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家庭养奶牛已成为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生产门路。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规模小、设备简陋、经营分散、管理落后、资金短缺、投入不足、技术服务不配套、科技含量低,乳产量不高、质量无保证,环境污染及“合算就养,不合算就卖”等难以形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局面。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培育龙头带动发展,完善奶牛产业化生产体系,广开饲料来源,搞好饲料配制,不断完善饲养管理体制,逐步做到“日量标准化,饲养管理科学化,推广良种繁育,搞好奶牛配种”。
1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体系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户发展奶牛养殖的政策,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农村奶牛业发展的势头旺盛。但由于资金、技术、牛源、场地的制约,每一个家庭饲养奶牛数量少,扩大规模较困难,更难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1.1加强中介组织,保证牛源品质
目前奶牛购销中大多存在无系谱卡片,不知生产性能,无检疫证明,不知有无疾病。因此,在购销过程中,应建立奶牛购销中介机构,提供售牛信息,对奶牛进行全面检查,以确定有无产科疾病,是否能够影响繁殖力及产奶量,尽量保证奶农的利益。同时应与政府检疫部门联合对奶牛进行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准确评定牛源品质。
1.2建立奶农合作,提高管理效率
实行“四统一分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集中机械化挤奶。这种模式,实现了由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由小规模饲养向大规模饲养、由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由粗放饲养向科学化饲养的转变,使奶牛饲养效益得到快速提升,有利于形成规模,便于向产业化发展。
1.3建立收奶及技术指导站,保证产品安全
在奶牛较集中的乡(镇)建立收奶站,由公司无偿提供冷奶槽、发电机组、奶罐车、化验药品、器械等主要设备,可大大方便当地奶农就近售奶,并联合工商卫生质检部门,逐步规范乳品市场,禁止出售未经检验及未消毒的鲜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还可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合建立奶牛技术指导服务站,不仅收奶,还提供奶牛在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方面的一些科学的方法以及比较常见的畜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防治。进行良种繁殖、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尤其是奶牛在泌乳期、围产期内的饲养管理技术很重要,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1.4发展订单奶牛业,减少后顾之忧
由公司与养牛户签定收奶合同,实现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使养牛户无后顾之忧。要责任明确,奶农要保证送奶的时间与品质,使公司与养牛户形成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 广开饲料来源,合理利用饲料
饲料是发展奶牛业的基础,目前家庭养牛大多采用干粗料,如稻草、农作物秸秆等,缺乏青绿多汁饲料,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影响产奶量。应与其他产业(如做豆腐、种蘑菇)相结合,开发利用豆渣,菌糠等饲料资源。利用农区饲料来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2.1实现种养结合,转变家庭经济结构
除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外,加种饲料作物。一是划出饲料专用地,种植苜蓿、青贮玉米、胡萝卜、饲用甜菜等。二是发展饲料专业户,种植青绿多汁饲料卖给养牛户。三是利用收获的青玉米秸秆制作青贮饲料,利用麦茬地复种青贮玉米,薯地套种胡萝卜,果园种植苜蓿,获取丰富的青绿多汁饲料。
2.2合理加工调制,提高适口性
家养奶牛可与其他产业如做豆腐、种蘑菇相结合,充分利用豆渣,菌糠等饲料资源。用秸秆粉碎种植食用菌后的底物可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降低饲料成本,增加盈利。对于干的玉米、水稻、小麦等,可经过微贮、发酵,提高其适口性,改善营养成分,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及产品质量,有利于减少代谢病的发生和减少饲料浪费。
3 逐步做到日粮标准化,饲养管理规范化
根据不同生产水平下奶牛的营养标准及当地主要饲料来源,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满足能量、粗蛋白、粗脂肪及钙磷的需要,合理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供奶农参考使用。有利于杜绝因营养不均,营养成分不足而影响生产性能或产生各种代谢病,保证奶牛适量运动,正确刷拭牛体,经常清洗乳房,手工挤奶时先按摩后挤奶,认真做好围产期饲养,科学干乳,保证牛只健康,提高泌乳量。
4 搞好良种繁育,提高畜群品质
提高配种受胎率是提高奶牛数量,进行规模化生产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所以应对配种员实行技术培训,同时要适时配种,掌握母牛发情的时间以提高受胎率。配种时应选用有系谱资料及经后裔测定优良的公牛冻精,严禁自购公牛自然交配。对不孕牛要诊断清楚,进行治疗或淘汰,以减少饲料浪费。后备牛也要适期配种,以免延误,影响终生繁殖力。
