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说“……教育的成功与失败,教师是决定性因素。教师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们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学生获得愉快或悲惨,我们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们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成名,能伤人也能救人。”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中若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灵活巧妙地运用好教育心理学知识,常常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巧用“同辈群体效应”来消除叛逆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在同辈群体中,因大家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因而彼此之间容易认同,且易相互转化与感染。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若能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学生就会较为正常、合理;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将此称为“同辈群体效应”。所以,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同辈眼里的自我形象要比在父母老师眼里的更重要,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说教常常比不上同龄人的一句评价。
班上有一名偏爱穿奇装异服的学生,我曾多次暗示他这样的穿着不适合中学生,要求他更换,但他却依然是我行我素。后来,我意识到这是逆反心态在作怪,我借用“同辈群体效应”:通过班长召集他“朋友圈”的兄弟们一起来讨论关于中学生如何着装的问题,诱导他们私下讨论评价该同学的穿着。结果,这次交谈后的第三天,该同学就在“兄弟们”的“评头论足”中悄悄地改装了。每每班上出现棘手的问题时,我都会借用“同辈群体效应”,以生管生,难题常会迎刃而解。
二、巧用“期待效应”来创造奇迹
期待效应又叫皮革马利翁效应。传说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古代塞浦路斯国有个国王叫皮革马利翁,他非常喜欢雕刻。一次,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女雕像,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终于使这尊雕像奇迹般复活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布森从这则神话故事中受到很大的启发,1968年他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发展测验”,并以赞赏的态度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使老师从内心认同这些学生的发展潜力,8个月后,这批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进步。罗森塔尔认为,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优秀”学生,有了很高的期望,教师把这种期望表现在了行为和态度上,学生感受到了,于是学习成绩进步了。后来人们把这种权威的暗示,称为“期望效应”。
实践中多用此效应,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曾教过这样一个女孩,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兔唇,说话口齿不清,常遭人取笑。自懂事起,她便以沉默自卫。长期的沉默使她变得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说话,也不与任何人交往。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不健全的孩子在得不到爱的阳光后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此,我暗下决心:我虽不能改变她残缺的生理,但我一定要让她拥有健康的心理,帮她找到应有的快乐。每天到校,我都主动跟她打招呼;每次上课,我都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她;每个课间我都安排同学陪她玩耍。但她始终独守着那份沉默,从不主动跟别人说一句话,班上的同学都失望对我说:“老师,她该不会是个哑巴吧?”我知道久旱的心田却非几滴雨露就能润透,久闭的心扉绝非几句良言就可开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竭尽所能的去关心着、期待着,每天都在她的作业本上留言。一次我在她的作业本中写道:“沉默的小鸟,老师怎样做才能听到你那清脆的歌声啊?跟老师说几句话吧,老师多么渴望听到你清脆的歌声啊!”也许是被我的真情打动,也许是被我的期待激励,就在当天晚学后,她来到我跟前,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不…是不…愿意跟你说…话,我怕…别人笑…话我…”听着这断断续续、含含糊糊的话语,我激动地将她紧紧的揽到怀里,“你终于肯跟老师说话了!老师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在我充满期待的关爱下,她逐渐克服了障碍,象一颗冲破云雾的星星,走出了阴霾,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三、巧用“标签效应”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并作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信,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曾教过这样一名男生,他整日沉湎于流行歌的世界,课堂也是“两耳不闻读书声,一心只为流行唱”。一时间,成了令老师头痛、同学厌烦的“钉子户”。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不但歌唱得好,而且还好改歌词,改得入情入理。于是,我便打算以此为突破口,帮他重塑自我。一天,我找到他,诚恳地对他说:“听同学们说,你不但歌唱的好,而且还是个‘作词高手’。老师想请你给大家写首歌,好吗?”本以为他会一口应允,没料想他开口道:“得了吧,老师,你就别讽刺我了。我那都是胡言乱语登不上大雅之堂,你还是找别人吧!”听到这自暴自弃的话语,我认真地回敬他:“谁说是胡言乱语!在老师看来,只要是你真情的表露,便是良言妙语。”他一脸惊疑地问道:“老师,你真这样认为?”我意识到转机来了,真诚地鼓励着他:“只要是你写的,老师就喜欢!”面对我的期望,他终于答应了。两天后,他把一首《对面的小抄传过来》交给我。歌中写道:“对面的小抄传过来,传过来,传过来,这里的试卷是空白,请不要假装着不理不睬!前面的老师别过来,别过来,你的样子把我吓坏,其实你不可爱!……”看了这首面目全非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由衷地赞叹道:“太棒了!你简直就是‘阿牛第二’啊!干脆你给大家来个表演唱吧!”班会上,他以滑稽的表演和诙谐的演唱在全班引起了轰动。此后,他就像换了个人,每天都以惊人的进步展示着一个全新的自我。实践证明,当学生被贴上积极的标签后,就会积极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所贴的标签对象相一致,潜能也会得到发挥。
罗曼?罗兰曾说“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班级管理中,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我们的工作便会精彩纷呈!
