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浓情入诗笺

来源 :教师博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hua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流年,如一笔暖色飞花,散落成文字。那些堆积在光阴里的“温暖”,浸润了每一个云淡风轻的日子,而遇见,在这一季,显得愈发芬芳馥郁。
  相识之初的“我见犹怜”
  初次了解她,是从其他老师的口中听说的:肮脏的着装,永远散发出阵阵恶臭味;明明是个女生,却一直剪着超短的头发;每次考试的成绩都是个位数;木讷呆滞的面孔上时而浮现的笑容,仿佛在告诉别人自己有多傻……作为班主任的我,这样的“后进生”见多了。
  而与她相见,是从抽签分班的名字中看到她。周梅——一个让所有班主任畏惧的名字,一个让所有老师庆幸没有抽到的名字,就这样传到了我的手里。开学第一天,我们在六(1)班的教室相遇。坐在教室角落的她:瘦小的身躯,总是低垂着的脑袋,紧咬着的双唇,黝黑的皮肤也覆盖不住她苍白的脸色。她一直都是这样,静默地蜷缩着,好像是个做错事的孩子。
  因为已对她颇有了解,我多少有点心理准备,只是当真的如此近距离地和她接触时,我才体会到其他老师因她而生出的“畏惧”和“庆幸”是有多深刻:课堂上,她总是深埋着头,奋笔疾书地写着什么;生活中,因为她的不讲卫生,班上的孩子不止一次央求换位置,就是希望能离她远一点;还有课堂上那一次次突然从她嘴里发出的让人诧异的大笑声……那些让人无法理解的突发状况,在她这里比比皆是。
  尽管如此,我见犹怜。
  相知之后的“惺惺相惜”
  直到那一天,我才真正走近她。
  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作为班主任的我被安排了入户扶贫,而我的扶贫对象就是她家。
  还记得那个寒风凛冽的周六,我坐着同事的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她的村庄,一路打听才找到她家。映入眼帘的是矮小、破旧的土房。听到了我的呼喊声,来开门的正是那个矮小瘦弱的她。看到我们的到来,她先是一惊,继而害羞地低着头,带我们进了屋:两间狭小的房间,黑黑的墙壁,还有那已然破烂不堪的窗户。她的父亲一瘸一拐地从后门走了进来:六十多岁的模样,满头的白发,苍老的面庞,和她一样的干瘦,沟壑纵横的皱纹把他一生的劳累都写在了脸上。
  他很热情地招待我们。经过一番了解得知,他年幼时因为一场严重的感冒,不幸得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双腿残疾,这让他一直未成家。而周梅的到来纯属意外:在他五十二岁那年,当他干完农活回来时,遇见了她妈妈——沿街乞讨的癫痫病患者。虽然她很多时候神志不清,没有劳动能力,可他依旧主动收留了她。她的到来,让家里更贫困了。而最不幸的要数孩子——遗传了妈妈的间歇性癫痫。“我现在在政府的帮助下靠养鹅为生。孩子们都很听话懂事,帮着洗衣、做饭、喂猪、放鹅,家里家外都能帮衬着点。”这个沧桑的男人,这位年老的父亲,在说这一番话时,眼眶里明显泛着泪花。这一席话,不仅让我心酸,更让我心疼眼前这个可怜的孩子。我也试图安慰这位饱经风霜的父亲:“你看政府知道你们家有困难,就让我们来送点生活用品。你放心,孩子在学校,我们一定会尽力管教。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优秀的……”
  在送我们回去的路上,周梅指着站在远处的那个女人说,那就是她妈妈。周梅大声地冲她喊了一声:“妈,我老师来家访了……”
  那个女人,披散着凌乱头发,看到陌生的我们,紧张地侧过脸,然后转身跑开了……
  相守之间的“向美而生”
  从那之后,她慢慢抬起了头,认真听我讲课;偶尔,我们还能四目对视。我也试图走近她:我常常会喊她来我办公室,把小零食塞到她手里。也许是被忽略惯了,对于我的靠近,第一次她很惊讶,但接下来的每一次,她都会露出笑容,傻傻的,却是那么纯真,那么可爱。同时,我也努力寻找她的闪光点:一有机会,就在班上大力表扬她,为她树立自信,让她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与爱。在相处的这一年里,我手把手教她如何注重卫生,怎样和同学交往,课堂内外如何勇敢地展示自己……我敞开心扉,渴望拥抱她的心灵。渐渐地,她也从羞涩胆怯变得落落大方且积极自信。我们成了彼此的朋友!她的语文成绩也实现了从个位数到71分的突飞猛进……
  分别三年了,她现在也上初中三年级了。虽然相隔遥远,但我心里对她一直念念不忘:当初的那个小女孩,现在长什么样了?
