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南京市沧波门社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人员访谈、实地调研探究了社区内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现状,对影响社区归属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针对提升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邻里关系;公共空间;社区服务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城市内“单位制”社区不复存在,“社区制”社区转而代之,在“社区制”社区模式下,城市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住房,社区内的人员流动增强,社区内居民的异质性也相应增强;政府介入社区管理,居民对社区自治的意识减弱,使得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只重视住宅、绿地、节点等外部建设,对社区内居民是否形成社区意识、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意识并不侧重。事实上,社区制的居住格局,使得居民,居民间的交流减少,对社区组织的活动参与度降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更为陌生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而社区的主体是人,对人的关注应置于更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将有助于城市社区规划,有助于建设和发展人文主义指导下更具人性关怀的城市社区,通过社区“毛细血管”推动城市发展。
二、研究区域概况
2.1社区概况
本次调研区域为南京市沧波门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东至高新路,西临泰公路-沿山大道,南连京沪铁路-江北快速路,北至东大路,包括金泉泰来苑、华侨绿洲花苑、玫瑰花园、御澜府、泰福新寓C区等小区。区域内住房以新式商品房为主,居民构成以老年人居多,同时也有中青年家庭在此居住。
2.2调研居民概况
笔者对沧波门社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抽样调查,发放问100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 95%。调研居民性别以男性为主,约占58%,女性约占42%;参与调研的对象以18-34岁的中青年群体为主,约占46%,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次之,约占32%,18岁以下青年、儿童约占4%,35-55岁中老年群体约占18%。调研居民中,43%为企业职员,14%为自由职业,8%为个体,6%为外来务工人员,5%为学生,24%已经退休。
三、居民社区归属感现状分析
3.1居民社区归属感总体现状
对社区居民归属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愿意在本社区中长期居住的受访者占比超过了一半,认为自己迁出社区之后会必定会产生不舍的情绪者,占比将近四成,他们对社区的依恋感较强;把自己当成社区的一分子,这种居民占比为91%,他们认为大家要共同建设社区并促进其发展;有些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意为社区发展加砖填瓦,贡献力量,占比为76%。
对不同性别的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行统计后发现,女性比男性更依恋社区,愿意长时间居住于此,不愿意迁出,而男性则表现出了更强的社区建设意愿以及为社区做贡献的意愿。
3.2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
3.2.1居住年限
经调查了解,在社区居住时间达到8年以上的居民占比为31%,由于他们居住在社区中的时间比较长,认识了更多的邻居、朋友,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熟知社区中的事务,提出了很多关于社区改进建设的建议,对社区有较强烈的归属感。
3.2.2人际关系
58%的居民在社区内认识10-15位其他居民,43%的居民在社区内认识超过15位其他居民,进一步统计认识不同数量的居民与其他居民的交往频率得知,在本社区认识居民数量越多,在社区内与其他居民交往频率越高,认识15个以上居民的人中,57.3%的居民每天都会与其他居民有交往,认识10-15个居民的人中只有26%的居民每天与其他居民交往,认识3-6个居民的人每天与其他邻居交往的频率为12%,认识3个以下居民每天与其他邻居交往的频率为9%。在社区中认识的人比较多,形成了稳定性较强的人际关系网,这些居民不愿意迁出社区,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时间比较长,离开这里会产生强烈的不舍。
3.2.3社区参与
社区活动的组织,能为居民之间互相了解搭建平台,也能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通过调研了解到,社区组织的选举活动从未参加的居民占比为79%,有些居民甚至表示自己对此类活动一无所知,尽管社区也组织过其他活动,但从未参加的居民为72%。這部分居民并不关心社区建设,他们与其他居民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不愿意了解社区发展情况,反映在对社区的归属感的因素中,也显示其对该社区归属感较低。
3.2.4社区服务
