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弃以形定量,直抵概念本质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smi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照搬教材中静态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量的均分等同于形的均分”的刻板印象,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对此,重构“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借助天平让学生感受“量”的均分,再通过“形”与“量”的变化对比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本质,并且由“量”到“数”升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为后续单位“1”的教学埋下伏笔。
  关键词:分数问题;分数概念;图形;数量
  一、教师和学生对一道分数问题的错误认识
  学校组织教师互查互评作业批改情况。我检查的是一位刚工作的年轻教师。一道六年级的复习题,学生解答和教师批改的情况如图1所示。
  我指着中间打了“×”那幅图,问那位年轻教师:“学生错在哪儿?”她说:“他没有平均分。”我继续问:“图中,学生不是有等分点了吗?”她找来尺和笔作图,得到图2,说道:“你看,这是5份,而且大小不一。”我追问:“怎样才算平均分?”她擦掉之前学生和她画的,重新作图,得到图3。我心想下周的学科组培训内容有了——事实上,这里只要涂色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14就行了,和形状无关,画成长方形、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都不重要。
  教师出现这样的错误,那学生呢?随后,我拿着上述学生解答在六年级学生中做了调查:“这样涂色算错吗?”528名学生中有186人与年轻教师观点一致,约占35.2%。这一比例着实不低。
  二、对教学内容和现状的深思
  分数是从三年级就开始学习的概念,为什么刚入职的教师和六年级的学生会犯这样的错误?问题出在哪儿?得从教学内容和现状入手分析。
  (一)数学历史追溯
  追溯分数的起源有三种视角。从比例关系看,《周礼·考工记》记载“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就是锡占六分之一的意思。这是对部分与整体或两个部分之间关系的数学表示,它们之间的不同占比或配比就产生了分数。从度量意义看,《商鞅量》记载“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壹为升”,这里的“五分”表示五等分得到分数单位五分之一,“壹”表示取其中的一个分数单位。这里的分数是用计数单位(标准)度量被测对象的结果。从整数除法看,《九章算术》中的“合分术”云:“实如法而一,不满法者,以法命之。”这里的“命之”即“命分”。整句话意为:“……如不能除尽,则定义一个分数。”
  (二)教材编排解析
  研读人教版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发现,它们都是分两个阶段安排分数概念教学的。第一个阶段,从“比例关系”视角出发,通过平均分产生部分和整体的量的对比,让学生初步感知和体会分数。第二个阶段,延续“比例关系”视角,引出单位“1”,定义分数和分数单位概念;并且从“整数除法”视角出发,使得分数与除法建立联系,拓展分数的内涵。这样的编排既遵循知识的逻辑体系,又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素材选取上,两个版本的教材也有相似之处。如第一个阶段的第一课时,人教版例题选取的是“分月饼”情境,苏教版例题选取的是“分蛋糕”情境;习题也大致相同,多以长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为背景。可见在第一个阶段,教材都是通过“形”的均分来刻画“量”的均分的。究其原因,教材是静态的、平面的,引导学生通过视觉感受量的均分更为方便。
  (三)教学现状扫描
  第一个阶段的分数概念教学至关重要,尤其是第一课时,它是学生已有数概念的一次扩展,同时为后续进一步学习分数奠定基础。无论追溯数学的历史,还是解析教材的编写,第一个阶段第一课时的教学都应该从“比例关系”出发,引入“量的均分”。
  但是,一些刚入职的年轻教师对知识理解不深刻,对学情把握不准确,对分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教学缺乏正确认识。同时,由于长期存在“教教材”的错误倾向,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照搬教材中静态的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单一,使学生一开始就形成“量的均分等同于形的均分”的刻板印象,没有真正理解分数的本质。后期的教学又没能将分数由比例关系提升到除法意义,使部分学生到了六年级还停留在“形”的水平。
  三、对教学过程的重构
  基于以上分析,我对《认识分数》第一课时的教学进行了重构。
  (一)借助天平感受“量”的均分,激发创造分数的动机
  1.感受“量”的均分。
  师(课件出示动画情境)大雄和小叮当分年糕,怎么分才公平?还剩下一块,该怎么分呢?
  (教师给出实验材料,用橡皮泥代替年糕。学生小组合作操作天平,将剩下的“年糕”分成相等的两部分,然后展示交流。)
  师如果把其中一个压扁了,数量有无变化?
