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欧洲十字军东征期间,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究其原因,此次东征有其发生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因素。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以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关键词】:中世纪 儿童十字军 教皇 东征
儿童十字军东征发生于公元1212年即第四次东征之后。儿童十字军主要出现在法国与德国,主要由出生于法国的年仅12岁名叫斯蒂芬的牧童和来自德国名叫尼古拉斯的小男孩组织的大约30000人和 20000人的两支儿童军。虽然军队有两支,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核心起源是相同的,是具有连续性的队伍。他们坚自己的力量,可以到达圣地。事实当然不会那样顺利,儿童十字军辗转了许多地方,他们的行迹散见于欧洲各大港口城市的编年史中——热那亚、马赛、罗马、比萨等等。总结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得知他们为了通过地中海想了很多办法,每到一个城市,就会有一部分分流留下来,融入当地的生活,做工匠、打杂或者被奴役。他们为当地城市增加了经济产值以及新的劳动力。有证据显示,他们在罗马受到了教廷的注意,与罗马教皇取得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目标是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摧毁穆斯林教派。这两支军队的区别在于,法国儿童军年龄普遍偏大,并且有很多的女孩、流浪者和妓女,德国儿童军年龄多数都在12岁以下。只可惜两国的儿童十字军东征最终都以惨败告终。
一、浓厚的朝圣赎罪观
从信仰角度出发来思考这问题,可以更好的理解儿童十字军的原因。汤普逊曾经说过:“十字军最有趣也是最伟大的表现在11世纪觉醒着的集体意识、或集团心理运动,它是由许多复杂力量和个别运动凝聚交合而成,十字军的根苗深埋于中世纪的历史土壤里,其中最长而又最深的根苗便是朝拜圣地的惯例”。 这种传统从四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教会要求以朝拜圣地作为忏悔某种罪行的方式。这种赎罪行为有两类方式:大朝圣,是到罗马城、康波斯提拉、圣詹姆士寺院及耶路撒冷圣地;小朝圣,是到离自己较近地方的神殿去。由于朝圣者的来来往往,沿途的设施逐步完善,很多寄宿所修建,方便了前往朝圣基督徒。向圣地捐款也是西欧的惯例。在十一世纪以前,尽管在阿拉伯的统治下,但由于他们的宗教宽容政策,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并没有遭受骚扰。朝圣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已经在耶路撒冷开始,基督徒们相信来世观和现实罪恶观,为了躲避受罚或者洗刷冤屈,人们都激烈地渴望去朝圣,这就如同后来穆斯林希望能够去麦加朝圣一样。
十字军东征发生前的10—11世纪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所谓 “世界末日”。这时的西欧也正处于半个世纪的荒年阶段。到了11 世纪,欧洲朝圣的人数猛增,以前小规模的朝圣被大规模的忏悔朝圣所取代。在这种狂热的宗教浪潮的席卷之下,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宣称“凡纯粹出于虔诚参加十字军者可以用远征来代替一切补赎”,因此人们都把东征看作是一条灵魂救赎的道路,毫不迟疑地加入了十字军“圣战”。经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发动战争的西欧各方,特别是主导者——教会,并没有取得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在没有参与战争的儿童与老年羸弱者两者之间,儿童被赋予了纯洁的化身,只有他们前往东方去才能够得到耶稣显灵以驱逐异教徒。所以,当有一位領袖人物出来宣传儿童东征解救圣主时,家长们都强力地支持自己的孩子们去东征,他们也坚信只有纯洁的孩子们才能够得到主的庇护,得以在灾荒与战乱的年代里生存下来。
儿童十字军能够坚定的朝目标前进,只依靠一些心中的信仰和宣传鼓动,很难克服路上的重重艰险。
二、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
基督教自形成以来,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日益壮大。克吕尼运动以后,罗马天主教的普世地位逐渐形成,在所有皈依了天主教信仰的国家里,从王宫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上帝的权威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当基督教统治的世界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时,教皇的每一次煽动性的激情演说都将激发西欧每一个人的斗志。在此情况下,为了使基督教会及其世界团结起来,进而实现罗马教会统治世界的宏伟梦想,教皇则开始谋划发动对异教徒的远征。于是他以“主的坟墓”受到了东方野蛮人的侮辱。朝圣者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为借口煽动人们向东方进发。
儿童十字军作为 200 多年十字军东征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事件,具有一种典型的代表意义。儿童十字军的参与者从年龄上有少年和青年,从性别上有男有女,社会身份上有军人、农民,有个人也有整个家庭,人数上达几万人,是自发响应先知的号召前往圣地的一次大规模的平民宗教复兴运动。强调“儿童”的参与,首先是因为两位宗教领袖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儿童”这一身份是同时代宗教狂热的最典型而有力的反应。综上所述,中世纪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G.F.Moore History of Religions Ⅱ ChristianityM,New York,1920
