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见表达方式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7075695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情景组合。
  通常有三种类型:
  1.情随景生,就是经常所说的“触景生情”。生活中,诗人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某个环境里,突然看到某样景物,或遇到某种情况,一下子触动心境,激发自己的强烈情感,随之凝结于胸,挥毫成诗。如: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这是一首征人思乡的诗作。受降城,是灵州治所回乐县的别称,在唐代,这里是防御突厥、吐蕃的前线。开头两句写登上城楼所见的月色。远看,回乐城前烽火台下,大片的沙子似雪一般;近看,受降城外满地的月光宛如寒霜。这如霜的月色、似雪的沙子正是触发征人思乡的典型环境。后两句写,在这万籁俱寂的夜里,远处飘来的悠扬的芦管声,更加唤起了征人思乡之情。全诗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情,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
  2.移情入景,一般称之为“寓情于景”。诗人满怀强烈的情感主动与景物接触,并将自己的情感灌注其中,诗歌着力描写的客观景物上附着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如:
  江亭夜月送别
  王勃
  乱烟笼碧彻,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这是一首江边送别诗,诗的前两句,以烟笼月移,显示送别后夜色深沉;后两句亭掩夜寒,显示友人别后环境的冷寂。收据写烟“乱”,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使人心情的迷乱。次句写月“飞”,既是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写离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整首诗都是写景,而诗人送别后的留恋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蕴含其中,是一首寓情于景的佳作。
  3.情景相生,又称“情景交融”。“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在诗歌作品中不光存在着诗人的主观情感,连客观物象也有情有意。情景相生,实际上是“情随景生”和“移情于景”的有机组合。如: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可愁新。
  夜旷天低树,江清月尽人。
  这是一首抒写羁旅之思的诗。诗的起句写行船停靠在江中的一个烟雾朦胧的小舟边,既点题,也为下文的写景抒情作了准备。第二句写日暮停宿撩起了诗人的羁旅之愁。第三句写日暮时刻,苍苍茫茫,旷野无垠,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第四句写夜已降临,高挂在天上的明月,映在澄清的江水中,和舟中的人那么近。在这广袤而宁静的宇宙中,一轮明月竟然知晓诗人的愁心,和他那么亲近,使诗人寂寞之心得到了慰藉。这首诗情景相生、思与境谐,显示出一种风韵天成、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的艺术美。
  鉴赏要点:
  要关注绝句。古诗绝句中存在着许多描写客观景物的语句,而这些语句写得都很有艺术特色,表面上看似纯粹写景,实际上诗人的强烈的主观情感蕴含其中,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分辨。
  要注意景语。“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阅读古诗词时,不要随意将景语和情语分开。诗人所作景语,往往就是情语,比如有些以景语作结的诗歌。高考试题常常从诗词中选择一些描写物景的语句,要求考生以此分析诗人情感。
  二、托物言志,或称托物寄兴。如: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这首诗所咏的“凉风”,具有平等普世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肃肃的凉风吹散了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她驱散涧上的烟云,寻到了涧底的人家,卷走了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房屋。来去本无迹,行为如有情。日落西山、万籁俱寂时,她又不辞劳苦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欢娱。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寄托他的“青云之志”。
  鉴赏要点:
  要重视对“物”的分析概括。诗人所借之“物”,是诗歌作品中着力描写的主要内容,分析时要抓住体现它动作行为的一系列动词,从这些动词中体味它所体现出的高尚品格和崇高精神。
  要抓住赞美“物”的关键词。诗歌中有些语词是直接对“物”褒扬的,通过对这些语词的分析就可以把握它的某种品格或精神。
  要从“物”的分析中剥离出“志”的内涵。
  三、虚实结合。清李渔说过:“实者,就事敷陈,不假造作,有根有据之谓也;虚者,空中楼阁,随意构成,无影无形之谓也。”(《闲情偶寄•词曲部•审虚实》)虚和实主要指不同的艺术技法。实写,是指正面直接的铺陈描写;虚写,是指间接侧面的渲染照应。如:
  书事
  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这是一首即事写景之作,是诗人就眼前事物抒写自己顷刻间的感受。开头两句写眼前景而心中情。蒙蒙细雨刚刚停止,天色转为轻阴。诗人缓步走向深院,虽是白昼,还懒得去开那院门。三四两句写诗人坐下来,观看深院景致。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茸茸的青苔,清新可爱,充满生机。看着看着,诗人竟然产生一种幻觉:那青苔好像要从地上蹦跳起来,像天真的孩子,亲昵地依偎到自己的衣襟上来。前面三句是实写,后一句是虚写。这一幻觉既衬托出深院的幽静,又巧妙地表达了诗人新奇独特的感受。
