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IP.移动及其它

来源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y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清电视:想说爱你不容易
   似乎是为了与6号馆内庞大的展台遥相呼应,央视于BIRTV2005开幕前夕,在亚洲4号(122.2°E)卫星C波段开播了高清晰度电视的测试信号。在展览中心6号馆的CCTV展台上,央视更是斥巨资搭建了一个拥有近百座位的数字影院系统,用最新的DLP光显投影机在一面巨大的电影屏幕上播放接收到的高清晰度电视节目,在宣传上可谓大下血本。随着一部部震人心魄的“大片”的放送,1920×1080分辨率的清晰度与震撼力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可是,问题却恰恰出在这里。笔者花了数天的时间在BIRTV与家里的电视上(用电脑接收亚洲4号信号)观看了央视的高清电视试播,发现其片源除了《佐罗》、《黑鹰十五小时》等发行了HD版本的电影大片外(而且还都是时间较早因而版权费较便宜的),就只剩下乏善可陈的几部国产连续剧和一些风光片了。
   看到这些,一个疑问涌上了笔者心头:为什么央视高清中没有任何在韩国SBS、日本NHK等高清频道中占据大半时段的演播室节目呢(如晚会、综艺、访谈等)?如果仅仅是用作家电卖场里的高清展示,老电影和风光片已经足够,然而作为一个综合频道,新闻、娱乐、科教等自主制作的演播室节目显然是不可或缺的。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成本问题。在本次BIRTV展会上,媒体设备巨头SONY、松下、汤姆逊等纷纷展出了全套高清采、编、播设备。尽管这些设备的卖点五花八门,但却有着一个共同的特征:“天价”。因此,即便是央视这样财大气粗的单位,也不可能在高清设备更新换代时一蹴而就,而只能采取细水长流的策略。于是,原有的大量标清演播室节目素材无法利用,新设备又不能及时到位,加之并未投入太多的人力进行高清节目的制作(当前的高清频道几乎全部是由广电技术人员和节目编辑组成),便造成了央视高清当前片源缺乏的窘境。
   当然,在试运行期间,我们吃的是免费的午餐,自然不能以日韩成熟的高清付费频道的标准来要求羽翼未丰的央视高清。但是,为了应对未来一切可能的挑战,就必须未雨绸缪,在满足观众需求等方面大下功夫了。一旦节目面向广大观众正式开播,大家看的当然是节目,而不是看高清技术“效果如何如何”,因而“设备、资源问题”显然无法再成为内容乏善可陈的借口。笔者认为,早日重视这一问题,及时让设备与人员逐步跟进,应该成为央视高清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由。
   为了配合央视数字电视9月1日在杭州有线网的正式开播,松下在此次BIRTV上正式推出了专为央视数字电视量身打造的高清机顶盒———TZ-CCH1000A。不幸的是,与高高在上的前端设备一样,这款机顶盒也是金贵之身———据称,即使“批发”价格,也在1000元人民币以上!
   其实,根据现有DVB-C/S/T机顶盒百多元的成本推算,即使高清机顶盒使用了Dolby公司的AC-3 5.1音频等需支付专利费的系统,但由于视频流采用开源的MPEG-2压缩格式,因此如果选择开放的芯片组方案,价格并不会比MPEG-2标清的价格高出多少。但是,由于央视高清出乎意料地采用了日本松下公司的一揽子方案,因此在此之上的加扰、计次付费、视频点播等纵深应用就必须建立在松下系统之上,变相造成了一种厂家垄断的局面,尽管不知日后央视在各地有线系统推广时高清时会采取“送盒”、“卖盒”两策略中的哪种,但不管这一费用落在哪一方头上,都将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无疑会在相当程度上影响高清电视在普通消费者群体中的普及。消费群打不开,也就不可能有广泛的广告投放与付费频道消费市场,回收成本的艰难,将反过来进一步阻碍高清电视的推广与普及。至此,高清便会陷入一个永无出头之日的怪圈,难以自拔。或许,是松下产品毋庸置疑的精良稳定性与强大的功能使央视做出了上述的选择,但是否也需要为日后的成本降低与市场推广空间着想一下,做两手准备呢?
