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菜园文化类型娱乐器具

来源 :东方收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gs19741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人渔猎耕樵劳作之后,他(她)们是如何休闲娱乐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走访了海原县当地的一些收藏家。在他们的收藏品中,有数量较多的古人用过的乐器,有陶鼓、陶哇呜、陶摇铃、石磬等,音乐器具是丰富多彩的。
  海原收藏家的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彩陶鼓(图1),形状像漏斗形,一端为大口,呈喇叭状,口部朝外侧;另一端为小口,形似罐状;中间呈筒状,是鼓身部分;筒状鼓身将粗端喇叭口与罐状口的贯通连接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陶鼓。粗细两端对应位置各有一个扁桥形器耳,穿绳后可以携带和悬挂,也可以背挎在人身上进行表演。彩陶鼓属于单面鼓,使用时敲击粗端的皮革鼓面进行发声,罐形一端可起到共振扩音的作用,又能保持鼓身平衡,使鼓面始终处于适合敲击的状态。除了形式独特以外,陶鼓的口沿处,布满一圈连珠纹;器身还布满花纹,粗端靠近口沿部位绘饰一道黑色单线折线纹,往内绘饰一道紫色单线折线纹,两边绘饰紫色带状纹,在其内三角形空隙以黑线网格纹布满,靠近筒状部位则用带状锯齿纹和带状纹;细端罐状部位则绘饰一道黑色单线折线纹。陶鼓的制作,在出土的陶鼓形式上不难看出,带有彩陶罐的烙印。因此,陶鼓的制作可能是受到陶罐、陶盆等容器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陶鼓因质地坚硬,被保存了下来,而鼓皮及穿带的绳索附件等朽烂无存。有关彩陶鼓的使用,在粗口上蒙一面打磨去毛的兽皮,敲之可发出声音来,用节奏来示意图,舞蹈之动作可跟上节奏。据《周礼·春官·龠章》记载:“掌土鼓豳龠”。东汉学者郑玄注曰:“杜子春云:土鼓,以瓦为匡,以革为两面,可击之。”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雄壮而且传送很远,所以在远古时期的祭祀、乐舞、征战、狩猎等活动中多有使用,有时也兼作报时、报警的工具等,尤其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
  在收藏品中值得一提的是一件石磬(图2),形似长条折形,也似一把斧之首,上端折曲,有系孔,下端为长条形,石块为暗紫色,敲之声音沉闷。有关石磬的最早记载出现在甲骨文中,磬字左半边像悬石磬石,右半边像手执槌敲击。古代文献《禮记·乐记》中有“石声磬”的记载,唐代孔颖达解释说:“石声磬者,石磬也。”磬起源于某种片状石制劳动工具,其产生经历了漫长的石器时代。石磬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中,就已进入原始人类的生活。在《诗经·商颂》中就有“既和且平,依我磬声”的歌咏,表明在远古时期,石磐曾被先民用于乐舞等娱乐。因此,收藏者所藏的石磬给人以无限的遐想。在远古时期的海原县境菜园村,是一个以母系氏族为主向父系过度的原始社会,以渔猎为生。在他们打制石器的过程中,发现某些石器可发出悦耳之声。这种敲击的石头就逐渐演变为后来的打击乐器——石磬。敲之,可以惊吓藏匿的动物来围猎。劳作闲余时,人们围着篝火,装扮成各种野兽的形象跳舞娱乐,以敲石块来为舞蹈击节助兴。石磬发展到后来,历代帝王、上层统治者用于殿堂宴享、宗宙祭祀、朝聘礼仪活动中的乐队演奏,成为象征其身份地位的“礼器”。
  在收藏的乐器中,还值得一究的是“摇铃”。其形状有圆形、椭圆形、麦摞形、葫芦形、杯形、车轮形等。制作精细规整,空腹薄壳,内有泥丸,摇之铮铮作响,和谐清脆悦耳,可能是古人类集体娱乐合奏中的一种配乐器。因此,将此类乐器暂且命名为“摇铃”。圆形摇铃,均为红陶质,直径5—12厘米,球面除有一个或者多个小圆形镂孔外,还用陶石文、划纹、指甲掐纹、彩绘来装饰摇铃的表面。陶石文摇铃(图3-1),摇铃表面刻划有文字符号来装饰,如刻划“巫”“戈”等字。受“甲骨文”的启示,我们暂且以“陶石文”命名之;也有的用指甲掐纹组成规整的“瓦摞纹”等(图3-2),以装饰、美化摇铃的表面。其线条简练,图案明快,更增加美感;数字孔摇铃(图3-3),是在圆形陶摇铃表面上打有一个孔、二个孔、三个孔、四个等,组成数字孔,很像赌具色子。星宿孔摇铃(图3-4),摇铃表面布满很多孔,像天上的星宿一样。卵圆形摇铃(图3-5),与圆形摇铃没有什么差异,仅外表像鸟类的蛋,表面有少量的孔。麦摞形的摇铃(图3-6A、B),外形像一个“麦摞”,顶部“尖”状,圆鼓腹,平地,能放置在地上,有粗细之分,旁边有孔,内装泥丸,摇之声音沉闷。壶形摇铃(图3-7),形状似水壶形,两边有耳系,便于携带,仅底部有一孔,内有泥丸,摇之有声。玉壶春瓶形摇铃(图3-8),形状如今之玉壶春瓶,空腹薄壳,内有泥丸,仅底部有一孔,摇之清脆悦耳,两边有耳系,便于携带。