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文体通道,整体把握文本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cha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命题规律
  现代文阅读在全国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占均有30—40分。这类题目做得如何,直接关系高考的成败。可以说,得现代文阅读者,得高考!可是,对广大考生来说,现代文阅读一直是个难点,每年高考该项均分偏低。
  做现代文阅渎题,其前提是要读懂文本。对于考生来说,能否读懂文本,决定了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文章的内容、思路与技巧、主旨。因此,必须扭转轻读文、重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文本本身给我们传达的信息。
  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我们应首先从宏观上整体把握文本,弄清文本的内容、思路与技巧、主旨。弄清这三个问题,也就基本渎懂了文本。
  技法揭示
  面对高考现代文阅读,大量的复习资料均以“文体”(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为中心安排备考思路。这种文体优先的备考思路,显得非常琐碎,且不利于“阅读能力”(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的快速提高。
  作为应试,应力求“精要、好懂、有用”。《老子》有云:“少则得,多则惑。”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从2014年开始便舍弃了“文体”思路,而将现代文阅读中的文学类、论述类与实用类三种文体进行合并,分列“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4个层次11条,形成了一个符合规律的阅读能力系统。这种方法将三种文体打通,将考查能力层级统一合并,强调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和考查的异中之同,可称得上是清通的认识。
  据此,我们认为,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应该打通“文体”通道,打通现代文中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甚至打通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打通阅读理解与写作表达,重点是培养“阅读能力”(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
  命题专家曾说:“现代文阅读所有的命题都是具体的,所有的题目都要到文章中找答案,一定要从文本出发,生发,具体化。”考生必须有极强的文本意识,练就从原文中把答案“抠”出来的本领。要打破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就在、都在原文中”的理念。即使是开放性试题,也须立足文本来分析,切不可天马行空,“浮想联翩”。树立整体阅读意识,读懂文本是前提。
  根据笔者多年的高三语文备考经验,我认为,要读懂文本可采用三步阅读法:
  第一步:本文表现是什么对象(或话题)的什么?(内容角度,侧重写什么)
  第二步: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对象(或话题)的?(思路与技巧角度,侧重怎么写)
  第三步: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或话题)?(主旨角度,侧重为什么写)
  技法剖析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分为四个能力级: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与探究。它们是按递进的顺序,逐渐引领我们实现对未知文本的深入理解。而阅读题的设置也是如此。没有对重要词语、句子的理解,就不能弄清文本的内容和思路;没有对文本的主要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就不能明白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中心意思;没有对文本的对象(或话题)、内容、观点态度的理解,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鉴赏评价。而将这个递进的思维具体地表现在阅读过程中的就正好是这“三步阅读法”回答的问题。而且因为带着问题进行探究阅读,像这样有的放矢的思维更能有效地促成我们读懂文本,读透文本。
  下面以2015年江苏卷《比邻而居》为例来剖析“三步阅读法”,以此帮助我们渎懂文本。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可是,我没听他的。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怎么说?它特别火爆。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一点不混。并且,也不奢侈。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耐心,持恒,积极,执著。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果然,草药味从此消失,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时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你来我往,此起彼伏。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它什么都来: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原来,端午又到了。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泅染,洇染成青色的。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王安忆把大楼内生活的特定感受,绘声绘色写成短篇小说《比邻而居》。通篇是生活内容的铺陈,没有生动精彩的故事情节,因此又像一篇散文。据此,高考现代文阅读备考更应该打通“文体”,着眼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下面我们就运用“三步阅读法”,用心读懂文本《比邻而居》。比照文本后面的12~15题,验证我们是否读懂文本,看我们能否自如地解答高考阅读题。
  首先,面对《比邻而居》,通过粗读文本,回答第一步的问题。
  第一步:本文表现是什么对象(或话题)的什么?(内容角度,侧重写什么)
  ①本文表现的是什么对象:气味(或油烟的气味)。
  ②本文表现对象的什么:文章呈现了从自家排油机里窜出来的几种不同的“气味”,而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三家不同的生活特点或情趣,所以“气味”串联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也象征了不同人家的生活风格。第一家的风格:认真执著而有规律(②③④段);第二家的风格:“孱弱”(从油烟成分、气味浓淡、出现规律、生活化程度、是否实在等几方面表现)(⑤段);第三家的风格:缺乏个性又颇善融会贯通(⑥段)。最后写了艾草的气味,表明不同的生活风格中亦有相同的生活方式。
  其次,我们从思路与技巧的角度,分析作者如何表现“气味”的。
  第二步: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对象(或话题)的?(思路与技巧角度,侧重怎么写)
  1.从行文思路看:
  第一部分(第①段):“我”能通过排油烟机管道闻到邻居家油烟的气味。
  第二部分(第②~⑥段):“我”闻到三家油烟的气味并感受到三家不同的生活风格。
  第三部分(第⑦段):三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中亦有相同的生活方式。
  2.从表达技巧看:
  现代文阅读中,表达技巧是多方面的,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结构技巧。本文通过油烟机里排出的“气味”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来表达情感,突出主题。把握文本线索不外从这几方面人手:时空连“线”、因物取“线”、反复出“线”、以情导“线”、定“神”看“线”。显然本文是因物取“线”,这物就是“气味(或油烟的气味)”。“气味”不仅将三家贯穿在一起,同时这不同的“气味”又分别代表了这三家不同的生活风格,作者对这不同的“气味”的“接纳”还表达他对不同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也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态度。
  再次,在初步明确了前两步问题的基础上,再来分析理解第三步的问题。
  第三步:作者为什么要表现这一对象(或话题)?(主旨角度,侧重为什么写)
