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走心的诗歌批评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duoying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迄今为止,中国当代诗歌已经走过了六十多个春秋,回望当代诗坛半个多世纪的浮沉,可谓是曲折遍布。从“前朦胧”诗歌的暗潮涌动开始,诗坛经历了朦胧诗风行一时的荣耀,第三代诗人先锋姿态的高扬之后,诗坛的氛围又一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但是,很快蜂拥而来的商品经济大潮让新诗遭遇了重创,一时间钟情缪斯的人们纷纷改弦易张,关注诗歌的人越来越少,不过这并不能阻挠真正倾心缪斯的人们对诗的热情,1990年代之后,中间代诗人发表集体宣言,隆重出场;“70”后诗人横空出世,佳作迭出……那些将诗歌奉为信仰的人们在当代诗坛的现场从来都没有缺席过。
  新世纪以来,诗歌回暖之势正盛,诗坛也是热闹非凡,集团主义、流派组合遍地开花,诗歌活动的举办、诗集的出版都呈现出喜人的态势。但吊诡的是,针对诗坛内部火热的阵势,诗坛外围却一直处于“冷静”状态,不仅阅读诗歌的人并没有增多,关于诗坛的争议也从未停止过。刘波的《当代诗坛“刀锋”透视》(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以下简称《“刀锋”透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出现的,如诗评家罗振亚先生所言,该著是“一部通过个案批评对当代先锋诗坛进行整体扫描的诗学著作。从《今天》派、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中生代诗人’,再到70后诗人,作者对这些参与中国当代文学发展进程的重要诗人进行了独到的阐释,既富有诗歌批评的感性情怀,又不乏学术研究的理性品质。”这一评价道出了《“刀锋”透视》显著的学术特征:突破了前人对诗坛鸟瞰式整体观照的局限,通过选取在文学发展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进行个案研究,深入到诗坛内部,对整个当代诗坛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另外,作者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拘于自己的喜好,公允周全,将对当代诗坛产生重要影响或者能够折射出诗坛某种特质的诗人均列入进来,显示了他作为批评家敏锐的艺术直觉和问题意识。
  在《“刀锋”透视》中,刘波选取了从前朦胧诗到70后当中的18位诗人进行阐释评析,并将他们分别纳入“集体主义时代的象征美学”“激情与灿烂共生的汉语之魅”“消费主义时代的思想和诗意”“新世纪诗歌的多元审美”四个板块,使得全书能够在透视个体写作的格局之中整合出当代诗坛的整体发展态势。刘波认为:“在对中国当代诗歌产生影响的‘刀锋’诗人里,我所选择的,并不一定是名气很大,但绝大多数肯定都还在持续写作中,且曾经或正在为我们提供某种独特的诗歌美学。”作者重视所选诗人对诗歌现场的参与精神,这不仅是他作为诗评家对于诗人的评判标准,也是他自我诗学批评实践的要求,更是其对于诗歌精神的执着与坚守的真实写照。
  进行诗人个案研究时,针对被称为“时代的见证者”的食指,刘波指出他的写作真正经受了时代与肉体的双重磨砺,始终凭借强大的精神力量守护在缪斯的殿堂,成为诗坛的精神标杆;而对于“女性诗歌”的代表诗人翟永明,刘波则强调她对中国女性诗学的构建与繁荣所起到的决定性作用,认为翟永明坚持诗歌创作30余年,凭着对诗歌的虔诚与热情,不断地寻求新的路数,指出从女性意识的高扬到戏剧因子与叙事性元素的融入,她的诗歌创作始终以“在路上”的姿态稳健前行。在新世纪诗歌现场,刘波分析了70后诗人朵渔,他从朵渔诗歌的思想性与修辞的对接出发,认为朵渔所坚持的是一种难度写作,诗人“运用现代性的文字扎根于乡土中国的思想”,时刻饱含“羞耻之心”,不断进行创造性的有启蒙意识的探索,使得诗歌最终通往爱的终极。刘波通过对诗人成长历程即其诗歌的解读,将参与了当代诗歌发展进程的重要诗人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但又未拘囿于学界既成的研究,而是以自己敏锐的理论嗅觉和宏阔的学术视野对各位诗人进行全新的阐释与挖掘,使得一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以全新面貌再次回到读者的视野。另外,作者还通过个案研究勾勒出了当代诗坛的谱系图,使得纵向发展的诗歌历史充满了立体感,以往枝蔓横生的诗歌脉络逐渐清晰,有效推动了当代诗歌的研究进程,拓展了当代诗坛的容量与深度,深化了当代诗歌的研究层次。