笔者主要调研了居住社区配套设施调研中的医疗健康服务、教育、老年人与青少年活动、休闲娱乐设施。19%的调查者对于该社区的医疗健康设施很不满意;22%的调查者对于医疗健康服务设施还不太满意;仅有7%的调查者则对于该社区的医疗健康设施感到非常满意,居民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健康咨询、保健和特殊服务护理等专业方面的医疗健康服务设施,该社区卫生服务配备水平还有待加强;26%的调查者对于社区的教育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居民对教育设施的需求表现为应该在社区中增设幼儿园和幼儿早期教育以及小学等服务。33%的调查者对于社区老年人活动设施很不满意;20%的调查者对于老年人活动设施不大满意;24%的调查者认为社区老年人活动设施一般,许多老年居民反映社区内配套的服务设施如老年人活动之家并不对他们开放,只是摆设,他们只能在空地公园内自行搭建桌椅进行娱乐活动,令他们很不满。对社区的服务不满意与不认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3.2.5公共空间
调研居民中,仅有31%的居民对社区绿化满意,11%的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满意,有居民反映,有小区物业在刚建成的时候十分注重绿化,确实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时间久了便对绿化疏于管理,花坛内多为裸露的土壤及枯枝败叶,花草树木枯萎死亡也无人清理,同时,居民对自身所生活的社区的公共空间也不满意,社区内虽然有一些户外活动空间,但因为面积较小且活动设施十分单调,一些居民不得不到距离社区较远的公共区域散步、运动、娱乐等。 四、 对居民社区归属感建设的建议
4.1加强人际关系建设
良好融洽的社区人际关系,对于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较好的邻里关系,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能够提高日常生活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居民之间的感情,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调研发现,居民的居住时间越长,则人际关系越稳定。因此,在社区内形成的良好邻里氛围,是社区归属感培育的重要因素。
4.2优化公众服务设施,加强公共空间建设
公共空间是社区内非常重要的空间,是社区内居民之间日常相互联系的纽带。不同楼层,不同单元的居民们因为所处空间不同,日常交流受限,而社区的公共空间则恰好打破了这一限制,为居民的游憩、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然而多数社区的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面向儿童及中老年群体,缺乏年轻人的公共场所。所以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年轻人群的使用,中和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与此同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度,加强安保等等,都是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不可缺少的一环。
4.3提升居民社区参与感
社区事务的参与是营建居民社区归属感最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当下环境,利用便捷的通信设备实现居民对社区事务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例如对紧急消息或是其他事务的通知,社区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社群,通过社群信息及时传达,同时,政务,财务信息也可以通过社群第一时间公开。而原本因为社区局限性只能小范围开展的民主活动,可以通过该社群功能进行弥补,增加居民对民主活动的参与度。
4.4表达人文关怀
对待社区内的居民,不应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客人或是买家,而应把每个住户都当成亲人看待,只有把人文关怀融入到真情实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真正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归属感,让他们把社区不仅仅认为是休息的地方,更是心灵的港湾。了解住户的基本状况,定期进行慰问,主动帮助困难的住户等,都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相应举措。
五、总结
在推动居住区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重视的环节,社区归属感更多强调的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求社区人员对居民的人文关怀,邻里的和睦,人际关系的融洽,社区活动的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参与等等,同时也离不开社区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措施和努力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培养居民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培养社区归属感更有利于居民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力量,更加珍视人际关系,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让居民在劳累了一天后或是在外漂泊时也能找到安全感,而并非感觉置身孤岛。
参考文献
[1]兰亚春.居民关系网络脱域对城市社区结构的制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4:122-128.
[2]邓遂. 现代城市社区情感障碍分析[J]. 城市问题,2003,04:47-49+36.
[3]刘风霄. 城市商品房社区居民归属感现状的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刘佳燕. 关系·网络·邻里——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J].,2014.
