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BE理念下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跟踪反馈机制的构建红 李小朋 蔡宝平 张立军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sss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教育认证对高质量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以参加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基于OBE理念构建了该专业人才培养跟踪反馈机制,主要包括毕业生反馈评价和社会反馈评价。基于评价结果对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课程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从而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工程教育认证;OBE;机械专业;跟踪反馈;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60-05
  Abstract: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plays a great role in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is paper, taking the mechanical design, manufacturing and automation major to participate in the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s an opportunity, the track and feedback mechanism for talents cultiv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based on OBE, which mainly includes the graduates feedback and the social feedback. Then the training objective, the graduation requirements, and the course system of the major are continuously improved based on the above evaluation results, which can optimiz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and improve the training quality of machinery major.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OBE; machinery major; track and feedback; graduates
  引言
  2016年我國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成为第18个成员国,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在我国开始广泛推广,仅2019年全国就有402个专业通过了工程教育认证,大大推动了我国工科教育质量的进步[1-2]。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简称OBE)是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核心理念[3]。作为教育的“产品”,学生毕业后的发展是衡量学校和专业在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教学质量、培养效果等方面的重要标准,因此需要从毕业生对社会、企业的贡献及学生个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两方面进行检验。通过学生工作一段时间后对在校期间培养经历的反馈,以及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素养的评价,了解学生在校期间是否掌握了应具有的知识、能力、素质及其需要改进之处,专业据此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内容及模式,从而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4-6]。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我校传统主干专业,其前身是1953年建校时创建的“石油矿场机械”专业,多年来该专业基于OBE理念并结合学校的石油石化特色,建成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和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在秉承学校鲜明石油石化特色基础上,本专业聚焦于石油工程装备,培养能独立从事机械工程特别是石油工程装备领域的设计制造、应用研究和技术管理等方面的高素质现代工程技术人才。该专业2017年申请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并于2018年顺利通过。通过参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学院和专业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对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及其对社会、企业的贡献情况进行反馈跟踪,以此评价专业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等是否能满足社会和行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需求,并根据评价情况做出调整。
  一、构建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机制
  毕业生跟踪反馈评价机制内容见表1。
  (一)应届毕业生的定期评价机制
  每年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由毕业生匿名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等各项指标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打分,主要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课程设置合理性、专业培养强项与弱项、专业课程评价、就业状况、学习收获、学风评价、教学质量等方面的满意度及培养目标的达成情况(表2)。此外,专业每年组织一次应届毕业生座谈交流会,时间为毕业答辩结束后一周内,从应届毕业生班中每班随机抽选5~10名学生,与毕业生交流四年在校生活、学习、就业等情况,要求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等出席,认真听取学生对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课程安排、实践教学、资源服务等方面的意见与建议。
  (二)往届毕业生的评价机制
  建立了毕业5年左右毕业生培养目标合理性、达成情况评估机制,由学院团委、教学办公室和系组织实施。由毕业生对专业核心课程重要度与满意度、教学质量、学生指导、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评价,了解毕业生的培养目标达成情况以及对工作的满意度。主要采取问卷调查(邮件、电话)、座谈会、企业走访等形式,座谈会主要利用校友回母校聚会、访问、开会等机会,组织专业教师、系主任、教学副院长等参与,毕业生畅谈毕业后工作体会,并对课程体系设置、培养目标等提出建议。
  近三年,向应/往届毕业生共发出问卷调查1050份,收回975份。表3为本专业毕业生对培养目标的认同度评价结果,基本认同以上的占100%,综合其它座谈会等形式的反馈,表明毕业生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认同。此外,对往届毕业生的调查结果表明,91.8%的毕业生认为毕业时具备了从事机械相关行业工作所需的数理化基础知识,93.8%的毕业生认为毕业时具备了从事机械相关行业工作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79.0%的毕业生已经成长为专业技术人员或管理者,职业发展顺利。毕业生认为专业教学需改进的地方包括:部分所开设课程对工作/学习帮助较少、有些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一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部分课堂教学效果不好等,统计结果见图1。可见,往届毕业生普遍认为较好地达到了在校期间的培养目标,具备了工作需要的相关能力需求。但也可以看出毕业生的期望:1. 注重教学内容的及时更新,在强调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应加快相关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更新,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2. 优化课程体系,围绕培养目标,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加强课程对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支撑;3. 加强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多种考核方式,真正反映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构建社会跟踪反馈评价机制
