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可笑与悲哀痛切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minf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伊夫林·沃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一名杰出的讽刺小说家。他把讽刺的锋芒指向社会的动乱和道德的沦丧,特别是上层社会的堕落。他以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将现代社会中荒诞可笑与悲哀痛切的东西糅合在一起,揭示了一个衰微和沉沦时代的某些侧面。
  关键词:伊夫林·沃;小说创作;评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3
  
  伊夫林·沃(1903~1966)是20世纪英国文学中一名杰出的讽刺小说家,1903年10月28日生于伦敦郊区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从小在舒适的环境中长大。父亲阿瑟·沃是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兼出版商,其兄阿莱克也是一位著名作家,因此,伊夫林自幼就受到英国诗文经典的熏陶。在牛津就学期间,他对现代派诗人艾略特和讽刺小说家弗朋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艾略特那里,他吸取了视野开阔的史诗气质;从弗朋克那里,他学到了语言通俗而富有暗喻意义的幽默风格。自牛津毕业后,他当过教师,学校的经历在他后来的第一部讽刺小说《衰落与瓦解》(1928)中有所反映。在一个道德衰败、危机迭起的世界里,像沃一样的知识分子因失望而彷徨,便求助宗教以取得精神上的支柱。
  沃的创作生涯一般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停战时期,其间,沃在素材的安排运用上渐趋稳健老练,行文风格日益流畅圆熟,讽刺技巧也渐趋得心应手。代表沃前期小说创作主要成就的是《衰落与瓦解》、《罪恶的躯体》(1930)和《一把尘土》(1934)等,它们反映了英国二三十年代的社会动荡和道德沦丧,向读者展示了人们精神和道德上的一片荒原。第二阶段是二战后的20年,其间,沃的小说类型逐渐多样化,除了《被爱的人》(1948)外,还有《旧地重游》(1945)等。其中最重要的当是以《荣誉之剑》为题的战争三部曲:《军人》(1952)、《军官与绅士》(1955)和《无条件投降》(1961)。沃在这些战争小说中将他一贯的讽刺技巧和现实义手法结合起来处理历史、社会和宗教问题,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沃的第一部小说为他赢得了讽刺小说家的名声,并为他以后的创作定下了基调。小说以“衰落与瓦解”为题,书名本身就传达了对社会的一种评价。小说中充满了闹剧场面,但这并不妨碍它对上层社会的邪恶进行揭露和嘲讽。主人公保罗·彭尼费瑟是牛津大学的神学专业学生。有一次,他被一群酗酒闹事的同学剥光了衣服,本为无辜,结果反而被校方以行为不轨的名义开除出校。此后,他不得不去北威尔斯一家偏僻的学校当教师。在那里,保罗上了一堂重要的人生课,第一次领略到了什么是虚伪和野蛮。后来他回到英格兰的汉普夏,到寡居的富婆玛高特·贝斯特切特温德夫人家为她的独生子当家庭教师,很快就成为她的情人,后来更俨然是她的未婚夫。保罗发现,富婆其实是个鸨婆,从事着“白奴贸易”,即以出卖贫穷姑娘的贞操来牟取暴利。为了不让他的可爱“公主”坐牢,保罗挺身而出替她承担罪恶,在新婚之夜英勇入狱。服刑期间,保罗又神秘地获准保外就医,被送到一家疗养院,在那里“死于手术事故”。但事实上,他却悄悄去了国外,来到富婆在希腊的科孚岛上的别墅。原来,保罗的情人已改嫁给工党的交通部长汉弗莱·莫尔特拉弗斯爵士。通过这位高官的关系,她轻而易举地改变了保罗坐牢的命运。不久以后,保罗改名易姓,留一脸大胡子,回到英国,在牛津大学继续攻读他的神学专业学士学位。