葫芦形摇铃(图3-9),一端为球形,表面有孔,空腹薄壳,内有泥丸,另一端为圆棒状,为手握之柄,摇之清脆悦耳。杯形摇铃(图3-10),外形像一个水杯,有柄,两头各有一孔。轮形摇铃(图3-11),外形像车轮,两头各有一孔,腹中装有陶丸。磙子形摇铃(图3-12),这类摇铃的外形,很像石磙子,两边有孔;也有的像圆饼形的摇铃(见图3-13),边缘有等距离的孔,内有陶丸,摇之有音。有关此类陶质乐器,各地不少新石器时期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中,均有发现,其用途、名称,在考古界曾一度出现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它是小孩子们嬉戏玩耍的一种玩具;有的认为是老祖先们用来袭击鸟类的一种猎具;有的认为是古人美化自己的一种装饰品;也有的认为它是古人集体娱乐合奏中的一种配乐器等。凡此种种,莫衷一是,这里姑且不论它究竟是做什么用的,但从它的造型、制作、纹饰等方面来审视,它既奇特新颖,又精美雅致,堪称文物精品,足见远古人们的聪明才智、匠心独具。
  收藏品系列中,造型各异的陶哇呜也在其列。造型大小各异,有牛头形、猫头形、鸟兽形、橄榄形(卵形)、飞碟形、梨形等。多为三孔的,也有五孔的,未见七孔的。牛头形陶埙(图4-1),形似牛头,顶上有一吹孔,面部有两孔;猫头形陶埙(图4-2),形似猫的头形,顶上有一吹孔,面部也为两孔;鸟形陶埙(图4-3),外形像一个蹲在树枝上的鸟儿,或像一个匍匐在地上的雏鸟,吹孔在尾部,按孔在背部,很多专家将这类陶质乐器划归“哨子”类;橄榄形陶埙(图4-4),形似卵圆形,顶部有吹孔,腹部有两个按孔;飞碟形陶埙(图4-5),形似一个圆形陀螺,边缘部位有一吹孔,腹部有两个按孔和线条纹;梨形陶埙(图4-6),外形像一个无柄的鸭梨,柄部为一吹孔,腹部为四孔,能吹出很多音调,比三孔先进了许多。埙取材于土,烧制成陶。在事先造型好的器体上凿孔,吹奏着通过平稳气流的强弱,来控制音量而产生鸣响。吹之,会发出像秋虫发出的音响一样,沉吟厚实,温闷回旋。《旧唐书·音乐志》谓之:“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为之。”的确,埙之声意味深重、矜持典雅,在演奏这种乐器时能够表达表演者深层的思绪和精神内涵。埙的音色清爽、悲戚、哀怨、连绵不绝,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埙最早的文献记载始于《诗经》中的“如埙如篪”内容,埙与篪两个乐器以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留在中国的历史中。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和杨六尚书喜两弟汉公转吴兴鲁士赐章服》一诗中写下“荣联花萼诗难和,乐助埙篪酒易醺”的名句;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也曾写出“恩义同钟李,埙篪实弟兄”的佳语。可见,埙被中国文人看作是一件与之生命一样重要的东西,一种蕴含着文人情怀之品。
  菜园古人在狩猎渔樵、茶余饭后,是怎样休闲娱乐的,是怎样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怎样的一个乐调,怎样的一个舞蹈形式,纵观海原收藏者所收藏的菜园新石器文化类型的各种器乐种类当中,可窥其一斑。
其他文献
临时展览作为博物馆陈列的一项重要内容,主题灵活多样,展期短,不断为博物馆陈列注入新鲜血液,从而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博物馆。临时展览亦是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服务的切入点之一,同时可以增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因此,举办好临时展览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本文从撰写陈列展览大纲、形式设计、灯光调试和临时展览宣传工作四个方面谈如何做好博物馆临时展览工作,以期对做临时展览工作的文博人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 做好临时
期刊
书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一直是中国艺术界和艺术品交易市场最主要的两大板块之一(另一类是瓷器)。在很大程度上,书画行情变迁及其引发的市场反应,大的或言整体方面,成为艺术品市场走势的重要风向标;小的或言个体方面,成为市场对书画家艺术地位认可程度的主要标志。对于无论文博机构还是收藏爱好者而言,只有探索收藏潜规秘则、掌握收藏技术要领、洞察收藏市场风云,多长见识、少走弯路,以不变应万变,方能在纷繁芜杂、乱象丛
期刊
