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激“活”数学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j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学校教育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创新”激“活”数学课堂呢?本文作者将谈谈自己的做法。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 创新渠道
  1.营造创新氛围,诱发创新欲望
  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第一渠道,课堂是学生创新思维碰撞的重要场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可诱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创造的历程,发展他们的创新潜能。因为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和谐相处、互相关心,对问题,可以互相讨论,发表不同的意见,互相支持、互相肯定、互相帮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能激发学生敢于创造的勇气,乐于创造的热情,更能使课堂鲜活、生动起来,使学生的智慧、才能得以充分体现。
  2.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
  2.1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创新。
  所谓数学问题情境,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激发学生问题意识为价值取向的刺激性的数据材料和背景信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育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就应当把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作为导向,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创新想法,创造活动往往来自对某个问题的兴趣和好奇心,而兴趣和好奇心又往往来自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疑于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中,使学生因“疑”生奇,因“疑”生趣,积极地探究、创新。通过创设轻松愉快的情境,营造一个“活”的课堂。
  案例1:在讲“有理数的乘方”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在一个王国里有一位聪明的大臣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奖励这位大臣,国王答应满足他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格放1粒米,第2格放2粒米,第3个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16粒、32粒……一直到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就怕您的国库里没有这么多米!”你认为国王国库里的米有这么多吗?若满足大臣的要求,国王国库里至少要多少米粒?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个结果吗?只要学好了有理数的乘方,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个故事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启发学生进行新的探索,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然后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出猜想和假设,通过小组的讨论和教师的启发,学生从中提炼出数学问题,最终验证每组提出的假设。
  2.2鼓励质疑问难,让学生会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学习过程始终是一种对知识的猜想、探究、验证、掌握的过程。质疑问难是探究的种子。“疑”是经过深入思考,主动探究才会产生的。“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发现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要经常引导学生多发现疑问,产生新见解,这是激发创新的重要条件,尤其要鼓励学生不满足已有的结论,怀疑唯一正确的解释,不受权威的仲裁,善于在不同之处点燃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探索、创新的欲望。
  案例2:已知:在△ABC中,点D在AC上,且AD=DC,E是BD的中点,AE的延长线交BC于点F,求证:BF=1/3BC。
  这道题通过作不同的辅助线,得到不同的证明方法,训练了学生思维的变通性和选择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发挥合作优势,让学生能创新
  问题明了的解析通常是集多人的思路于一体。所以学习小组可以充分体现集体的力量,以个人、小组、班级等多种学习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学习小组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讨论时让那些不大发言的学生优先说出对所讨论问题的见解,并把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达成共识,然后归纳整理,在全班交流,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小组学习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发挥,中等生也可以得到锻炼,后进生则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思维发展能力、特别是创新发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可以得到稳步发展。这种开放的课堂,可以让学生亲自参与、独立探索、合作交流,积极构建自己的数学模型,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发挥数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当然,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才能也真正让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课堂能效的最大化。
  当然,教师要善于合理利用教材,要学会整合教材内容。首先,要增加联系实际的内容,从生活中搜集相关的数学知识,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进课堂,给传统的数学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次,要大胆地删改教材中不符合或远离实际的内容,使题材具有时代感。这是打造创新课堂的根本。
  3.1强化思维训练,增强创新意识。
  伟大的数学家华罗庚曾说:“人之所以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考。”良好的学生并不在于具有良好的成绩,而在于具有良好的思维方式。而创新思维可以说是良好思维方式的精华。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资料、组合、构造、功能、形态等不同角度,不同方式去发散思维,从不同途径中探求不同的解题方法。并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及观察性和讨论性的练习来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直觉思维,真正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案例3:在“利用轴对称设计图案”这节课时,我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背景出发,精心设计了一个活动情景,不同的学生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来操作。有的学生先将一张纸对折,在折痕的一侧剪下一块,打开即可得到一个轴对称图形的纸片;有的学生想到的是扎眼——将一张纸对折,用大头针在纸上扎出一个图案,保证每次都能扎透每层纸,将纸打开,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有的学生做墨迹——取一块质地柔软、吸水性较好的纸,在纸上的一侧滴上一滴滴墨水,将纸打开、铺平,所得的图案就是轴对称图形。大家共享彼此的资源,共享成功的快乐。