  (学生小组合作,借助天平验证“年糕”的“形”变了,但“量”不变。)
  师每人分到的数量一样多,在数学上叫作平均分。
  2.激发创造分数的动机。
  师现在每人分到了多少个?
  生半个。
  师数学是研究数量的学科,既然一个可以用“1”来表示,那么半个可以创造什么数来表示呢?
  (学生在纸上画画写写,尝试创造“新数”。)
  [设计意图:借助天平称重,将橡皮泥变形,让学生初步感受平均分的实质:分的是“量”,而不是“形”。半个用什么数表示?当整数不适用时,便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产生创造分数的动机。]
  (二)优化形式,赋予意义,经历分数产生的过程
  1.优化分数形式。
  师(展示学生创造的分数:、、,0.5,12)这些形式好在哪里,缺点又是什么?
  生几位同学把“1”“一”“个”写一半,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但是不容易把握,一不小心就写错了,而且有时候看不懂,容易让人误解。
  生我在超市见过0.5元,它是1元的一半。
  生(指着12)这个数读作二分之一,也表示一半,是我爸告訴我的。   生我觉得12最好,即使你没学过数学,也能一眼看出它表示半个,因为上面的1是下面的2的一半。
  师同学们写的这些数都有一定的价值,讲得也非常好。尤其是最后一个,正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分数。
  2.赋予分数意义。
  师这个数与以往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的数都是左右写的,这个是上下写的,而且中间还有一条线。
  生中间的线叫分数线,上面的数叫分子,下面的叫分母。
  师猜一猜:数学家为什么用2和1组成这个数?
  生因为把一个年糕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1份。
  生应该说全了,是平均分。
  生把一个年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1份就是它的12。
  师这一份是整个年糕的12,那么另一份呢?
  生也是整个年糕的12。
  师如果我把这一份搓成其他形状,它还是整个年糕的12吗?
  生是的。
  师形状变了,为什么还是12呢?
  生尽管形状变了,但是它的数量没有变,所以它仍然是整个年糕的12。
  师(课件演示)现在把这个年糕平均分成3份,那么1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生13。
  ……
  师把一个年糕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设计意图:尽管部分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已经知道分数,但是分数为什么这样写、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学生并不清楚。任何符号都是形式和意义的统一体,分数的形式反映了其意义。通过分数形式的再创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而且自然地過渡到分数意义的理解。通过年糕的变形,让学生初步感知分数反映的是“量”之间的关系,“形”是非本质属性。]
  (三)“形”与“量”变化对比,理解分数的本质
  1.“做”分数。
  师任选两张白纸,折一折,涂一涂,说一说你创造了几分之一。
  ……
  2.“比”分数。
  师(出示图4)这是两个相同的长方形,但是涂色部分形状不同,为什么都能表示14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长方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
  师这两个形状不同的涂色部分大小一样吗?
  生一样大,因为它们都是长方形的14。
  师(课件演示,如图5)现在把图形放大,这1份能还表示14吗?
  生能。
  师这1份不是变大了吗?
  生虽然这1份变大了,但整个图形也一起放大了,仍然是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
  师(出示图6)这几个图形形状、大小都不一样,为什么涂色部分都能表示14呢?
  生因为它们都是把图形平均分成4份,涂了其中的1份。
  师(出示图7)这两个涂色部分一样大,为什么一个表示14,另一个表示16呢?
  生因为两张长方形纸大小不同,平均分的份数也不同。
  师如果两张纸大小相同呢?分数表示变吗?
  生不变。
  师所以,分数表示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平均分的份数。
  [设计意图:分数反映的是比例关系,这是学生认识上的一次飞跃。这一环节在“形”和“量”的不断变化中,引导学生聚焦“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避开“形”的误导,初步感知分数的本质意义。]
  (四)由“量”到“数”,升华意义的理解
  师(出示一个被平均分成8份的长方形)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几分之一?
  生18。长方形被平均分成了8份,1份就是18。
  师(课件演示,如图8)现在这8个小长方形变成了8个玩具,你还能想到18吗?
  生能。
  师可是,这8个玩具大小、形状都不同呀?
  生可以把它们看作一样的。
  生它们都是同一个系列的玩具。
  生可以只看数量,因为是8个,所以是18。
  师咱班有多少位同学?你又能想到几分之一?
