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一脉活水 育万千芳华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wobadgi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作文教学的第一点要求就是“善于观察生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这是写作的基础和根本。传统的作文训练的程序是:指导—写作—讲评。这个程序中的第一环节“指导”往往变成教师提写作要求,这种要求或简单或具体,结果往往只是从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作文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甚至使部分学生滋生了厌倦思想和套作文、抄作文的投机心理,这无疑是对学生个性的摧残,是对作文教学的伤害,与《大纲》中强调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实践”、“创新”等思想严重背离。因此,切实贯彻大纲精神,改变作文教学的现状,在训练中维护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然方向,而这项改革,应从作文训练的源头环节,即指导学生积淀个性的、新颖的素材开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技巧再高超,没有新颖独特的素材也难写出好文章。作文园地,缺少了素材之水,只能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难现生机。如能引一脉活水,涓涓流入学生的作文园地,必可育出万千芳华,春色无限。那么,应怎样指导学生积淀素材,指导过程中又怎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新精神呢?
  笔者就教学实践作了以下方面的探讨。
  
  一、指导学生真切体验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
  
  自我生活是最具个性的素材。在学生的人生成长过程中,“无限的人都与我有关”,无数的事成为时间的信物,无数的物引起我某一刻的独特感受,把他们记录下来,书写自己的真实、独特的体验,以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与审美体验来实现作文的提升是《大纲》精神之所在。但此点却是当下高中生的“软肋”,近年高考作文持续刮着的“李白风”、“陶潜雨”即是最为典型的例证。
  指导学生真切体验自我生活,就是要调动学生体验的意识,指导总结、提炼、升华的方法,培养记录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又要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指导可以采取直接参与和间接参与相结合的方法。
  师生共同经历(一般为学校日常生活、大型活动等)的过程是直接参与的好时机,在经历前可明确观察体验的方向、要点,经历中提醒学生观察感受细节,经历后设计课堂交流汇报,指导学生提炼升华,然后组织学生形成记录,批改指点,展示学习。
  比如,残疾人艺术团应邀我校来演出,活动举行前,我为学生布置的任务有三项:看——看演员的肢体动作,神态表情,观众的情绪反应;听——听歌词内容,旋律特点,主持介绍,观众议论;感——感受表演者、欣赏者的内心情感。交流汇报时,先确定交流重点(即选定一些大家普遍赞赏的节目),再以每个具体节目为话题,从事先布置的“看”、“听”、“感”三方面进行汇报交流,彼此补充,互相学习,使感知的印象鲜活、具体起来,同时在原来客观的“感”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走向自身感与悟(生命体验、人生感悟)的调动与挖掘,最后布置作业,记录此次经历体验到的内容。
  作业完成后,可以讲评形式、学习记录的方法与技巧,也可以作业展示或作文专刊(附教师批语或创作者构思陈述)的形式提供学习范本。
  间接参与的指导过程与直接参与的指导过程基本相同,只是师与生、生与生未经历相同场景,指导的细化与深入难度更大,交流者之间实现共鸣的难度也更大,但记录的内容则会更为个性化。
  在“经历——交流——记录——学习”的材料积累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保护,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过程只是指导过程的最初设计,条件成熟后,可将交流过程移到课下,结组完成,直至省略。这样,更有利于安排定期的持续的材料积累活动(如周记或日记)。
  
  二、重视教材文本阅读实践,创造性地挖掘课本潜能
  
  教材文本阅读是学生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阅读与写作又是密不可分的两大板块,多角度理解教材文本,开掘其潜能,将其作为写作素材进行积累,是以活学活用体现写作创新的又一有效途径。
  指导学生积累课本素材,重在“开放”与“个性”。透彻理解教材文本阅读的重点是指导的基础,梳理可行的开放角度,是指导的关键环节,记录内容的验收与交流是积累见成效的保证。
  比如,第一册课本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教学的重点是文言词语的含义、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与邹忌的论辩艺术。解决了第一个重点,就可以准确理解文本内容,而任何角度的解读都是以原文情节为依托的。解决了第二个重点,学生对情节中的隐含信息就能做到准确把握,也可以生发很多合理的场景想象,这正是开放的基础与保证。有了上述基础,对文本材料的积累就可进入多角度开掘阶段,此时,应着重引导学生转换不同的思考的角度审视材料,并着重总结、发掘角度转换的规律,因为无序不能让学生感知规律,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与正确积累的习惯。对于此文,笔者提示学生先从阅读教学重点入手思考,得出此文本可作“语言与艺术”、“忠言也可顺耳”等论题的素材。再提示学生此类叙事性材料可从文本中不同人物的角度看事件,于是,学生又发现,从邹忌的角度入手,此文本可作“忠诚”、“小与大”、“智者的才能”等话题的素材;从齐王的角度入手,此文本可作“虚心”、“领导者的必备素质”、“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信任”、“智慧与涵养”等话题的素材。最后提示学生在此文与同类文本《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比较中再开掘,学生指出,此文本又可作文化思考类话题“皇权与文化”等的素材。有了这样的开掘,记录也就变得水到渠成了,但如果教师忽略了验收与交流环节,素材积累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督促到位,才有助于习惯的养成。
  教材文本就如一座近在咫尺的宝藏,珍惜开掘这一宝藏,必可为学生的作文带来熠熠的光芒,而开掘的过程,不仅会让学生体会到创新的幸福,获得写作提升的愉悦,还将给学生带来无限深远的影响。
  