  社会评价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和企业/同行专家的评价。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评价主要内容见表4。
  (一)定期向用人单位发出毕业生情况调查问卷
  由用人单位对本专业毕业生毕业5年左右所达到的基础能力、工程素养和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与实践能力、思想道德素质与文化素质等指标给出客观评价,并反馈给学院和专业。
  (二)利用学校招聘会契机对用人单位进行调研,了
  解毕业生的工作情况
  由于学校具有明显的石油行业特色,学生就业较为集中,招聘单位重复性高,所以学院和专业利用企业集中校招机会,每年组织有毕业生就业的企业进行座谈,对毕业生的发展情况及企业的满意度情况进行调研。
  (三)以走访企业的形式向用人单位征求意见和建议
  学院每年组织专业教师利用实习、社会实践等契机对用人单位进行走访,了解学生就业情况及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的需求,并向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目标征求意见和建议,作为培养目标进一步修订的参考。
  (四)组织教师利用与企业项目合作机会进行调研
  教师利用与企业进行项目合作的机会来了解企业的技术发展及应用、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企业对毕业生的综合评价等信息。
  (五)企业/同行专家评价机制
  学院组织、聘请企业/同行知名专家,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行咨询和决策。企业/同行专家参与评价机制的形式有两种:一是进入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直接参与培养目标评价与修订工作,对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等进行咨询和决策;二是以问卷调查(邮件、电话)、座谈会、调研走访等形式间接参与评价。
  近三年,以问卷调查(邮件、电话)、座談会、企业走访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发出各类不同类型用人单位问卷调查105份,收回99份,参与调查的用人单位包括: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石油石化企业,已有毕业生就业的知名民营企业,其它少数潜在的用人单位。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培养目标表示非常认同和比较认同的占92.3%,基本认同以上的占100%。毕业生的工程设计、方案开发、项目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完全达到,但在“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沟通和交流”“遵守工程师职业道德和规范”方面的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作为项目负责人,应用相关的跨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对以机械装备为主体的技术总揽和整合的能力还有待于加强。用人单位提出如下建议:1. 需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2. 注重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意识、工程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培养学生敢于学习,敢于担当的精神,加强综合决策能力和跨学科整合能力。
  三、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持续改进
  (一)评价结果用于专业培养目标的持续改进
  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同行专家对培养目标的调查结果等,在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培养目标具体化,提出明确的要求,如培养目标第3条:能够在一个设计、生产或科研团队中担任组织管理或重要角色;培养目标第5条: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与道德水准,有意愿并有能力服务社会。对比2017版与2013版培养目标,主要修改见表5。
  (二)评价结果用于专业毕业要求的持续改进
  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同行专家对毕业要求的调查结果,在2017版培养方案修订中将毕业要求具体化为13条,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终身学习、身心健康等方面进行了要求。如毕业要求第8条:职业规范: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责任;毕业要求第9条:个人和团队:能够在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承担个体、团队成员以及负责人的角色。此外,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将13条毕业要求进一步细化为30个毕业要求指标点,并明确了课程对指标点的支撑关系。毕业要求更加全面、具体,可评价性高。具体见表6。
  (三)评价结果应用于专业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
  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企业/同行专家对课程体系的调查结果,对2017版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进行了修订,主要如下:
  1. 针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对数学能力进行了进一步加强,原选修课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由选修改为必修,增设《计算方法》必修课程,加强基础实践能力。
  2. 针对用人单位和同行专家的反馈意见,调整课程体系,着力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在2017版培养方案中,将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作了明确说明,要求本专业学生必须从“社会实践”和“科技创新”模块中分别至少取得2个学分,方可毕业。规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应注重与生产实践、科学研究、社会实际等结合,其比例应不低于毕业设计总数的80%”。
  (1)调整课程体系,突出工程创新能力培养
  新培养计划中涉及工程创新基础能力培养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程设置必修课,增设《流体力学与流体传动》课程,加强流体力学基本知识和应用内容,增设《互换性综合实践训练》和《专业综合设计》等实践类课程;基于专业特色和优势设置选修课,将选修课按照一定的专业方向进行划分,在保证专业学生培养厚基础的同时,也进一步突出了专业特色。
  (2)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改善专业实习教学效果
  针对目前进企业开展专业实习较为困难这一实际情况,建立新型实习模式,实行校内校外相结合、动手实践与范例探讨相结合、实物实践与仿真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原来的校外专业实习,转变为以校内校外兼顾的实习模式,掌握实习教学工作的主动权。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教学模型、拆装实训车间、仿真中心,保证学生对设备内部结构、工作原理的认识以及工艺操作的锻炼。有了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参观实习的时间和内容就可以进行精减,按照教学内容针对校内实习的不足,有目的地系统安排几个典型企业进行实习,主要包括机械制造厂、石油装备基地。校外参观实习主要是开拓学生的视野,对石油装备企业有一个直观和全面的了解,使学生由单个设备的认识,上升到系统应用层次。
  四、结束语
  构建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跟踪反馈体系是工程教育认证的必要环节,可以及时获得毕业生反馈及社会评价等信息,这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的持续改进提供了有效保障,进而有利于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实OBE理念,达到提高机械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华尔天,计伟荣,吴向明.中国加入《华盛顿协议》背景下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7(1):82-85.
