斟词酌句书妙语 精锤细炼织华章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ngxiao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圣”杜甫作诗追求“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语言对其的重要性!同样,一篇优秀的高考作文倘若没有娴熟的语言表达技巧,就仿佛如同一个裁缝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凝聚事实和思想的高级面料缝制成一件得体漂亮的斑斓外衣,自然就难以赢得阅卷老师的“芳心”。
   因而,我们在备考前对作文语言的表达要用心琢磨,精心打造。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要缝制出斑斓外衣,更要炼就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内在韵味,营造出一种“眉不画而翠,唇不点而红”的艺术境界。
   下面笔者结合实例为大家阐述五招语言表达制胜法,以抛砖引玉。
   第一招: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语言的生动形象并非一定要辞藻华丽,而是要力求准确。这样,不论是在刻画细节,还是在写景状物,我们只要能运用准确的动词、形容词、量词、叠音词等词语,即便不着装饰,也定能于一种返璞归真的淳朴中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精彩回放】她踮起脚尖卖力地踩着打禾机;她踮起脚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进高高的谷仓里;她踮起脚尖摘下树上的桃儿、桔子,挑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卖;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声叫卖,那姿势仍是踮起脚尖…… (选自2009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踮起脚尖》)
   【解析】此片断语言表达最大的特点就是用词准确生动。如“踩”“踮”“把…放进”“摘”“挑”“叫卖”等动词和“一筐筐”“高高的”等形容词运用得精辟准确,将母亲踮起脚尖艰辛劳动的画面,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触人心弦。
   第二招:错落有致,灵动自然
   语言有时表现为一种变化美。考生假使能够恰当的使用整句与散句、长句与短句,往往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整句形式整齐,音节匀称,可以起到强调某种语义、加强语势的作用;散句自由活泼,流畅自然,富于变化。若把两者融合起来,长短结合不仅可以避免单调呆板,还可以让语言既生动活泼、挥洒自如,又节奏鲜明、气势贯通。
   【精彩回放】谁不期待那东方喷薄欲出的朝日?谁不渴望“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欣喜?谁不想消除“草色烟光残照里”的哀怨?
   这一切,都源自对早的向往。有了早,就能欣赏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孤寂美;有了早,就能领略到“岭上晴云披舒帽,树头初日挂铜钲”的奇异;有了早,就能抒发“愿乘风破万里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宏愿。(选自2010年湖南高考满分作文《早》)
   【解析】这段文字充分展现了整散结合、长短相杂的语言风格。用反问加强了语气和情感;用排比例举了向往“早”的缘由。整句和散句极其自然地穿插排布,长句短句疏密相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使语言具有跌宕回环之美,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第三招:善用修辞,语言精美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运用修辞来雕饰作文的语言已是司空见惯,如果为了彰显文采一味的生搬硬套,考生似乎有一种“食之无味”的感觉;但如果放弃不用修辞,考生也会有一种“弃之可惜”的感觉,因为修辞毕竟是中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一种雕饰语言的手段了。因此,我们在作文当中应该“该修辞时就修辞”,要善于推陈出新,而且要学会多种修辞兼用,这样只要在适时巧妙地用上几处,一定会让你的文章增色不少。
   【精彩回放】深阅读似茗,需细品,需在风静人定的夏夜想起那“留的残荷听雨声”的闲情;需在金风袅袅的黄昏想起那“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需在浩浩江水边想起那“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放,深阅读,是一种更贴近心灵的阅读。(选自2010年甘肃高考满分作文《深阅读之美》)
   【解析】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巧妙综合使用了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极力表达了对“深阅读”的赞赏,富有张力和感染力;尤其是对古诗词恰如其分的引用,充分显示了作者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然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第四招:巧渗哲理,意蕴深厚
   哲理,即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根本原理。它融汇了深邃的思想,承载着隽永的意蕴,闪烁着作者的理智。作文如能将精练的词句蕴涵丰富的哲思,闪烁理性的光华,不仅能文采斐然,而且更显思想张力。
   【精彩回放】一涧飞瀑,碎琼乱玉,造就这胜景的不是水;一地竹影,摇曳生姿,练就此态势的不是风。没有侧立千尺的绝壁,好水难为瀑;没有临风飘举的翠竹,劲风不生姿。同样,没有广阔的空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期望,人才便难以成长。(选自2010年全国卷高考满分作文《成长三步曲》)
   【解析】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从自然界的风景到人才成长,都需要有“广阔的空间”、“浓厚的兴趣”和“美好的期望”,充满哲思,充满才情,展示了作者相当深厚的语文素养。
   第五招:引经据典,古树新花
   引用不仅让语言彰显言简意赅,而且使论据更具增强说服力,更富启发性。倘若我们能够巧妙地将一些闪着智慧光彩、蕴涵着丰富思想内涵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或引用或化用到我们的作文中,定给文章增添书卷气和典雅之美,大有“一语忽镶嵌,全文皆后香”的作用。
   【精彩回放】仰望星空,需要“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豪气,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心,需要“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的决心和魄力。而脚踏实地则讲求“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唯有将二者结合,方能从容前行,走向成功。(如2010年北京高考优秀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
