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月29日,加州法院作出一项与全球网络言论自由密切相关的判决。著名的泄密网站、被称为“网络深喉”的Wikileaks劫后重生,在被关闭14天之后重新运行,引爆网络匿名爆料风暴。Wikileaks在“良知泄密行动”的理念指导下为网民匿名爆料提供安全平台。让美军关塔纳摩基地虐囚机密文件、肯尼亚前总统莫伊家族贪污证据、瑞士银行涉嫌非法洗钱与逃税问题的客户账户等120万件泄密文档全面曝光。网络自由化的浪潮引发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争,也是对现存权力结构的巨大颠覆。
此案不仅与美国、台湾等数十名顶级富豪的财产帐目有关,更牵涉到了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匿名爆料的法理认同问题。而法官杰夫·怀特(Jeffrey White)自身态度的转变,也颇受外界瞩目,他推翻了自己在14天前要求收回域名、关闭网站的判决。
怀特法官强调他是考虑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知情权的保护。追溯事件的源头,是今年年初瑞士宝盛银行(JuliusBaer Bank)的上百份客户账户被放上Wikileaks网站,这些私人账户有的每年有不明资产转移达三千万美元,涉嫌非法洗钱与逃税问题。2月,宝盛银行将Wikileaks网站以侵犯私人隐私罪告上法庭。2月15日,美国加州法院一审判处Wikileaks关闭。但这项判决引爆了众多人权机构与新闻组织抗议,他们称判决限制言论自由,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公众的知情权。香港互联网协会主席莫乃光也表示,一审判决明显阻碍媒体的发言权。“互联网言论自由的寒冬要来了吗”之类的疑问散见世界各媒体及网站。这些议论迫使法院重新审理这个案件,并在短短十四天之后彻底扭转判决。怀特法官解释说,一审的错误判决是因为当时“掌握的信息尚不全面”。
这一判决令无数关心网络言论自由的人松了一口气。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而法律界也将这一案件作为一个判决案例,若再遇到类似情况,法院可以作为判例援引。但是,由此案引发的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私人隐私矛盾的争议,却才刚刚开始。
与维基百科同中有异
Wikileaks是在“良知泄密,行动”的理念指导下,以wiki模式运行。与维基百科(wikipedia)类似,同样是由用户创造内容,对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对事件的讨论与修改。而创办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之后,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对网站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创办者个人的政治态度,无法影响网站内容的取舍。但与维基百科“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的目标不同,Wikileaks鼓励用户泄漏政府与财团的不道德行为,并为用户提供大保密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匿名用户的行踪无法被追查。
Wikileaks自上线以来,已收到全球范围内超过120万件泄密文档。除了前述瑞士宝盛银行涉嫌协助客户洗钱的文件之外,还有更多令一些政府与财团头痛不已的文档。而部分文章引发的新闻更多次登上国际媒体的头条。
例如今年一月,Wikileaks上出现的两份PDF文件,揭示德国警方借助一家名为Digitask的公司所研制的SI(ype(网络电话软件)拦截技术,用以窃听监控网民的谈话内容。文件出现后,令德国网民一片哗然。
2007年8月,肯尼亚前总统莫伊(Daniel Arap Moi)家族的贪污证据也被人曝光在Wikileaks上,证据显示莫伊家族贪污了超过20亿美元的国家财产,用于在全世界近十个国家置地,事件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