【2】 唐逸:基督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 向伟:中世纪欧洲儿童十字军东征原因探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 高燕、陈韵岚:试析十字军东征的世俗原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 沈敏华、程栋:论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文化背景[J]. 历史借鉴与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
【关键词】:中世纪 儿童十字军 教皇 东征
儿童十字军东征发生于公元1212年即第四次东征之后。儿童十字军主要出现在法国与德国,主要由出生于法国的年仅12岁名叫斯蒂芬的牧童和来自德国名叫尼古拉斯的小男孩组织的大约30000人和 20000人的两支儿童军。虽然军队有两支,但种种迹象表明他们的核心起源是相同的,是具有连续性的队伍。他们坚自己的力量,可以到达圣地。事实当然不会那样顺利,儿童十字军辗转了许多地方,他们的行迹散见于欧洲各大港口城市的编年史中——热那亚、马赛、罗马、比萨等等。总结这些零星的记载,可以得知他们为了通过地中海想了很多办法,每到一个城市,就会有一部分分流留下来,融入当地的生活,做工匠、打杂或者被奴役。他们为当地城市增加了经济产值以及新的劳动力。有证据显示,他们在罗马受到了教廷的注意,与罗马教皇取得了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目标是前往圣地耶路撒冷,摧毁穆斯林教派。这两支军队的区别在于,法国儿童军年龄普遍偏大,并且有很多的女孩、流浪者和妓女,德国儿童军年龄多数都在12岁以下。只可惜两国的儿童十字军东征最终都以惨败告终。
一、浓厚的朝圣赎罪观
从信仰角度出发来思考这问题,可以更好的理解儿童十字军的原因。汤普逊曾经说过:“十字军最有趣也是最伟大的表现在11世纪觉醒着的集体意识、或集团心理运动,它是由许多复杂力量和个别运动凝聚交合而成,十字军的根苗深埋于中世纪的历史土壤里,其中最长而又最深的根苗便是朝拜圣地的惯例”。 这种传统从四世纪就已经开始了。教会要求以朝拜圣地作为忏悔某种罪行的方式。这种赎罪行为有两类方式:大朝圣,是到罗马城、康波斯提拉、圣詹姆士寺院及耶路撒冷圣地;小朝圣,是到离自己较近地方的神殿去。由于朝圣者的来来往往,沿途的设施逐步完善,很多寄宿所修建,方便了前往朝圣基督徒。向圣地捐款也是西欧的惯例。在十一世纪以前,尽管在阿拉伯的统治下,但由于他们的宗教宽容政策,巴勒斯坦的基督徒并没有遭受骚扰。朝圣早在公元3世纪左右就已经在耶路撒冷开始,基督徒们相信来世观和现实罪恶观,为了躲避受罚或者洗刷冤屈,人们都激烈地渴望去朝圣,这就如同后来穆斯林希望能够去麦加朝圣一样。
十字军东征发生前的10—11世纪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所谓 “世界末日”。这时的西欧也正处于半个世纪的荒年阶段。到了11 世纪,欧洲朝圣的人数猛增,以前小规模的朝圣被大规模的忏悔朝圣所取代。在这种狂热的宗教浪潮的席卷之下,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宣称“凡纯粹出于虔诚参加十字军者可以用远征来代替一切补赎”,因此人们都把东征看作是一条灵魂救赎的道路,毫不迟疑地加入了十字军“圣战”。经过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后,发动战争的西欧各方,特别是主导者——教会,并没有取得他们所期望的结果。在没有参与战争的儿童与老年羸弱者两者之间,儿童被赋予了纯洁的化身,只有他们前往东方去才能够得到耶稣显灵以驱逐异教徒。所以,当有一位領袖人物出来宣传儿童东征解救圣主时,家长们都强力地支持自己的孩子们去东征,他们也坚信只有纯洁的孩子们才能够得到主的庇护,得以在灾荒与战乱的年代里生存下来。
儿童十字军能够坚定的朝目标前进,只依靠一些心中的信仰和宣传鼓动,很难克服路上的重重艰险。
二、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
基督教自形成以来,经过不断演变与发展,日益壮大。克吕尼运动以后,罗马天主教的普世地位逐渐形成,在所有皈依了天主教信仰的国家里,从王宫贵族到平民百姓都把上帝的权威看成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当基督教统治的世界出现了不稳定因素时,教皇的每一次煽动性的激情演说都将激发西欧每一个人的斗志。在此情况下,为了使基督教会及其世界团结起来,进而实现罗马教会统治世界的宏伟梦想,教皇则开始谋划发动对异教徒的远征。于是他以“主的坟墓”受到了东方野蛮人的侮辱。朝圣者遭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为借口煽动人们向东方进发。
儿童十字军作为 200 多年十字军东征史上的一个特殊的事件,具有一种典型的代表意义。儿童十字军的参与者从年龄上有少年和青年,从性别上有男有女,社会身份上有军人、农民,有个人也有整个家庭,人数上达几万人,是自发响应先知的号召前往圣地的一次大规模的平民宗教复兴运动。强调“儿童”的参与,首先是因为两位宗教领袖是十几岁的少年,他们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儿童”这一身份是同时代宗教狂热的最典型而有力的反应。综上所述,中世纪数万名儿童组成“童子军”随同出征,这一现象让人们觉得极其不可思议。在中世纪西欧封建神权统治的大环境下,各阶级及阶级之间趋于白热化的矛盾、浓厚的“朝圣赎罪”观念、教皇与教会的煽动说教等因素使得此次东征最终发生。儿童十字军在军事上的惨败,进一步降低了教皇与教会的威信,降低了人们对东征的热情,从本质上宣告了东征的失败。
【参考文献】
【1】 G.F.Moore History of Religions Ⅱ ChristianityM,New York,1920
【2】 唐逸:基督教史[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3】 向伟:中世纪欧洲儿童十字军东征原因探微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03)
【4】 高燕、陈韵岚:试析十字军东征的世俗原因[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 沈敏华、程栋:论欧洲十字军东征的文化背景[J]. 历史借鉴与研究(社会科学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