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正平教授认为,写作能力本身是个概念,需要依附在一些“写作因子”上,才成其为能力。这些“写作因子”按序排列为:写作兴趣,写作意志,写作人格,写作技能。写作技能,虽处在四个因子中的末位,却是四个因子中最核心的部分。统编教材是一个整体,一单元的整体、年级的整体、年段的整体以及全套教材的整体。教材的实践者通过“联系、组织、整合”,可以实现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落实技能目标,使知识真正转化为素养。
所谓“主题式练笔”,就是以主题片段写作为依托,在整合教材内容、写作教学活动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整体训练。现以统编教材写作教学为例,浅谈实施主题式练笔的一些做法。
一、围绕“观察”主题练笔,横向提炼写作要素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观察的兴趣。统编教材把“观察力”的培养作为写作素养的第一块基石。三年级两册共十六次习作训练中,七次提到“观察”,四次提到“想象”。“观察能力”应达到的目标为“观察清楚”,“想象能力”以“编童话”为路径。教师横向联结教材,确立学段的写作目标,铺设观察平台,展开观察系列活动,以“记日记”的形式搭建观察与写作的桥梁,学生通过眼、耳、鼻、手、身感知事物的特点,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
1.细致观察,具象描写。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把物象转化为文字,是一项从生活走向文学的蜕变。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主题观察日记,“一周一观察”,每周观察一种事物,遵循“把观察到的写清楚”的要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一周观察一种植物,第二周观察一种昆虫,第三周观察一本书的封面等,“把能看到的,能摸到的,能听到的……”写下来。单独做的一次练习不足以深化“观察力”训练,持续一学期做的称为“主题式观察”训练。例如观察一种美食——“天呀!黄金似的蛋挞,圆圆的,像一个缩小的圆盘,只看不吃,就流出了口水。它有两个部分,外面脆脆,像千层饼一样,可比千层饼还好吃,吃一个一定要吃第二个。里面的蛋黄更加美味,软软的,像果冻似的,看见就想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尝一口,可小心别烫到舌头哦。”小作者观察到的蛋挞从颜色、形状具象的描述,从生活到文学的迁移,写作能力通过周期性的训练得以提升。
2.丰富观察,适当想象。三年级写作要素除了“观察”还有“想象”。第二学期在“观察主题练笔”的基础上提出“把想象到的写下来”这一阶梯步骤,启发发散性思维。同样在观察美食练笔中,学生展示想象“过了一会,金灿灿的薯条端上桌,红彤彤的酱汁,早在桌上等不及了,蘸上去就像沾到大红衣,金黄的薯条蘸了酱汁变得很松软,跟海绵一样。瞧,那面包上的黄油,像金子一样发光,像太阳一样亮,舔一下,甜甜的。”学生看到的不仅是食物外在的形态,还联想到了“海绵”“黄金”。
学生从“会观察”到“会想象”到“二者结合”的写法浑然天成,依靠的就是“主题式练笔”的日积月累之功。横向探究年级写作目标展开练写,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推进。
二、落实“语言”主题练笔,纵向梳理写作要素
联系、组织和整合的目的是防止知识和能力的碎片化,改变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到理解到应用的认知路径,转变知识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脱离传统写作教学中的“挖坑模式”,即教师在规定的课时里教完一次次寫作,学生看似完成了写作任务,但语文素养始终没有形成。纵向观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各学段的对人物描写要求逐步提升,从人物外貌到动作、语言等多维度观察,多角度描写。“语言”主题式练笔呈现螺旋上升的递进状。
1.人物语言,符合身份。人物的性格形象体现在其语言上。性格温顺的人物语言温柔可亲;性格暴躁的人语言激进冒失;优柔寡断的人物语言反反复复……性格不同,言语自有风格;年龄不同,说话各具特色。“爷爷博到状元,笑着说:‘哎呀,不好意思,状元这个大奖我们一起分享啊。’”“淘气的小弟弟拿着二举的小奖品,高声喊道:“我中奖了!”中奖之后,爷爷含蓄表达,弟弟个性显露。学生应留心生活,观察人物的说话特点,真实还原生活本状。教师设计主题式训练,针对目标,有效进行语言练写,淬炼学生语言描写的基本功。
2.多种形式,灵活表选。语言描写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两部分组合有多种形式。提示语所在的不同位置彰显多样表达效果。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藏在提示语里,激发读者想象,形成清晰的画面。“‘哎哟!停电了。’妈妈叫道,接着无可奈何笑了笑,‘没办法,等一等,来电就好。’”提示语,放在恰当的位置给人物形象提亮增色,增强文章表达的感觉——文气感。在练习活动中提出“运用多种形式的提示语进行语言描写”的要求,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写作表达的创造性,突破旧形式的固有模式,展示习作新的生命力。
