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阅读走向,回归语文本体

来源 :新高考·语文备考(高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褊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考情分析
  一、命题传承
  在题型上,今年浙江高考作文题延续了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形式,即材料作文。材料的第一部分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一致”,侧重于从审美角度谈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强调作品的格调趣味以及作者的潜在性情对作品风格的影响;材料的第二部分认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背离”,侧重从“德”的角度讨论艺术家与作品的关系,强调的是“人品”。这里的“人品”意思是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格调,泛指作品的艺术风格。趣味,在题目中应指审美情趣。试题的观点很明确,或赞成文如其人,或认为文未必如人,或赞成辩证地看二者之间的关系,只要是讨论“人品”与“文品”的关系,围绕着这三种观点展开讨论,都算契合题意。
  从内容上看,重在引导考生拓展课外阅读,思考艺术家与其作品之间的关系。当然,这里强调的课外阅读应该是引导学生深入地进行专题研读,而不是碎片化阅读。这种导向不仅具有现实性和直观性,更具有深刻性和影响性。
  文章可以写成议论文,先确立观点,再援引事例来印证观点。也可以写成记叙文,比如记叙自己想当作家的故事,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所给材料的思考。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写成记叙文,故事的叙述只是载体,说理要深刻,否则会本末倒置。当然,从试题出发,写成议论文更容易入手。
  二、试题特点
  一般看来,高考作文命题应该具有开放性,以便让考生有充分发挥的余地,但为了保证公平、公正,试题必须有较高的可信度,阅卷时的理念又要趋同。开放和趋同如何统一,如何做到两全其美,这就是难点所在。从这个角度看,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一直在追求一种境界,那就是贴近学生,注重思辨,重视引导,在追求体现新课程理念和确保较高信度合二为一的征途上艰难而积极地前行。
  2015年浙江卷作文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在审题上不给考生设置认知的障碍。以前的高考作文,审题准确与否往往是拉开差距的主要因素,但有专家提出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主要是考阅读而不是考写作能力,结果导致大量优秀学生害怕审题风险而不敢在立意上有所创新。而为了淡化审题的话题作文又为“宿构”者提供了方便,浙江高考作文命题在这两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作文材料的阅读难度不大,并且在材料中有明显的提示以易化审题,让写作水平好、中、差的学生都不会感到头疼,都有话可说。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浙江高考命题是“面向全体”的。但是,因为考生平时的积累不同,写作水平自然参差不齐,因此,今年的作文试题就出现了平时愿意看书的学生作文写得不错,而仅仅走应试道路的考生文章就写得一般的情况。
  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还重视引领考生深入思考。新课程的理念强调尊重学生对阅读对象的多元思考和个体体验,同时又要关注价值取向的引导。据此,今年的作文考题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引领考生多元思考,试题列出了赞成、反对和两可三种观点,这三种思考的方向没有本质的优劣之分,最重要的是考生给出支持观点的充分理由,并且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从阅卷现场来看,考生给出的理由一般都涉及我们现在所说的核心价值观,亦即“人品”的高下。由此可见,试题凸显了其价值引领的作用。
  从2013年开始,浙江高考作文命题一改以往的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变为“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这个变化意味着作文必须要有规范的文体意识,议论文就是议论文,记叙文就是记叙文,不能文体不分写成“四不像”的文章。从这一点来看,浙江高考作文命题已经回归到关注写作的本质——文章就要有文章的样子。
  三、阅卷现场
  阅卷现场出现的以下几类作文,得分较低,应引起考生的警惕:
  1.审题不准。如部分考生审题出现偏差,作文中没有关注“人品”与“文品”之间的辩证关系,仅仅抓住“人品”进行分析,由此走向空洞的道德批判;或是仅仅抓住对“文品”的分析,陷入对作品内容的叙述,这都属于审题出现失误。
  2.套话作文属于严厉打击的对象。今年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阅卷还是继续重拳打压套话作文。典型的套话作文是除了自己写一段开头和结尾,中间用几段事先准备好的名人的生平事迹填充,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这类作文是严厉打击的对象。
  3.提前准备的作文得分肯定很低。从阅卷现场来看,有些考生的作文虽然与“人品”与“文品”能沾上边,但作文主要内容并不是写“人品”与“文品”,所表现的主题与所给材料大相径庭。这类被称为宿构的作文提前准备的痕迹很明显,如写坚持、写乐观等等,把以前写过的作文直接套用到这个题目上来,显得很勉强。这样的宿构作文是浙江省阅卷组强烈反对的。
  4.只注重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华美,但文章内容苍白,缺乏深刻的分析,这一类作文也是难以拿到高分的。
  考场作文是一种须要严格遵守写作基本操作规律的艺术处理,考生必须按照考场作文的规范进行写作,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一些考场作文常见的问题,才会拿到比较理想的分数。
  例文点评
  且以作品论英雄
  浙江一考生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如是我言,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也即作品反映其人品。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美学家蒋勋说过:“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何来发自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射在文学上,就会写出伟大的作品,显示高尚的品性。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读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从而明白人不能为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人品上的美与良善——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的岁月一直为钱财奔波。他敛财如命,甚至发放高利贷敛资,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对簿公堂。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而引人深思了:高雅的作品并不能看出写就它的作者人品如何。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所谓“文以载道”,作品之“道”为其根本。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人品的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的情况是可能发生的——它并不在你对作品的考虑范围之内。作者或许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应当且以作品论英雄。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不竭力量。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销蚀不见;但一旦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作为重,道为重,人品须臾如苍狗,应以作品论英雄!
