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在新课标课程改革的倡导下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向着新式的教学理念和方式转变,且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就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状况而言,还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主要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的问题。老师在已经意识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在适应当前的教学需要的同时,还需要了解到学生的具体需求和适应能力,有效的教学开展需要师生之间、以及教材和教学设施之间的良性合作与亲密互动,只有相互契合才能真正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语文水平的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也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弊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为了适应改革而采取的形式主义措施的危害,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探寻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时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和编写首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作用,其次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当前我国所使用的诸多教材中很具权威性,因此深受很多地区和学校的信任,其內容丰富多彩,并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了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纵观教材内容,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些许不适应或者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描写一位穷困潦倒下冻死街头的小女孩的故事来表达对穷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上贫富差距所带给人们的痛苦的愤恨,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个故事对于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太过于偏离社会现实了,文章所展现的极度悲观的氛围难免会给学生的心灵蒙上灰尘,形成阴影;此外,还有《穷人》一文,通过描写渔夫和妻子收养死去的邻居的孩子的故事,反应沙俄统治下的残酷社会现实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这与前一篇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仔细观之,它们未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过了头,而小学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它们对社会所形成的看法大多数来自于学校老师的教育,这样一来,这种极度悲观的氛围实在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教学方式老套
虽然在新课标改革下老师已经在尽量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结合起来,但是学生身在其中便能体会得到,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改变,老师仍旧立足课本。依靠板书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做到将其完全融入到教学中去,此外,教师内心深处“教学主导者”的身份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多数教师都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依旧是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症结所在。
例如,在讲授《开国大典》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样写作顺序写的?”学生给出了“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都予以否定了,因为这些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同,而标准答案是什么呢?是“按照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来写的”,看到这个答案不禁让人发笑,这三者有何区别?甚至学生的答案更标准,但这便是教师在教学上仍旧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表现,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以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很难得到发展。
二、应对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教材内容设置紧贴现实生活
对于教材中那些与现代社会生活现状不相符的课文应该尽早剔除,因为这些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如果需要向学生传达体恤穷苦大众、具备同情心的思想大可不必以这种如此压抑的文章为载体,因为向《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穷人》这类文章所描述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不必再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徒添烦闷。换言之,一些与社会发展步伐一致,能够反映社会现状,又能揭示一定道理的文章应该被学生所熟悉和学习,以此达到让学生从书本中看世界的目的,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
(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中应该身处于主体地位,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维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老师做好要引导工作,灵活教学,开放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目光,除此之外,别无用处,老师一味追求的与标准答案的接近事实上毫无意义,只会在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而放开对学生束缚,任由学生个性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已经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很多方面的改革只是注重形式的变化,而没有内涵的改变,但是,要想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只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摒弃落后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从中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师进福.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35):192-193.
[2]陈尚.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8):74-75.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教学;问题及对策
小学语文教学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将直接影响学生今后语文水平的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应的改变,也摒弃了传统语文教学的诸多弊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就目前而言,小学语文教育中仍然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为了适应改革而采取的形式主义措施的危害,从学生的切身利益出发,探寻真正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内容过时
小学语文教材的选材和编写首先需要对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作用,其次还需要对学生的成长起到积极的影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人教版语文教材在当前我国所使用的诸多教材中很具权威性,因此深受很多地区和学校的信任,其內容丰富多彩,并且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设置了极具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但是纵观教材内容,我们还是能够发现些许不适应或者偏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
例如,在教授《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通过描写一位穷困潦倒下冻死街头的小女孩的故事来表达对穷苦大众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社会上贫富差距所带给人们的痛苦的愤恨,以此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个故事对于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未免有些太过于偏离社会现实了,文章所展现的极度悲观的氛围难免会给学生的心灵蒙上灰尘,形成阴影;此外,还有《穷人》一文,通过描写渔夫和妻子收养死去的邻居的孩子的故事,反应沙俄统治下的残酷社会现实带给人们的深重灾难,这与前一篇文章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仔细观之,它们未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过了头,而小学学生的心智尚未成熟,它们对社会所形成的看法大多数来自于学校老师的教育,这样一来,这种极度悲观的氛围实在是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二)教学方式老套
虽然在新课标改革下老师已经在尽量转变教学方式,教师将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已经结合起来,但是学生身在其中便能体会得到,这只是换汤不换药的改变,老师仍旧立足课本。依靠板书进行教学,课件的制作、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为了适应改革的需要、应付上级的检查,并没有做到将其完全融入到教学中去,此外,教师内心深处“教学主导者”的身份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转变,多数教师都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依旧是一种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教学方式,这也是教学方式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的症结所在。
例如,在讲授《开国大典》一文时,老师问学生:“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样写作顺序写的?”学生给出了“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事情发展顺序”等不同的回答,但是老师都予以否定了,因为这些答案与标准答案不相同,而标准答案是什么呢?是“按照开国大典的进行顺序来写的”,看到这个答案不禁让人发笑,这三者有何区别?甚至学生的答案更标准,但这便是教师在教学上仍旧想占据主导地位的表现,类似的案例比比皆是,以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很难得到发展。
二、应对教学问题的对策
(一)教材内容设置紧贴现实生活
对于教材中那些与现代社会生活现状不相符的课文应该尽早剔除,因为这些课文所传达的思想已经不再适用于现代社会,如果需要向学生传达体恤穷苦大众、具备同情心的思想大可不必以这种如此压抑的文章为载体,因为向《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穷人》这类文章所描述的社会已经不复存在,因此不必再用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徒添烦闷。换言之,一些与社会发展步伐一致,能够反映社会现状,又能揭示一定道理的文章应该被学生所熟悉和学习,以此达到让学生从书本中看世界的目的,开阔他们的眼界,增长他们的见识。
(二)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在教学中应该身处于主体地位,应该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思维和学习的空间和时间,老师做好要引导工作,灵活教学,开放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主创新能力。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式只会禁锢学生的思维、阻碍学生的目光,除此之外,别无用处,老师一味追求的与标准答案的接近事实上毫无意义,只会在精神上给学生造成更大的压力,而放开对学生束缚,任由学生个性发展,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才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虽然已经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很多方面的改革只是注重形式的变化,而没有内涵的改变,但是,要想教学效率的真正提高,只要从根本上转变教学方式,摒弃落后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从中真正获益。
参考文献
[1]师进福.浅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周刊,2013(35):192-193.
[2]陈尚.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6(8):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