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包头某个高端楼盘,三四十个孩子围坐在一间书院里诵读《弟子规》,讲授者是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他不时为书童们授业解惑,不但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坐在边上的家长也聚精会神。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到国内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有其独特内容,要把建筑内容延展出来,第一要做的是认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沿袭传承,并且植入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种模式。”
太立德仁是目前最大的专业房地产公关公司,当下房地产商最流行使用的“附加值”,一是找艺术家站台,二是和奢侈品牌勾兑,但陈炳豪的选择是强化房地产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挖掘传统文化需要找一个抓手,而这个抓手在北京,一定就是琉璃厂。
清初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此,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每个城市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北京的就是琉璃厂,琉璃厂和潘家园什么的都不同,潘家园是因为商业出名,去淘个手串什么的,而琉璃厂自古是文化区,是文人雅士名士大夫聚集地,在这里有很强的地域感。”
太立德仁做调研时发现,琉璃厂的国际影响力同样巨大,外国旅游团非常多,在外国人眼里,如果说天安门、长城是北京的物理形态瑰宝,琉璃厂就是文化瑰宝。而对于潘家园,“除非老外在北京住十年才知道”。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这些老店成为琉璃厂的招牌,是旧时文人墨客流连之处,它延续的光环也吸引了今世的顶尖大师。
“把大师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从高度和权威角度去诠释中国文化。”这是太立德仁的第一条产品线。
为了开发琉璃厂文化资源,太立德仁和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牵上线,这是西城区国资委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琉璃厂商业开发,包括琉璃厂品牌的对外输出,以及琉璃厂区域内的文化推广。双方成立了都市旭阳,专注做文化产业推广,以及琉璃厂的品牌塑造。
在有了大师的基础上,如何和房地产结合,让更多人去接触推广传统文化?陈炳豪想到了书院。
他在国外机场候机时发现,国外小朋友会拿出一本纸质的书籍,国内孩子在机场则会拿出电子产品打发时间。国内一些经典著作的发行量只有6000多册,他不由感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成年人对文化上的认知、品格上的成型已经固化了,可以改变的空间没有多少。我们希望在保有现代生活的同时,让小朋友热爱传统文化,一点一点了解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商而言,投入做文化也需要有目的性的支撑。书院项目从目前的教育热切入,让地产商看到了吸引客户、开拓市场的前景。 “我们走过了‘没房买房’的阶段,也走过了‘有房比房’的阶段,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居住条件更好,追求绿化率,容积率。但豪宅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以后业主不再会比较精装,比较纯意大利小牛皮家具,会更专注精神品质。地产商做文化是在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
文化地产是一盘很大的棋,但书院项目的拍板过程,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
“我和包头一家地产商仅仅是聊了两个小时天,就达成了这个默契。他在楼盘里拿了300平方米给书院,使其变成固态形式,我们有了根据地,就可以做传统文化展示,也可以做授课。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准备,做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那个楼盘开了第一家书院。”
通过琉璃厂合作方的关系,第一节课邀请了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讲《弟子规》,现场反响热烈。陈炳豪介绍,接下来和房地产商的合作将会常态化,把书院搭建在房地产项目的会所里,成为一个文化推广品牌,授课对象针对五到八岁小朋友,通过邀请琉璃厂的文化人做讲座,或是教授书法、国画、《弟子规》等,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
出乎意料的是,琉璃厂的大师们对启蒙幼童的书院项目非常积极。大师们关心如何让自己说的东西让更多人听懂,让更多人接受,关注文化上的传承。“我们可以用明星经济去诠释,比如这个人的出场价值可能是20万,但他愿意只拿一两万去做这个事,因为这些大师非常希望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除了书院项目,公司还打算借助大师效应开发琉璃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厂拥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品牌,太立德仁的合作方京都文化负责每年一次琉璃厂最大的活动厂甸庙会,现场有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比如皮影、杂技。
“我们的计划是最开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开发商合作,做文化展示;接着和传承人、新锐设计师等合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元素和新锐设计师的现代理念,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地产商宣传品牌。”