  【点评】
  这是2015年浙江省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它具备了优秀作文的“观点鲜明、结构完整、行文扣题、手法得当、语言流畅”等特点。
  文章的论证层次感很强,论证环环相扣、逐步推进,先提出中心观点“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再退一步承认“作品反映其人品”,然后从反面举出莎士比亚的例子论述“高尚作品背后不一定是脱俗之人”,很自然地得出自己的看法:“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最后以中心观点作结。由此,考生缜密的思维呈现在渎者面前,充分显示出考生通过论证推动思维向纵深发展的能力。
  从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看,该文结构严谨,逻辑推理严密,在逐步的推理中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材料例证的运用方面,不是依赖材料来推动文章,而是靠论证去带动材料,精心选用的材料是为论证服务的。
  文章对材料观点的把握精准到位,而且在材料观点的内涵方面略有延伸推进,在论题视角的选取方面有其精妙之处。这意味着只要精准地选择好一个论述的观点,并且围绕观点展开论证,紧扣中心不枝不蔓,就有可能写出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备考指导
  从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及学生的写作实际来看,以下几方面是我们在未来的备考中需要引起注意的。
  首先,高品质的阅读积累是写好文章的基石。我们都知道阅读对写作的重要意义,不和写作结合的阅读是没有前途的阅读,没有阅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写作和阅读必须高度结合在一起,二者才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然而,从中学生的阅读实际来看,学生很喜欢阅读诸如《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文摘类杂志中的文章。这类文章有个共同的特点:篇幅短小,哲理性强,往往能通过一个较短的故事阐述一个较为深刻的人生哲理。但这种快餐式阅读的最大弊病是不求甚解,它只是通过事物的表面去观察事物,甚至排斥思考,排斥想象——因为这种阅读只需在短暂的时间内了解一些东西,从而陷入浮光掠影的浮躁之中。从今年考场实际来看,仅仅只是快餐式阅渎的积累很难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
  高品质阅读强调细嚼慢咽,强调文章对人的净化和移情作用,注重阅读带来的心灵感受和精神思索。当阅读者捧读经典名著,心灵沉浸其中,使白日的忙碌和喧嚣以及生活的浮躁都化为深入的思考,化为生活最深处的智慧,这就使阅读者不仅得到了精神的愉悦,更净化了自己的心灵,使自己的人生更有质量和品位。而从今年的高考作文来看,重视高品质经典阅读的考生,笔下文章视野有广度,思维有深度,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其次,仅仅是一般性阅读还不够,更要重视精读、研读。很多学生都知道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但是至于读什么、怎么读还处于混沌的状态之中。余秋雨先生认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是走向精神成熟的起点,因此先要做一点垫底的工作。垫什么样的底,就会建什么样的楼。最俭省的垫底方式,是精读名著。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是由众多名家认可的,是在历史的风浪中历练出来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品一般都是不错的作品。在我们的阅读没有办法做出更多选择的情况下,研读几本名著还是不错的选择。
  最后,重视思维品质的培养。近年来,浙江省高考作文有一个普遍的倾向,这就是重视考查学生思辨能力。从2012年的做“路上奔跑的英雄”还是做“路边鼓掌的人”,2013年的“童心早泯”,到2014年的“大学的门与路”,2015年的“人品与文品”,这些作文题无不突出思辨性,提出貌似矛盾对立的观点,但没有“标准答案”,让学生在思考中展示自己的思维品质。不仅浙江作文重视思辨性,其他省份的高考作文亦是如此,如2014年新课标卷I的“山羊过独木桥”,上海卷的“从穿越沙漠说自由”,广东卷的“胶片与数码时代”等。高考作文题注重考查学生思辨能力,注重论证方法的逐层推进,突出材料与观点间的严密的逻辑关系,这应该是今后几年内高考作文考查的一个大方向。这意味着,我们考生思考问题时要适当用一点辩证法——联系与孤立、全面与片面、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要懂一点关于事物矛盾的运动、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的哲学学说……从一开始读书起,考生要想写好高考作文,就应该读一些经典的名著,独立思考一些问题,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只有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在将来的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其他文献