  3.2开展数学活动,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数学有很多有趣的规律、迷人的魅力,单纯从数学课本中学生是很难领略得到的。鼓励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基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还应该结合教材内容,开展数学课外活动,拓展书本知识。
  案例4:在学习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图形的平移与旋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师:请用基本图形线段、等腰三角形、矩形、正方形、圆通过平移、翻转与旋转等变换,设计一个有趣的图案,并说明设计的含义。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热情高涨,才能大胆想象、敢于质疑、有所创新。
  通过图案的设计,学生充分发挥了创造能力和想象力,证明了学生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力,有待我们去开发。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学习一定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实践越多就知道得越多。”数学实践活动,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而对于学生,看到自己的思维结果被肯定,心理上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更激起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4.利用信息技术,拓宽学生的创新渠道
  如今的中学生是极富想象力和创造意识的群体,求异、求新、求奇、乐于创新是他们的个性主张。只要给他们足够宽广的平台,就会产生巨大的创造力。充分利用《几何画板》和学校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为学生构建实验和探究的舞台,拓宽学生的创新渠道,这也是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组织学生积极创新,就能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打造出有效的“活”的课堂。
  参考文献:
  [1]中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林光来.新课引入中问题情境的创设.数学教学通讯,2006(4).
  [3]赵晓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数学教学通讯,2006(1).
其他文献
为合理利用烤烟生产季节性闲置资源,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四川烟区的气候特点、育苗中棚环境条件及鹿角灵芝生长特性,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从季节安排、菌种培养、栽培
摘 要: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体系的基本元素,概念的形成过程能够体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是生活的高度抽象概括,是学生知识发展的源泉,同时对于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归纳推理等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数学教学中应摒弃机械系记忆概念的教学法,重视概念的产生背景及生成过程,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产生概念,应用概念,在探索中发现、发展、创新地应用概念。  关键词: 中学数学教学 导数 概念教学  选
目的:观察白蒺藜有效组分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肾纤维化的影响,探讨白蒺藜有效组分抑制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的可能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32只14周龄雄性自发性
“关系学”并非学问,而是一种不正之风。是某些人背离了革命的原则,通过拉关系,走后门等手段来谋取私利的歪门邪道。“关系学”自古有之,只是在十年动乱中它遇到了适宜的土
当前的中学教学存在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学生进入高中后,数学学习也上了一个新台阶,全新的教材、全新的教学要求,在学生面前摆下一道道难关。目前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有的学
学生借助自学案,对新知识首先进行自主探究。自学案的设计要具备很好的指导性、实用性。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反馈、课堂交流,解决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在小学数学课
摘 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营造课堂的研究性氛围,设置合理的研究性氛围,在完成课题后做好总结工作,从而有效开展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研究性学习 课题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面对所学知识,通过自主探究来开展研究活动,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经过一系列的同化、组合、探究,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新的知识、能力,提高创新素质的一
摘 要: 本文针对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依赖性心理、厌烦心理、惰性,学习方法相对滞后等方面的误区,提出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等方法,指导高一学生来学习数学。  关键词: 高一学生 数学学习 误区 学习方法  一、高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误区  1.依赖心理。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是在接受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个人的学习主动性,去认识、理解和解
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更是优化课堂教学效率,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恰当精彩的新课导入不仅可为新课教学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更可锁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为一堂有效的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莎士比亚曾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浓厚的兴趣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高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
“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应该是真实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只是传统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做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的,而没有“动态”的课堂是不精彩的。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