为了进一步拓宽大师的影响力,公司正在筹划两岸三地文化论坛。陈炳豪说,中国每个城市的文化和学者有不同的气质,北京比较学术,香港比较商业,上海中和了北京和香港,有商业文化也有传统文化气质,还有现代化和国际化元素融入。台湾则是继承了传统文化。每个城市文化学者气质也不同,如果把这些人聚到一起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第一场论坛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在每个城市邀请一两位代表性学者。论坛主题大方向是文化与城市。“现在城市有很多物理性地标,但缺少精神性探索。”
把书院开进高端住宅,这是太立德仁北京公司总经理陈炳豪的文化愿景之一。在他看来,其实每个房地产商心里深处都住着一个文人。
“我们现在看到中国有很多城市的建筑风格很像外国,比如托斯卡纳风格,从房地产领域来说,照搬国外的建筑模式到国内已经成为一种风潮。事实上中国传统建筑有其独特内容,要把建筑内容延展出来,第一要做的是认同传统文化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沿袭传承,并且植入现代文化的精髓,形成一种模式。”
太立德仁是目前最大的专业房地产公关公司,当下房地产商最流行使用的“附加值”,一是找艺术家站台,二是和奢侈品牌勾兑,但陈炳豪的选择是强化房地产和文化领域的合作。
挖掘传统文化需要找一个抓手,而这个抓手在北京,一定就是琉璃厂。
清初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琉璃厂附近,后来全国各地的会馆也都建在此,官员、赶考的举子也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各地的书商也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大量藏书。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市,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每个城市有自己代表性的文化地标,北京的就是琉璃厂,琉璃厂和潘家园什么的都不同,潘家园是因为商业出名,去淘个手串什么的,而琉璃厂自古是文化区,是文人雅士名士大夫聚集地,在这里有很强的地域感。”
太立德仁做调研时发现,琉璃厂的国际影响力同样巨大,外国旅游团非常多,在外国人眼里,如果说天安门、长城是北京的物理形态瑰宝,琉璃厂就是文化瑰宝。而对于潘家园,“除非老外在北京住十年才知道”。
琉璃厂有许多著名老店,如槐荫山房、茹古斋、古艺斋、瑞成斋、萃文阁、一得阁、李福寿笔庄等,还有中国最大的古旧书店中国书店,以及西琉璃厂原有的三大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而琉璃厂最著名的老店则是荣宝斋。这些老店成为琉璃厂的招牌,是旧时文人墨客流连之处,它延续的光环也吸引了今世的顶尖大师。
“把大师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合力,从高度和权威角度去诠释中国文化。”这是太立德仁的第一条产品线。
为了开发琉璃厂文化资源,太立德仁和北京京都文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牵上线,这是西城区国资委下属的全资子公司,专门负责琉璃厂商业开发,包括琉璃厂品牌的对外输出,以及琉璃厂区域内的文化推广。双方成立了都市旭阳,专注做文化产业推广,以及琉璃厂的品牌塑造。
在有了大师的基础上,如何和房地产结合,让更多人去接触推广传统文化?陈炳豪想到了书院。
他在国外机场候机时发现,国外小朋友会拿出一本纸质的书籍,国内孩子在机场则会拿出电子产品打发时间。国内一些经典著作的发行量只有6000多册,他不由感慨现代科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成年人对文化上的认知、品格上的成型已经固化了,可以改变的空间没有多少。我们希望在保有现代生活的同时,让小朋友热爱传统文化,一点一点了解文化。”
另一方面,对于房地产商而言,投入做文化也需要有目的性的支撑。书院项目从目前的教育热切入,让地产商看到了吸引客户、开拓市场的前景。 “我们走过了‘没房买房’的阶段,也走过了‘有房比房’的阶段,大家都希望自己的居住条件更好,追求绿化率,容积率。但豪宅传递的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身份,以后业主不再会比较精装,比较纯意大利小牛皮家具,会更专注精神品质。地产商做文化是在满足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
文化地产是一盘很大的棋,但书院项目的拍板过程,只用了短短两个小时。
“我和包头一家地产商仅仅是聊了两个小时天,就达成了这个默契。他在楼盘里拿了300平方米给书院,使其变成固态形式,我们有了根据地,就可以做传统文化展示,也可以做授课。我们花了四天时间准备,做了一场新闻发布会,就在那个楼盘开了第一家书院。”
通过琉璃厂合作方的关系,第一节课邀请了孔子的75代孙孔祥林先生讲《弟子规》,现场反响热烈。陈炳豪介绍,接下来和房地产商的合作将会常态化,把书院搭建在房地产项目的会所里,成为一个文化推广品牌,授课对象针对五到八岁小朋友,通过邀请琉璃厂的文化人做讲座,或是教授书法、国画、《弟子规》等,传递出中国传统文化。
出乎意料的是,琉璃厂的大师们对启蒙幼童的书院项目非常积极。大师们关心如何让自己说的东西让更多人听懂,让更多人接受,关注文化上的传承。“我们可以用明星经济去诠释,比如这个人的出场价值可能是20万,但他愿意只拿一两万去做这个事,因为这些大师非常希望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下去。”
除了书院项目,公司还打算借助大师效应开发琉璃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厂拥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品牌,太立德仁的合作方京都文化负责每年一次琉璃厂最大的活动厂甸庙会,现场有十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表演,比如皮影、杂技。
“我们的计划是最开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以及开发商合作,做文化展示;接着和传承人、新锐设计师等合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像元素和新锐设计师的现代理念,打造具有传统文化基因的地产商宣传品牌。”
为了进一步拓宽大师的影响力,公司正在筹划两岸三地文化论坛。陈炳豪说,中国每个城市的文化和学者有不同的气质,北京比较学术,香港比较商业,上海中和了北京和香港,有商业文化也有传统文化气质,还有现代化和国际化元素融入。台湾则是继承了传统文化。每个城市文化学者气质也不同,如果把这些人聚到一起会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
第一场论坛今年10月在北京举办,在每个城市邀请一两位代表性学者。论坛主题大方向是文化与城市。“现在城市有很多物理性地标,但缺少精神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