  刘波的诗歌批评向来都是情理结合,既有作为诗人的激情与感悟,又有作为理论家的严谨与逻辑论断。在《“刀锋”透视》当中,作者努力“以语言之美和思想之力的标准建立起寻美批评的遴选机制,让被埋没的优秀之作重见天日,让那些曾经引领或现在仍能影响汉语诗歌格局的诗人们获得他们应有的位置”。如在评析臧棣、伊沙、余怒、陈先发、蓝蓝几位诗人时,刘波将他们的写作概括为“消费主义时代的思想和诗意”,显示了作者的诗歌评价机制不仅是就诗论诗,还将诗人的写作置于当时的社会语境中,关注诗人的成长背景及其诗学渊源,为读者呈现了上世纪90年代诗人们的责任意识与思想情怀。刘波认为,“1990年的诗人们大多是有责任意识的,当激情退场、理性突显时,另一种不同于过去的诗歌之美重又来临,它带上了思想的情怀,因此更富历史感。这种诗是后来者的方向,这些诗人也相应地成为了良知文学的代表。”在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高潮之后,如何评价1990年代的诗歌,一直以来是诗歌界争论的话题之一。多数人认为1990年代的诗坛是归于沉寂的,诗歌与大众已经形同陌路。刘波对这一争议论题并没有轻易评判,而是从这几位诗人的创作入手,针对他们不同的诗学理想与诗歌理念,为我们勾勒出了那一特殊年代的诗歌群落。从臧棣的“新纯诗”理想与富于力度的诗歌技艺,到陈先发对于现代诗歌精神的坚守,再到蓝蓝饱含力量的修辞之美,作者对“中生代”诗人的成长历程进行了生动而智性的梳理。
  《“刀锋”透视》以诗人个案研究来透视整个诗坛的切入方式不仅为我们呈现了诗人的艺术画像,还对当代诗坛产生重要影响的诗学理念进行了中肯独到的分析,如伊沙的“口语写作”、余怒的“困惑”书写等。作者以其深厚的诗学理论积淀肯定了它们的优长,也指出了它们的创作局限,有效推动了当代诗歌研究的进程。除“中生代”外,刘波对其他诗人群落的分析也建立在深邃的理论基础之上,探究诗人们对东西方诗学传统的继承,研析他们一直“在路上”的写作姿态与诗歌理念,这不仅彰显了作者深谙东西方诗学资源的经纬,还体现出了他挖掘诗歌历史本质的顽韧姿态。
  刘波在诗歌批评中一贯坚持“走心”的理念,在他看来,“不论一个诗人在形式上多么先锋和前卫,最终决定其经典性的,还是他为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语言创造和思想内涵,这就是‘入心’的写作。”因此,刘波在《“刀锋”透视》当中依然重视诗歌写作的灵性、品质与思想。他所选择的这18位诗人中,不论是逐渐走向哲学沉思的西川,还是追求反叛精神的李亚伟,都将诗歌当做信仰,并一以贯之的坚持诗歌的信仰。刘波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与艺术直觉对这些诗人进行了追踪式研究,其批评与剖析全面而深刻,显示了一个成熟的诗歌批评家深厚的理论素养。另外,刘波在该著的结语中对于引领当代诗歌美学并参与构建当下诗坛格局的其他诗人亦进行了说明,表示透视当代诗坛“刀锋”的工作仍将继续下去,这样的学术抱负在批评界亦是少见的。
  新世纪以来,当代诗歌的研究越来越热,多部理论著作相继问世。面对这样的研究现状,刘波独辟蹊径,从对诗人个案的追踪来透视诗坛的现状,将诗人个体发展历程与诗学传统的生成相结合,进一步廓清了诗人与现实、诗歌与时代之间的关系,为当下诗坛的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参考,同时也丰富了当代诗歌史的内容。
其他文献
《人间词话七讲》集合了叶嘉莹先生有关静安词论的演讲撷英。此集的发行,距《人间词话》问世已有一百余年,围绕着古典诗词耐人寻味的种种声情美感,两位词学大师展开了跨越时空的精彩对话。  每一位作家都在等待与之精诚相契的理想读者,每一部书都在等待心领神会之后的经典解说——既无阿谀,亦非附和,而是晓其隐衷、发其幽微的睿智阐释。王国维其人其作与叶先生的因缘际会,或可如是评述。从少女时代初读《词话》的朦胧悸动,
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抗日战争,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十分深远的重大事件,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人,尤其是孩子们已经不再了解那段历史,他们中的许多人对抗战的印像多停留在课本里的一些片段以及许多“抗日神剧”的娱乐化场景。如何让今天的人们,尤其是今天的孩子了解那段历史?当看到《神圣抗战》纪念版的时候,我知道,我的疑问有答案了。  《神圣抗战》是一部被誉为“常青树”的抗战题材作品,最早问
