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探讨

来源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dan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视角审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构建新型的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模式,注重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的建设与创新,从而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价值的实现与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建设; 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069-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者,是学校培养人才上水平、上质量的重要因素。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不仅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保证,而且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举措。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理念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是现代学校管理新的理论依据和生长点。[1]“以人为本”与“人才是第一资源”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它强调人在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关心人、理解人、激励人、依靠人,满足人合理的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价值观。从教育教学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就是强调学生和教师都是教育的主体,在教学的互动中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看,“以人为本”强调管理的价值取向从工作任务的完成转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观念,确立与尊重他们在学校中的主体地位,重视他们的需要,激发他们工作的自主性与创造性,关心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全面发展。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强调教师对教学工作的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过程是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为实现教育目标密切合作的过程,也是学校与教师协同发展的过程,它改变了传统人事管理对教师的命令、指挥与控制等做法,努力为教师创造各种发展机会与条件,给教师以热情的服务、积极的支持和真诚的帮助,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教师的组织向心力与工作效能。马克思曾强调:“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个体发展的历史。”“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每一个单独的个人的解放程度是和历史完全转变为世界历史的程度一致的”[2]。“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立场,是共产党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开发理念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培训培养模式
  人力资源培训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关键与重点,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仅要重人才使用,更要强调培养,通过培训学习,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激发人的创造力,提升人力资源的创造价值。这启示我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一环是要加大培训、培养的力度。
  1.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课程”设置再认识的培训培养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新课程)设置方案于2006年9月开始实施,课程由原来七门整合、减少至四门,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8年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教学课时、教学与培养模式等都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此方案实施以来,经过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新课程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当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课程”的性质、任务与重要性,以及对自身素质提高的新要求还认识不足,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的效果。这迫切需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新课程”设置方案意义与目的的再认识。要组织教师相互学习、讨论、研究教材的内容,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全体教师对“新课程”如何有效实施达成共识。要进一步明确课程设置与课程建设涉及到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总体把握,如对一个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总体把握,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总体把握等等。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培养的基础和教材建设的前提,也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
  2.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结构的培训培养模式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努力完善以下四个方面的知识:一是应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更深刻地领会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精华及其时代价值。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完整、准确地理解和领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科学而系统的认识;二是应具有广博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知识,广泛涉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心理学、法学、教育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了解与跟踪学科知识的前沿与发展趋势。三是应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即哲学(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系统科学方法论、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科学学方法论等。“方法与知识不可分割,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由实践证实、又用于认识或实践领域的知识。”[3]四是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与政策,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象的新变化,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出现的新特点、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应紧跟理论前沿,创新教学方法,从解决当代青年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入手,在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上下功夫。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4]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培养应注重以上四个方面知识的有机统一,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检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对社会热点的各种理论难点进行透彻的讲解,抓住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根本,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时效性、感染性与启发性,这样才能彻底说服人,也才能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马克思理论素养与教学科研水平。   3.“政治、业务与品德”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培养模式
  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而言,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需要特别强调将政治立场、业务能力、道德品质三者有机结合的培养与培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具备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精湛的业务、高尚的师德与和谐的人格。人力资源的价值体现为业务能力与创造性,而人力资源的价值取向及产生的效果与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人格修养等密切相关。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高尚的道德品质与和谐的人格,则其知识和技能所形成的人力资源价值,对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反之教师若政治方向、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不正确、道德品质低下或有人格缺陷,则其人力资源的价值将对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和谐发展起消极有害的作用。当前,有些大学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而忽视对其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及优良道德人格的培养,这将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质量。对此,学校须从战略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将“政治、业务、品德”三位一体的培养与培训贯穿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全过程。
  4.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相结合的模式
  “校本培训是注重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形成与发展教育教学的素质与能力,开发与提升人力资源价值。”[5]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实施校本培训就是立足本校的实际情况与特点,依据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与不同需求,优化整合校内人力与物力资源来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自主学习、相互学习,提倡研究、讨论、互动、交流,在“教中学,学中教”。并通过青年教师助课、培训、“传帮带”等方式发挥老教师、名师、优秀教师在课程建设和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利用校内资源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育质量。同时,有计划地实施校外培训,如选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到中央、地方组织的培训班学习。此外应有计划地选派一些教师到其他院校进行进修与访学,开展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教师的学术视野,汲取兄弟院校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与水平。校外培训与校本培训有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两者互补、相辅相成,将两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对教师进行培养与培训,可充分开发教师的潜能,实现人力资源价值的提升,进一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
  三、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机制的建设
  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效能,进一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与教育质量的提升,还需要加强制度、机制等方面的建设与创新。
  1.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制度建设与创新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第一,应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校党政领导与系、部协同管理的新局面,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供组织保障;第二,应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制度建设中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规划,为不断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指明方向;第三,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专门管理机构;第四,以公开、公正、公平、科学、规范的原则,完善与创新评优奖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科研管理制度、教学评价制度等。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梯队建设,优化人力资源结构
  注重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术梯队,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具体包括:第一,年龄结构要实现老、中、青三结合。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重要力量,中、青年教师充满朝气,具有时代感,且处于创造高峰,是知识创新、理论创新的生力军,是学科的优势所在;第二,学历结构应以博士为先导、硕士为主体,并着力培养学术造诣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凝聚力,具有宽广的胸怀与气度,富有奉献和协作精神的学科带头人与学科骨干,引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始终走在学科发展的前沿。第三,知识结构注重学科交叉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的知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应把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构建一支学科交叉、知识互补的学术梯队,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集成效应,以承担重大的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项目。第四,教师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考虑教师流动、自然退休以及学校规模扩大与功能扩展,要有后备人才的及时补充,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数量增加与质量提高相结合,以免影响教学、科研等方面的工作。
  3.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与“柔性流动”相结合,促进人力资源价值实现
  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看,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要为教师提供宽广的学术发展前景,增强教师的学科归属感。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创造一个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事业不断发展的平台,形成一个有效的“人力资源价值实现平台”[6],构建一种能够使教师持续贡献知识、智慧和才能的良好运行机制。同时,应正确看待教师流动,作为一种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的人力资源,教师流动是正常的。一个有活力的组织,都需要有一定的人员流动比例。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较大或无序的流动是不可取的,会影响到教学以及学科的稳定和发展。正确的做法是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引导,进行有序地“柔性流动”,其运作机制应注重以下三点:第一,主动与其他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硕士和博士的交流,避免“近亲”繁殖,促使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教师之间进行学术的碰撞和交融,以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第二,引导教师校内流动,特别是有序地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流动与优化配置,使人力资源价值得以实现。同时,创建由学科带头人领导的、富有创新能力的学术团队,吸引、聚集不同特点的教师形成合力;第三,营造和谐的、包容的学术环境与自由民主的学术氛围,形成一种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既竞争又合作的教师文化,为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人力资源的价值实现提供适宜的土壤。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务实[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87.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45-367.