  前两天,微信推送了好几条添加我为好友的消息。我点开消息,留言是:“谢老师,是您吗?”“我是周梅。”再后来,我收到了孩子发给我的一条长长的微信消息:“亲爱的谢老师,您还好吗?我好想您啊!您是我遇到的最好的老师。还记得那一次,您在班上夸我特别有礼貌,不扰乱班级纪律。您说您特别喜欢我这样听话的学生,还让同学们为我鼓掌。您知道当时我多么高兴吗?这是我读书以来,第一次受到老师的表扬。正是因为您,我才想要学好语文,想要好好读书。您知道吗?最让我感动的还是您好几次利用周末的时间来我家家访,送我这送我那。您说这些是您不穿的旧衣服,可我怎么会不知道,这些明明就是新买的。您说这是超市打折时买多了的粮米油盐,吃不完,怕过期,让我们帮您解决一些。可我知道,这些都是您特意的关爱。您还经常用休息时间帮我补习功课。您送给我的那些课外书,我都好好珍藏着……”
  读着孩子发给我的暖暖的文字,三年前的那一幕幕场景 仿佛就发生在昨日。不同的是,昨日的那个小女孩,如今坚强地成长着,努力地奋进着!想想当初她写一句话都那么艰难,现在却已陆陆续续给我写了好几封信。质朴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无处不彰显着孩子向美而生的希望!
  “谢老师!”
  前两天在街上,一个长发飘飘、着装整洁、面容姣好的女孩出现在我眼前。如果不是她那一声“老师”,我如何敢相信這就是那个被人厌弃、“怪异”的孩子。这一切,都应归功于“向美而生”的力量吧。
  师者,匠心也,愿我们在坚守初心的教育旅途中,用使命践行师道。因为真正的教育者,就是在施教的同时实现了自我教育的人!
  (作者单位:江西省吉安市韶山路小学 )
其他文献
我家屋后有一片荒地,几个退休后的大爷把那里开发成小菜园,总是互相比著谁家种的菜好,俗词俚语让人捧腹。我没事爱上那儿溜达溜达,看看风景、听听热闹。  一天,恰逢两位大爷收获土豆。A大爷的土豆又大又多,三垄地刨了两大筐土豆,他热情地让我带一大兜回家吃。B大爷的土豆很小,而且很多烂点,一刀劈成两半,能看到土豆心上一圈圈的黑痕,大部分都不能吃了。B大爷自嘲地说:“唉,老天也不帮咱!我比A勤快多了,他是三天
期刊
在很多视频中大家经常会看到谁家的两个或三个娃打闹、争抢东西的画面,让人忍俊不禁。在校园里,一群娃更是有层出不穷的“斗争”。下课铃响了,我刚走出教室,一名女生委屈地跑过来哭诉:“老师,老师,坐我后面的小明拽我头发!”几名学生也围过来叽叽喳喳:“老师,今天王飞在校门口买零食!”“昨天张冬借我的橡皮不还我。”……像这样的“小事件”,天天不断,好心情顿时烟消云散。  这些学生怎么了?天天有这么多的负面情绪
期刊
最近,网络上有个讨论:“对人而言,是出身重要,还是努力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议题。  如果出身可以选择,我估计几乎所有人都希望自己出生在富有、高贵的人家,而不是贫困、社会地位低下的人家。因为与出身相关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都会极大地影响一个人的发展。  人与人之间是有竞争的,而这种竞争是代与代之间的接力赛:如果父辈的发展程度比较高(包括物质的、精神的),子女发展的起点也就会比较高。  但人生的残酷就
期刊