一、巧用“同辈群体效应”来消除叛逆
同辈群体是指同龄人或相近年龄人组成的群体。在同辈群体中,因大家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需求、相近的爱好、兴趣和共同的行为倾向,因而彼此之间容易认同,且易相互转化与感染。同辈群体中积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倾向若能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目的大体一致,置身其中的个体学生就会较为正常、合理;反之,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心理学将此称为“同辈群体效应”。所以,对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来说,同辈眼里的自我形象要比在父母老师眼里的更重要,老师和家长苦口婆心地说教常常比不上同龄人的一句评价。
班上有一名偏爱穿奇装异服的学生,我曾多次暗示他这样的穿着不适合中学生,要求他更换,但他却依然是我行我素。后来,我意识到这是逆反心态在作怪,我借用“同辈群体效应”:通过班长召集他“朋友圈”的兄弟们一起来讨论关于中学生如何着装的问题,诱导他们私下讨论评价该同学的穿着。结果,这次交谈后的第三天,该同学就在“兄弟们”的“评头论足”中悄悄地改装了。每每班上出现棘手的问题时,我都会借用“同辈群体效应”,以生管生,难题常会迎刃而解。
二、巧用“期待效应”来创造奇迹
期待效应又叫皮革马利翁效应。传说古希腊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古代塞浦路斯国有个国王叫皮革马利翁,他非常喜欢雕刻。一次,他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美女雕像,每天以深情的目光观赏不止,并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期望,终于使这尊雕像奇迹般复活了。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贾布森从这则神话故事中受到很大的启发,1968年他们对学生进行了一次预测儿童发展可能性的“发展测验”,并以赞赏的态度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通知有关的老师,使老师从内心认同这些学生的发展潜力,8个月后,这批学生的成绩有明显的进步。罗森塔尔认为,因为教师接受了“权威谎言的暗示”,对这些“优秀”学生,有了很高的期望,教师把这种期望表现在了行为和态度上,学生感受到了,于是学习成绩进步了。后来人们把这种权威的暗示,称为“期望效应”。
实践中多用此效应,往往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曾教过这样一个女孩,由于生理上的缺陷—兔唇,说话口齿不清,常遭人取笑。自懂事起,她便以沉默自卫。长期的沉默使她变得自我封闭,不与任何人说话,也不与任何人交往。实际上,这是一个生理不健全的孩子在得不到爱的阳光后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为此,我暗下决心:我虽不能改变她残缺的生理,但我一定要让她拥有健康的心理,帮她找到应有的快乐。每天到校,我都主动跟她打招呼;每次上课,我都用期待的眼光看着她;每个课间我都安排同学陪她玩耍。但她始终独守着那份沉默,从不主动跟别人说一句话,班上的同学都失望对我说:“老师,她该不会是个哑巴吧?”我知道久旱的心田却非几滴雨露就能润透,久闭的心扉绝非几句良言就可开启。我还是一如既往的、竭尽所能的去关心着、期待着,每天都在她的作业本上留言。一次我在她的作业本中写道:“沉默的小鸟,老师怎样做才能听到你那清脆的歌声啊?跟老师说几句话吧,老师多么渴望听到你清脆的歌声啊!”也许是被我的真情打动,也许是被我的期待激励,就在当天晚学后,她来到我跟前,吞吞吐吐地说:“老…师…我不…是不…愿意跟你说…话,我怕…别人笑…话我…”听着这断断续续、含含糊糊的话语,我激动地将她紧紧的揽到怀里,“你终于肯跟老师说话了!老师知道会有这么一天的。”在我充满期待的关爱下,她逐渐克服了障碍,象一颗冲破云雾的星星,走出了阴霾,浑身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三、巧用“标签效应”激发学生的潜能
二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招募了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并作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信,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标签效应”。
曾教过这样一名男生,他整日沉湎于流行歌的世界,课堂也是“两耳不闻读书声,一心只为流行唱”。一时间,成了令老师头痛、同学厌烦的“钉子户”。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不但歌唱得好,而且还好改歌词,改得入情入理。于是,我便打算以此为突破口,帮他重塑自我。一天,我找到他,诚恳地对他说:“听同学们说,你不但歌唱的好,而且还是个‘作词高手’。老师想请你给大家写首歌,好吗?”本以为他会一口应允,没料想他开口道:“得了吧,老师,你就别讽刺我了。我那都是胡言乱语登不上大雅之堂,你还是找别人吧!”听到这自暴自弃的话语,我认真地回敬他:“谁说是胡言乱语!在老师看来,只要是你真情的表露,便是良言妙语。”他一脸惊疑地问道:“老师,你真这样认为?”我意识到转机来了,真诚地鼓励着他:“只要是你写的,老师就喜欢!”面对我的期望,他终于答应了。两天后,他把一首《对面的小抄传过来》交给我。歌中写道:“对面的小抄传过来,传过来,传过来,这里的试卷是空白,请不要假装着不理不睬!前面的老师别过来,别过来,你的样子把我吓坏,其实你不可爱!……”看了这首面目全非的《对面的女孩看过来》,我由衷地赞叹道:“太棒了!你简直就是‘阿牛第二’啊!干脆你给大家来个表演唱吧!”班会上,他以滑稽的表演和诙谐的演唱在全班引起了轰动。此后,他就像换了个人,每天都以惊人的进步展示着一个全新的自我。实践证明,当学生被贴上积极的标签后,就会积极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努力使自己的言行与所贴的标签对象相一致,潜能也会得到发挥。
罗曼?罗兰曾说“即使在最丑的孩子身上,也有新鲜的东西、无穷的希望。”班级管理中,只要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各种心理效应,我们的工作便会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