   同时,根据央视在展会上提供的资料,央视高清频道将全面采用MPEG-2压缩格式和杜比AC-3 5.1声道音频,其码率高达27500kS/s。也就是说,即使使用我国未来规划中的DTH直播卫星———SINOSAT-2的全部Ku波段转发器资源,也只能转输30套左右的高清节目,更何况“使用全部转发器”也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梦想。因此,一旦电视节目全面高清化(这显然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现有高清传输标准将面临带宽严重不足的尴尬局面。
   正因为如此,国家在确定下一代直播星标准时选择了带宽资源更为充裕、压缩效果更好、扩展性更强的DVB-S2+MPEG-4/H.264标准,以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然而,央视却与此背道而驰,似乎并未为未来的发展趋势作任何准备。在展会上,一位央视技术人员向笔者透露,央视高清向MPEG-4/H.264的过渡仍旧停留在“可行性研究阶段”。
   也许,又是资金问题。诚然,MPEG-2制式的前端与用户端设备的价格都要比H.264系列相对低廉一些,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当MPEG-4/H.264成为国家强制标准后,现有这些昂贵的前端设备和机顶盒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呢?难道这就是现在“节约”的目的吗?在格式选用、未来兼容性等方面的考虑欠缺,更增加了央视高清频道市场前途的不确定性。
   根据国内广电系统多年来形成的“习惯”,各地方电视台纷纷把央视视为一面“旗帜”。因此,央视对高清标准的选择也对各地方台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一套高清上马,势必“迅速拉动”各地方电视高清化的步伐。但如果有一天,央视现有的高清制式遭到淘汰……后果自然可以想象,但又令人不愿想象。因此,央视高清的每一步决策,都必须慎之又慎。
   除了央视之外,有一个“意外”的发现也不能不提。在海尔公司“真正高清电视”(1080p)产品的演示中,视频流播放设备突然发生了死机。当看到工作人员慌忙跑过去猛按“三键”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用作演示用的所谓“高清播放机”其实就是一台电脑!在此之后,我便开始注意各家电厂商高清电视演示的视频源,结果发现,除了几个大鳄级日本厂家之外,参展商们无一例外都在使用电脑播放高清画面。而就在几天之前,笔者在大中电器“平板彩电节”上也见到了比比皆是的电脑高清源。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答案只有一个:目前的高清电视标准只定义了未压缩(解压后)信源的模拟/数字传输格式,而在高清数据传输/存储/记录领域,依旧是群雄逐鹿。从本次展会上SONY HD磁带与Panasonic P2卡之间火药味颇浓的宣传攻势,便可略见一斑。巨头们的格式大战烽烟四起,其它实力稍弱的家电厂商没有本钱与之拼死搏杀,也就只好选择电脑这种"通吃"的设备了。可见,高清电视标准远未尘埃落定,其间壁垒与陷阱密布。国内企业若欲投资这一领域,还须大加谨慎。
   说了这么多,其中的道理却再简单不过:现在早已经不是国家砸钱换“骄傲”的时代了,不论央视高清频道在镁光灯的闪烁中如何抢眼,她最终也要经受市场洪流的无情考验。因此,要市场,而不是要“壮观”,将是央视高清唯一的生存之道。
   只是但愿,局中的人们能够看得清楚。
  IP电视:小带宽与大市场
   在BIRTV2005上,背靠中数传媒付费电视与央视高清的巨大展台,摆放着十余台联网的电脑主机。所有电脑都在运行央视的iCCTV网络电视程序,向络绎不绝的参观者演示着央视目前试播的CCTV-1、2、4、7、9、10、11、12、新闻、少儿、音乐11个网络电视频道。一位央视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上不断变换的画面,对笔者骄傲地说:“你看这效果,绝对稳定清晰!”