我曾经和从业之初的一些年轻教师多有交流,建议他们早一点想清楚,想做教师还是想做行政。这是两条线,相互纠缠,也相互影响。其实学校不缺拿高薪的干部,而是缺能沉下心来读书、有思想追求、愿意真正投入精力做教育的好教师。要做一个好的行政负责人,又要做一个好教师,很不容易,要付出很多。那么纯粹的教师又如何收获幸福呢?  教师的幸福建立在学生认可的基础上。你的课堂精彩纷呈,学生收获良多,学生回家甚至把你在课堂上
期刊
一  一辈子做老师的我,从站在三尺讲台上的那一刻开始,到退休多年的今天,尽管自己对每一个学生的付出根本称不上“滴水之恩”,但那许许多多的学生却一直对老师“涌泉相报”:一届届的学生,对老师的好,不是短暂的、淡薄的,更不是随大流敷衍式的,而是恒长持久的,是真心实意的,是令人感动不已、足以长久慰藉心灵的。  我的职业之路,走过了赣南、赣西和赣北,走到了深圳,还走到了北京。我教过初中和高中,做过科任教师,
期刊
一个人真正意义上的慈悲,不仅包括对他人的,也应该包括给自己的。  在对他人的慈悲里,可以看到另外的世界;在给予自我的慈悲里,可以触摸到生命的温暖。  这样,在他人的世界里雄浑,于自我的宇宙里绵密,然后一高远,一低回,一长河浩荡,一庭院深幽。前者让自己活到通达,后者让自己活到安详,最后殊途同归,抵达更高的境界。  遇上慈悲者,你容易成为另一个慈悲者,证明善意是可以传递的。  我觉得,对自己好一点比对
期刊
2017年一部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在中国上映,引起了很多人的好评,尤其受学生们的追捧。看过此片的人,都觉得能把一个中学生集体作弊的事件拍出“谍战片”的观赏效果是不容易的。而且创作者在保证了这部电影作品应有的娱乐效果的同时,也清晰表达了对作弊行径的理解却不认同的基本立场,整体上依旧保持了对考试制度既尊重也反思并批判的鲜明态度。  影片《天才枪手》讲述了“学霸”级高中生小琳在偶然帮助了同班一名女同学的
期刊
“闲庭秋一色,满架豆花垂。”秋意渐浓,草木渐衰,唯有扁豆,仍不知疲倦地开花结荚,一丛丛,一簇簇,一串串。那素素的白,莹莹的紫,顶着秋风,缀着晨露,明媚着秋的诗行,婉约着秋的韵脚,成就一篱秋色。  “西城闲访葛洪家,篱落秋余白豆花。”这个季节,随便到郊外走走,就能邂逅一篱豆花。印象中,豆花似乎总与土墙、竹篱为伴。豆花有了土墙竹篱就有了依托,土墙竹篱有了豆花便有了生机。  “豆花似解通邻好,引蔓殷勤远
期刊
前段时间,江苏援鄂抗“疫”“最美护士”于鑫慧上了热搜:先因抗“疫”期间自行前往武汉被各大媒体报道,感动无数人;后被曝光可能存在婚内征婚、债务纠纷、缺乏护士资质等问题而陷入舆论漩涡。对这件事,网上热议很多,观点各异。我想以一个从教者的视角谈谈我的看法。  一、认同“人无完人”  我们中华民族向来尊崇“仁爱”的儒家思想,讲奉献,讲诚信,也讲包容。所以有着“将功补过”“既往不咎”“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等
期刊
“十年”这个词,于我而言,似乎有特别的意义。在我人生的时光轴上,曾经的那些个“十年”, 刻下了我与教育的情缘。  第一个十年:爱为底色, 情系语文  1993年,17岁的我成为山东省济南市一所历史名校——经五路小学的一名语文老师。这所学校有着优良的教学传统,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都很丰富。刚入职的我热情高涨,如饥似渴地学习。  也许是因为自己过早上学的经历,我对年龄偏小的孩子,格外有一种理解和疼爱。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