  [3] 王 晖.方法论新编[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3.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5] 郑燕祥.学校效能与校本管理:一种发展的机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53.
  [6] 朱 浩.论高校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若干问题与管理对策[J]. 科技管理研究,2003(5):23-25.
  [责任编辑:张俊华]
其他文献
摘 要:辅导员仅指专职在高校院系从事大学生日常服务管理事务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非领导岗教育工作者。但长期以来,“辅导员”概念缺乏统一、明确的界定,致使高校对“辅导员”的理解与使用产生了一些混乱,并给高校通过偷换“辅导员”概念来虚报辅导员人数以可乘之机,严重影响了辅导员的职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因此建议教育部思政司对“辅导员”概念作出统一规定。  关键词:辅导员; 思想政治教育; 职业化; 专业化; 专
期刊
摘 要:知识教育的存在虽然有其合法性,但知识教育模式并非适合所有课程的教学。在知识教育模式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面临诸多问题和困境。要走出教学困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必须由知识教育转向信仰教育。  关键词:知识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信仰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0
期刊
摘 要:高校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探索有效途径和载体。就业工作作为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途径,在现有研究中涉及不足。文章立足就业工作,探索以就业为导向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高校; 就业; 导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標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3)06-0123-03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
期刊
摘 要:恩格斯在《家庭、国家和私有制的起源》中特别注明未来社会,即社会主义“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这为我们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涵提供了重要的示证和启迪。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了作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自由、平等、博爱”的虚伪性、唯心性和欺骗性,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更高级形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实质性的内涵和意义,并
期刊
摘 要:当前,互联网对人们行为的影响非常大,尤其对于是正处身心成长期的大学生,由于他们的个人特征、家庭背景和网络介入程度的不同,使得他们参与网络游戏的行为差异很大。同时,通过调查显示,四种主要的网络游戏已经成了大学生宣泄情绪、缓解压力、娱乐身心以及自我塑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和途径。当前,已经有很多大学生陷入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其生活和学习,社会各界正在为矫正他们的网瘾进行着不懈的努力。  
期刊
摘 要: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群体滋生出一种对其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极具破坏性影响的“空心病”现象,在催生该现象的极其复杂的因素中,价值虚无主义难辞其咎。价值虚无主义的产生与渗透导致部分大学生意义世界失落、功利性倾向显露、道德知行脱节。为不断消除“空心病”的滋生土壤并引导大学生走出“空心病”状态,高校应通过真实有效的理想信念教育、极富人文关怀的环境构建、高效双向的心理咨询平台的搭建等方式积极应对这一问
期刊
摘 要: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是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的重要内容,表现为把抽象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具体化为物质生产活动并由此出发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从而确立唯物史观的过程。自由自觉的劳动虽然不再是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出发点,但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即是价值理想和目标,是关系到人类“从何处来”、“往何处去”的重大问题。可以说早期思想体现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但是不存在科学与不科学、正确与不
期刊
摘要:针对大学贫困生在大学所面临的特殊问题,设计了一套以团体心理训练为核心的心理援助方案。旨在通过分析自身的特点,不断发掘自己的特长和优势,纠正贫困生的不良认知和习惯,使其心理素质等得到提升,同r-14,为改善大学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团体心理训练;大学贫困生;心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5-0138-03    
期刊
摘 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入参与教学模式,能够全员参与、师生互动、破解大班教学难题,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利于开展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机动、有效激发学生热情,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组织实施过程中,要科学设置教学专题、精心组织课堂展示、真实反映教学质量,同时要坚持严格把关、鼓励创新、公平考核的原则,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学生热情参与、教学内容贴近
期刊
摘 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否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是保证其工作时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认同感的建立则是这一沟通机制的必要前提,同时,构建认同感也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辅导员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认同感; 双向沟通; 高校辅导员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