  要把握文本的主旨(意蕴),就需要找寻、读懂文本中关键的语句。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反映文本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语句。尤其是文本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本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探究本文的主旨可以结合文本内容、文本产生时代、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等进行深层次的解读。①如果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究,不难看出三家油烟机里排出的不同“气味”最终统一在弥漫散开的艾草味中,联系审视角度(文化生活)可以得出,不同的生活风格但在相同的文化背景(端午节)中亦有相同的生活内容;②如果从文本中抽象化、符号化的人或事的角度进行探究,由端午节的艾草味覆盖了其他气味联想到传统文化生活的影响,特别是下文气味(芬芳)、色彩(灰、白、青)的描写,为我们展示出一幅古朴、宁静、祥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作者对这种传统文化生活的认同;③如果结合文本产生时代进行进一步探究,联想思考面对当前多元化生活方式,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应对,不难看出作者的态度是理解和包容,主张“和而不同”;④另外,作者的心地又如此地细腻,对每一种气味都是那样的认真体味甚至是享受、羡慕,而不因别家的油烟窜人自家而恼火,表明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博爱的心胸。
  最后,按照阅读题的要求,回答《比邻而居》文后的四道题。
  在审读题目时,我们必须明确,体现了《考试说明》考点要求的每一道阅读题考查的是哪个考点,分别对应我们前面阅读文本时解决的三个步骤问题中的哪一个,这样我们就能把已掌握的关于内容、思路与技巧、主旨的信息经整合,对应题干要求作答。对于考生,能读懂文本只是前提,答对题才是硬道理。
  下面是《比邻而居》文后的四道题及其参考答案: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参考答案: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线索:气味。(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参考答案: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温馨提醒:所有的参考答案并非阅卷场评分细则,要养成根据自己的经验体系不断进行参考答案修正的意识。
其他文献
一、注意生难字的偏旁部首。例如:韩愈《马说》“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dn)死于槽(ca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句中的“祗”(左面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槽(cáo)枥(lì)”都是木字旁。  二、注意领悟字的含义。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幽愁”义为“深重的愁思”,不能写成“忧愁”;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
期刊
蒋介石的德国顾问们花了10年时间试图帮助中国建立一支德式军队。这支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加上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的国防工业,使中国达成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标准”。  对日本有着深刻研究  1938年7月8日,德国军事总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在广州挥泪登船返国,告别了工作四年零三个月的中国。他的离去标志着德国顾问团在中国活动的彻底结束。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员保证,决不向日本泄露
期刊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助这“六项指标”来进行作文备考呢?  一、可写性——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试题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甚至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
期刊
我们同学口说现代语,笔写白话文,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我们日益遥远,文言文的学习也成为一大难题。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讲授文言文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五字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著,许多经典作家都是通过读而成才的,如白居易的日诵千言、口舌生疮,张溥的七诵七录等。读,
期刊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几乎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部分。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含有特定手法技巧的词语等。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词性、联系本义、联系语境。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两种:  考点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
期刊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
期刊
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特殊载体,承传了华夏民族博大精深的文明,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其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进行文言文复习时,教师一般都会要求考生掌握考试大纲中规定的120个常用实词。但研读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发现高考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实词的考查,比如2015年安徽卷的“晏”“居”,2015年重庆卷的“屏”“容”“恚”“证”等,都不在这120个常见实词范围内。可见,掌握大纲规定
期刊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很形象地说出学生学习语文的薄弱环节和学习中的苦恼。学生对文言文普遍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其实,历年的高考都有一定的规律。高考选文标准是: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符合这一要求的文言文,主要是以下六个方面:“二十四史”中的传记部分和《资治通鉴》中的名段;以《孟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先秦浅易文言文;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作品;以《世说新语》为代表的笔记文;以《梦溪笔谈》为代表的
期刊
灿烂的阳光下,蝴蝶翩翩起舞,五彩的翅膀绽放出炫目的花朵。然而,在三维显微镜下我们会发现,蝴蝶翅膀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本没有色彩。蝴蝶的翅膀何以能色彩绚烂?原因在于外在光线的照射,更在于它凹凸不平的特殊的微观结构。蝴蝶有此奥秘,人亦如此。  缔造电商帝国的马云就是一只翅膀“凹凸”的蝴蝶。儿时的马云就很叛逆,上初中时因为打架多次被记过,被勒令转学;因为成绩差,考了两年才考上高中;踌躇满志地想考上北京大
期刊
鉴赏人物形象,是古诗词的常考考点之一。一般来说,古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大致有两类:一是主观形象(作者塑造的抒情主人公),二是客观形象(作者描写或刻画的人物)。诗词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指诗(词)人自己,一般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变化等表现出来。而诗(词)人在诗词中塑造、刻画的形象,也往往是“诗化了的作者自我”,从作者对诗词中人物或隐或显的态度倾向、理解评价中,可以看出作者的爱憎好恶、理想、追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