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于家风与家国情怀认知现状及提升对策探析

来源 :理论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tleca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学生;家国情怀;认知现状;提升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48 — 03
   随着社会开放性和多元性的提高,当前社会思想激荡,传统道德伦理与家风体系正受到猛烈冲击。网络信息时代互联网的负面信息传播又极大影响大学生的辨别能力和价值观建设冲击着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当前倡导培育家国情怀的理念不相符合。因此新时代背景下有必要探求更多样化的家风培养方式和路径,以强化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

一、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关于家风与家国情怀的认知现状及成因分析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它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1〕现阶段中国发展迅速,国内方面而言,要注意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稳固中华文明的根基,而国际形势纷杂,减缓西方文明思潮冲击我国文化的同时还应警惕其“和平演变”的意识形态渗透手段。剖析大学生家国情怀认知现状有助于把握意识形态领域的建设。

(一)概念多样把握困难,情怀形成机制不成熟


   一方面家风与家国情怀为意识形态理念产物,并没有形成理论系统,难以把握。另外一方面,于家风而言,其时代背景性比较强、内容广泛、涉及典故繁杂,且各个家庭的家风内容不尽相同、流传方式多以口耳相传,不便于学生把握。于家国情怀本身概念而言,这种理念是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不容易被琢磨的,如本次疫情,许多青年大学生舍小家为大家的行为足以见得人们是有家国情怀这方面意识的,但由于没有形成理论系统与具有一定时代性,大学生及其周围人士难以直接把握。以上两方面使得大学生对家风以及家国情怀的认知问题上,产生共鸣难度较大。

(二)大学生阅历尚浅,实践体会不足


   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的主力军,尚处于三观形成完善的阶段,同时受专业背景、个人认知程度和人生阅历的影响,人文社科类所属学生较为关注和注重寻找家风与家国情怀之间的关联落脚点,而理工类所属学生在此方面认知程度较低。此外,部分大学生对此方面的认知几乎为零,他们或受专业背景不相关的影响,或受国际形势等社会因素干扰,在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意识形态层面上的认知是不能对自己未来产生影响的,同时实用性不强,并没有认知与学习的必要。

(三)时代机遇与挑战并存,对大学生的要求提升


   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快速发展,各项辉煌成果交相辉映中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新机遇,一方面,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西方文明思潮冲击,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最有朝气的力量,不仅是未来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更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所在。时代对大学生做出的现实要求,即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家国情怀,不仅能够对自己的小家表现出关切,更要对自己的祖国表现深情的大爱。另外一方面,中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被继承,而大学生们作为新时代承上启下的一个层级,自然而然地承担了继承者的工作。因此新時代的时代重任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的平衡点难以把握,使得大学生对家风与家国情怀的认知停留于表面。

二、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大学生家国情怀认知的对策思考


   新时代的大部分大学生对优秀家风、家国情怀的概念十分认可,对优秀家风和家国情怀的概念基本理解,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家风以及家国情怀仅停留在前者是家庭门风后者是国与家糅合的概念。因此,对于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优秀家风和家国情怀关联程度的认知并不深入。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当代大学生对时政缺乏一定的关注度,在实际生活层面上缺乏家国同构的真正实践。仅仅停留在了“小家”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一)创设环境熏陶:加强家庭氛围涵养建设,潜移默化之中而润物无声


   所谓家国情怀,首先表现的便是这个“家”字。家风是家的具体体现,也是家国情怀的培育起点。当然各个家庭的门风不同所教育子女的理念不同。有的家庭注重子女修身养性,有的家庭注重子女勤俭持家,还有的家庭注重教育子女孝悌友爱。这些特点都蕴含在传统的优秀家风文化之中。而优秀家风文化实际上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结晶。因此谈及家庭氛围涵养建设本质上等同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因此光靠家庭自身培育的力度是不足的,最为合理的是要引起社会全员的重视。
   一是家庭本身要重视,即家长注重孩子的成长过程的同时更要注重家风的建设。首先,父母自身要做好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自身素质。其次,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养成孩子阅读中华经典的良好习惯,让孩子认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领略优秀家风的精髓和魅力。
   二是引起社会全员的重视,即做好家风、家国情怀的宣传工作。例如电视台举办好家风系列宣扬节目,将部分良好家风宣扬出去,形成一个榜样作用。或者是阅读家风家训经典,宣扬名人家风,从而逐渐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身的良好品质。