作者简介:
史宇辰,男,常州金坛人,2000年3月出生,汉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本科生。
徐萌,女,浙江杭州人,1999年5月出生,汉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本科生。
关键词:社区归属感;社区参与;邻里关系;公共空间;社区服务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80年以来,我国快速推进城市化建设,城市内“单位制”社区不复存在,“社区制”社区转而代之,在“社区制”社区模式下,城市居民可以根据自身条件自由选择住房,社区内的人员流动增强,社区内居民的异质性也相应增强;政府介入社区管理,居民对社区自治的意识减弱,使得社区在建设的过程中只重视住宅、绿地、节点等外部建设,对社区内居民是否形成社区意识、对社区是否有归属感意识并不侧重。事实上,社区制的居住格局,使得居民,居民间的交流减少,对社区组织的活动参与度降低,居民之间形成了一种更为陌生的关系,直接影响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而社区的主体是人,对人的关注应置于更重要的地位。通过对城市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将有助于城市社区规划,有助于建设和发展人文主义指导下更具人性关怀的城市社区,通过社区“毛细血管”推动城市发展。
二、研究区域概况
2.1社区概况
本次调研区域为南京市沧波门社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泰山街道,东至高新路,西临泰公路-沿山大道,南连京沪铁路-江北快速路,北至东大路,包括金泉泰来苑、华侨绿洲花苑、玫瑰花园、御澜府、泰福新寓C区等小区。区域内住房以新式商品房为主,居民构成以老年人居多,同时也有中青年家庭在此居住。
2.2调研居民概况
笔者对沧波门社区进行了实地勘察、抽样调查,发放问100份,有效问卷95份,有效率为 95%。调研居民性别以男性为主,约占58%,女性约占42%;参与调研的对象以18-34岁的中青年群体为主,约占46%,5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次之,约占32%,18岁以下青年、儿童约占4%,35-55岁中老年群体约占18%。调研居民中,43%为企业职员,14%为自由职业,8%为个体,6%为外来务工人员,5%为学生,24%已经退休。
三、居民社区归属感现状分析
3.1居民社区归属感总体现状
对社区居民归属感的总体情况进行分析,愿意在本社区中长期居住的受访者占比超过了一半,认为自己迁出社区之后会必定会产生不舍的情绪者,占比将近四成,他们对社区的依恋感较强;把自己当成社区的一分子,这种居民占比为91%,他们认为大家要共同建设社区并促进其发展;有些受访者表示愿意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愿意为社区发展加砖填瓦,贡献力量,占比为76%。
对不同性别的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进行统计后发现,女性比男性更依恋社区,愿意长时间居住于此,不愿意迁出,而男性则表现出了更强的社区建设意愿以及为社区做贡献的意愿。
3.2社区归属感影响因素分析
3.2.1居住年限
经调查了解,在社区居住时间达到8年以上的居民占比为31%,由于他们居住在社区中的时间比较长,认识了更多的邻居、朋友,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熟知社区中的事务,提出了很多关于社区改进建设的建议,对社区有较强烈的归属感。
3.2.2人际关系
58%的居民在社区内认识10-15位其他居民,43%的居民在社区内认识超过15位其他居民,进一步统计认识不同数量的居民与其他居民的交往频率得知,在本社区认识居民数量越多,在社区内与其他居民交往频率越高,认识15个以上居民的人中,57.3%的居民每天都会与其他居民有交往,认识10-15个居民的人中只有26%的居民每天与其他居民交往,认识3-6个居民的人每天与其他邻居交往的频率为12%,认识3个以下居民每天与其他邻居交往的频率为9%。在社区中认识的人比较多,形成了稳定性较强的人际关系网,这些居民不愿意迁出社区,他们在这里的生活时间比较长,离开这里会产生强烈的不舍。
3.2.3社区参与
社区活动的组织,能为居民之间互相了解搭建平台,也能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通过调研了解到,社区组织的选举活动从未参加的居民占比为79%,有些居民甚至表示自己对此类活动一无所知,尽管社区也组织过其他活动,但从未参加的居民为72%。這部分居民并不关心社区建设,他们与其他居民之间的互动也比较少,不愿意了解社区发展情况,反映在对社区的归属感的因素中,也显示其对该社区归属感较低。
3.2.4社区服务
笔者主要调研了居住社区配套设施调研中的医疗健康服务、教育、老年人与青少年活动、休闲娱乐设施。19%的调查者对于该社区的医疗健康设施很不满意;22%的调查者对于医疗健康服务设施还不太满意;仅有7%的调查者则对于该社区的医疗健康设施感到非常满意,居民希望社区能够提供健康咨询、保健和特殊服务护理等专业方面的医疗健康服务设施,该社区卫生服务配备水平还有待加强;26%的调查者对于社区的教育设施很不满意,社区居民对教育设施的需求表现为应该在社区中增设幼儿园和幼儿早期教育以及小学等服务。33%的调查者对于社区老年人活动设施很不满意;20%的调查者对于老年人活动设施不大满意;24%的调查者认为社区老年人活动设施一般,许多老年居民反映社区内配套的服务设施如老年人活动之家并不对他们开放,只是摆设,他们只能在空地公园内自行搭建桌椅进行娱乐活动,令他们很不满。对社区的服务不满意与不认同,影响了居民的社区归属感。