  在这一连串令人不可思议的事件中,小说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件事实:生活“好像是游乐场中供人乘坐的大转轮”,“你越接近转轮的中心就越旋转得缓慢,也就越容易停留,越容易生存下去。”在这个令人头昏目眩的世界上,一个无辜青年两次被摔倒,还蒙受了“行为放肆”、“罪恶滔天”的不实指控。只有那些有钱有势、属于社会中心的人才能身处乱世而安然无恙。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过去的盗贼变成了国会议员,社会上到处是伪君子,而富人则用自己的钱财去行贿,以达到各种目的。这部小说表面上叙述起来不动声色,实际上处处都在尖锐地讽刺英国的教育界、司法界、政界以及权贵们的腐败行为。另外,从艺术手法上来说,这部小说“超然地表现了一系列不公正的、非道德的、胆大妄为的事件,成功地采用了黑色幽默和意义不连贯的对话手法,这些手法后来被荒诞派戏剧采用。”[2]
  沃的另一部早期小说《罪恶的躯体》诙谐地讽刺了相隔于两次大战之间的英国生活,标志着沃告别了一代对个人和社会均是浪费的“聪明的年轻人”。像他的第一部小说《衰落与瓦解》一样,这部小说有许多荒诞幽默的因素,但是作品中人物所遇的罪恶与悲惨的结局也会唤起读者的深思。
  小说开始时,所有重要的人物都在一艘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船上。由于天气恶劣,渡船颠簸得很厉害,人人都因晕船而吃尽了苦头,这就预示了故事中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故事结束时,正在打一场世界大战,只是参与战争的国家到底是哪些,作者并没有说明。作者只是用高明的并列方法描写主要情节,让读者得出自己的结论。结果是微妙有效的社会批评。这是艾略特的现代“荒原”诗,其中虽有艾略特的洞察力和辛辣的讽刺,但却缺少诗人的庄严。
  《罪恶的躯体》中的人物像沃的其他作品中的人物一样,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那些狡猾、缺少顾忌、或纯属疯子的人,他们都能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另一类人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注定是这个社会的受害者。第一类人包括艾普太太、布朗上校和醉鬼少校;亚当·芬威克·塞姆斯则属于第二类人。
  沃把战前的一代叫做“聪明的年轻人”,亚当也是其中之一。沃非常幽默地描绘了他们放荡无度的生活和装模作样的行为。这种幽默是“黑色幽默”,笑声是沉重的。“聪明的年轻人”的古怪、滑稽行为是他们对这个疯狂世界的敬礼。当提到计划中的婚事时,亚当告诉妮娜对此事不要太认真,这时他只是在遵循新的游戏规则。用书中的话说,如果一个人真的去爱或真的悲伤,如果一个人真的关心什么事,那么,他就会感到迷茫。
  《罪恶的躯体》实质上是一部年轻人的作品,只有年轻人的超然和有意识的傲然可以那样毫无悲伤地对待阿加莎·朗瑟伯的死亡,或者使亚当令人敬畏却不可鄙。虽然在以后的作品中,沃有时失去这种超然的态度,作品相应地有些减色,但是《罪恶的躯体》是一阵以包括作者在内的每个人为代价的宏亮、豪爽的狂笑。
  沃以后出版的《一把尘土》的标题取自艾略特的《荒原》,其本身就暗示了小说的主旨以及作者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文明社会的态度。在他看来,英国社会已步入穷途末路,精神上已经死亡,无异于“一把尘土”。人们没有信念,缺乏目标,为了寻找生机和活力,忙于变换他们的婚姻关系。表面上气氛喧嚣忙碌,实际上则一片空虚。