   【解析】“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考生在这段文字中恰如其分地暗引毛泽东、李白、梁启超和荀子的诗句来诠释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形象生动,语言优美,极具感染力。
其他文献
目的:  ①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  ③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各证型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疾病程度的相关性;  ③探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各证型与
摘要:小学作文立意教学是提高学生作文的重要内容。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抓好"三个环节": 让学生明确什么是作文立意及立意的重要作用,是作文立意教学的基本环节;让学生掌握作文立意必须做到正确、新颖、深刻、集中四个具体要求,是作文立意教学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学会写立意作文,必须意在笔先、注重审题,意需深掘,注重体验,意贵独创、注重生活,意要多思、注重思维,这是作文立意教学的最关键环节。  关键词:小学
目的: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伴贫血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Hepc)、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及中医证候特点,探讨中医证候与Hepc、IL-6的相关
摘要:小学汉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课前,教师进行文本细读,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理解文章的精髓,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训练点;课上,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悉心指导,花足够的时间让学生静思默想、自读自悟,利用妙语导读激励学生读的积极性,进行必要的技巧指导,为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服务;课余,组织学生开展系列朗读展示活动,激起学生提高朗读能力的欲望,实实在在提高学生的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知识信息时代的需要,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较大转变,教师的专业素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具备学习与钻研能力,尽快适应全新的教育理念,快速转变教学方法,形成完善的专业素养,不断引进时代活水,让干枯的语文教学园地里永远生机勃勃。  关键词:新课改 完善 钻研 素养   新课程改革是知识信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培养人材适应社会
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作文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作文意识,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和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然而,在小语文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一谈到写作文,他们都很害怕。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消除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使他们愿意写作、乐于写作呢,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
期刊
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写字和写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点。我们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要培植孩子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那如何让学生对祖国文字产生兴趣,如何让学生喜欢写字呢?    一、教师榜样示范是学生喜欢写字的前提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示范性的特点。教师的示范对学生有着特殊的影响。教师自身书写的好坏,最能直接影响学生的书写质量。特别是我们语
期刊
摘要:文言诗文不再是现代社会主要的交流工具,在生活交往中似乎已没有必不可少的用途,但它承载着从汉文字诞生之日起至近代开始前的中国历史,中国历代许多伟大思想家、科学家、文学艺术家都使用这种语言,并且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现代汉语应该是脱胎于古代汉语,且仍然保留了古代汉语的深层语义的语言,与古代汉语失去了联系的现代汉语必然由于文化底蕴的不足而显得浅薄和苍白。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文言诗文教学对
摘要:“以读为本”的阅读训练方法,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发挥他们的个性,形成开放性思维、积累语言知识等都有很大作用;对饱受讲读式教学之"苦"的教师,也是一个值得推广和探讨的好教法。它使教变得宽松,使学变得愉快,是一种快乐教学法。  关键词:教学 改革 阅读 自主   对于孩子来说,快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怎样使我们的阅读教学快乐起来呢?实践证明,如果实施“以读为本”的阅读
所谓“三农”即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关系到国民的素质、经济的发展。而研究“三农”现象目的就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和农村的稳定。实际上,早在我国古代的东晋末期已经有人在文学创作中涉及到当时的“三农”现象了。他就是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后改名为陶潜。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