2018年,有刊物发表了一篇题为《寻找母本——王振鹏八件金明池主题作品真伪初考》的文章(以下简称“《寻》文”),文中将归于元代著名界画家王振鹏名下的八本《龙舟图》分为三种系统,并梳理文献著录,介绍了王振鹏创作《龙舟图》的缘由,以及徐邦达对各本《龙舟图》的鉴定观点,最后认为纽约佳士得拍卖公司1994年拍出的王振鹏款《锦标图》为至治本母本,也即王振鹏真迹。此文对各本的分类是可行的,但在随后的论述中出现
期刊
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数灿烂多姿的传统文化遗产。以南朝谢赫“六法”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为例,它在华夏平面造型艺术领域内一枝独秀,誉称华夏优秀文化精粹之一。随着西方社会进入“大航海”时代,明代以后我国海内外经贸、文化等往来逐渐增多。西方绘画艺术品流入本土的时间,至少可以追溯到16世纪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来华传教时期前后。  西洋画相对于中国画来说,一是彼此采用
期刊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北,陇阪西麓,渭河上游支流牛头河流域,东邻陕西省陇县,西接秦安县大地湾,处雍凉之会,居陇上要冲,称关中屏障,系中原与西北地区的古通道。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宋金時期多民族共聚的历史现状,在清水县境内发现较多的宋金墓葬遗存,以史为镜,借古鉴今,加强对清水宋墓的保护、研究、宣传和开发,使之流传后世,对推动清水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促进我国历史文化研究和发展必将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期刊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2017YFB1400400)  National Key R&D Program of China (2017YFB1400400)  关键词:文化要素 应用场景 素材重构 交互设计  数千年中国文明,同时绵延着数千年的文化要素。期间,在这些文化要素的影响下,凝结着设计思想以及造物设计,它们构筑了中华文化的物质基石。[1] 这些设计物品,之所以能够用来界定文明的进程,是因为
期刊
我国历史悠久,文物数量众多。以石刻、石窟寺等为代表的石质文物是中国文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表面封护是石质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在石质文物表面涂施封护材料,隔绝文物表面与外界水、二氧化硫、酸、碱、盐等有害物质的接触,可以有效防止或延缓文物的风化。S-130石材养护剂和法国产的PELICOAT保护剂是目前较为常用的两种有机硅类石质文物封护材料,本文对两种封护材料的基本封护性能和耐老化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期刊
壶为我国古代的盛酒器或盛水器。其中青铜壶始见于商代,西周时期通常是圆形,春秋时期多扁圆而方,战国时期有圆形、方形、扁形和瓠形等多种样式。青铜方壶则出现在西周早期,并在高等级贵族墓葬中使用,且较之圆壶代表着更高的社会等级。西周晚期圆壶消失,椭方形壶占主导地位。而东周是青铜壶的繁荣时期,型式有方壶、圆壶、提梁壶、扁壶、钫、高柄小方壶、匏七种。  在两周之际的器用制度体系中,礼器体量的大小,鼎、簋数量的
期刊
福建濒临环中国海中段的台湾海峡,拥有数千年向海洋发展的历史。福建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泉州、福州和漳州,都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云帆高张的海船从这里出发,将古代中国精美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远输世界,也带回了香料等诸多域外商品。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往来,也带来了文化的互促互进,孕育了独具特质的闽南文化。  由中国航海博物馆与福建博物院联合主办的“东南枢纽、丝路核心——福建海上丝绸之
期刊
契丹族游艺活动中属于体育性质的运动已经在上篇进行了专题探究,对于下篇将集中探讨契丹族开展的游艺性质的活动。契丹族的日常生活较为丰富,除了消耗体力的打猎、射箭和马球等运动,契丹族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在室内进行的游艺活动,如棋类游戏等。在这一部分将集中论述契丹族丰富的棋类游戏和观赏类的游艺活动。  ● 棋类游艺活动  1.围棋  围棋为我国古代君子六艺之一,它根植于中原沃土,向四周传播,亚洲各国几乎都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