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创新教育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q1q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学生因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而养成了只能在家长或教师划定的条条框框内运行,不敢越雷池半步进行创新的习惯,学生过于严谨,尊崇权威,定势思维强,创造性思维薄弱。学生被动学习,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忽略了主观能动性,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前提。
  化学教学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方针,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给学生以化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重视学习方法及兴趣的培养;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及自学能力;重视通过介绍中国化学工业发展状况及最新成就,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护环境、关心社会的情感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贯彻素质教育的总目标。
  一、改变教育观念
  中学化学教学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要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师生要双向互动,探讨最佳的教学教法;在学习负担上,要注意当堂理解,重视学科能力的提高,要求大面积培养合格学生。传统的应试教育以追求升学率为根本目的,忽视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人”的本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扭曲了教育的本质,赞成造成学生个性的畸形发展。我们要坚决反对应试教育,毫不犹豫地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化学教师应当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际教学之中,转变传统观念,面向全体学生,真正地落实素质教育及创新教育的任务。
  二、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大量的知识,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在化学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创新意识。在提问中激发兴趣,学生就会提出各种类似的实例,增强创新意识。教师应结合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创新,在课堂中鼓励学生探索和思考,给学生留更多的空间,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教师一定要行之有效地使用新教材,用新的眼光、新的思想去看待教材内容,在观念上真正地新起来。
  三、注重教学方法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致力于提高自身的素质,集思广益、随机应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开拓工作,从单纯注重知识传授转为比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改变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格局,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焕发生命活力和智慧潜能,激活化学课堂。其次要转变师生关系,让学生与教师平等,拉近师生距离,师生双向互动。最后要注意科学探究的方法。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认识科学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经常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形成假说、设计实验、观察记录、归纳概括、交流报告等环节,从而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感受到探究的乐趣。通过科学探究,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能够学习科学方法,认识科学的本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在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正确引导使各种表象上升为规律,使各种感性认识逐步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化学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新精神是指一种敏锐地把握机会,敢于探索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保障。而一切创造都始于问题的发展,问题的探索,问题的解决。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探究问题的一般过程,在探究的过程中能逐步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平时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发问,敢于质疑教师;要教育学生不要满足于书本提供的现成答案,要去发现、去追踪概念和理论的形成过程。
  如我在进行“元素符号”含义教学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中明确指出:“元素符号既表示一种元素,又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但在学习化学式涵义后,再次研究就会研究出多种化学涵义。以“铁”为例,学生说:它表示铁元素;它表示一个铁原子。请大家再想一想还能表示什么呢?于是从宏观、微观、量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有8种涵义。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们会知道元素符号更多的涵义。这样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所获得的成功心理体验中,久而久之会凝聚成敢于向问题挑战,乐学、善学的精神状态,即创新精神。
  此外,对学生来说,教师、教材、辅导资料、试卷等是“权威”,这些“权威”的积极作用不可否认。但“权威”不等于“真理”,也会有错误。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坚持“信仰”,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最新科技成就或自己的实践,对一些问题大胆提出质疑,通过师生之间交流探讨获得“真理”。
  五、注重应用
  化学新课标关注社会实验,它要求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实际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从中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师一定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考虑到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让化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各类实验,其中探索性实验较多。学生往往只能观察到一些表面现象,而忽视进一步的探究。这时必须及时引导,排除其它干扰,使他们发现问题的实质,学会一系列观察和讨论问题的方法。注意让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在现实的生产生活中,身临其境地认识到化学知识的适用性及价值,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内动力,让他们真正地对学习化学感兴趣,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学习,激活化学课堂,优化教学效果。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思想品德课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三位一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在这种大好形势下,摒弃旧的教育观念,让思想品德课堂脱离枯燥、乏味、说教式,努力向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这一目标迈进,成为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以下我就如何让思想品德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谈一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在思想品德课中创设有价值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创设教学情境是教
1 工程概况钟山高尔夫别墅小区位于南京城市区风景区——紫金山脚下,毗邻南京绕城公路,是南京市超高档次的别墅型住宅小区。其占地面积1030亩,总建筑面积十万多平方米,拥有
人类社会已经跨入知识经济时代,该时代的核心是科技,关键是人才,基础是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所以目前中学地理教育必须抛弃注重“学历”的陋习,转向注重真正的“学力”。因此,在新课改的大旗下,坚持艺术化和实用性的教育,不仅能发展学生的地理才能,而且能培养学生超越自我、勇于创新的“学力”。  一、“学力”在“
正确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对强化其创新意识,提高其物理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适应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鼓励学生质疑、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任。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做法。  一、深化概念教学,强化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新课标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极为重要的地位。所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使学生想学、会学,使学生学得主动、积极,使学生掌握的物理知识既扎实又灵活。  物理教学的现状不尽如人意,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物理教学的现状与时代所需求的创造型人才的差距是明显的。  我们应当面对全体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在物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培养严谨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学生今后搞科学实验和技术革新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中学物理学生实验技能主要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掌握常用基本仪器的构造、原理和使用,能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二是掌握中学有关实验的一般原理和实验方法;三是会正确
“复习课最难上。”这是许多老师经常发出的感叹。因为复习课的教学内容已是学生所熟悉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复习过程不再像探究新知那样充满挑战的乐趣,冷饭重炒势必造成学习过程的索然寡味,不能引起学生学习的高度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学习动力不足。因此教师如何对所教内容进行再设计、再创造,使学生通过再学习,达到对知识的再记忆、再理解、再整合、再迁移,并且重新构建知识的框架,这是上好复习课共同面临的问题。下面我就如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发展速度迅猛,每年都有新的知识大量涌现。一个人在学校获取的知识是很有限的,并且会很快老化。学生如果没有自学能力,毕业后无论是升入高一级学校深造,还是走上社会劳动就业,都将很难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也就无法适应迅速发展变化的信息时代,最终就有可能在社会发展中被淘汰。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物理教学,应以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宗旨,把教会学生会学习作
胚胎着床是哺乳动物生殖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子宫与胚胎之间的相互作用必须发生在一定的时间内,才能保证妊娠的顺利进行。在临床上,胚胎在正常的着床窗口外着床会导致妊娠
世界著名教育技术学专家罗伯特·M.加涅认为,学生在有能力进行探究,即展示科学家的能力之前,必须有一定的技能和能力作前提。中小学科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获得这些前提性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探究能力。  实践出真知。没有实践,就不可能有创新;实践积累到一定程度,才能达成创造。《化学课程标准》指出:新的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