5 加强疾病防制,保证牛体健康
疫病防治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保障体系。要严格执行奶牛疫病防治的各项措施及制度,即使接种疫苗,保障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定期对奶牛进行检疫,检出病牛要及时淘汰,以保证人畜健康。奶牛饲养区与生活区要进行隔离,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出,以杜绝疫病传播。还要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搞好圈舍卫生定期消毒,每日一次,特别注意乳房清洁及乳腺疾病的防治,以保证牛体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应该培育龙头带动发展,完善奶牛产业化生产体系,广开饲料来源,搞好饲料配制,不断完善饲养管理体制,逐步做到“日量标准化,饲养管理科学化,推广良种繁育,搞好奶牛配种”。
1 培育龙头企业,完善产业化体系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各地出台了一些鼓励农户发展奶牛养殖的政策,把它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农村奶牛业发展的势头旺盛。但由于资金、技术、牛源、场地的制约,每一个家庭饲养奶牛数量少,扩大规模较困难,更难达到产业化的要求。
1.1加强中介组织,保证牛源品质
目前奶牛购销中大多存在无系谱卡片,不知生产性能,无检疫证明,不知有无疾病。因此,在购销过程中,应建立奶牛购销中介机构,提供售牛信息,对奶牛进行全面检查,以确定有无产科疾病,是否能够影响繁殖力及产奶量,尽量保证奶农的利益。同时应与政府检疫部门联合对奶牛进行检疫,出具检疫证明,准确评定牛源品质。
1.2建立奶农合作,提高管理效率
实行“四统一分一集中”的管理模式,即统一规划、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统一服务、分户饲养、集中机械化挤奶。这种模式,实现了由分散饲养向集中饲养、由小规模饲养向大规模饲养、由手工挤奶向机械化挤奶、由粗放饲养向科学化饲养的转变,使奶牛饲养效益得到快速提升,有利于形成规模,便于向产业化发展。
1.3建立收奶及技术指导站,保证产品安全
在奶牛较集中的乡(镇)建立收奶站,由公司无偿提供冷奶槽、发电机组、奶罐车、化验药品、器械等主要设备,可大大方便当地奶农就近售奶,并联合工商卫生质检部门,逐步规范乳品市场,禁止出售未经检验及未消毒的鲜奶,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还可与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合建立奶牛技术指导服务站,不仅收奶,还提供奶牛在各个阶段的饲养管理方面的一些科学的方法以及比较常见的畜禽传染病及寄生虫病的防治。进行良种繁殖、胚胎移植等方面的技术指导,尤其是奶牛在泌乳期、围产期内的饲养管理技术很重要,以完善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服务。
1.4发展订单奶牛业,减少后顾之忧
由公司与养牛户签定收奶合同,实现贸、工、牧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使养牛户无后顾之忧。要责任明确,奶农要保证送奶的时间与品质,使公司与养牛户形成相互依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2 广开饲料来源,合理利用饲料
饲料是发展奶牛业的基础,目前家庭养牛大多采用干粗料,如稻草、农作物秸秆等,缺乏青绿多汁饲料,容易引起消化道疾病。影响产奶量。应与其他产业(如做豆腐、种蘑菇)相结合,开发利用豆渣,菌糠等饲料资源。利用农区饲料来源丰富的特点,充分利用饲料资源。
2.1实现种养结合,转变家庭经济结构
除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外,加种饲料作物。一是划出饲料专用地,种植苜蓿、青贮玉米、胡萝卜、饲用甜菜等。二是发展饲料专业户,种植青绿多汁饲料卖给养牛户。三是利用收获的青玉米秸秆制作青贮饲料,利用麦茬地复种青贮玉米,薯地套种胡萝卜,果园种植苜蓿,获取丰富的青绿多汁饲料。
2.2合理加工调制,提高适口性
家养奶牛可与其他产业如做豆腐、种蘑菇相结合,充分利用豆渣,菌糠等饲料资源。用秸秆粉碎种植食用菌后的底物可提高蛋白质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降低饲料成本,增加盈利。对于干的玉米、水稻、小麦等,可经过微贮、发酵,提高其适口性,改善营养成分,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及产品质量,有利于减少代谢病的发生和减少饲料浪费。
3 逐步做到日粮标准化,饲养管理规范化
根据不同生产水平下奶牛的营养标准及当地主要饲料来源,制定合理的饲料配方,满足能量、粗蛋白、粗脂肪及钙磷的需要,合理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供奶农参考使用。有利于杜绝因营养不均,营养成分不足而影响生产性能或产生各种代谢病,保证奶牛适量运动,正确刷拭牛体,经常清洗乳房,手工挤奶时先按摩后挤奶,认真做好围产期饲养,科学干乳,保证牛只健康,提高泌乳量。
4 搞好良种繁育,提高畜群品质
提高配种受胎率是提高奶牛数量,进行规模化生产及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所以应对配种员实行技术培训,同时要适时配种,掌握母牛发情的时间以提高受胎率。配种时应选用有系谱资料及经后裔测定优良的公牛冻精,严禁自购公牛自然交配。对不孕牛要诊断清楚,进行治疗或淘汰,以减少饲料浪费。后备牛也要适期配种,以免延误,影响终生繁殖力。
5 加强疾病防制,保证牛体健康
疫病防治是发展养殖业的重要保障体系。要严格执行奶牛疫病防治的各项措施及制度,即使接种疫苗,保障养牛业持续健康发展。定期对奶牛进行检疫,检出病牛要及时淘汰,以保证人畜健康。奶牛饲养区与生活区要进行隔离,严禁非饲养人员进出,以杜绝疫病传播。还要定期驱除体内外寄生虫,搞好圈舍卫生定期消毒,每日一次,特别注意乳房清洁及乳腺疾病的防治,以保证牛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