  [2]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协会.关于公布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等402个专业认证结论的通知[EB/OL].(2020-06-30)http://www.ceeaa.org.cn/gcjyzyrzxh/xwdt/tzgg56/620516/index.html
  [3]郑秀英,王海滨,姜广峰.以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51-53,77.
  [4]程建华,赵琳,荣文婷.基于多重评价反馈的行业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0(1):77-80.
  [5]柳勤,唐水源,冯慧华,等.工程教育认证中专业建设持续改进的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构建初探——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专业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6(3):1-4.
  [6]乔剑锋.基于闭环反馈的“4+1”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构建与实施[J].高教学刊,2017(21):10-13.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改项目“立德树人视域下的机械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编号:SDYJG19026);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KC-202022);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面向新工科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一流人才培养改革研究”(编号:ZY-202011)
  作者简介:纪仁杰(1982-),男,汉族,山东胶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机电工程系主任,研究方向:特种加工、先进制造方面的教学与科研。
其他文献
摘 要:应用型本科高校中,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课程建设和改革可以促进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文章探讨了OBE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施,拟为学校其他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OBE;应用型;化工原理;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007-06  Abstract: C
期刊
摘 要:为了更深入了解动物医学等农业类专业在校大学生在当前严峻就业形势下的思想状态,进而因人而异、因势指导,帮助大学生扣好成长中的扣子,本调查选取河南农业大学牧医工程学院、农学院、林学院等各农业专业在校大学生,围绕考研、就业、大学生村官及兼职等焦点问题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就业方面,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大学生毕业后就业意愿多元化;36.3%受调查者明确表示愿意当村官;福利待遇是毕业生
期刊
摘 要: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着其独特的作用,但高校育人工作不能仅靠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个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类人群,而必须使所有课程、所有教师都承担起育人的责任,发挥育人功能,构建起以学生为中心、“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同心圆式教育教学格局,江西理工大学依托改革试点项目对此
期刊
摘 要:“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传统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信息论基础》课程中的最佳不等长编码章节为例,介绍了课程实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导师式”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新模式以及获得的教学成效。课程通过课堂中创建学习场景,进行互动环节的导演设计、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通过课程思政进行思想引领和疏导,通过先进的教学内容和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期刊
摘 要:根据无边界教学的理念,对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线上指导作出计划和安排,邀请校内外专家针对毕业设计的难点和要点,按照毕业设计进度计划实施了指导讲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满足了本专业毕业设计的要求,形成了可推广的经验。  关键词:信息时代;无边界教学;毕业设计;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1)07-0116-04  Ab
期刊
摘 要:信息化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传递途径,活跃了师生互动,提升了教学质量。文章主要介绍了《Python程序高级应用》课程利用学习通平台实习信息化教学的实践过程。文中首先介绍了当前高校信息化教学的发展情况;其次分析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化教学调查问卷情况,以数据为依据展现师生对信息化教学的看法和满意度;再简单的介绍了线上信息化教学应当做好哪些准备工
期刊
摘 要:文章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切入点,对以大学生为主要收视群体的现象级综艺节目《奇葩说》受众进行了深度访谈和节目评论的文本分析,发现该节目通过种种方式对大学生观众的价值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方式对当下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和价值观引领教育有着较好的借鉴和启发意义。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奇葩说》;大学生价值观;社会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工科”国家战略的实施和建筑业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绿色化转型升级,一批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为特点的新兴建筑产业迅速崛起,对“土木类”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广、更高、更新要求。闽南理工学院于2020届毕业生根据“新工科”对人才知识要求“扁平化”的特征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及时实施跨专业协同毕业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改革效果。此成果获得福建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土
期刊
摘 要:从当前市场需求来看,对硕士研究生人才的要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急需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是应用型交叉学科,培养适应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该学科的首要目标。为此,我校以行业需求与创新能力为导向,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对我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研究生实践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探索,构建了“科技创新实践平台、社会实践活动平台、专业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双一流”高校建设的不断推进,提高本科生教学质量再度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作为一种新型且高效的人培养模式,本科生导师制备受高校青睐。但我国目前实行的导师制普遍存在对导师制认识不足、“学院-导师-学生”闭环体系缺失、师资力量不够、互选机制不完善、师生互动不足、缺乏激励机制、缺少評估体系等亟需解决的问题,距离真正实现制度化、个性化、周全化仍有一定差距。根据我校功能材料专业人才培
期刊