  三、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学生总结升华
  
  课外阅读,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知识,丰富他们的体验,拓宽他们的视野,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阵地。《大纲》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学生三年中的阅读总量达到300万字以上”,就“文化经典著作”、“诗歌散文”、“剧本”等做出了众多篇目的推荐,而学生的自主阅读涉及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因此,指导学生积淀作文素材,不能不重视课外阅读,它是追求写作创新的独具魅力的舞台。
  笔者认为,指导学生从课外阅读中积淀素材,不妨注意“四个结合”。从学生阅读的内容来看,在尊重个性的前提下,为便于指导,要必读与自由阅读结合;从积累的形式上看,必备要点与自选积累、书面整理与背诵结合;从验收检查来看,要定时与定量结合;从最终效果看,要达到积累内容与升华思想结合。
  基于上述认识,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应有专门的阅读积累本,规定每周最少积累一次,整理的内容不少于300字,整理的形式必须包括“作品名称”、“作者”、“字词积累”、“文段欣赏”、“随笔”等各项,其中,摘抄的文段必须会背诵。同时通过课上的专题指导,引导学生学习整理阅读所得的方法,指导他们在横向阅读与纵向阅读的比较中学会深层次积累。
  横向阅读,就是将同类作品或选段比较阅读,在比较中深入思考和探讨挖掘,从而获得更具独创性的素材。比如,我曾将2006年高考语文全国卷中的大现代文阅读《总想为你唱支歌》中关于左公柳的一段文字与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和肖复兴一篇以树为题材的文章布置给学生作横向阅读,要求学生注意三篇文章中共性话题“树”,体会不同作者笔下不同树的形象的共性与差别,把握作者不同的写作目的,并就话题自然联想生活中自己熟悉的树的形象。阅读思考后以“树”为题,表述阅读所得,不少于150字。结果,学生的积累异彩纷呈,有的从作者笔下不同树的共性出发,把它们的顽强生命力的表现作积累内容;有的从写作目的出发,将毕淑敏笔下的红柳被砍伐后的现实(原文加学生推想内容)作积累内容;有的则拓展联想,或记录自己身边的树,或以原材料为基础记录生命的启示……
  纵向阅读,就是将同一作家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可选择其中有代表性的),或同一题材不同时期的作品阅读比较。在比较中,或形成对该作家整体全面的认识,或对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或发现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变化过程,或通过作品对不同社会时期的现实有更真切的认识……这种阅读常需要大量时间,为此需学生有较强的意志力和浓厚的兴趣,但如能完成一项大型的纵向阅读实践,便可获得一盆蕴藏无限资源的作文之土。
  无论是横向阅读,还是纵向阅读,都可使学生的材料积累,跳脱简单复述内容的层面,走向了更具个性与创造性的积累领域。同时,这样深层次的素材挖掘与积淀,也会极大程度的促使学生思维走向深入,思想得到升华。
  古语有云:“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指导素材积淀,便是作文主体创新训练的基础,把素材积淀工作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作文的创新之路即使不能变成金光大道,也将不再崎岖遥远。我们一定要认识到,丰厚的、个性化的、新颖的素材,是灌溉作文创新园地的一脉不可或缺的活水,重视这脉活水的引入,学生的作文园地才有可能早日出现姹紫嫣红、繁花似锦的景象。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的第一条就指出:“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一方面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显然,新课标要求教师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要求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基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
期刊
所谓探究式教学一定是以问题情景或认知冲突为起点的,“问题情景或认知冲突”在探究式学习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对学生是否合适,故问题情景的创设应该由教师在备课时精心设计,同一个问题可以设置多个探究的角度,并且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改进。在化学学科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实验,那么通过实验的“现象观察”、“现象解释”和“引导得出结论”是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关键之处。    一、探究式教学中实验
期刊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份文件中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阅读,不会学习的人。”一针见血地阐明了阅读的重要性。而阅读教学在教学中是重中之重了,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很大的困难,这就要求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要用一定的方法,来攻克难点。笔者在十几年的语文教学中,探索出以下一些方法:抓好读的教学,掌握进入语文殿堂的金钥匙;记忆专有名词,不被特殊名词困倒;弄懂各种文体
期刊
我校生源本身就不是很理想,小学成绩不错的学生大多去了城里的中学读书,今年周边的俩个村镇中学的学生也并入了我校,这使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参差不齐,每个班都有十几个学困生甚至厌学生。我是教历史的,虽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也时常因为课上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讲、小睡、说话、小动作不断而无力改变,课堂的整体教学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我深深地意识到如果不解决好课上学困生的学习问题,历史课堂的整体教学效率是很难提高的。
期刊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素质,教师们都应努力在教学中注重更新教学方法。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就如何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主动发展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必须在教学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并实施相应的教。一是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真正掌握知识。二是变以传授知识为主,为以发展思维、
期刊
21世纪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已尤为重要。而作为小学基础学科的语文,如何通过课堂教学促进小学生素质的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接触面广,信息量大,求知欲强。他们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上课以师讲生听、师问生答,重情节分析,轻语言训练的教学模式不再满意,这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往往一堂课后,学生没有收获。针对这个问题,我们从尊重和发扬小学生主体地位和
期刊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这是当前教育系统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对初中数学要求:“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这是大纲在新时期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也是给数学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任务。实施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教育领域观念转变的结果,是教育改革的一种必然的规定性。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根据观察与思考,就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在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紧张  在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占去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
期刊
摘要: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从五方面来简述中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要培养和造就
期刊
每一个体育教师,长期从事业余体育训练,总有机会碰到一些具有运动天赋、技术出众的学生运动员。他们表现突出,技术能力大大超过其他人。教师如何对待这些具有运动天赋的学生运动员,怎样促进其健康的成长呢?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  作为一个规律,教师在训练水准一般的运动员时,总感到自己的能力绰绰有余。但是具有运动天赋、技术出众的运动员往往对教师的工作提出新的挑战。如果认为由于具有运动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