2007年年底,网友匿名在Wikileaks上先后两次上传了长达238页的美军在古巴关塔纳摩的“三角洲营标准作业程序”文件,披露美国在关塔纳摩对待关押囚犯的各种细节,存在多处反人道规定。对此,美国五角大楼大为震动,数次以机密文件为名,要求Wikileaks将文件撤下,但遭拒绝。现在这些文件在Wikileaks上依然可以找到。
1971年,在美国国防部工作的学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IIsberg)因反对越战,认为把官方的谎言揭穿乃是他作为公民的义务,将最高机密的“五角大楼文件”交由《纽约时报》发表。当时,越战是美国的头号大事。美国国防部提起诉讼,要求《纽约时报》交出“泄密者”。压力之下,整个《纽约时报》几乎是在剃刀边缘生存。传统媒体报道一些影响重大的内幕新闻,依然会遭遇重重阻力。
而网络时代的技术进步让许多问题变得轻而易举,Wikileaks的网站平台即可以解决媒体自身压力的问题,保护爆料人身份。如果再有越战线人,或者水门事件中著名的“深喉”,大可不必再经第三方,而自己直接登录Wikileaks即可将所掌握内幕公之于全球网络。
不过对于Wikileaks所倡导的“良知泄密”理念,其实也有人批评。著名博客、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总监(Federationof American Scientists)史蒂文·阿福特古德(StevenAftergood)在拒绝wikeleaks邀请其出任顾问时说:“我认为,他们太天真了,他们非常理想化地看待泄密和它的影响,这种理念确实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认为大部分泄密者是出于正义的良心,而向巨大的恶势力发出挑战,这是空想社会改革家们的想法”。
虽然这些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们在网络上的种种实践,存在种种问题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日益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网络冲击浪潮。在这场浪潮中,Wikileaks并非孤例。同样追求良知驱动下的匿名爆料的网站还有cryptome,由年轻的博客John Young设立。
海盗湾网络传奇
其实,泄密网站不过是网络自由化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Wikileaks的网络托管方、瑞典PRQ基金会下设的海盗湾(The Pirate Bay),则演绎了网络时代的另一个方面的传奇。海盗湾是世界最大的BT(Bit Torrent)下载网站,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反盗版组织的大敌。2006年5月,瑞典警方曾出动50名警察查封其资产,收缴其设备。海盗湾损失惨重,但依然在24小时内在荷兰找到一个临时家园,并在三日之内靠借来的设备恢复了运行,令瑞典警方狼狈不堪。
随后有报纸曝光,美国电影协会和美国政府幕后推动了瑞典警方的行为。这令瑞典国内舆论哗然,上千人上街游行,最终使瑞典警方不敢再轻易对海盗湾下手。而海盗湾与其奉行的资源自由共享理念,依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2007年,在小岛西兰公国刊登出售广告后,海盗湾做出筹资购买计划,希望在那里成立一个没有版权法理想国度。不过至今没有结果。
除了追求建立自由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良知泄密的Wikileaks、资源共享的海盗湾之外,更有希望整合人类文明的Google、重新定义人际关系的Facebook等。这些冲击我们原有生活的网络创举,无一不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为了某种理念而在网络世界里作出的尝试。
网络冲击浪潮已经令人无法回避,不过人们也普遍关注它所带来的伤害。“海盗湾”与好莱坞的冲突早已成国际公案,BT共享最终的走向目前还无法预料。而强悍的Wikileaks也同样拥有类似的问题,虽然它爆出很多不道德的行为,以确凿的证据打击了某些政府和财团,但是它对于隐私权的侵犯、在某些事件上对于公众利益的干扰,例如曝光的军事文件、政府的高度机密等等,无不让人左右为难。