   可是,走到展台背面,笔者却在角落发现了一台CISCO千兆交换机。经过仔细观察,可以确定央视网络电视站台的所有电脑都是连接于其上的。在交换机侧面,笔者发现了一个标有“国展通信”字样的小标签,看来,央视iCCTV演示使用的是中国国际展览中心的宽带网络。那么,国展宽带网的Internet连接速率又是多少呢?根据国展通信在BIRTV展会期间发放的彩页的介绍,国展的公共网出口带宽在Gbps级之上。可见,央视网络电视在演示中的流畅多路播放也是在带宽相当充裕的基础上得以实现的。
   然而,尽管网络电视融入了在线互动参与、聊天室、视频点播等多样化的功能,但无论如何变化,"网络电视"仍旧是电视。因此,良好、流畅的画质始终是广大网络电视使用者最大的需求。iCCTV在演示中表现良好,在普通消费者的使用环境中的效果是否也能同样尽如人意呢?带着这个问题,笔者在北京通信512kbps的ADSL连接上进行了测试,在仅仅收看一路电视节目的情况下,不论高峰、低峰时段,iCCTV的稳定性都十分出色,一共仅仅出现了两次一秒左右的停顿。但是,一旦在家庭局域网中开启多个iCCTV终端,电视画面便立即开始出现停顿,原因自然是512kbps不足以支持两路视频流的传输。由此推断,如果要以此方式实现手机电视的接收,目前国内最快的联通CDMA 1X手机网络也不敷使用!若等待3G网络普及,还不知要到猴年马月!显然,带宽仍旧是央视网络电视的软肋之一。
   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讲,笔者在北京所进行的测试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对北京通信的用户而言,观看iCCTV时连接的是本地站点,所经过的路由环节较少。而当国内乃至世界其它地区的用户收看此节目时,为保证良好的传输质量,就需要固网运营商通过QoS为其专门进行带宽优化了(因为默认情况下,流媒体在路由交换中的优先级是极低的,节点数越多,丢包、延迟等现象越严重)。可是,在当前各网络运营商纷纷大力推行自有网络电视服务的大环境中,又有谁会去专门为竞争对手之一的央视优化网络架构呢?
   根据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央视网络电视基于北京时越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出品的UUIPTV软件,其内核采用微软Windows Media 9编解码系统。根据码流分析的结果,一个央视网络电视频道所占用的带宽约为384kbps。毫无疑问,WMV9制式拥有足以傲视群雄的压缩能力与相对画质,但是,1/3兆的码率毕竟不是一个大数,因此也就决定了iCCTV直播只能称作"尚可"的收视效果,而且还是在不进行全屏播放的前提下。运动速度较慢的节目还不明显,一旦画面速度加快,马赛克般的像素块便会逐渐增多,如果是拼抢激烈的体育节目,视频质量简直可谓惨不忍睹!不论是在央视展台上还是在笔者家中试验时,这种现象始终存在,似乎已经成为了网络电视在当前带宽条件下的一个难以克服的先天缺陷。中视网络在演示iCCTV时始终没有使用全屏画面,而且也未开通CCTV-5的网络直播(尽管宣传彩页上有),大概也与此有关吧。
   icctv.cn网站上,“用户体验调查”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其实,一个新事物诞生时,肯定会存在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与缺陷。其实,不足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是否有正视缺点并加以改正的决心与勇气。只要推广策略得当,中国的几千万网民就是她最为坚强的市场后盾!笔者相信,如果中视网络真正能够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听取广大用户的意见并尽快加以改进,而不是搞什么“民意工程”,iCCTV的普及与广受欢迎无疑将指日可待。
  移动电视:不是会移动的“家电”
   除了“高清电视”、“数字电视”,BIRTV上另一个抢眼的亮点恐怕就要数用手机/车载电视接收的DVB-T/DMB移动电视了。试看,不仅在展品架上摆放着一排排外观各异,功能繁多的移动电视接收机与配套液晶屏,有几个厂家甚至把装有全套移动电视影音系统的汽车直接开到了展馆中,大开音响招揽参观者,气氛好不热烈!
   天生对汽车情有独钟的笔者在相关的展台前流连了好久,心里盘算着何时才能买这样的一套系统过过瘾。忽然,笔者发现一个中年男子也在饶有兴味地仔细观察着每一款移动电视设备,甚至连接收机背面也要拿起来看一看,于是一下感觉觅到了知音,遂与他攀谈起来。在交谈中,笔者得知他在北方某市负责公交、出租与私家车移动电视设备的招标采购和推广安装工作,和很多款移动电视设备都是“老熟人”了。
   我们聊得正起劲,他突然拿起一款车载电视接收机,指着背面的一堆接口问:“你看得出这里面有什么问题吗?”