从古到今,炙手可热都为嚣张跋扈之意,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了该词的本义。  “劳燕”最惯是“分飞”  “劳燕”代指伯劳和燕子两种鸟类,“劳”是伯劳的简称,和“辛劳”无关。“劳”和“燕”分别朝不同的方向飞去,因此,它们的姿势是“分飞”而不是“纷飞”。  伯劳俗称胡不拉,是食虫鸟类,大多栖息在丘陵开阔的林地,为我国较为常见的鸟类。因为较常见,所以也就被写进了诗里。和伯劳一
期刊
“司法黄牛”“马拉松鉴定”“谁出钱帮谁说话”……原本想通过科学鉴定帮助人们维权,但司法鉴定中的种种猫腻,却吞噬着公平公正,也影响了司法公信力。  “司法黄牛”也疯狂  “打官司”中也有“黄牛”,那就是司法鉴定“黄牛”。  2012年5月,侯某发生交通事故受伤,住院期间,“司法黄牛”张某便找上门要代为侯某索赔:张某垫付诉讼相关费用,收取赔偿金的50%。  侯某觉得这样也方便,便把涉案件所有证据材料以
期刊
大家告辞出门时金日成推周总理走在前面,彭总推金日成首相走在前面,因此彭总走在最后。此时,斯大林要我把彭总请到他的身旁,他们离开大家站在大厅的一角,开始交谈起来。  师哲亲历了中苏关系从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诸多重大事件。他曾随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彭德怀五次访苏。以下是他对周恩来、彭德怀与斯大林会谈时的回忆。  周恩来的睿智  虽然1951年7月10日在朝鲜战场上敌我双方开始谈
期刊
所谓“异质对比”,就是对两个不同特质或存在差异的素材进行组合对比,这样不仅可以增添素材的厚度和强度,而且抓住对比点深入分析,能特别突出一方面的性质,强化说服力,更有利于突出主旨。  下面以人物素材为例,谈谈“异质对比”巧妙拓展运用素材的四种技法:  运用技巧一:相反发散,“纵向”拓展——将人物自身在不同时期表现出的不同特质进行对比,是非得失,一目了然。  【例文1】英国“蒸汽大王”瓦特,出身于木匠
期刊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争”的解释是“引也”,也就是对拉的意思。从其字形会意,上为“爪”(手),下为“又”(手),中间表示某一物体,像两人争一样东西。“争”的本义就像两只手相拽,所以后人注为“言争者,皆谓引之使归于己。”(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由这一本义引申开来,“争”有“力求获得,互不相让”的意思,如争夺、竞争、争长论短等。“争”还可当“力求实现”讲,如争取、争气、争胜等。至于“争”还可作
期刊
一、注意生难字的偏旁部首。例如:韩愈《马说》“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dn)死于槽(ca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句中的“祗”(左面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槽(cáo)枥(lì)”都是木字旁。  二、注意领悟字的含义。例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其中的“幽愁”义为“深重的愁思”,不能写成“忧愁”;又如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
期刊
蒋介石的德国顾问们花了10年时间试图帮助中国建立一支德式军队。这支堪称中国近现代史上最现代化的陆军,加上于长江流域初步整建起的国防工业,使中国达成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标准”。  对日本有着深刻研究  1938年7月8日,德国军事总顾问亚力山大·冯·法肯豪森在广州挥泪登船返国,告别了工作四年零三个月的中国。他的离去标志着德国顾问团在中国活动的彻底结束。行前,法肯豪森等向中方官员保证,决不向日本泄露
期刊
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老师在解读2015年高考作文特点时指出,目前,教育部考试中心和省级考试机构对作文试题评价主要依据六条标准:可写性、选择性、导向性、探究性、防套性、难易度。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借助这“六项指标”来进行作文备考呢?  一、可写性——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可写性是指试题的内容不深奥,考生不陌生,有背景了解。试题的内容是考生熟悉的,甚至是社会热点、国家大事。  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I,
期刊
我们同学口说现代语,笔写白话文,文言文的语言环境距离我们日益遥远,文言文的学习也成为一大难题。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文言文呢?  根据长期的研究和讲授文言文的实践,笔者提出如下“五字法”,供同学们参考。  一、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第一要著,许多经典作家都是通过读而成才的,如白居易的日诵千言、口舌生疮,张溥的七诵七录等。读,
期刊
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几乎是现代文阅读题的必考部分。所谓的“重点词语”,指的是含有多个义项的词语、在句子中有特定含义的词语、有指代作用的词语、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语、含有特定手法技巧的词语等。在解答这类题目时要注意词性、联系本义、联系语境。这部分试题的常见考点有如下两种:  考点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人物形象(所做事件和细节描写)、作者感情(感情色彩)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