3.2.5公共空间
调研居民中,仅有31%的居民对社区绿化满意,11%的居民对社区环境卫生满意,有居民反映,有小区物业在刚建成的时候十分注重绿化,确实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时间久了便对绿化疏于管理,花坛内多为裸露的土壤及枯枝败叶,花草树木枯萎死亡也无人清理,同时,居民对自身所生活的社区的公共空间也不满意,社区内虽然有一些户外活动空间,但因为面积较小且活动设施十分单调,一些居民不得不到距离社区较远的公共区域散步、运动、娱乐等。 四、 对居民社区归属感建设的建议
4.1加强人际关系建设
良好融洽的社区人际关系,对于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和提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建设较好的邻里关系,加强邻里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不仅能够提高日常生活效率,而且可以培養居民之间的感情,提高彼此之间的信任,提升居民的生活满意度。调研发现,居民的居住时间越长,则人际关系越稳定。因此,在社区内形成的良好邻里氛围,是社区归属感培育的重要因素。
4.2优化公众服务设施,加强公共空间建设
公共空间是社区内非常重要的空间,是社区内居民之间日常相互联系的纽带。不同楼层,不同单元的居民们因为所处空间不同,日常交流受限,而社区的公共空间则恰好打破了这一限制,为居民的游憩、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然而多数社区的公共空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公共空间的建设主要面向儿童及中老年群体,缺乏年轻人的公共场所。所以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中,应更加注重年轻人群的使用,中和不同年龄段的使用。与此同时,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居民日常生活便利度,加强安保等等,都是培育居民社区归属感不可缺少的一环。
4.3提升居民社区参与感
社区事务的参与是营建居民社区归属感最重要的环节,笔者认为,可以结合当下环境,利用便捷的通信设备实现居民对社区事务以及社区活动的参与。例如对紧急消息或是其他事务的通知,社区可以通过建立线上社群,通过社群信息及时传达,同时,政务,财务信息也可以通过社群第一时间公开。而原本因为社区局限性只能小范围开展的民主活动,可以通过该社群功能进行弥补,增加居民对民主活动的参与度。
4.4表达人文关怀
对待社区内的居民,不应仅仅把他们看作是客人或是买家,而应把每个住户都当成亲人看待,只有把人文关怀融入到真情实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才能真正让居民感受到社区归属感,让他们把社区不仅仅认为是休息的地方,更是心灵的港湾。了解住户的基本状况,定期进行慰问,主动帮助困难的住户等,都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相应举措。
五、总结
在推动居住区建设的过程中,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已经逐渐成为人们重视的环节,社区归属感更多强调的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求社区人员对居民的人文关怀,邻里的和睦,人际关系的融洽,社区活动的参与,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参与等等,同时也离不开社区各项服务设施的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措施和努力将进一步提升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培养居民的社区主人翁意识。培养社区归属感更有利于居民充分认识人际交往的力量,更加珍视人际关系,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让居民在劳累了一天后或是在外漂泊时也能找到安全感,而并非感觉置身孤岛。
参考文献
[1]兰亚春.居民关系网络脱域对城市社区结构的制约[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04:122-128.
[2]邓遂. 现代城市社区情感障碍分析[J]. 城市问题,2003,04:47-49+36.
[3]刘风霄. 城市商品房社区居民归属感现状的个案研究[D].浙江大学,2010.
[4]刘佳燕. 关系·网络·邻里——城市社区社会网络研究评述与展望[J].,2014.
作者简介:
史宇辰,男,常州金坛人,2000年3月出生,汉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本科生。
徐萌,女,浙江杭州人,1999年5月出生,汉族,南京大学金陵学院城市与土木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专业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