。
  一、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形成认知冲突的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育改革的重点,课程标准提倡的“研究性学习”是围绕问题展开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理论与事实不相符合的矛盾氛围之中,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变通性。
  例如在讲“西安事变”时,对于张杨扣押蒋介石,问学生:“蒋介石是该杀?还是不该杀?两种结果会对局势产生什么影响?请学生分析。”教师将学生思绪回放至那个时代,让学生综合时局进行分析比较,激起学生思维活动,学生一般会认为:蒋介石双手沾满共产党的鲜血,不杀不足以解恨。但史实并不如此,从而引起学生的心理认知冲突,通过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得知:如果杀了蒋,共产党报了仇,但必然会引起中国时局混乱,导致中国内战,日本侵华,国将不国,不杀蒋,可以与之联盟,共同抗日,赢得民心,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史论的把握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品质。
  2.创设“操作”情境,制造认知冲突
  历史是一门以史实为基础的人文科学,历史史料(文物史迹、文字史料等)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特征呈现。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具体操作的活动,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历史文物复制操作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学习活动。
  例如在讲“活字印刷术”时,教师先介绍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并用多媒体展示毕昇画像及过程。有学生认为:“就是在泥上刻字啊,好简单哦”,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让学生充分体验,在粉笔或橡皮上刻字,有的学生刻出来的字是正的,有的学生刻出来的字歪七横八,有的沾上墨水在纸上印不出来。学生的具体操作情境活动,使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自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认知冲突,达到学习的目的,了解:(1)活字印刷可提高工作效率;(2)活字印刷工人必须有娴熟的技术水平和吃苦耐劳的精神;(3)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充满着智慧,这样设计激发学生探索的精神品质。另外,教师也可组织“历史故事会”、“历史短剧表演”等,使学生亲身操作体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感受到操作的喜悦,激发学生不断追求新知识的欲望。
  3.创设“情绪”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赞可夫指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初中历史教学创设这一情境的关键是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而不紧张的学习氛围。不用强制性、催促的方法,而是用吸引的方法把学生吸引到历史学习中,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因自己的进步、成功,以至于细小的能力发展,而享受到心理的满足喜悦。
  例如在讲授“日本明治维新”时,经启发诱导,教师设问:“为何英、法、美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是武装推翻封建制度或殖民制度,而日本却依靠天皇采取改革方式呢?明明是封建帝王支持下的改革,为什么都称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的学生的回答很不到位,甚至跑题,但这是学生发自内心的真实想法,对学生有这样的思考,教师还要给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支持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形成正确的史论思考,不能严厉呵斥,冷嘲热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以免形成“负面”情绪。另外,教师还要让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进课堂,以问题为纽带进行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无法解决的让学生课外再思考,再寻找答案。这样的“情绪”学习情境之下,学生的探究意识,以及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得到培养。
  4.创设“讨论”情境,强化认知冲突
  历史课程标准提倡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样化,如开展课堂讨论,组织辩论会等,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合作学习。学生经过独立学习、小组学习、进行小组或全班交流讨论时,往往会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即使是老师认可的定论,也会有学生表达出不同的看法。教师恰好可以利用这一情况创设情境,形成学生心理认知冲突,使课堂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例如在教学中“日甲午战争”时,教师可设计问题:“《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了巨大危害,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如果你是当时爱国志士,热血青年,你能为中国设计一条摆脱民族危机的强国之路吗?”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在思维碰撞后可能有这样一些回答:(1)向西方学习,加深海军,整顿海防,才能抵抗侵略;(2)整顿管制,进行政治改革;(3)废除科举考试,发展近代教育;(4)开办军工厂、民用工厂,使中国富强等。这样,学生的理解就出现差异,学生之间产生认知冲突,教师及时加以点拨,引导学生理性思维,明白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最终得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才是救民于水火、兴国昌盛的必由之路。   当然,在历史教学中,设置认知冲突的方法远不止这些,我们还可以利用小故事、图片图表、实物模型、历史知识竞赛、撰写历史小论文等创设学习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这些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5.创设“社会”情境,诱导认知冲突
  唐太宗曾说:“以人为境,可以知得失;以史为境,可以见兴替。”学生的学习受到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影响。如果学生处在不良的社会情境中,教学效率就难以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寻找“课堂”与“社会”的结合点,在学生的周围建立和培养一种正能量的学习氛围。
  例如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和社会实践,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历史与现实,在“社会”的场景中引出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带学生考察丹阳南北朝石刻遗址、古运河等,了解丹阳悠久的历史文化;也可以组织学生参观镇江焦山炮台,感受镇江军民英勇抗击英国侵略者的爱国豪情。历史课本知识与社会情境的不同感受之间的认知矛盾,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由此引导学生探求历史的真谛,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同时创设良好的社会情境,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二、创设教学情境,形成认知冲突应注意的问题
  1.方向性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要有一定的方向性、目的性,紧扣教学内容和目标,以及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创设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这样才能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确立学习方向,凝聚思维焦点。
  2.适应性
  创设教学情境要与学生实际相适应,注意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原有知识基础,还要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易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对学习充满好奇,在原有的基础上取得进步。
  3.主体性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只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教学情景,主动与环境进行交互作用并且产生冲突,心理失衡感十分强烈,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满足自己的需要,实现内心的平衡。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方法的忘义建构和迁移运用,有利于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4.实效性
  一课堂45分钟,学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处于同一种状态,有时候会注意力十分集中,有时候却萎靡不振。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精神状态,注意在什么时机创设情境设置认知冲突,时刻关注学生的面部表情,在学生的思维开始松弛,大脑皮层出于惰性状态,学习兴趣不再维持的时候,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认知冲突,这样才能快速唤起学生的思维注意,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形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可以形成悬念,激发情绪情感,引发思维;可以集中注意力,凝聚思维;可以激发内需,发展思维;可以制造起伏,活跃思维。虽然这样的教学增强动态生成性,为教师的备课增加难度,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唯有这样才能使历史课堂真正地“活”起来,真正地“以生为本”,使学生从“厌学”到“愿学”向“乐学”转变,真正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构建高效历史课堂的目的。
  参与文献:
  [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刘孝华.引发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J].天津教育,2004(Z1).