Google Earlh泄密争议
早在Google公司推出Google EaCh,一些军事基地曝光在普通网民面前时,各国的军事家们忧心重重,担心成恐怖分子从此将更容易找到目标、发动攻击。但GoogleEaCh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Wikileaks呢?也许这一次加州法院的判决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对此,香港互联网协会主席莫乃光说:“其实,人人都可以进行Wikileaks推动的社会运动。通讯技术科技已带动诸多全球革命。除了互联网,我们也有手机、民间电台,还有许多渠道,这十年间世界翻天覆地。这是不能逆转的潮流,世界信息变得由下而上,未来的世界,信息将更泛滥。我们要准备的,不是阻止,而是学会分析这些东西。”
责任编辑 唐 馨
此案不仅与美国、台湾等数十名顶级富豪的财产帐目有关,更牵涉到了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匿名爆料的法理认同问题。而法官杰夫·怀特(Jeffrey White)自身态度的转变,也颇受外界瞩目,他推翻了自己在14天前要求收回域名、关闭网站的判决。
怀特法官强调他是考虑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对知情权的保护。追溯事件的源头,是今年年初瑞士宝盛银行(JuliusBaer Bank)的上百份客户账户被放上Wikileaks网站,这些私人账户有的每年有不明资产转移达三千万美元,涉嫌非法洗钱与逃税问题。2月,宝盛银行将Wikileaks网站以侵犯私人隐私罪告上法庭。2月15日,美国加州法院一审判处Wikileaks关闭。但这项判决引爆了众多人权机构与新闻组织抗议,他们称判决限制言论自由,违反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所赋予公众的知情权。香港互联网协会主席莫乃光也表示,一审判决明显阻碍媒体的发言权。“互联网言论自由的寒冬要来了吗”之类的疑问散见世界各媒体及网站。这些议论迫使法院重新审理这个案件,并在短短十四天之后彻底扭转判决。怀特法官解释说,一审的错误判决是因为当时“掌握的信息尚不全面”。
这一判决令无数关心网络言论自由的人松了一口气。各大媒体纷纷报道,而法律界也将这一案件作为一个判决案例,若再遇到类似情况,法院可以作为判例援引。但是,由此案引发的网络言论自由与保护私人隐私矛盾的争议,却才刚刚开始。
与维基百科同中有异
Wikileaks是在“良知泄密,行动”的理念指导下,以wiki模式运行。与维基百科(wikipedia)类似,同样是由用户创造内容,对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有权利参与对事件的讨论与修改。而创办者提供了一个平台之后,并不像传统媒体那样,对网站内容具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创办者个人的政治态度,无法影响网站内容的取舍。但与维基百科“为全人类提供自由的百科全书”的目标不同,Wikileaks鼓励用户泄漏政府与财团的不道德行为,并为用户提供大保密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匿名用户的行踪无法被追查。
Wikileaks自上线以来,已收到全球范围内超过120万件泄密文档。除了前述瑞士宝盛银行涉嫌协助客户洗钱的文件之外,还有更多令一些政府与财团头痛不已的文档。而部分文章引发的新闻更多次登上国际媒体的头条。
例如今年一月,Wikileaks上出现的两份PDF文件,揭示德国警方借助一家名为Digitask的公司所研制的SI(ype(网络电话软件)拦截技术,用以窃听监控网民的谈话内容。文件出现后,令德国网民一片哗然。
2007年8月,肯尼亚前总统莫伊(Daniel Arap Moi)家族的贪污证据也被人曝光在Wikileaks上,证据显示莫伊家族贪污了超过20亿美元的国家财产,用于在全世界近十个国家置地,事件引发媒体的高度关注。
2007年年底,网友匿名在Wikileaks上先后两次上传了长达238页的美军在古巴关塔纳摩的“三角洲营标准作业程序”文件,披露美国在关塔纳摩对待关押囚犯的各种细节,存在多处反人道规定。对此,美国五角大楼大为震动,数次以机密文件为名,要求Wikileaks将文件撤下,但遭拒绝。现在这些文件在Wikileaks上依然可以找到。