  鉴赏要点:
  要能正确分辨实写与虚写。实写,是写客观存在的事,真实的事;虚写,是写虚有之事,或不是眼前之事。虚笔,或写梦境,或写幻觉,或写沧桑历史,或写如烟往事。常常借助于想象、联想、夸张、变形、渲染等手法。
  要分析虚写的艺术效果。借梦境写真情造奇境,写幻觉现真实出新奇。
  四、渲染、烘托。如:
  山中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抒写旅愁归思的诗。前两句是一联对句。以“万里”对“长江”,是从地理概念上写远在异乡、归路迢迢的处境;以“将归”对“已滞”,是从时间概念上写客旅久滞、思归未归的状况。“悲”和“念”二字,则是用来点出因上述境况而产生的感慨和意愿。后两句,即景点染,用眼前“高风晚”、“黄叶飞”的深秋景色,进一步烘托出“悲”和“念”的心情。前两句是采用了“渲染”的艺术手法,后两句运用了“烘托”的表现手法。
  鉴赏要点:
  要正确判断“渲染”和“烘托”的同异。这两种表现手法都对写作对象进行着力刻画。而“渲染”主要是从正面进行描写,“烘托”主要是从侧面加以衬托。
  要分析两种手法的表达效果。“渲染”可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突出主旨。“烘托”可以引出主题,使所表现的事物更加突出。
  
  【作者简介】
  祝杏清,高级教师,执教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中学,有多篇文章在报刊上发表。
  责任编辑 李婷婷
  
其他文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随园后记  [清]袁枚  余居随园三年,捧檄入陕,岁未周,仍赋归来。所植花皆萎,瓦斜堕梅,灰脱于梁,势不能无改作,则率夫役芟石留,觅土脉,增高明之丽。治之有年,费千金而功不竟。  客或曰:以子之费,易子之居,胡华屋之不获,而俯顺荒余何耶?  余答之曰:夫物虽佳,不手致者不爱也;味虽美,不亲尝者不甘也。子不见高阳池管、兰亭、梓泽乎?苍然古迹,凭吊生悲,觉与吾之精神
由中国化工学会、中国金属学会、中国煤炭学会、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中国地质学会、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核学会、中国黄金学会、中国轻工协会联合举办,中国化工学会牵头承办
研究目的:本文将2002~2003年济南市公共卫生行政处罚案例进行调查统计,目的是通过近年来我市公共卫生行政处罚情况,分析该领域卫生违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讨卫生执法的经验
目的:目前对于糖尿病的研究,除了在临床上积极研制新的药物,努力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的同时,其研究的热点越来越倾向于如何预防或延迟糖尿病的发生以及防治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上。而
根据题记不同功用,作文题记常用以下几种写法:  1.引用式。  陆机在《文赋》中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恰当引用至理名言、经典诗句作为题记,对丰富文章的语言,增强表达效果很有必要。那些闪耀着智慧光彩、含蓄隽永,启人心扉的至理名言,易于被阅卷者接受,又能恰到好处地展示考生平日的文化底蕴。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2010年江苏考生《绿色生活》  以辛弃
应用菲涅耳衍射和全息理论 ,详细分析了无透镜傅里叶变换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再现方法和再现像的特点 ,分析了相移数字全息图的记录和再现方法 ,并进行了相应的实验验证。结果
根据历年古诗命题情况,笔者认为,考查的集中点主要体现在“炼字”“炼句”“炼意”三个方面。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三个方面切入,并且必须包括这三个点。  一、必须明确描写对象(写了什么)  答题时必须将诗句所描写的“对象”明确地找出来,不管设问者有没有要求,一定要将它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前提。一般来说,诗歌是由一些具体的物象即描写对象构成,进入诗歌的物象就因为带有作者的主观情感而被成为“意象”,写景抒情诗或
在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表述和提出的时机方面要快、准、狠,在行文过程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也要做到这一点。  所谓“快”,就是要简洁明快地亮明中心论点。所谓“准”,就是在语言表述上要旗帜鲜明,一语中的。所谓“狠”,就是要有力道,有冲击力。  第一、抓住题目自拟这个契机。  题目要观点鲜明,甚至题目就可以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如 “有舍才有得” “ 人要时刻肩负责任” “敢于出头”“我奉献,我美丽”等。 但是鲜明
例1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晓行望云山  杨万里  霁天欲晓未明间,满目奇峰总可观。  却有一峰突然长,方知不动是真山。  富有哲理是宋诗的一个特点,请结合这首诗歌的内容具体分析诗中蕴含了哪些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做题。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和杜录事①题红叶  白居易  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连行排绛帐,乱落剪红巾。解驻篮舆②看,风前唯两人。  [注]①杜录事即杜牧。②篮舆即竹轿子。  (1)从白诗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是对杜诗的“和答”?  答:“如花不待春”一句是对“霜叶红于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