   “……”
   “你看看这个,就是接电源的那个圆孔!人家正常的车载收音机里面都有三根线,这个呢?”
   “两根。”
   “对!就是少这一根线,可把我们给害惨了!你知道这根线是干什么的吗?是电源控制,就像三极管似的,是接到点火开关(车钥匙)上的。”
   “哦。”直到这时,笔者才恍然大悟,原来车载收音机的开关是受这条“第三线”控制的,不管车辆总电源开启与否,提供12V直流电源的车辆供电电路始终处于导通状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车载CD机在关闭电源后也能够完成退盘操作。
   “唉。”他叹了口气,接着说,“前年就是因为缺这根线,车子只要两天不开,电瓶的电就全被那玩意儿的待机功耗耗光了。结果一个车队的车全都打不着火趴了窝,这乱子可是闹大了!而且这些接收机全都没有地线的滤波和过流保护,像汽车搭铁(连接电瓶负极和所有车内用电设备负极)那种东西,上面什么杂波没有?直接把地线接在上面,抗干扰能力和稳定性还能好得了?你现在知道为什么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会有那么多坏的了吧?”
   “看来,车载电器决不是把家用电器放在一个‘车载’的盒子里就完了。只能找做车载收音机的厂家来做移动电视了。”笔者补充道。中年人立刻连连点头,表示赞同。
   可是,笔者脑海中又产生了一个疑问:既然发现了问题,就可以向厂家提意见改进嘛!再说,甚至连这些厂商本身,有的也拥有自己的汽车电器生产部门。为什么它们就不能向自己学习一下车载视听设备的制作经验呢?
   最后还是那位仁兄一语道破了天机:“这帮大老爷们,已经习惯于领导消费者的潮流,它们捧什么老百姓就去追什么风,哪里还有什么顺应市场需求的说法?……”
   这里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在位于七号馆最后面的北广传媒展示区,绿色的悦龙数字广播(隶属于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展台与红色的BAMC移动电视展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虽然颜色截然不同,展台上所展示的设备却惊人地相似:全套的家用、车载与手机移动媒体(电视、广播、信息)接收设备,唯一的不同就是,悦龙系统基于DAB/DMB(数字音频/多媒体广播)制式,而BAMC系统使用的则是数字电视标准之一的DVB-T。虽然两家公司同属北广传媒集团,但在红绿两色相煎何急的对垒中,却可以隐隐嗅出一股维护既得利益与市场的火药味。
   笔者悄悄询问悦龙展台上的一位工作人员,既然两种制式现在都在试播,接收设备原理又相差不大,有没有可能把两者整合在一起呢?
   “嗯……理论上是可以的。”那位工作人员回答道,“不过目前还没有这方面的打算……”
   “商业原因!”紧接着,他又小声补充了一句。
   听了这番话,笔者不禁扪心自问:同门兄弟尚且如此,哪个赚钱就全都一窝蜂盲目上马,就像当年满坑满谷的汽车制造厂一样。我们何时才能走出重复投资的怪圈呢?