1971年,在美国国防部工作的学者丹尼尔·埃尔斯伯格(Daniel EIIsberg)因反对越战,认为把官方的谎言揭穿乃是他作为公民的义务,将最高机密的“五角大楼文件”交由《纽约时报》发表。当时,越战是美国的头号大事。美国国防部提起诉讼,要求《纽约时报》交出“泄密者”。压力之下,整个《纽约时报》几乎是在剃刀边缘生存。传统媒体报道一些影响重大的内幕新闻,依然会遭遇重重阻力。
而网络时代的技术进步让许多问题变得轻而易举,Wikileaks的网站平台即可以解决媒体自身压力的问题,保护爆料人身份。如果再有越战线人,或者水门事件中著名的“深喉”,大可不必再经第三方,而自己直接登录Wikileaks即可将所掌握内幕公之于全球网络。
不过对于Wikileaks所倡导的“良知泄密”理念,其实也有人批评。著名博客、美国科学家联合会总监(Federationof American Scientists)史蒂文·阿福特古德(StevenAftergood)在拒绝wikeleaks邀请其出任顾问时说:“我认为,他们太天真了,他们非常理想化地看待泄密和它的影响,这种理念确实也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认为大部分泄密者是出于正义的良心,而向巨大的恶势力发出挑战,这是空想社会改革家们的想法”。
虽然这些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们在网络上的种种实践,存在种种问题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但是毫无疑问,他们已经日益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并且掀起了一场波及全球的网络冲击浪潮。在这场浪潮中,Wikileaks并非孤例。同样追求良知驱动下的匿名爆料的网站还有cryptome,由年轻的博客John Young设立。
海盗湾网络传奇
其实,泄密网站不过是网络自由化浪潮中的一朵小浪花。Wikileaks的网络托管方、瑞典PRQ基金会下设的海盗湾(The Pirate Bay),则演绎了网络时代的另一个方面的传奇。海盗湾是世界最大的BT(Bit Torrent)下载网站,一直以来都是国际反盗版组织的大敌。2006年5月,瑞典警方曾出动50名警察查封其资产,收缴其设备。海盗湾损失惨重,但依然在24小时内在荷兰找到一个临时家园,并在三日之内靠借来的设备恢复了运行,令瑞典警方狼狈不堪。
随后有报纸曝光,美国电影协会和美国政府幕后推动了瑞典警方的行为。这令瑞典国内舆论哗然,上千人上街游行,最终使瑞典警方不敢再轻易对海盗湾下手。而海盗湾与其奉行的资源自由共享理念,依然处于法律的灰色地带。
2007年,在小岛西兰公国刊登出售广告后,海盗湾做出筹资购买计划,希望在那里成立一个没有版权法理想国度。不过至今没有结果。
除了追求建立自由百科全书的维基百科、良知泄密的Wikileaks、资源共享的海盗湾之外,更有希望整合人类文明的Google、重新定义人际关系的Facebook等。这些冲击我们原有生活的网络创举,无一不是天真的理想主义者为了某种理念而在网络世界里作出的尝试。
网络冲击浪潮已经令人无法回避,不过人们也普遍关注它所带来的伤害。“海盗湾”与好莱坞的冲突早已成国际公案,BT共享最终的走向目前还无法预料。而强悍的Wikileaks也同样拥有类似的问题,虽然它爆出很多不道德的行为,以确凿的证据打击了某些政府和财团,但是它对于隐私权的侵犯、在某些事件上对于公众利益的干扰,例如曝光的军事文件、政府的高度机密等等,无不让人左右为难。
Google Earlh泄密争议
早在Google公司推出Google EaCh,一些军事基地曝光在普通网民面前时,各国的军事家们忧心重重,担心成恐怖分子从此将更容易找到目标、发动攻击。但GoogleEaCh最终还是被人们所接受。Wikileaks呢?也许这一次加州法院的判决是一个很好的开头。 对此,香港互联网协会主席莫乃光说:“其实,人人都可以进行Wikileaks推动的社会运动。通讯技术科技已带动诸多全球革命。除了互联网,我们也有手机、民间电台,还有许多渠道,这十年间世界翻天覆地。这是不能逆转的潮流,世界信息变得由下而上,未来的世界,信息将更泛滥。我们要准备的,不是阻止,而是学会分析这些东西。”
责任编辑 唐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