  在这个漩涡中唯一稳定的只有海顿大宅。托尼·拉斯特的这座房产代表着中世纪,代表着宗教信仰和社会秩序,是一种价值观的象征。这一价值观不仅反映在这部小说中,同时也体现在沃的所有作品中。实际上,如果说《一把尘土》中确实存在一个主角的话,那么它就是海顿大宅。虽然它的主人以及那些匆匆过客们无法避免被毁灭的命运,但它依旧傲然独立,并且在小说的结尾还预示了它发展的希望。
  作为这座古老悠久的宅第的主人,托尼·拉斯特顯然很不相称。如果说他是以一个令人同情的角色出现,那么同时他也被描写成一个道德意识薄弱的人物,这一点具体表现在他对待自己那放荡的妻子布伦达的态度上。此外,他与现世格格不入,无法适应新的时代。正如他没有勇气去改建翻修海顿大宅一样,他也无法生活在20世纪。最后,他在一遍又一遍地给那个疯子高声朗读狄更斯的作品中苦度余生。如果说沃所设计的这一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对托尼而言即使是一种冷酷的报应的话,也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1947年,沃赴美国时从洛杉矶市规模宏大、绿树成荫的墓地中得到启示,从殡葬丧仪的种种荒谬做法中找到了含义丰富的象征来嘲弄现代社会的商业化与非人化,这就是沃最成熟的讽刺小说《被爱的人》的基本思想。故事叙述的是:一名年轻的英国诗人到好莱坞去写剧本,后来却受雇于一处宠物公墓,替公墓老板写广告词,并且与女整容师艾米相恋。小说中公墓老板经营有术,电影制片商利用一切场合做推销,连葬礼场合都不放过;女明星的大腿特写镜头被用来做广告;富人一掷千金,将动物的葬礼搞得十分豪华,连牧师也为了钱而去一本正经地为死去的动物祈祷。全书弥漫着商业与金钱的气息。虽说时常被表面上的善行掩盖着,但是作者却将人类的荒唐行径演示得一览无余。
  沃的大多数作品是对人类生活的某个侧面或某种行为规范进行讽刺。《旧地重游》也不例外。但是,在表面上的插科打诨与讽刺嘲弄之下,却是对信仰的真诚奉献。马奇梅因家的每一个人都以不同的方式想摆脱自己信仰的压力,但是每一个人都或早或迟地被拉入宗教的持久价值观中,甚至装模作样的主人公也改变了信仰。在沃的讽刺喜剧世界里,谁要是没有信仰就无法活。这部小说诙谐而严肃的主题表现在它的副题之中,即“查尔斯?赖德上尉敬神和渎神的回忆”。
  《旧地重游》是沃的最“富有天主教特点”的小说,也是最引起争议的一部小说。小说的情节围绕着巨富马奇梅因家族展开。这个家族在乡村有一座巨大的布莱兹海德城堡,在伦敦还有一座大厦。马奇梅因勋爵婚后皈依罗马天主教,因为妻子出身于一个特别虔诚的天主教家庭。自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参军以后,马奇梅因就离家出走,到意大利定居,养了一个情妇。他的四个孩子分道扬镳,老大和老四仍笃信天主教,老二和老三却发现宗教是一种令人沮丧的累赘。故事叙述者查尔斯?赖德于20年代初在牛津大学同老二塞巴斯蒂安相遇。后来,塞巴斯蒂安由于酗酒和忽视学业而被学校开除,遂与查尔斯走上不同道路。老三朱莉亚同一位离婚的男人结婚,使全家不悦。她的婚后生活并不如意,她还想再嫁赖德,但由于父亲因叛教而死,她放弃了再婚的念头,认为自己同赖德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罪恶。赖德最后也皈依了天主教。这部作品颇有宣扬宗教的倾向。沃所要传达的思想是,在这个充满罪孽的世界上,人们只能从上帝那里找到宽恕、仁爱和信仰。这不能不说是对前期小说里讽刺锋芒的可悲倒退。由于这部小说缺乏他前期小说那种尖刻讽刺的特点,由于马奇梅因勋爵临终皈依宗教这一情节不能令人信服,由于作品顽固的保守观点和他对被教会视为罪孽的人类爱情的谴责使人难堪,因而有读者认为本书在他的作品中处于次要地位。