   最后再多说一句:其实,BIRTV归来的第一感觉还是满足与欣慰,是看到新产品后连续好几天沉浸其中的酣畅淋漓。上面讲的只是其间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个别现象,就当是聊发狂言吧。
其他文献
国家广电总局8月4日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广播影视局(厅)发出的《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频道管理的通知》指出,近一个时期以来,一些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现了变相出租、转让广播电视频道、频率和时段、栏目(以下统称频道)的现象,导致了宣传编辑权和经营控制力的削弱,影响了广播电视宣传安全和运行秩序。为了适应形势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频道管理,切实保障广播电视健康有序发展,通知如下:  一、根据
期刊
格林尼治时间2005年3月29日22时31分,一枚“质子-K”(Proton-K)火箭从哈萨克斯坦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起飞,将搭载的俄罗斯新一代通信卫星“快车AM2”(Express AM2)送上太空。发射约6小时30分钟后,星箭分离,卫星顺利进入预定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表明这次发射获得成功。这是继2月3日成功发射美国通信卫星AMC12之后,俄罗斯Proton火箭在2005年的第2次发射。  Expr
期刊
1、错觉 深眠无梦,忽然警醒:我下意识以为自己睡过了头,抬眼一瞥,桌上的电子钟显示为6点17分,我不放心又拿手表确认了一遍,这回彻底相信时间没错:6点17分!当然,是AM。这离我设置的闹铃6点30分还提前了一些,于是窃喜中还有些激动:照这个点儿我完全可赶到公司去关注我们频道开播的那一刻———2004年11月1日上午8点。  鲤鱼打挺,起床风行,我哼着小曲儿洗漱时还在想:当人心里惦记着第二天某事的时
期刊
2005年9月15-16日,首届中国音视频产业技术与应用趋势论坛将在北京京都信苑饭店隆重召开。本次论坛是在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倡议下,由中国音视频产业技术与应用趋势论坛组委会发起实施。届时,音视频产业相关的各位领导、专家、厂商代表将共同围绕"融合、创新,共造中国音视频产业繁荣与发展"的主题展开历时两天的讨论与交流。  本次论坛将重点关注宏观政策与产业趋势、音视频产业应用与市场、音视频产业链建设、数
期刊
百花齐放:  多重渠道寻求数字电视推广  大凡一个新生事物进入市场后,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得以发展壮大,“推广”永远是其所面临的第一个,也是最严峻的一个挑战。央视数字付费电视也不例外。2005年之前,广电总局提倡从有线电视数字化的切入来发展数字电视,今年三月份CCBN之后,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张海涛提出“全面推动数字电视”的战略,全面的含义就是用多手段,通过多种渠道发掘数字电视潜在市场,
期刊
视频点播(Video on Demand;VOD)是互动电视应用中的一项服务,在几年前就已在美国发展,当时的有线电视服务业者称VOD为“卫星电视服务的杀手”,借此服务的提供打击直播卫星业者,原因在于直播卫星电视公司在当时并无法提供VOD的服务,形成差异化的服务竞争。   随着全球数字电视的开播,许多互动电视应用服务在数字化后更容易实现,并且管控机制如电子节目窗体、点播与计费机制等更方便。VOD服务
期刊
亚洲卫星在京举办2005年春节联谊活动    1月30日,亚洲卫星公司在北京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亚洲卫星2005年春节联谊活动”,亚洲卫星在京用户单位、有关政府部门和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业界的朋友们携同亲属共计180余人参加了本次联谊活动。  1月底的北京,寒风凛冽,气温骤降,位于北京顺义的怡生园国际会议中心里却是欢声笑语,喜气洋洋。嘉宾们相互问候,并参加了网球、乒乓球、保龄球等多项球类体育运动
期刊
在2004年北京第七届《卫视传媒》读者联谊会上,澳洲的田川先生以人民币6880元的价格将一本2003年《卫视传媒》的精装珍藏合订本拍走。从那一刻起,我心中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一定要去采访田川先生。  2005年6月27日至7月2日,本人与太太对澳大利亚悉尼进行了短短4天的参观访问,其间特别用了近2天的时间对田川先生进行了采访,感慨良多。这也算是阿罗环球卫视报告行的一个新的尝试吧!  当我们坐在
期刊
美国西北航空公司创造者和前任首席执行官哈伯说过,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他们不能模仿你的文化。  从事一项工作,必须有一种精神力量和内在动力去推动。德国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把它称之为“经济伦理”、“工具理性”。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能给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命之本,正是企业文化使企业具有类似于生命的意义和类似于生命的能力,如同思想精神一直是作为人的根本和灵魂一样。 
期刊
2005年7月28日,海上发射公司(Sea Launch)宣布,已经与美国泛美卫星公司(PanAmSat)签署了发射3颗泛美通信卫星的相关协议。令业界关注的是,海上发射公司这次从泛美卫星公司获得的发射订单中,除了用Zenit 3SL火箭在海上发射Galaxy 16、GalaxY 18两颗卫星的合同外,还有一个用Zenit 3SLB火箭在陆地发射PAS 11卫星的合同,这将是该公司首次提供陆地商业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