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园一隅,有某厂家赞助的义诊台前人头攒动,十分热闹,上方挂着“肾虚——现代都市症状”的红色横幅。陈大妈费了好大工夫才挤进去,她是为老伴来咨询的,说性格外向的老伴情绪常大起大落,会不会有伤身体。那个医生模样的人点头赞许道:“您说得太对了,心情起伏大会导致肾虚,您不妨给老伴买点补肾的药。”旁边,一位先生听了若有所悟:“我生慢性肾炎有好几年了,肯定肾虚,看来也得补补。”最后,他们两位都买了这家厂生产的补肾药。“补肾有什么讲究呢?”边上一位女士观察良久后发问。义诊“医生”解释道:“中医认为‘阴’是基础,肾阴虚者阴阳不平衡,阴虚而阳盛;当肾阴虚症状逐渐加重,会导致阴阳两虚。所以,补肾必须先补肾阴虚。”“你们那种补肾助阳的药,吃了会上火吗?”“不会!”“医生”斩钉截铁地回答,“这种药的组成是温性的,所以吃了也不会上火。”两个看热闹的小伙子发现挤进了中老年的圈子,刚想出去,被“医生”一把拉住:“看你们一脸的青春痘,这也是肾虚的表现。”
在以上故事中有五个错误的观点,您找出来了吗?如果想考考自己,请在找出您认为的错误后,再与以下的答案作对照。
错误一:心情起伏大会导致肾虚。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正常人皆有之。如果当喜不喜,该怒不怒,仅仅为了保持心情的平稳而强行克制,有害情绪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反而有害健康。当然,凡事都要有个“度”,情绪的过激反应也可“内伤七情”:一则直接影响或损伤脏腑的功能,导致相应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二则主要表现为气机的逆乱,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持久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造成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甚至严重影响健康,而情绪起伏的大小与肾虚没有直接联系。
错误二:肾功能的慢性损伤容易导致肾虚。这是一种常识性错误,是把西医的“肾脏”、“肾功能损伤”与中医的“肾”、“肾虚”混为一谈。西医所讲的“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泌尿器官,“肾功能损伤”是某些临床疾病直接影响肾功能而导致的肾损害。在中医里,“肾”固然有脏器的概念,但它称之为“肾藏”,其功能主要是“受纳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又对骨骼和脑髓的生化,以及呼吸、听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显然与西医的“肾功能”风马牛不相及。至于“肾虚”,除了有阴、阳、精、气之虚的不同辨证要点外,其共性都属于肾的精气不足。
从肾脏疾病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肾虚是一切肾脏疾病发生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也是许多现代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上述说法不仅混淆了中西医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因果倒置,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错误三:阴虚而阳衰,补肾必须先补肾阴虚。中医历来强调人体阴阳平衡,这才是健康的基础。阴虚者阳亢,往往是因为“虚火”造成了人体内物质的过分消耗而导致了阴气的不足,也就是“阳气”的偏亢,而不是所谓的“阳衰”。如果阴虚日久,难以支持人体的功能活动,才会发展到“阳衰”的程度,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所以,“阴虚而阳衰”的说法有失偏颇。至于补肾是否必须先补肾阴也当因人而异,如果病人表现为“肾阴虚”,那么先补肾阴是对的。如果病人表现为腰酸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频等肾阳虚症状,“先补肾阴”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此时,正确的方法是必须先补肾阳。
错误四:温补肾阳的中药,吃了也不会上火。以“补肾助阳”为主的中药养生方,其药性属于温热性质,吃了这种药“上不上火”,要看服用者究竟是属于“阴虚”还是“阳虚”。“阳虚”者吃了自然不会“上火”,“阴虚”者吃了,会导致阴更虚,阳更亢,演变为“阴虚火旺”,结果使病情更加严重。所以,有经验的中医师是利用药物的寒热阴阳之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虚实之偏,以达到重建人体阴阳平衡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错误五:生青春痘是肾虚的表现。青春痘属于青年人好发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一般认为与“湿热蕴肺”相关,而与肾虚无必然的联系。
在以上故事中有五个错误的观点,您找出来了吗?如果想考考自己,请在找出您认为的错误后,再与以下的答案作对照。
错误一:心情起伏大会导致肾虚。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之为“七情”,正常人皆有之。如果当喜不喜,该怒不怒,仅仅为了保持心情的平稳而强行克制,有害情绪得不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反而有害健康。当然,凡事都要有个“度”,情绪的过激反应也可“内伤七情”:一则直接影响或损伤脏腑的功能,导致相应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二则主要表现为气机的逆乱,所谓“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因此,持久或强烈的精神刺激可以造成人体脏腑功能的失调,甚至严重影响健康,而情绪起伏的大小与肾虚没有直接联系。
错误二:肾功能的慢性损伤容易导致肾虚。这是一种常识性错误,是把西医的“肾脏”、“肾功能损伤”与中医的“肾”、“肾虚”混为一谈。西医所讲的“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泌尿器官,“肾功能损伤”是某些临床疾病直接影响肾功能而导致的肾损害。在中医里,“肾”固然有脏器的概念,但它称之为“肾藏”,其功能主要是“受纳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对人体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整个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又对骨骼和脑髓的生化,以及呼吸、听觉等方面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显然与西医的“肾功能”风马牛不相及。至于“肾虚”,除了有阴、阳、精、气之虚的不同辨证要点外,其共性都属于肾的精气不足。
从肾脏疾病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肾虚是一切肾脏疾病发生的病理学基础之一,也是许多现代疾病发生发展到一定阶段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上述说法不仅混淆了中西医学的基本概念,而且因果倒置,是不符合临床实际的。
错误三:阴虚而阳衰,补肾必须先补肾阴虚。中医历来强调人体阴阳平衡,这才是健康的基础。阴虚者阳亢,往往是因为“虚火”造成了人体内物质的过分消耗而导致了阴气的不足,也就是“阳气”的偏亢,而不是所谓的“阳衰”。如果阴虚日久,难以支持人体的功能活动,才会发展到“阳衰”的程度,出现“阴阳两虚”的病变。所以,“阴虚而阳衰”的说法有失偏颇。至于补肾是否必须先补肾阴也当因人而异,如果病人表现为“肾阴虚”,那么先补肾阴是对的。如果病人表现为腰酸怕冷、四肢不温、夜尿频频等肾阳虚症状,“先补肾阴”反而有可能加重病情,此时,正确的方法是必须先补肾阳。
错误四:温补肾阳的中药,吃了也不会上火。以“补肾助阳”为主的中药养生方,其药性属于温热性质,吃了这种药“上不上火”,要看服用者究竟是属于“阴虚”还是“阳虚”。“阳虚”者吃了自然不会“上火”,“阴虚”者吃了,会导致阴更虚,阳更亢,演变为“阴虚火旺”,结果使病情更加严重。所以,有经验的中医师是利用药物的寒热阴阳之性来纠正人体的阴阳虚实之偏,以达到重建人体阴阳平衡和恢复健康的目的。
错误五:生青春痘是肾虚的表现。青春痘属于青年人好发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一般认为与“湿热蕴肺”相关,而与肾虚无必然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