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心即诅咒,really?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anv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什么担心往往成真?
  网上盛传“担心是一种赌咒,越怕什么就越会来什么”,这多少有点佛家“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的意思。佛家遵循“不敢说,不妄语”是对存在的敬畏,而“担心是一种赌咒”,这句话本身就类似于一种咒语——你不把这句话当真,担心就不是问题;但如果你把这句话当真,控制不了对自己和亲人的担心,那么也许真会给某人带来麻烦。
  为什么担心会成真?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们往往因为有什么事情可能要来,所以才会害怕;而正因为害怕,所以对这件事就格外敏感,产生更多的关注,事物的信息就被无意识地强化了。强化、重复、赘述的信息会产生一种催眠效应,让自己受困于其中,出现一种应验的、难逃宿命的感觉。也许正是这种应验的感受引发人行为、情绪的非常态,结果让担心的事情成真。但我们往往会忽略掉,并非所有的担心在被敏感、强化和赘述后就一定成真。
  怎样看待“担心即诅咒”?
  混沌学里的蝴蝶效应与自组理论也许是对“担心即赌咒”的最好解释。混沌学提到一个重复的“扰动子”会自组出一种结构,而咒语就很像是一种初始状态下的扰动子。“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和“吸引力法则”都是同样道理,它们都认为人坚定的信念能成为一种有效扰动,使空间、时间、生命产生一种自组结构。
  心理学一般习惯把不确定的东西用确定的方式来解释,这种解释只代表一种可能,但事物常常是复杂、多向的,所以很难一言而概之,我们只能尝试去解释其中的某些可能性。心理学强调人活在一种关系中。以亲子关系为例,父母的担心率先伤害的并不是孩子,很可能是自己。因为孩子相应的不良信息被父母在内心放大,出现一些哪怕是细微的不理性、不合理行为,慢慢就改变了亲子关系,最终担心变成现实,伤害到一家人。如果父母把对孩子的担心看成是自己应尽的教育责任,不较真,不赘述,只是去处理解决,那么问题就不会太大。


  哪些担心真的需要?
  担心要分几种:一种是理性的担心,多半是常识构成。比如夜间开车、走高速,或者山区行车引起亲友的担心,多半与诅咒应验无关;一种是亲友之间的关心,比如少熬夜,工作不要太拼命,表达的是一种关怀,也与诅咒无关。只有那种突如其来的、没有什么原由的担心,驱之不去,重复再现,那最好注意了!因为人类身体对信息的感受远比大脑知觉敏感得多,预感、直觉是身体的语言,这些语言大脑难以理解。比如突然地想做一件事,爱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出现一些低级错误,受到一些不明就里的阻碍,那么最好停下,搁置一段时间,或者干脆放弃。
  心理学认为,担心来源于自我内在的纠结,比如反向作用——无意识地期待某人丧生,却表现出对那人健康的过度关心;比如预演或者预先处理——无意识地感觉到自己失去什么会受不了,于是就在担心中反复体验这种丧失的情绪,使身体产生一种耐受能力,当真正失去时才感觉自己不仅能活下来,还能活得好。
  有些担心也能产生好效果
  在有关担心的表达中,用祝福代替担心的确是一种更好的言语方式。比如“祝你平安”与“小心驾驶”说的是同一件事,但又多少有些不同。“祝你平安”是把担心转为一种祈祷,为他人送上祝福。而“小心驾驶”则有所指,预设了驾驶中可能出现的危险性,常会“说者无意,听者有心”。
  东方智慧中讲究“妄语伤身”,所以人不能把事情说得太明白,很多东西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美国近二十年的科幻与灾难大片则一直在叫“狼来了”,仿佛世界末日已经迫近眉睫。“狼”是否真的会来,没人知道。不过,科学家们似乎深陷这样的咒语之中,人类更加急切地迈入太空,寻找地球毁灭后可能生存的栖身地,比如升高火星地面温度,增加火星大气中氧含量以助人类生存等项目。而这些担心并非毫无好处,毕竟人类因此开始致力于国家间的联合,减缓大气变化与地球资源消耗,推行低碳、节能、绿色的生活,期望延缓地球崩溃的最终期限。所以“担心即赌咒”在某种意义上也许不全是坏的结果,而是美好的开始。
其他文献
