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癣:发病率、免疫反应和流行病学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LIJIAN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对现在北美洲的头癣进行了3个方面的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报告4例仅有孤立性皮损,生物学上证实为良性表现,而经组织学证实的蕈样肉芽肿(MF)。病人男女各2例,年龄60~74岁。例1、3、4为鳞屑性斑块,例2为孤立性结节;其损害位于前臂2例,足部及背部各1例。病程分别为1周、1月、4月及2年。所有病例均无诱因或药物因素。体检无淋巴结肿大及其他有关疾病。3例作局部切除,1例行放疗。分别随访7月、7.5月、13年及18年,均无复发或新损害发生。
期刊
目前芽生菌病波及的范围很广,原发感染的常见部位为肺部,但播散性肺外感染亦可发生。虽然致敏作用的准确率因缺乏令人满意的皮肤试验尚难确定,但接触皮炎芽生菌者多数可被致敏而无临床症状。多数病例为散发性,但亦有成批发病者。皮炎芽生菌的理想环境似是pH酸性、污染动物排泄物的潮湿土壤,其最适宜的生态环境是接近河流及溪流的地区,特别是易受到河水泛滥的地方,例如河堤等处。
期刊
作者收集20例着色芽生菌病的活检标本,制成213张非连续切片,平均每例8.2张,作HE染色,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发现:机化性混合性真菌肉芽肿23例(88.4%)、具有真菌经表皮排除作用的假上皮瘤样增生23例(88.4%)和导致病灶愈合的痕痕性纤维化21例(80,76%),是本病主要的病理学特征。
1979~1988年,泰国、菲律宾、南朝鲜联合组织和实施了为期9年的瘤型麻风联合化疗试验.
期刊
目前认为,要弄清自身免疫在疱疹样皮炎(DH)等皮肤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必须弄清与皮肤结合的免疫反应物的抗原特性,而且首先要能从皮肤中冼提出免疫反应物。本文作者报告一种简便、有效的冼提Ig,特别是洗提DH皮肤中IgA的方法。
应用纹身来美容已有多年,纹身的并发症有肥厚性瘢痕、恶变、感染等,引起上皮样细胞肉芽肿罕见。本文报道2例在眉毛美容性纹身后发生了上皮样细胞肉芽肿性炎症。例1.37岁,女性,双眉纹身后2月,在纹身部位发生了红色、触痛性硬结,有痒感。活检见很多上皮样细胞及少数巨细胞,真皮的细胞内外均可见深褐色的异物颗粒。
本文报告了1例临床及实验室检查均为典型的结节病患者。患者男,24岁,在双大腿外侧及右臀部分别长有8个3.64.0cm,1.03.0cm和2.02.0cm大小的皮下结节。自1岁以后因患百日咳及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经常在这两个部位接受肌肉注射。X线示轻度的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结核杆菌纯蛋白衍化物(PPD)皮肤试验反应阴性。在初中时曾有PPD阳性史。
期刊
本文报告2例婴儿麻风。例1为4个月女婴,因1个月前左背部出现两块浅色皮损而就诊。患儿的父母及同胞无麻风病史,但生活在同一家庭内的叔叔患有活动性BT麻风(皮肤查茵阴性,且已接受4个月的治疗)。体检可见左背靠近臀部处有两块约3cm大小的浅色斑,皮损无浸润,皮肤查菌阴性,临床诊断为未定类麻风。Dharmendra抗原的麻风菌素反应阴性,皮损活检为未定类麻风,真皮神经有轻度单个核细胞浸润,神经内有少量簇集
期刊
蜕落蛇皮有与人皮肤相似的渗透屏障作用,易得、易存、不影响透过物检测等优点,由极扁平的脂肪细胞中层和两边的β-、α-角蛋白层构成,脂肪酸的组成与人相似.作者设计了长期水化作用、促渗剂效果比较、抗丙酮损伤三项实验,对蛇皮、人皮和无毛鼠皮的渗透能力进行比较.
期刊
在过去的15年,非类固醇类抗炎药(NSAIDs)的应用量稳步上升,1973年仅有4种NSAIDs被采用,即阿斯匹林、保泰松、羟基保泰松和消炎痛.而目前在美国已有17种NSAIDs进入市场,零售店的处方中该类药物约占5%.在丹麦,估计约2.2%的人应用此类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