  [3]靳绍武.如何创设教学情境[J].才智,2012(10).
  [4]李艳梅.创设历史情境,激活历史教学.中学教学参考,2009(18).
其他文献
摘 要: 电子教学作为中职教学的重要部分,由于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加上传统教学方法单一,使中职电子教学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本文提出一种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以期提高中职电子教学效率。  关键词: 中职电子教学 理实一体化 教学操作  在中职电子教学传统教学法中,一直存在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使教学中教学内容同实践教学环环相扣不能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
期刊
摘 要: 文章针对近几年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专业的课程教学、课题研究和职业资格考核、就业形势及市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分析现阶段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培养适应现阶段能力要求的模具制造专业人才,对中职院校模具制造一体化教学进行分析和说明。  关键词: 中职院校 模具制造 多媒体 一体化教学 实践措施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模具绘制从手工绘制走向Au
期刊
摘 要: 中职学生的实践是中职专业数控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技术型人才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中职学校作为技术人才的培养基地,数控专业是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个专业,对于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更高一些,实训教学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训教学效率和质量直接影响数控技术的应用成效。数控技术实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达到中级技工水平,使部分学生达到更高级的技能
期刊
摘 要: 时政在现代政治教学中有很重要的地位,政治离不开时事。思想政治教师对于时政的把握能力,不仅关系政治课教学效果,还影响政治教学的生命力。因此,教师要充分重视对学生学习时事政策的评价,让学生在了解社会的过程中,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分析判断的能力。把时事政治渗透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让时事政治和思想政治课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 中学时事政治教育 立足课堂 网络资源 时事探究学习  时事
期刊
摘 要: 随着国内外现代化教育技术的发展,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在各学科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已被广泛应用,虽然很大程度上影响传统教学理念,但不可避免产生一些负面效果。应当说,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并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模式,因为它毕竟是“辅助”而已,传统教学模式是广大教育工作者经过长期的课堂实践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模式。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堂 CAI 教学模式  政治教师要走出这些误区,必须冷静思考
期刊
摘 要: 作为中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有现实意义,但解题能力的提高却不在题目里,而应该跳出题海,用阅读能力的培养促进解题能力的提高。本文首先探讨了阅读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其次从实践的角度提出了提高阅读能力的具体方法:一是创新运用教法和教材,为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二是立足课堂,辐射课外,开拓课外阅读领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 阅读能力 思想政治教学 解题能力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说
期刊
一、案例教学,置学生于广阔的社会舞台之中  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很有效的一种方法。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仔细斟酌,精选案例,引导学生参与分析、讨论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案例教学是一种很好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成为知识的探求者,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增强了知识的可信度。我认为收集选择案例时,应遵循如下原则:  客观性原则:选用的案例要真实可
期刊
新课改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改变以往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多元评价。我们对学生的评价要体现人文关怀,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各有所长的好学生。初中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在评价过程中受到积极的鼓励与肯定,就会心情开朗,充满阳光;受到批评、惩罚,就会意志消沉,甚至自暴自弃,使学习更困难。因此,初中思想品课要求教师从多方面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
期刊
近日,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以服务农业农民为根本,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
期刊
传统思想品德作业往往是单一的书面作业,答案几乎是唯一的,“答案唯一”的作业容易使学生形成趋同思维模式,习惯按照权威的观念和理念处理问题,创新思维被遏制甚至被泯灭,这是教育的最大失误和悲哀。而学生只是看作业的“对”与“错”,把作业当做是“任务”而不是喜欢,更谈不上主动性。如何让每一个学生都喜欢做作业、主动地做作业,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呢?需要对思想品德作业进行创新。  一、题型的创新  1.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