(二)良好社会风气积淀:营造良好社会风气,在“家风”与“国风”交融间推进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


   一要保持社会风清气正,弘扬优秀家风和家国情怀。可以通过正面宣传优秀且真实可信的实例从而鼓舞人心,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和谐、幸福的家国氛围。
   二要有强有力的领导单位负责中心宣传工作,以保障家国情怀培育的有效宣传落实,尤其是借助于网络宣传平台,抵制低俗,宣传家国情怀,毕竟社会的职责在于导向和影响。
   此外,可以在社会活动中全面渗透家国情怀,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和实践,担任志愿者,在社会实践中进行自我教育。

(三)实践场地保障:坚守高校课堂的实践阵地,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


   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2〕强化家国情怀培育并非纸上谈兵,着眼点应在实践。换而言之,高校在提供理论教学场地的同时需要保障良好的实践环境,即高校组织学生发挥主体作用。要求高校积极发挥的组织作用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一要基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内涵进行学术实践培育。例如邀请名人名家开讲座,提升大学生的思想眼界感受家风与家国情怀在书籍中的魅力。二要多方面开展系列活动以增强实践意义,例如三下乡活动中组织学生到红色基地感受红色魅力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感受不同“世界”的生活。三要引导学生总结,让学生进行感想交流从而让学生形成思想逻辑体系,以指导日后的实践。

三、优秀家风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路径培育的理论依据

(一)植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和融入到中国人的血脉中的,它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3〕优秀家风文化根植于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了无数代人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提供了我们进行家国情怀培育的文化培土。以家庭伦常类比家国伦理,不失为一种新式的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路径。
   一是贯穿中华文化几千年的儒学文化,强调“孝仁忠义”,这些特点融汇在许多著名的家书之中,历经时代的洗礼,潜移默化地成为各个家庭的共同理念,进而融入到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最终成为各个家庭成员的人生信条。
   二是中国传统优秀家风重视孝悌友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作为家庭伦常的小逻辑通过优秀家风文化培育宣扬深入于人心。而一个国家又由每一个小家构成的。之于家庭伦常的小逻辑推演出家国情怀的大逻辑,是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重要线索。

(二)发扬马克思主义家庭观


   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不仅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有重大的影响,且对利用优秀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也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溯源其家庭观,理解其中内涵意义,有助于促进我国优秀家风的建设,同时结合其核心思想,亦有利于我们赋予优秀家风建设以新的时代内涵,从而推动优秀家风建设在中国的新趋势,实现知行合一,最终,作为一个引子可以直接牵引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之中,润物细无声。作为大学生应该在学习历史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将家庭与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在当下,我们应该学生灵活的将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运用到自己的家风建设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主义家庭观相统一,为家国情怀的培育增添色彩。
   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语境之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强调了家国一体化,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而每个人民又是组成家庭的基本单位,所以国家要想发展,和每个家庭、每个人都脱不开关系,家庭和国家也由此成为了不可分割的一体。而结合我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内核,有助于将优秀家風与家国情怀牢牢结合在一起。

(三)全面引用互联网技术


   当前是一个大众媒体与网络技术交错爆炸的时代,尤其是在这个多元文化的时代下,大学生的涉世经验不足,独立思索与判断能力欠缺,较为容易受到网络不当言论的冲击与渗透。习总书记强调指出:“互联网是当前宣传思想工作的主阵地。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4〕因此万万不可不能轻视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作用。而优秀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则要全面引用互联网技术,将网络舆论导向往利好方面引导。
   提出将优秀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利用好网络舆论的阵地是当下家国情怀培育新兴培育形式之一。一方面把握好时代的特点,利用网络传播速度快、受众广、影响强的特点,加强主流媒体对家国情怀培育重要性的宣传;另一方面,利用好新兴技术网络平台构建新式的教育自学平台,使得大学生能够更便捷地接收到第一资讯。