  一般说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的小说几乎都是反战小说。“《荣誉之剑》三部曲也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涌现出来的最杰出的小说。”[3]作品的中心人物盖伊·克罗齐贝克是一名年已35岁,经济上独立而且生活颇为丰裕的英国人。他出身于一个罗马天主教家庭,这是一个有着久远历史的名门望族。盖伊的妻子弗吉妮亚生性淫荡,不信天主教,而且离他而去,使他受到心灵的痛苦和创伤。他成了一个孤独的人,尽管为人诚实可信,但是他发现很难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别人或通奸嫖娼、或寡廉鲜耻、或懦弱胆怯,却更受人尊敬,在这个世界上活得都比他更自在。不过,盖伊仍然希望寻找真正的朋友,在一个纵容不负责任和邪恶行为的世俗社会里,坚持人类的良心与良知。于是,他侨居意大利,时值墨索里尼当政,他感到自己身心都枯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盖伊原先心中的理想和激情重新被激起,他参了军,并当上了军官。起初,他感到非常自豪,可不久就发觉,许多人并不像他一样将上战场打仗看作神圣的十字军远征。渐而,他也看出了20世纪的生活是如此地混乱无序和毫无价值,人类的弱点在战争中暴露得更加明显。这使他改变了想法,认为战争是一桩错误的、无关紧要的、混乱的闹剧,而他和他的伙伴们的所谓“英勇行为”在一个非英雄的时代里是毫無结果的。在《军人》结尾时,盖伊在前线受了冤枉,很不体面地被送回英国受审。盖伊终于领悟到:一切理想终会招致幻灭。身穿牧师外衣的人都是间谍;朋友成了卖国贼;国家蒙受耻辱,所谓“神圣事业”显出了荒唐的本质;理想失落了,荣誉也不复存在。战争结束后,人人都在精神上失去了支柱,生活漂泊不定,一切行为也都仿佛失去了理性。社会的道德标准衰退了,生活好像没有什么新的希望。
  沃在这三部小说里都描写了战后英国麻木不仁的社会生活,认为这一切都是由于失去了理想和宗教信仰的结果。盖伊尽管是基督教徒,但是他并没有看见真正的兄弟情谊或人际友爱,所以他只在必要的场合装模作样。盖伊年迈的父亲却不同,他关心每一个人,从不恶待别人,处处显得很有人性。这种无形的力量在盖伊的心目中越来越起作用,他将父亲的信念和榜样同周围的混乱生活做比较,最终认定必须努力拯救人类,只要拯救了人的灵魂,也就是获得了成功。在私生活中,盖伊发现他的妻子弗吉妮亚多年来与许多男人发生过关系,而且还怀了别人的孩子,已经无法堕胎。于是他根据父亲的做人准则,答应与她继续保持婚姻关系,让她的孩子有一个父姓,有一个家。当有人认为他这种作法太老派、太愚蠢时,他却觉得现代社会有太多的“错误的人”,而他自己的行为选择是无私的奉献。后来他在南斯拉夫的集中营里又救出100多名犹太人。
  沃的这个小说三部曲被许多评论家认为反映了作者创作的许多特色。它们继承了作者前期小说的讽刺传统和闹剧式处理手法,在描述军旅行伍生活时充满讽刺意味而毫无英雄气概,作品的许多主要人物也带有“反英雄”和“滑稽角色”的色彩。由于作者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因而对战争场面的生动细致描写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而他后期的天主教信仰又使作品在表现动乱年代里的信仰时带上宗教劝谕的色彩。三部曲结构恢宏,情节复杂,每部都以高潮突降手法处理结尾,烘托主人公信仰的动摇和理想的丧失。
  我国已故的著名英美文学评论家侯维瑞教授曾对沃的创作地位做过十分中肯的评价。他认为:“综观沃的创作,可以说,在20世纪的英国小说中,沃占有二流的地位,但在20世纪的讽刺作家中,他无疑是个佼佼者。他在最出色的讽刺作品中显露出来的讽刺才能,在今后许多岁月里也依然能使许多读者伤感地微笑或者笑得流眼泪。这是一种难以驾驭的艺术。沃正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够掌握这种艺术的一位作家。”[4]
  
  参考文献:
  [1]查理德·K·布朗.伊夫林·沃的主要作品[M].莫纳克出版社,1971:8.