教材中写人物的单元习作多,教师纵向梳理写作要素,从学段目标中寻求合适的语言描写策略,触发学生捕捉语言活力的因子。
总之,统编教材对写作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展开主题式练笔。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得以培养。
所谓“主题式练笔”,就是以主题片段写作为依托,在整合教材内容、写作教学活动与可链接的丰富课外资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整体训练。现以统编教材写作教学为例,浅谈实施主题式练笔的一些做法。
一、围绕“观察”主题练笔,横向提炼写作要素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途径,也是构成作文能力的重要因素。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观察的兴趣。统编教材把“观察力”的培养作为写作素养的第一块基石。三年级两册共十六次习作训练中,七次提到“观察”,四次提到“想象”。“观察能力”应达到的目标为“观察清楚”,“想象能力”以“编童话”为路径。教师横向联结教材,确立学段的写作目标,铺设观察平台,展开观察系列活动,以“记日记”的形式搭建观察与写作的桥梁,学生通过眼、耳、鼻、手、身感知事物的特点,培养观察力与想象力。
1.细致观察,具象描写。从小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把物象转化为文字,是一项从生活走向文学的蜕变。教师有计划地开展主题观察日记,“一周一观察”,每周观察一种事物,遵循“把观察到的写清楚”的要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第一周观察一种植物,第二周观察一种昆虫,第三周观察一本书的封面等,“把能看到的,能摸到的,能听到的……”写下来。单独做的一次练习不足以深化“观察力”训练,持续一学期做的称为“主题式观察”训练。例如观察一种美食——“天呀!黄金似的蛋挞,圆圆的,像一个缩小的圆盘,只看不吃,就流出了口水。它有两个部分,外面脆脆,像千层饼一样,可比千层饼还好吃,吃一个一定要吃第二个。里面的蛋黄更加美味,软软的,像果冻似的,看见就想迫不及待地扑上去尝一口,可小心别烫到舌头哦。”小作者观察到的蛋挞从颜色、形状具象的描述,从生活到文学的迁移,写作能力通过周期性的训练得以提升。
2.丰富观察,适当想象。三年级写作要素除了“观察”还有“想象”。第二学期在“观察主题练笔”的基础上提出“把想象到的写下来”这一阶梯步骤,启发发散性思维。同样在观察美食练笔中,学生展示想象“过了一会,金灿灿的薯条端上桌,红彤彤的酱汁,早在桌上等不及了,蘸上去就像沾到大红衣,金黄的薯条蘸了酱汁变得很松软,跟海绵一样。瞧,那面包上的黄油,像金子一样发光,像太阳一样亮,舔一下,甜甜的。”学生看到的不仅是食物外在的形态,还联想到了“海绵”“黄金”。
学生从“会观察”到“会想象”到“二者结合”的写法浑然天成,依靠的就是“主题式练笔”的日积月累之功。横向探究年级写作目标展开练写,做到有的放矢,逐步推进。
二、落实“语言”主题练笔,纵向梳理写作要素
联系、组织和整合的目的是防止知识和能力的碎片化,改变从单个知识点的识记到理解到应用的认知路径,转变知识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脱离传统写作教学中的“挖坑模式”,即教师在规定的课时里教完一次次寫作,学生看似完成了写作任务,但语文素养始终没有形成。纵向观之,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各学段的对人物描写要求逐步提升,从人物外貌到动作、语言等多维度观察,多角度描写。“语言”主题式练笔呈现螺旋上升的递进状。
1.人物语言,符合身份。人物的性格形象体现在其语言上。性格温顺的人物语言温柔可亲;性格暴躁的人语言激进冒失;优柔寡断的人物语言反反复复……性格不同,言语自有风格;年龄不同,说话各具特色。“爷爷博到状元,笑着说:‘哎呀,不好意思,状元这个大奖我们一起分享啊。’”“淘气的小弟弟拿着二举的小奖品,高声喊道:“我中奖了!”中奖之后,爷爷含蓄表达,弟弟个性显露。学生应留心生活,观察人物的说话特点,真实还原生活本状。教师设计主题式训练,针对目标,有效进行语言练写,淬炼学生语言描写的基本功。
2.多种形式,灵活表选。语言描写一般由“说的话”和“谁说的”组成。“谁说的”,又叫“提示语”。两部分组合有多种形式。提示语所在的不同位置彰显多样表达效果。人物说话时的神态藏在提示语里,激发读者想象,形成清晰的画面。“‘哎哟!停电了。’妈妈叫道,接着无可奈何笑了笑,‘没办法,等一等,来电就好。’”提示语,放在恰当的位置给人物形象提亮增色,增强文章表达的感觉——文气感。在练习活动中提出“运用多种形式的提示语进行语言描写”的要求,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写作表达的创造性,突破旧形式的固有模式,展示习作新的生命力。
教材中写人物的单元习作多,教师纵向梳理写作要素,从学段目标中寻求合适的语言描写策略,触发学生捕捉语言活力的因子。
总之,统编教材对写作要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教师应依据课程标准,围绕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展开主题式练笔。日积月累,厚积薄发,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能力得以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