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正论统:湖湘学派的正统论思想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te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传统政治哲学和史学共同关心的主要命题,正统论是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讨论。湖湘学派提出一个"以正论统"的理论模式,即认为助民生者得其"正",存其公者得其"正"、拒夷保夏者得其"正",能得"正"者才能"存其统"。他们运用正统论思想评判前代历史、规约现实政治,不仅极大地发扬了欧阳修以来的正统论思想,也对朱熹《通鉴纲目》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南宋义理史学和伦理化政治哲学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其他文献
中国征地制度经历了初创、过渡、稳固和创新四个阶段。从历史制度主义视角看,征地制度存在结构性和历史性两个维度的变迁。就结构性变迁而言,宏观制度背景决定征地制度的选择,中观政治变量影响征地制度的安排,微观主体行为推动征地制度的变迁。就历史性变迁而言,路径依赖维系征地制度的存续,历史否决点影响征地制度的变革,关键节点提供征地制度创新的时机。在结构性和历史性变迁中,中国征地制度呈现“利益驱动型的调试性变迁”特征,并随之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未来需从界定“成片开发建设”的适用范围、缩小“区片综合地价”与市场化补偿
当代中国法治社会概念的形成,从学术发展的角度来看,经历了从社会自主性概念、和谐社会概念的历史演绎过程,通过对该历史演绎过程的论证与分析可以看到,中国在法治社会建设上所内涵的文化意蕴。具体而言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法治社会建设是中国法治的深度发展;其次是法治社会建设体现了在目标上的中国智慧;再次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完成,必须强化中国法治所必须的意识形态建设,突出法治社会建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工业文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提高劳动效率和丰富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呼唤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抵制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取而代之。在生态文明的大背景下,环境司法必然要发生一系列的理论与制度转变。环境法治实际上就是生态法治,环境司法伦理必然要实现从人类中心主义向生态整体主义的转变;生态环境利益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利益,环境司法利益必然要实现从人身财产私益向生态环境公益的转变;环境诉讼实
“认罪态度”的法律定位以及与司法审判中定罪、量刑的内涵解读与技术分析,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核心内涵之一。应当明确:在定罪方面认罪态度不应当实质影响定罪,而仅仅影响诉讼程序;是否自愿认罪应当以法庭为准,庭前认罪不应为据。在量刑方面,认罪态度对量刑的影响应当以确系犯罪为前提;其对量刑的正向影响只是量刑的参考因素不是量刑的决定因素。鉴于此,应当严格贯彻禁止强迫自证其罪的原则、完善认罪自愿性的激励机制、公检法司联合统一司法适用等措施,以确保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下司法审判定罪、量刑适用的准确性和统一性。
作为一种学科舶来品,起源于欧美的社会学要想真正在包括东亚在内的非西方社会立足,舍本土化之外别无他途。这里所说的本土化,绝不仅仅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论反思和纲领性倡议,也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方法的原则性表述,而是要循着社区研究的路径,以真实而具体的本土地域社会研究为依托,展开具有本土社会实体性支撑的真正意义上的经验研究和实证分析。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东亚社会学本土化的实体性展开经历了社区研究和地域社会学两个阶段,其具体实施路径为:以城乡社区或地域社会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实地研究描绘出地域社会的总体结构,并在
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到新中国成立,从实行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现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正反经验雄辩地证明,只要中国人民作为"治理主体"的地位得到不断的巩固,中国人民改革攻坚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就能够被不断激发,只要中国共产党作为"责任主体"的领导地位被不断加强,现代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方向就无比坚定。
中华文化"走出去"已取得众多阶段性成果,仍需解决"走进去"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走进哪里去、什么走进去、如何走进去以及谁来走进去四个维度,探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围内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四种可能的升级。走进去的目的地从不同对象国升级为不同语言文化区,走进去的内容从呈现性的中华文化升级为中华文化内核,走进去的路径由文化传播升级为全球知识管理,走进去的关键人才从模糊主体升级为双文化知识人枢纽人才,这些升级将有效地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效果。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世界交流的主要通道,农作物传播更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大量美洲作物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迅速融入到中国农业生产体系之中,于中国影响深远。这些外来作物的传入既表明明清时期的中国与世界存在广泛交往,同时也为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时期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这一时期中国尤其是清代中国并非是以往学术界普遍存在的"闭关锁国"的封闭保守形象,而是通过丝绸之路所塑造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对外交流网络,与世界存在广泛联系。
当代中国国家治理有其相对完善的政治美学逻辑,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科学合理性之中包含着政治美学逻辑的有力支撑。国家治理在政治美学维度的合理配置,使得当代中国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地实现宏观政治整合合理性、微观政治组织合理性,以及未来政治规划合理性。政治美学维度的成功安排,是当代中国开创"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之"智"。深入分析和挖掘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政治美学逻辑,是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的美学升华,为人类的发展和制度的创制贡献力量。
通过对捷克文学经典汉译的简要概括,审视捷克报告文学作家基希的经典作品《秘密的中国》的汉译情况,以及报告文学理论和创作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自觉讨论和创作的特质,可以发现,20世纪中国报告文学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汉译基希报告文学创作和理论的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