  生45,145。
  [设计意图:避开了“形”的误导,学生还会对“量”产生思维定式。进一步变式,将“形”和“量”抽象成物体个数,确认本质属性,摒弃非本质属性,以升华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此外,从一个图形的平均分变为一些玩具的平均分,已经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阶段的内容,为学生理解单位“1”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 滕艳辉.以“无名”命“微数”——论中国十进制小数的起源与发展[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
其他文献
摘要:在不同学段,互惠学习承担的任务不同。针对中年段学生的认知现状,可以借助互惠学习发挥同伴互助分享的作用,集中注意力,保持学习兴趣,丰富学习方法,夯实积淀。具体策略有:运用学习单,在初读整理中互惠;创设情境,在方法碰撞中互惠;随文仿练,在迁移表达中互惠。  关键词:互惠学习中年段学习单情境创设随文仿练  互惠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借鉴优势,在互动过程中受益于对方,使得自身获得积极发展。在不同学段,互惠
期刊
摘要:当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往往显得“干涩”,可以通过创设主题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辨析情境,让“生”“本”毫无距离,让学生的“德知”因疑而升,“德行”应境而生,“德智”应思而长,德法课堂也因此走向“和润”。  关键词:德法课堂主题情境问题情境体验情境辨析情境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以下简称“德法课堂”)教学问题较多。2019年4月,笔者对某地级市所有小学执教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师进
期刊
摘要:折叠书是一种直观、形象、立体的思维导图。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折叠书,既能帮助学生轻松地完成阅读、识字等学习任务,又能初步培养学生的视觉化思维、结构化思维、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多种思维。  关键词: 折叠书思维视觉化结构化发散性创造性  折叠书是一种直观、形象、立体的思维导图,以知识图等形式把繁杂的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知识。将折叠书这一富有趣味性的学习工具引入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借助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的实施迫切吁求“让学”理念的指引。“提问是教学的生命”,“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聚焦问题设计展开研究。《大自然的声音》一課教学基于“让学”理念,设计了具有吸引力、梯度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了兴趣,启发了思维,引向了生长。  关键词:“让学”理念;小学语文;问题设计  新课改主张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要遵循学生生命个体的自然成长规律,激发其自主
期刊
摘要:“让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聚焦学生的学,凸显“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小学英语教学设计应该以“让学”理念为引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实践中,“让学”理念下小学英语教学应该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学习起点“准确化”,明确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学习过程“做中学”,创设多元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习结果“成功导向”,增强学习自信心,提高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关键词:“让学”理念;小学英语;单元教
期刊
摘要: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的思维”(尤其是理性思维)。对此,要走向“通透”:灵活建立关联,深度理解本质。思维通透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从“孤立”到“整体”,追求学科价值;从“特殊”到“一般”,追求理论价值;从“符号”到“生活”,追求实践价值;从“理性思维”到“理性精神”,追求文化价值。小学数学教学走向思维通透的实施要则有:讲求知识与学习的统一;调和理性与感性的矛盾;指向存储与运用的转
期刊
摘要: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一线教师深入具体的数学内容,把脉真实的学习难点,从“教学”走向“让学”。“让学”理念指引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应做到趣中学、做中学、思中学,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关键词:“让学”课堂;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是体现数学学科特点的学生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期刊
摘要:结合SOLO分类理论,尝试建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评价量表,并应用该评价量表对常态课堂中学生的数学深度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被试学生总体上数学学习理解水平偏低,主要原因在于:学习任务主要停留在低级别阶段,深度不够;学习方式以接受性学习为主,比较单一。由此得到教学建议:要设计精准的学习任务,安排合理的活动时间,为学生的深度学习提供空间与时间。  关键词:深度学习;SOLO分类理论;小学数学;
期刊
【编者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重要意义,这要求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民间故事、小古文、古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据重要位置。本期《专题研究》栏目的3篇文章,呈现传统文化视域下这三类文体的教学尝试。  摘要:民间故事是广大民众创
期刊
摘要:通过对“角的认识”教学中“什么是角?”“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怎样表示平角?”等几个常见疑难问题的思考,获得感悟:数学概念教学要自觉淡化对外在形式、复杂技巧等细枝末节的关注,集中精力揭示、把握概念的本质。由此可以发现“风景”在对错之外,理解错误有时也叫“暂时性正确”,认识符号中蕴含着数学意象。  关键词: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本质;角的认识  小学阶段研究的平面图形中,角是最为特殊的一个:不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