1  9月的一天,下午5点,罗纳德·托贝正在为他的第3次谋杀做准备。罗纳德十分谨慎,因为他意识到,假如你经常杀人,谋杀他人就会变得越来越危险。  他此刻在他最近租下的房子的浴室里。他停住了一阵,望着镜子。镜子里的这张脸庞很瘦,肤色白皙,是一张属于中年人的脸庞,有着一头黑发、高耸的前额和一对外形好看的蓝色眼眸。只有嘴巴不同寻常——双唇很窄,唇线相当直。就连罗纳德·托贝本人也不喜欢自己的嘴巴。  底楼
期刊
在我老家,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上世纪70年代初,襄渝铁路通车后,十里八村沸腾了,都跑来看景看稀奇。有些个老年人抱着一大捆玉米秸秆,一路小脚蹒跚,将玉米秸秆放在轨道上,用这种喂养大牲口的方式去给火车补给能量。不曾想,火车呼啸而过,玉米秸秆被吹散一地,老人一下子急了,流着眼泪说:火车啊,你可要跑慢点,这么拼命地赶路,不吃不喝的,能招架的住吗?  上学那阵,最怕火车。因为代数课上,老师总是以火车轮子直径
期刊
我有一个朋友,曾经暗恋她的一个同事。  公司组织去泡温泉,得到消息的那天,一想到一个月后要在男神面前穿泳衣,她就默默地放下了手中的焦糖玛奇朵。  你知道那个月她是怎么过的吗?每天早上,什么芹菜胡萝卜都丢进榨汁机,搅成一杯狗都不会理的暗黑料理,再加两个水煮蛋;中午就两片鸡胸肉,其他全是草,主食就150g糙米饭,重量精准到多半两都不行;晚餐就是一片全麦面包搭一个苹果。  能想象吗?她跟我一样,是个百分
期刊
办公室就是一个小社会。  如果你常常会在地铁上遇到抢座的人、吃韭菜盒子的人、全身心倚靠到扶手柱子上的人,你会发现,办公室也有同样的情况,形式不同而已。有人在办公室吃你不能忍的榴莲,有人像报时鸟一样隔几分钟就用指甲笃笃笃地敲一阵桌面,有人以唯恐全世界听不见的巨音讲电话,有人偏爱在你面前晃二郎腿……  他们侵占的不是座位,是你的听觉、视觉、嗅觉和其他的空间。  遇到这样的情况多了,可以断定,你的内心是
期刊
秋天食田螺,是很多广东人家饭桌上的压轴食品。一来田螺有壳,剥壳食肉为“食心(新)转运”之兆义,以求去邪气、晦氣;二来“螺”字与粤语“罗”字同音,田螺,即“向田罗食”,俗话说“无得食,问田螺(罗)”,秋天吃田螺,有丰收之意,代表五谷丰登。  据说,秋天吮石螺的习俗源于古代一个穷秀才。他秋天备考,因没钱买肉,便摸些田螺、石螺回来煮。后来秀才中举,于是,每逢秋季吮石螺便成为风俗。  小孩子秋天吃田螺,会
期刊
栀子花一开  我就知道 你要来了  今年你踏着迷蒙的风雨  用五月装载整个原野  怀抱 那条江上的回望  和葱茏飘香的想象  你 来了  我们等在艾蒲的大门口  等在龙舟的鼓声  和粽的箬香里 然后  用一个节日  把你安放  有幸沐浴你的恩慈  我要带着孩子们  在你悲天悯人的情怀里  走一走 领受你的滋养  五月 我们都是诗人  我们用诗 不断接近你  魂之所依 魂在歌唱  栀子花一开  我就
期刊
中国的老话特别多:床头打,床尾合;冤家宜解不宜结;打是亲,骂是爱;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我们特别重视老话儿,流传那么多年肯定特别在理儿吧?因此,那么多的女人在家里挨打之后选择了沉默,选择了忍耐,选择了在充满暴力的婚姻里沉溺。  我们面对他人的家暴,大多也选择沉默,选择视而不见,选择劝和不劝离。可是,当家庭不能保护一个人最基本的人身安全时,我们是否还要被那些老话和古训所束缚?毕竟,这已经不再是那个
期刊
母亲被骗了。  早晨10点的时候,她急急忙忙地回来拿钱包。父亲问她做什么,她说,“你别管。”直到午饭时刻,她还没有回来。我们边吃边等。终于,母亲神情恍惚地回来了。进门的第一句话是,“总算到家了”。  原来,母亲早上锻炼的时候遇到了一位中年妇女,与她拉家常。相谈甚欢的时候,来了另外一个中年妇女,自称会看相,说我家最近有血光之灾。母亲吓坏了,请她指点。她便说自己道行不够,要找师傅。母亲回家拿钱,被叮嘱
期刊
刚来美国那会儿,我妈是个虔诚的基督徒,每周日雷打不动地拖着我去教会。我们那儿地方小,教会也小,每次就固定几十人,偶尔来个新人格外扎眼。某次礼拜前,我和妈妈刚坐下,一个中年妇女过来,问我旁边有人吗。我说没有,朝妈妈方向挤了挤给她让出位子,同时下意识瞥了眼后面好几排的空椅子。  这中年妇女就是c。她道谢后坐下,几次扭头冲我微笑,笑了两三次后终于开口,问我,你每周都来这个教会吗?我说嗯。她问:看你样子不
期刊
看完了别人的故事,很多姐妹都会暗自庆幸:还好,我家那位虽然脾气也差了点,但是至少没有动过手……对脾气暴躁的丈夫(当然是不打老婆的),我们给几点建议:  陪他去看对抗性强的比赛。  攻击性可以用其它的方式宣泄。对抗性强的比赛如足球、篮球都可以有效地释放攻击性,然而受年龄限制,他很可能已经无法亲自披挂上阵了,所以看球就成了不错的选择——现在你能明白,为什么绝大多数男性都喜欢看体育赛事了吧?因为那是他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