(四)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家国情怀是人们谈及家就马上想到国或又是讲起国必定联想到家的一种情感共振的胸怀,是人们对与自己密切相关的集体比如家庭和国家的眷恋与爱戴的心境,是个人对于家庭和国家的一种积极的思想意识、情感认同和自觉担当的意愿,是一种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对建设形成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具有重要价值作用。
   家庭、社会、国家这三个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每个环节都有着复杂的联系,而家庭是三个环节中最为基本的环节。家庭建设直接关系到社会乃至国家的建设,换而言之,优秀家风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的路径是有迹可循且是符合时代意义的。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不仅仅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意识形态的培育,更重要的是赋予了建设祖国的美好祈愿。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文化多元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有着重大的冲击。正是我们民族有坚定的信念、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才抵制住其猛烈的冲击。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结合时代特点,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即民族自信自尊自强,才能真正地使青年一代的大学生有理想有担当,而我们的祖国也会为此而有希望。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6〕提升大学生家国情怀不仅是延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内核的表现,是促进青年兴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的重要做法,更是敦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的重要理念。家国情怀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理念之一,流传至今,结合当前社会语境,理应予以发扬。家国情怀融汇在中华文明的千年进程之中,不仅是每一名中华儿女的情感表象,也是当前全员奋进的精神内核。家风是国风的彰显,优秀家风文化蕴含着培育家国情怀的理论价值。因此,涵养家国情怀的重要逻辑途径则是由家风之小处入手最终落足于国风之大。
   当今社会开放发展、文化多元,也恰恰是大学生精神领域发展需求,我们才会提出通过创设良好的环境熏陶的基础上,保障实践场地,在以扎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糅合融入马克思主义家庭观,并借助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外力,由多方面、现代化的联动,将优秀家风文化融入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之中,从而赋予家国情怀以新的时代意义,敦促每一个青年大学生在建设好家风家貌的同时助力民族复兴,为祖国的美好明天增光添彩。
  〔参 考 文 献〕
   〔1〕多一些“家国情怀”〔N〕.徐文秀.人民日报. 2012,(00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73.
   〔3〕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16,(02).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25.
   〔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27.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2.
   〔7〕康凤云.习近平家风观的形成: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实践条件〔J〕.江汉论坛,2021,(01):13-18.
   〔8〕陈晋.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J〕.思想政治工作究,2014,(04):6-7.
   〔9〕郭春华.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培育面临的文化冲击及应对策略〔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1):141-147.
  〔责任编辑:侯庆海〕
其他文献
积极推进党性教育系统化,是全国党校系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中央相关文件精神的必然行动、创新之举和规定动作。构建一套由党章与党规党纪教育、理想信念与党的宗旨教育、法治思维与道德品行教育、党的历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典型与警示教育以及党性分析六大模块构成,并按照“基础课程、现场教学、拓展课程、实岗锻炼”四大类进行布局且课时分配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将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党性教育系统化实施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寻乌调查伊始于1930年5月,它是毛泽东率领红四军攻克寻乌后,利用红军于安远、寻乌以及平远分兵发动群众的机会,开展的社会调查.该调查长达20多天,对当时寻乌的各方面状况(即
【摘 要】现代金融发展至今有了许多不同方向的衍生面,论文从金融发展的最新形态——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出发,探讨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问题。论文提出目前中央银行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不足之处体现在监管的发展跟不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不完善、互联网金融本质的虚拟性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出现违法违规事件。所以,我国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也应当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Abstract】Si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片区;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3 — 0041 — 0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培养大学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社会主义信念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
伴随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以及以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移动互联网最新科技成果的逐步广泛应用,社会化媒介对人类社会的渗透愈加深入,对信息传播过程中的生产者、消费者的剥削也愈加隐蔽和便捷。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反思了社会化媒介生态下的媒介剥削现象,提出破除社会化媒介生态下的媒介剥削需要社会制度层面的保障,更需要公众的自觉行动,媒介集团也应当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课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强调青少年阶段培育的重点就是健康的心态,思政课教师要对人文关怀重视起来.作为人文关怀的理论基础之一,诺丁斯的关心
百年未有之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今世界局势所作的综合研判.百年未有不仅涉及政治的多极化,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化,还涉及科技的信息化、智能化、数字化,是我们创新科
关键词:北大荒精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实践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44 — 04   北大荒一词的起源可见于《山海经》中“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的记载,旧指黑龙江省北部三江平原、黑龙江沿河平原及嫩江流域的广大荒芜地区。在20世纪50、60年代,14万复转官兵、5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学校思政课“金课”建设既取得了一些实质性的成效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要克服这些不足,既需要精准把握高职学校思政课“金课”建设的三个特性,也需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一经提出,对诸多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其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同样备受关注。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供给与需求的辩证关系入手,厘清其内涵、特征、关系和意义,有利于加强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