  [2]瞿世镜.当代英国小说[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73.
  [3]安德鲁·罗塞福德.战争文学[M].麦克米兰出版社,1978:113.
  [4]侯维瑞.现代英国小说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356-357.
其他文献
摘要:跨国公司通过外包的方式将各个环节分散布置于全球各地,使产品的价值链构成了一个规模越來越巨大的系统工程,企业之间应通过双方比较优势的互补和整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效率,文章通过构建博弈模型探讨外包双方实现双赢的机理,从而更好的实现全球价值链的增值。  关键词:国际外包;合作博弈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全球价值链包括
期刊
摘要: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第一次播出具有较高清晰度的电视图像,电视机正式进入人类平日生活中。1958年,我国电视广播中心在北京第一次试播电视节目,从此,中国百姓也逐渐进入了电视时代。在早期电视节目中,新闻类节目、电视剧、动画片、服务类节目等长期占据电视银屏,观众收看到的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编导和有计划、有针对性剪辑后的节目,观众的所看所思大都由电视编导事先安排。长此以往,观众厌倦了虚假的电视剧,
期刊
摘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美国兴起的新公共行政运动是公共行政发展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嬗变,在整个社会处于骚动和对政府持不信任态度的背景下,一批年轻的公共行政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发展进行了反思和批判。这场运动以其极具挑战性的理念对公共行政后续发展中的许多思潮,包括民主行政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和重塑政府运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公共行政;新公共行政学;公平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图书馆是社会知识、信息保存与传递、扩散的重要机构之一,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的普及与推广,广大读者对文献需求呈现多元化的特点。高校图书馆在现阶段应具有目标创新、服务创新和角色创新。  关键词:图书馆;知识;高校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2    高校师生由于知识结构的多样化,对文献信息的服务要求也呈现多样化,高校图书馆应该根据
期刊
摘要:社会的众多行业中,不论你身任何种角色,都应该有遵循职业道德才是做个称职员工的前提。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事工作的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一个分系统,也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它所显现出来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  关键词:农民工;职业道德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期刊
摘要:现阶段,我国传媒业处于多元化、多样性的发展时期,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从诞生之日起就表现了其巨大的传播优势。新媒介作为一种全新的现代化传播方式,只用了短短不到10年就接近了报纸、广播和电视用数十年、上百年才拥有的受众群。作为基于传统报纸媒介的报业,生存形式更加严峻,甚至有人断言,报业的冬天已经来临。新时期,我国报纸媒体要想博得一方生存空间,必须改变策略,摒弃传统的纸质媒介的束缚,把新媒介作为未
期刊
摘要:当前,高职院校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 “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创业带动就业为原则”,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其目标是培育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创业型技能人才。如何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创新创业能力,教育是关键,师资是根本。因此,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的师资队伍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在分析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状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怍的生命线。近年来,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商业贿赂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问题。电力企业在治理商业贿赂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既能有效保证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营造和谐的局面,又能消除职工顾虑,深入推进自查自纠,确保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取得成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商业贿赂;宣传;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摘要:地方媒体覆盖的受众和地域范围有限,如果想要长期发展并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将本土新闻做深做活,报道内容接近本土的选择是不言而喻的。在两会报道中,《大河报》突出接近性,但不局限于地域,体现了地方主流媒体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接近性;本土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地方媒体两会报道角度接近性的选择  两会由于
期刊
摘要:2011年9月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是贵州省承办的第一次全国性的运动会。承办好这届民族运动会,必将对贵州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为贵州在“十二五”期间争得有利的条件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领导高度重视、全社会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以及提高管理与组织水平是贵州人民办好这届民族运动会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少数民族运动会;贵州;社会  中图分类号:G81文献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