苗族是一个极其古老的民族。和黄帝在涿鹿大战的蚩尤,就是苗族的英雄祖先。苗族的历史至少和汉族差不多长吧,很可能比汉族还要古老。黄帝和蚩尤大战的时候,曾经“九战而九不胜!”说明黄帝打了九次败仗,蚩尤打胜了九次。当时蚩尤族的生产生活其实比黄帝族要先进不少。  在汉文的古籍中,往往把蚩尤描写得非常可怕,“蚩尤”这两个字就是“可恶的虫子”的意思,古书上说他们“八十一个兄弟铜头铁额”,还说他们“食砂石子”。其
《思痛录》是我2013年阅读的最为厚实、深刻的两部书之一(另一部是《古拉格:一部历史》)。其实,这书早在十五年前我就读过。但201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出版了“增订纪念版”,加进了《思痛补录》11万余字,实是一部几乎成倍增幅了的新书,内容更为丰富。  作者韦君宜先生是我尊敬的、心地坦荡的著名文艺家。她这部以自己从风雨艰险残酷磨难的人生历程中醒悟过来的良知,客观冷峻地拷问历史,拷问自身灵魂的痛定思痛
老舍先生的195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不同一般,宛如是一个生命的里程碑和转折点,在他的一生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开局    老舍先生是1949年年底才由美国回来的。离开美国西海岸的日期是1949年10月13日,到天津的日期是12月9日,途中走了整整58天,差不多两个月。到北京已是12月13日,错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日子。不过,总算是回到了祖国,回到了自己可爱的故乡北京。算下来,他离开
周喜俊的文艺作品形式多样,有曲艺,有故事,有戏剧,有小说,有电视剧本等。尽管艺术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这些作品都呈现出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主题清晰、明确,主人公泼辣能干,富有鲜明的道德指向,洋溢着昂扬向上的精神,产生的是一种引人向真、向善的艺术力量。  周喜俊的文艺创作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艺从哪里来”,二是“文艺为谁而写”。对于第一个问题,周喜俊的回答简洁明确:生活是文艺的唯一源泉。纵观周喜
以赛亚·伯林在《未完的对话》中写信给贝阿塔:“我认为我持有某种立场,我想,你是完全把握住了这个立场的。”我在阅读朵渔随笔集《我悲哀地望着我们这一代人》的过程中,时时被渗透在文字中的某种立场所打动,它清晰,坚定,光一样行走在词语之上。我感受着那种立场给予文字的底气和自信,也享受着被遮蔽着的心灵不断被打开的快乐,一些模糊的自我意识因为获得一种信念和拯救的力量而得以确立。  ·Ⅰ·  “1825年冬天的
昆曲传人张卫东新近出版通俗戏论《赏花有时度曲有道——张卫东论昆曲》,一本薄薄的小书,却不掩其中对于昆曲的大论,为我们呈现的是昆曲大象真美的声味世界。  这本书,对于一般读者是部通俗的戏论读物,对于中国的戏迷和戏曲表演者来说,张卫东“有时”与“有道”,他这种呈现昆曲原生态的琐谈,却为钟情于中华精粹人文雅唱的人,打开一扇真正认知昆曲的大门。  “——在萨满教跳神活动开始之前,乾隆帝要坐在坤宁宫的大炕上
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河南文艺出版社先后出版了《河南当代诗词选》和《河南当代诗词选(续)》两部大书,共收入作者900多位,诗词3000余首,总字数近百万字。两部大书集中展示了河南当代诗词的创作成果,洋洋大观,具有不可替代的文献价值。它让我们看到了诗坛的另一道景观。  中国是诗国,河南是中国诗歌的原乡。《诗经》作为六经之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作为学生的教材,历经两千多年之久。这个现象在世界各国找不出同例
《辞海》对漫画的解释是:“一种具有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绘画……通过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表现为幽默、诙谐的画面。”这一解释是中性的,如果考查漫画在中国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漫画其实还有其他功能,比如在政治运动中漫画就曾经起到过巨大的暴露、讥刺和攻击的作用。    一、“反右”及“文革”中的漫画    在中国,漫画是一种常见的意识形态斗争工具,“反右”时期《时事手册》上就有《右派百丑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